收藏 纠错 引文

福利社会:理论、制度和实践

ISBN:978-7-5161-8551-3

出版日期:2016-08

页数:335

字数:340.0千字

丛书名:《社会福利评论》

点击量:11150次

定价:76.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彭华民

知行合一是中国人治学与治国合二为一的崇高境界。在2008年南京大学和日本福祉大学两校校长签署合同的基础上,南京大学—日本福祉大学共建社会福利研究与交流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正式成立。知行合一是中心学术工作原则。知者行之始,中心积极推动中日社会福利领域的学术研究和交流;行者知之成,取得了多项具有积极意义的成果:

1.内容丰富的学术高层互访

2008年5月,以宫田和明校长为首的日本福祉大学专家一行3位学者访问南京大学,期间宫田校长为我校师生带来关于日本社会福利发展的学术演讲。2008年10月,宫田和明校长代表日本福祉大学参加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建系20周年庆祝大会暨“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开幕式上致辞。2008年11月,南京大学陈骏校长在国际合作与交流处邹亚军处长陪同下访问日本福祉大学。2010年春,社会学院周晓虹院长访问日本福祉大学。

2.紧密联系的学术研究课题

中日双方互相邀请对方参加研究课题,提升国际化水平,其中包括中方彭华民教授主持的“中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理论和制度构建研究”(2010年,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日方开展研究课题“以国际共同实地调查为基础的福利社会开发方法论研究”(2008—2012年,日本文部科学省私立大学战略研究基础形成支援项目);等等。经过中日双方教授多次讨论,合作编著《福利社会:理论、制度和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该著作的出版得到江苏省优势学科项目和“中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理论和制度构建研究”项目的资助。

3.多元化会议与共同课程开发

2010年7月,中方彭华民主任邀请福祉大学野口定久教授(时任日本社会福利协会国际交流部部长)参加在哈尔滨举办的东亚社会福利研究国际论坛。2011年7月,日方穗坂光彦主任、平野隆之副校长等应邀到南京大学开设“亚洲社会福利开发”课程(Social Well-being and Development in Asia)(2011年7月,南京大学985三期暑期学校特色课程)。2014年7月,中方彭华民主任邀请野口定久教授(时任日本社会福利协会副会长)等参加在南京举办的第六届中国社会福利年会暨福利治理国际研讨会。2014年11月,中心彭华民主任和朱安新博士访问日本,在参加日本社会福利协会年会期间与福祉大学副校长平野隆之教授、野口定久教授等针对中心未来发展进行了交流。

《福利社会》的合作研究缘起东亚国家对本国及地区社会福利制度发展的自省。福利国家理论主要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英国。福利国家及福利体制均来自欧美国家的实践。这对二次大战后经济快速发展的亚洲国家特别是日本、韩国和中国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亚洲新兴国家如何借鉴欧美福利国家的模式?如何面对明显的文化差异以及经济结构差异?比较福利体制理论大师埃斯平-安德森1990年出版的《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从去商品化、自身组织、社会分层、历史力量、社会背景和发展轨迹等方面将福利体制分为三种,即自由主义国家福利体制(以盎格鲁撒克逊国家为代表)、社会民主国家(以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为代表)和保守主义国家(以欧洲大陆国家为代表)。埃斯平-安德森没有使用福利国家模式概念,自创福利体制概念,用以提炼出福利国家之间社会福利本质的相同与形成福利提供形式的不同特征。(戈斯塔·埃斯平-安德森,2010a)埃斯平-安德森的福利体制理论在学术界既赢得了高度赞誉,也受到不少批评,主要是因为三种福利体制不能回应其在后发展国家中的适应性问题。为了回应批评,埃斯平-安德森联合多名比较福利体制研究的学者出版了《转型中的福利国家》。他提出黄金时代已逝,全球经济中福利制度面对的困境,在一个权衡的世界里要寻找总体积极的解决办法。书中分析了正在崛起的新福利国家如拉丁美洲国家、东亚国家以及中东欧国家。其中,罗格·古德曼等分析了东亚福利制度,指出他们正处于巡走游学、适应性变革与国家建设过程中。(戈斯塔·埃斯平-安德森,2010b)情况真是如此吗?本书是发展性地回答这个问题的一个努力。

日本学者在研究日本乃至东亚国家社会福利制度过程中,基于或更多于去商品化、自身组织、社会分层、历史力量、社会背景和发展轨迹等因素,提出了福利社会概念,并努力使之成为解释东亚国家福利体制的有效理论。武川正吾(2005:35—44)指出,“福利社会”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即“尊重福利的社会”和“作为福利主体的社会”。“尊重福利的社会”(福利社会)是指,不认为宏观经济的发展必然自动带来全部国民福利的改善,而是主张通过有意识地改善政策环境来谋求增进福利。“作为福利主体的社会”(“社会办福利”)是指由包括居民、NPO在内的市民社会的力量来建设福利事业。但是必须注意的是,由于受制度性、社会性的妨碍因素所限,贫困人群以及被社会排除的人群常常无法发挥应有的力量,而最应该承担起责任和义务、进行制度改革以革除这些障碍的正是政府。为了推动福利社会的发展(“福利社会”的“发展”是指,有意识地创造出这样一种地域社会)使其具备对培养出如下的行为主体有利的政策环境——各个个体有效发挥有集体倾向的生活能力,充分运用市场、政府并促使其发生改变,达到提高自己和他人福利的目的(穂坂光彦,2005:129)。在此,福利和发展双方共同关注的关键词有:“福利社会”的生成,“地域”发挥的作用,以及在实施各种具体的技术性政策之前必须关注“政策环境”的重要性。为此,本书中推选了五篇论文:詹姆斯·米奇利(James Midgley)《福利与发展:为建构“社会发展”政策科学》、武川正吾《东北亚福利国家与福利社会关系的重构》、穗坂光彦等《福利社会发展本土化:概念、理论与方法》、野口定久等《福利社会发展概念与东亚实践的多重分析》、穗坂光彦《对詹姆斯·米奇利社会发展理论的解说和回应》。

中国社会福利研究发端较早,但巡走游学多年,真正形成一个学术共同体的时间并不长。(彭华民、万国威,2010)近些年的不少学者对中国政府狭义社会福利概念和制度提出批评,倡导使用广义的社会福利概念,以推动社会福利改革并将经济发展的红利惠及全体社会成员。(彭华民,2011、2016)本书就是以广义社会福利为研究的基本概念。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11个部委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这标志着中国狭义的社会福利模式开始转型;2007年民政部提出中国社会福利向适度普惠型转型是一个重要发展契机,这是适应性变革与国家建设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学者们提出多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观点,其中有底线公平的福利模式,它是一个福利水平适当、机制灵活、责任共担、切实可行、持续性强的福利模式。(景天魁,2007)构建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政府责任优先、民众需求导向、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家庭的支持作用、非营利组织及社会福利机构的发展等。(王思斌,2009)组合式普惠应该成为中国社会福利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和目标定位。社会福利应按不同群体、不同需要、不同层次满足社会成员需要,形成福利提供的组合,全面提升社会成员福祉。(彭华民,2011)目前关于中国社会福利模式特色的讨论还在继续,本书选取了中国社会福利模式基本理论与特征研究论文八篇,中国社会福利具体领域研究论文八篇,希望能够构成中国社会福利模式的总体特征和多元侧面。

本书是我主编的《社会福利评论》的第三辑。之前,我主编了《社会福利评论》第一辑《东亚福利:福利责任与福利提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包括中日韩三国社会福利专家的具有深度的优秀论文。之后我主编了《社会福利评论》第二辑《福利服务:华人社会社工范式互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包含华人社会工作者对本土化服务研究的优秀论文。这两本书可以作为本书的补充和延伸阅读。计划出版的《社会福利评论》第四辑将以《福利治理:本土创新与国际经验》为主题。《社会福利评论》与《社会福利理论与制度》丛书(景天魁教授和我共同主编,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社会福利服务与管理》丛书(我与顾东辉教授、陈树强教授共同主编,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版)、《解析福利》丛书(我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李秉勤副教授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共同形成了系列的社会福利主题研究成果。

感谢南京大学—日本福祉大学社会福利研究与交流中心、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理论和制度构建研究”(10JZD0033)对本书出版的支持。特别要感谢书中各位作者,因为篇幅所限不能一一把你们的名字列出。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王茵主任、马明编辑细心周到的服务。

参考文献:

戈斯塔·埃斯平-安德森:《转型中的福利国家》,苗正民、滕玉英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戈斯塔·埃斯平-安德森:《转型中的福利国家》,杨刚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景天魁:《大力推进与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构建底线公平的福利模式》,《理论前沿》2007年第18期。

彭华民:《中国组合式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构建》,《学术月刊》2011年第10期。

彭华民:《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研究回顾:2007—2009》,载《中国社会学年鉴2007—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彭华民:《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研究回顾:2010—2014》,载《中国社会学年鉴2010—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彭华民、万国威:《从沉寂到创新:中国社会福利30年学术轨迹审视》,《东岳论丛》2010年第8期。

穂坂光彦,「福祉社会開発学への方法論的考察」日本福祉大学COE推進委員会編『福祉開発学の構築』ミネルヴァ書房,2005,129頁。

武川正吾,「福祉国家と福祉社会の関係の再構築」日本福祉大学COE推進委員会編『福祉社会開発学の構築』ミネルヴァ書房,2005,35-44頁。

王思斌:《我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建构》,《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2016年1月26日于金陵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彭华民,平野隆之.福利社会:理论、制度和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彭华民,平野隆之.福利社会:理论、制度和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彭华民和平野隆之(2016).福利社会:理论、制度和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