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我对东亚合作的研究、参与和思考

ISBN:978-7-5161-6038-1

出版日期:2015-05

页数:273

字数:285.0千字

点击量:9680次

定价:56.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进入学术研究这一行,起初,我的主要兴趣是关于世界经济的开放发展问题,内定的动机是想探究中国实施开放发展政策的“理论根据”。1985年,我到美国学习和从事研究,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这个领域上。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写成一部40多万字的专著——《世界经济中的相互依赖关系》,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于201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再版,列入《当代中国学者代表作文库》,书稿按原样付印,没做任何修改,足可见当年下的真功夫。

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当时称之为西欧研究所)工作后,我要继续集中精力做这个领域的研究就不可能了,于是,调整研究方向,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欧洲联合问题上,也就是说,把关注的目光由世界转向区域。

90年代初,我调入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只好再次调整研究重点,集中主要精力研究亚太地区的问题,因为有研究欧洲联合的基础,我把研究和推动亚太合作作为主要方向。亚太地区的突出特点是地域广,差别大,研究该地区既需要熟知国别,又需要透视综合。特别是研究区域合作问题,不仅需要分析经济问题,也需要考察政治与国际关系问题。中国地处亚太,主要的贸易市场和海外投资都来自亚太地区,作为学者,从亚太经合组织(APEC)到东亚区域合作,我都有机会参与政策性的研究和相关交流与讨论。

我筹建了国内第一个APEC政策研究中心,为政府部门提供了大量研究成果。在东亚区域合作进程开启后,我先后参加了“东亚展望小组”(East Asia Visicn Group,EAVG)、“中国—东盟自贸区联合专家组”、“东亚自贸区(East Asia FTA,EAFTA,即10+3)可行性联合研究专家组”、“东亚紧密经济伙伴关系(Close Economic Partnership for East Asia,CEPEA,即10+6)可行性联合研究专家组”,还有其他为数不少的工作组以及“一轨半”(官学)、“二轨”(学界)会议等。

十几年下来,边研究,边参与,丰富了学识,扩大了视野,也激发了我的深度思考。我先后完成了许多交办的政策性研究报告,发表了很多论文,出版了多部学术著作,可谓硕果累累。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应该坐下来,对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合作的发展进行系统的梳理,对有关实践性和理论性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并且结合我的实际参与,对中国的区域战略,尤其是周边地区战略问题进行深度思考与探索,于是就有了写作本书的动机。

当今世界的发展,全球化和区域化是两大潮流。推动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支柱,一是全球多边机制推动的市场开放,二是各国采取的开放发展政策,三是公司的跨国化经营(贸易、投资和金融)。2307704尽管全球化带来许多问题,但其大趋势不可逆转。推动区域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一是政府支持和参与区域合作的政策,二是区域性合作机制的构建和发展,三是社会的支持,企业和人民从合作中受益。高层次的区域化标志是超国家的区域化制度建设,进行区域层次的管理和治理,代表性的范例是欧洲联合。其他地区的合作呈现多样化特征,发展程度各异,目标设计和实施的效果也有很大的差别。由于区域化较之全球化更为灵活,因此,其发展形式和进程也更活跃。在多数情况下,它们被称为区域合作,而非区域化。东亚合作既包括自贸区建设,也包括多种形式的对话与合作。

东亚区域合作的历史不长。近代以来,东亚作为一个地区被搞得支离破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很长时间里,东亚区域,特别是东亚区域合作,很少被提及。直到1993年,世界银行发表了《东亚奇迹》报告,东亚作为一个地区才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就东亚区域合作而言,1997年是一个转折点。起于东南亚,扩及东亚地区的金融危机,唤起了该地区国家开展区域合作的意识。发生危机的东盟主动邀请中日韩三国开展对话,打开了东亚合作的大门,不仅推动了东亚地区合作运动的发展,也萌生了建立“东亚共同体”的思想。但是,当这场以构建东亚共同体为目标的运动真的发动起来之后,各方的分歧也随之多了起来。如今,尽管各种形式的合作还在推进,但是有关东亚共同体的建设却很少有人再提及。

究竟如何认识东亚的区域合作?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仅靠分散的观察和分析也许难以看得清楚,需要以连贯和整体的维度来进行梳理与思考。

我把“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作为本书的题目,意图很明显,就是要对东亚合作的进程和成效做一个定位,即把建设东亚共同体作为理想,把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作为现实,实际的发展和成效则是在二者之间进行选择与努力。目前,尽管人们谈理想少了,但是,基于现实的努力并没有停下来,各国还是以务实的态度与合作的精神尽力推进区域合作进程,寻求各种可行的行进路径。我坚信,东亚国家之间不管有多少矛盾和分歧,不管合作行进的道路有多么曲折和艰难,只要大家坚持合作,规避对抗,让合作成为主导趋势,东亚就有希望,就有美好的未来。

本书分九章,基本上涵盖了东亚区域合作的主要方面。每一章以导言作为引子,继而分节次梳理发展的进程,分析东亚区域合作进程中的成效和困难,提出自己的看法,有些是带有理论性的观点,最后是回顾与思考,结合我直接和间接的参与,对以往的进程和未来的发展做一些经验性的和理论性的思考。在每一章之后,我还添加了延伸阅读资料,大部分都是我以往发表的相关文章。有三份重要的文件我认为应该附上,即关于东亚合作的两份联合声明和关于亚太经合组织(APEC)茂物目标的领导人声明,分别放在第1章、第2章和第8章之后。我相信这样的安排会有助于读者对各章的分析和观点有更深入的了解和理解。

值得特别提及的是,我把“区域观回归与秩序构建”作为本书的最后一章,实际上要表达我对中国参与和推动区域合作的归纳和总结。这一章应该是本书的一个亮点,也是我要表达的思考精髓——中国的区域观和区域战略在参与中逐步明晰,把周边地区作为一个地缘整体来布局和营造。这既是中国传统区域观的回归和战略定位,也是中国区域观和区域战略的升华。所谓升华,是说中国终于逐步明晰了自己参与和推动区域合作的重点战略——构建以地缘周边为基础的依托带和区域秩序。所谓回归,是说原本中国就有自己的地缘周边关系脉络和秩序框架,只是近代,在中国自身衰落和外部势力入侵的情况下,整体的周边地区被肢解,由此,中国以周边为基础的区域观也逐步淡出视野。如今,随着中国的综合实力提升,中国与周邻国家的关系有了新的发展,周边地区的合作机制构建取得新的进步,这样,以地缘周边为本位的中国区域观开始回归,并且以此为基点开始进行区域关系和秩序的构建。

中国的地缘区域观回归以及区域关系和秩序构建是一个长进程,涉及的问题很多,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因难而退。中国的复兴不仅改变着自己,也改变着外部世界,特别是改变着所在的地区。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百年衰落,如今处在百年复兴新进程的关键期。在衰落期间,中国失去了自我,也失去了周边。在新的复兴进程中,中国必定会找回自己,也会找回周边。当然,就像中国找回的自己与以往不同一样,找回的周边地区也大不相同了。为此,中国必须以新的思维、新的理念和新的战略,构建新的周边地区关系和秩序。

原来,我认为这个主题是我最熟悉的,既有实际的参与,又有研究的成果。然而,在我真的开始进行连贯性和系统性梳理,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时,我发现,这是一项非常难的工作。因为它们涉及的领域很多,时间跨度也不短。特别是我还有其他不少工作要做,进行梳理和思考的思路一旦中断,就要花更多的时间接上。还有,收集整理资料的工作难度也不小。好在我坚持下来了,终于完成了书稿。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夫人对我的理解和支持,尤其是她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顾,没有她的细心照料,我也许难以这么顺畅地完成这本书稿的写作。

我真诚希望本书能够对大家了解和理解东亚区域合作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的区域观与战略取向有所帮助,特别希望它能够推动这个领域的深入研究,希望能看到更多的成果问世,尤其看到更多的青年人才投入到这个领域的研究和工作中来。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张蕴岭.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我对东亚合作的研究、参与和思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张蕴岭.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我对东亚合作的研究、参与和思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张蕴岭(2015).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我对东亚合作的研究、参与和思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