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毛奇龄易学研究

ISBN:978-7-5161-7617-7

出版日期:2016-03

页数:333

字数:322.0千字

点击量:9254次

定价:69.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明末,满人以关外民族,问鼎中原,开启中国两百多年外族统治的历史。因夷夏之辨,满汉之分,在统治者的眼中,是亟待解决的政治课题。顺治、康熙等皇帝,皆致力于消弭汉人的“正统”观念,积极笼络士人。在大力推动学术的影响之下,间接促使了宋明理学到乾嘉汉学的过渡。置身于社会变革和学风变化的历史环境中,许多学者不同程度地冲出理学营垒,或为本学派补偏救弊,或与心学乃至理学彻底决裂。在整个学术思想界不约而同地对理学进行清理批判的历史潮流中,毛奇龄逐渐形成自我的易学观和解易方法。本书拟对毛奇龄的易学,做整体全面性的探究与考察,全书共分为七部分:

前言部分,介绍了本书研究的动机、研究方法及材料、国内外与本书有关的学术概况并对重要参考文献进行评述。

第一章为介绍毛奇龄易学思想建构的背景,内容则以“清代易学兴盛的原因”、“清代易学的流派与特点”两大部分为主轴。

第二章为介绍毛奇龄的生平、著作以及易学渊源。毛奇龄生于1623年,于公元1713年去世,经年91岁。《四库全书》中收录他的著作数多达28种,若加上存目,则有63种之多。而收录毛奇龄著作最完整的专集,则是由他的学生李塨、盛唐于康熙二十八年编辑成的《毛西河先生全集》,分为《经集》和《文集》二部。其中的易学代表作包括:《仲氏易》三十卷、《推易始末》四卷、《易小帖》五卷、《河图洛书原舛编》一卷、《春秋占筮书》三卷、《太极图说遗议》一卷。毛奇龄的先世均在朝为官,家世显赫,故其学易,颇有家学渊源,西河少时即以从仲兄锡龄习易,颇有所得,归田后则究心易学。除此之外,毛奇龄研易,尤致力于驳正宋儒图书之说,廓清宋明以来种种谬误曲解。而此种考据学的兴起,就易学而言,评论图书学派的象数之学者有顾炎武、黄宗羲和黄宗炎。此三人的学说对毛奇龄的易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三章为介绍毛奇龄的易学观。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推易明而筮法见。毛奇龄认为《周易》本为卜筮之作,然代表《周易》的卜筮法,历经千年后不传,各式解法丛生,而推易法既承文、周、孔的意志,又掌握《周礼》太卜掌三《易》之法的原则,故毛奇龄认为推易法得明,周太史古筮法则越明。二是“五易”说。毛奇龄的“五易”,即“变易”、“交易”、“转易”、“对易”、“移易”论点,是毛奇龄易学系统的重要构架。而“转易”、“对易”、“移易”三易则为毛奇龄自创之法,其中又以“移易”为其易学系统的骨干。三是“推易”说。毛奇龄以“演易系辞”的路线,深入探究推易法的定义。大体上,推易法虽然强调爻位的“阴阳分聚”、“上下推移”而非“卦变”的概念,且屡次提到,自己的推易说与前儒的卦变说不同,并详析了推易法的“不易卦”、“聚卦”、“半聚卦”、“子母易卦”、“分易卦”等形式。毛奇龄的推易说,较前儒的卦变说更为精细、系统化且明晰。故笔者认为,毛奇龄的推易说乃是一个“有系统的卦变说”,虽然毛奇龄论自我推易说乃承文王、周公、孔子之后,并以前儒既有的卦变论点,批其已有推易说却不识推易法,坚持“推易”与“卦变”乃两套系统的论点,实有狂妄之态且言之太过,然其推易说确有过人之处,也为毛奇龄易学中可取之处。

第四章为毛奇龄易学的解易方法。大体上,毛奇龄解易的方法不外乎三法,一为“以经解易”;二为“以史证易”;三为“以演易系辞解易”。其中“演易系辞”即为奇龄为解推易法而整理的十法,故“演易系辞”也为推易法的一环。由于毛奇龄在易学著作中援引众多资料证易,经典更为重要佐证,因此,毛奇龄在释各卦中,遇有性质或内容相似者,则会援引《尚书》、《诗经》、《春秋》三传、《周礼》、《仪礼》、《礼记》、《大学》、《中庸》、《尔雅》以解易,而其中毛奇龄又以《春秋》与“礼经”两部分为重,并以经典间相关资料作为互证之用。故毛奇龄以经解经的特色,大致符合自己“以本经文为主”的原则,再采以他本为辅。毛奇龄在“以史证易”的部分,坚持必须符合《周易》之《易》义,万不可“因文立义”、“动辄史事”,将史事无端与《易》义牵扯而使之混淆。故毛奇龄“以史证易”的内容与方法,则与他“不诬经”理念相符。

毛奇龄演易系辞的解易法,以《乾》、《坤》八卦名、义、象、方位、六爻位关系、变化以及时、气、数等角度切入,此法虽少部分为自创,然大部分仍为整合魏、晋诸儒解易之法。如八卦之“象”,毛奇龄除引《说卦》的各卦卦象外,也援引汉、魏大儒荀爽、虞翻等“逸象”说;又如“爻位的关系与变化”中“次第顺逆”、“互体”、“大小体”、“乘、承、敌、应”诸法,大多为沿袭李鼎祚《周易集解》的资料,只有少部为其创见。而毛奇龄于时、气、数等解法,运用汉儒十二辟卦、五行、纳甲等论点。故整体观之,则似为汉、魏大儒解易之法,乃为他匡复汉学的重要先机,而他也进一步革新先儒的解法,使解易的内容更加精细,也为他解易的成果。从毛奇龄各解经法而论,皆脱离不了“以本经文为主”,印证其以《周易》“本义”的原则。

第五章为毛奇龄对图书之学的考证。主要包括:对邵雍《先天图》的批判;考辨《河图》、《洛书》;考证《太极图》。毛奇龄在《仲氏易》中,以八点批判邵雍《先天图》之误,证明邵雍《先天图》并非伏羲画卦之法,并引《系辞》“易有太极”一章,强调从太极至二仪、至四象、至八卦的顺序,乃为一种“揲蓍”过程,而非画卦之序,故邵雍《先天图》乃依“易有太极”一章而画之,非伏羲画卦之法。

毛奇龄专门考辨与批驳《河图》、《洛书》,指出《河图》、《洛书》原本书籍之类;陈抟之徒窃取郑玄五行生成数为河图,纬书九宫图为洛书,后人又牵强附会,妄加推演,皆为无稽之谈;黑白点图式乃方外异氏所为,属于丹道一类,不可篡乱经文。

在考证《太极图》一部分,毛奇龄认为周濂溪的《太极图》是来自道、佛的文献。最原初的文献应是东汉《周易参同契》,毛奇龄认为《周易参同契》彭晓注本有《水火匡廓图》和《三五至精图》,后来隋唐间道士把这二图结合成为《太极先天之图》,被载入《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品》,再编入《道藏》。毛氏认为陈抟取了《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品》的图,改为《太极图》,传给周濂溪。另一方面毛奇龄又提出《太极图》出于佛教禅宗唐代圭峰的《十重图》。

第六章为毛奇龄易学对清初学者的影响。历代对易图的考辨,自朱熹、陆九洲、宋濂等皆有议论,及清初黄宗羲作《易学象数论》,其弟黄宗炎作《图书辨惑》,开启清代学者考辨易图之门,在黄宗炎的基础上,毛奇龄接着展开论辩,经黄宗炎与毛奇龄考辨后,《太极图》与佛、道的关系,几成学者普遍之共识,而朱彝尊又融合黄、毛二氏之说,对《太极图》与道家的渊源持续进行考辨,朱氏著《太极图授受考》,追溯《太极图》的授受源流,以定该图是出自道家。其后对易图的考辨有所贡献者为胡渭和李塨,胡氏吸收清代前期学者的考证成果,加以发挥,故在胡氏《易图明辨》之后,易图考证的学术论题,几乎成为定献。李塨著《周易传注》,不仅受其师毛奇龄和颜元的影响,而且受了胡渭《易图明辨》的影响。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崔丽丽.毛奇龄易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崔丽丽.毛奇龄易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崔丽丽(2016).毛奇龄易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