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社会风险论

ISBN:978-7-5004-9614-4

出版日期:2011-04

页数:303

点击量:10037次

定价:32.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人类只要进行实践活动,就必定存在着风险。风险作为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和客观事实对人的生存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现代性的不断展开,风险已成为现时代的基本特征与时代主题,正如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贝克所说的“生活在现代社会就是生活在风险之中”。但风险绝不仅仅意味着损失与危害,它有时也意味着机遇与希望,表征着向未来时空敞开了更多的可能性。科学认识风险与合理应对风险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课题,也是每一生存主体都必须关注和思考的现实问题。更进一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与拓展,风险也不断全球化,在一定意义上而言,现代社会是世界风险社会。风险的流动性和扩散性使得全球社会进入风险共存的历史境遇之中,核风险、温室效应、金融危机等风险已成为影响全球安全的关键因素,开展全球合作共同应对世界风险无疑是现时代全人类都必须面对的课题。

正是基于对这一重要问题的理论思考与现实关注,潘斌同学以“社会风险论”作为博士论文选题,对社会风险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尝试构建社会风险问题的理论框架,在某些问题上提出了具有一定创新性的观点与方法,弥补了国内学界在此方面的不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综观该研究,具有如下的重要特点和创新性:

一、首次对核心概念进行梳理与区分。在目前国内外风险研究理论中,关于“风险”、“社会风险”和“风险社会”的理论话语极为普遍,但明确区分上述概念的语义内涵与语用环境却尚不多见。与西方社会学家将风险定义为现代性范畴而仅适用于自工业现代性发端以来这一时期不同,作者独辟蹊径从实践生成论的视野提出风险是人之实践活动的必然伴随物,风险生存是人重要的生存方式,拓展与延伸了风险概念的语用境域。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风险社会”这一概念专指现代性从工业现代性向自反性现代性转型的关键时期,是风险已普遍化和深刻化为社会特征与时代主题。作者进一步区分了“自然风险”与“人造风险”的概念,提出社会风险是指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并对人类的群体生活可能发生重大影响的危害。

二、采用内史性追溯与外史性横观的方法研究社会风险。作者在纵向上对社会风险的生成进行时间溯源,归纳不同历史时期风险样式、风险心理、风险认知与风险治理的流变,梳理出一条贯穿始终的历史主线。另外,又从外史层面对社会风险进行横向性关联,研究风险现象背后的知识基础、生存境遇与社会结构,挖掘风险现象背后所蕴涵的利益旨向与价值规范,进而在纵横交错的视野中深入把握社会风险的一般规定性。

三、从现代性视野切入风险社会问题,提出现代性的自反性运动是风险社会生成的动力机制。作者在吸收国内风险研究专家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可将现代性的发展阶段划分为简单现代性(工业现代性)与风险现代性(自反性现代性)。从简单现代性向风险现代性过渡的动力机制在于现代性自身特有的自反性。现代性自身蕴涵着自我反思、自我抗拒与自我反驳的本质属性,它使得现代性意义不断实现的同时也导致现代性的风险后果,而理性自身的风险则是现代性最危险的后果与最深刻的风险根源。但是认识与治理风险并不能放弃理性或者反理性,而依然要在理性范围之内重建理性,重新规范理性的使用范围与边界,即作者所主张的“理性的理性化”,从而实现“现代的现代化”。这种观点与思路尽管存在着一定的理论风险,但开辟了一条从启蒙到风险的现代性研究新范式,具有较强的理论创新性。

四、开展了治理社会风险的实证性与对策性研究,主张从理念、制度与实践三个层面探讨风险治理。在对社会风险的理论阐释的基础之上,作者较为深入地探讨了风险治理策略。在理念层面,作者提出必须反省与批判传统的现代性理念,特别是理性的误用所导致的现代性危机,呼吁进行生态启蒙以建设成熟的人类中心主义。此外作者还尝试将以“责任”概念为核心的责任伦理学纳入风险社会的伦理体系中。在制度层面,作者不仅探讨了全球合作共同应对世界风险社会的协作机制,同时警示我们,在全球合作体系中全球正义尚付阙如,如何实现认识与应对风险能力与资源的公平分配应当成为现时代全球政治的核心议题。在实践层面,作者探讨了社会风险的功能与运行机制研究,尝试构建科学合理的社会风险预警体系。这三个层面的研究较为全面而又有一定的创新性,对于认识和治理现代社会风险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五、将社会风险与社会和谐问题有机联系起来,提出超越风险走向和谐的研究思路。作者认为影响社会和谐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与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冲突与风险,因而如何应对与处理人与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的紧张冲突与矛盾关系实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心任务。和谐社会是对社会风险的超越与扬弃,但超越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风险,而是在特定境域中以更为合理的方式认识和治理风险。

社会风险是一个非常复杂而重要的问题,当下的任何研究可能只是涉及其中的某一些方面,而风险本身又是层出不穷、时有时新。潘斌同学的社会风险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与欠缺之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和关注的问题。比如,社会风险的样式转变与社会结构转型之间的关联;在面对诸如地震和海啸等对人类命运攸关的重大自然风险时,社会风险的视角能否适用?自反性现代性与风险社会之间的本质差异与内在关联?全球化风险时代,在全球合作应对世界风险社会之时如何实现全球正义?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潘斌同学2001年来到华中科技大学攻读哲学硕士研究生,由我担任其导师,其硕士论文选题为《社会预警的功能与机制研究》,探讨的就是面对社会风险与危机问题,社会预警机制的运行规律与功能实现。在他继续攻读哲学博士研究生之后,我们深感有必要对该问题继续深入与系统地进行研究,由此产生了“社会风险论”这个博士论文选题。尽管在当时诸如灾难性地震海啸、全球性金融危机、温室气体排放等关乎人类命运的重大社会风险尚未发生,但我们认为风险研究的目的就是“居安思危”,风险研究的意义正在于提前进行风险预见和有效的风险治理。潘斌同学在学六年期间,刻苦学习,虚心好学,在知识基础、治学方法和科研能力上都得到了较大提高。他的博士学位论文送交中国人民大学郭湛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杨耕教授、苏州大学任平教授评阅,北京师范大学张曙光教授、武汉大学朱志方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林剑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张廷国教授、万小龙教授参加答辩。他们对论文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该论文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强烈的现实关注意识,观点合理,材料丰富,逻辑缜密,表达流畅,在一些问题上表现出了相当的深度和独创性,是一篇具有重要价值的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与此同时,诸位专家也对论文的一些不足提出了中肯的修改和完善意见,并指明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与思路。潘斌同学在获得博士学位后继续开展社会风险问题的研究,2008年其申报课题“和谐社会视野中的转型期中国社会风险问题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立项,表明学界对于此项研究的肯定与鼓励。

在认真吸收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潘斌同学对论文做了认真修改、完善与提升,并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纳入到“社会认识与社会形态研究丛书”出版,我对此非常高兴。希望该书的出版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社会风险问题的更多关注与重视,也希望潘斌博士能够在本领域的研究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欧阳康

2010年11月10日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欧阳康,潘斌.社会风险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欧阳康,潘斌.社会风险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欧阳康和潘斌(2011).社会风险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