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国际朝阳文明创建实践

ISBN:978-7-5161-0397-5

出版日期:2011-12

页数:273

字数:267.0千字

点击量:9735次

定价:40.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阅读即将出版的《国际朝阳文明丛书》,把我们的思绪又带到了朝阳人民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轰轰烈烈的场面:从小区、社区、村镇、街乡到区委、区政府各职能部门乃至驻朝阳的国家机关、中央主要新闻媒体,从市民百姓、社区、街乡、政府部门干部到区属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职工乃至外来人口、国际人士,都参与了朝阳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活动;创建中一项项利民惠民的工程和举措,一件件感人肺腑的创建事迹、一个个创建主题活动、一场场创建研讨会和报告会、一次又一次朝阳文明指数测评,至今难以忘怀,记忆犹新……这些创建事迹、创建活动、创建工程、创建绩效,将永远留在朝阳精神文明创建史上,将成为朝阳“十二五”时期乃至未来发展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 创建文明城区,展示首都世界城市建设的新形象

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的成功举办,让首都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上。面对后奥运发展的时代课题,面对首都新一轮发展的历史机遇,面对首都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要求,朝阳区深入分析区情优势和功能定位,明确提出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区为载体,以再创核心竞争力、承载环境、文化文明“三个新优势”为动力,举全区之力,集各方之智,努力实现在服务“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提升区域国际化水平、构建和谐社会、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四个方面走在前列的目标,率先为首都建设世界城市作贡献。

要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过程中,展示首都世界城市建设的形象,率先为首都建设世界城市作贡献,就要把握世界城市的本质特征,把握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对首都建设世界城市的意义和价值。

1915年,苏格兰城市规划师格迪斯(Patrick Geddes)提出了“世界城市”(world city)或“全球城市”(global city)的概念。1966年,英国地理学家、规划师彼得·霍尔(Peter Hall)对这一概念作了进一步解释,认为世界城市专指对全世界城市或大多数国家发生全球性经济、政治、文化影响的国际第一流大都市。英国社会学家弗里德曼(Friedman)在1986年率先描绘了“世界城市”的主要特征,提出了“世界城市假设”的七个命题:①城市与全球经济体系的整合程度影响着城市的外在形象及其劳动力和资本市场的特质。②全球资本将全球范围内的几个主要城市作为“基地”,而这些城市本身又被安置在一个“综合空间等级体系”(complex spatial hierarchy)之中。③各种各样的世界性城市发挥着不同的“控制功能”。④世界城市是资本集中和积聚的场所。⑤世界城市是国内及国际移民的目的地。⑥空间的以及阶级的两极分化同样出现在世界城市中。⑦在世界城市中产生的社会价值在总量上超过了其国内的财政(税收)的总量2509203

根据上述特征,弗里德曼把纽约、芝加哥、洛杉矶、伦敦、巴黎、东京作为第一等级的核心城市,新加坡、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作为第一等级外围的主要城市;波士顿、迈阿密、悉尼、约翰内斯堡、米兰、维也纳等作为第二级的核心城市,墨西哥、布宜诺斯艾利斯、中国台北、汉城(现在的首尔)、中国香港等作为第二等级的外围城市2509204

以后,萨森(Sassen,1991、1995)、诺克斯和泰勒(Knox and Taylor,1995)等学者对“世界城市”、“全球城市”作了广泛的探讨,并将全球城市的概念引向新的方向。如萨森(1991)指出了世界城市的四大关键功能,即作为组织全球经济的指挥中心,作为金融和专业化服务的主要经营地点,作为主导工业生产和工业创新的地点,以及作为产品和创新技术的市场。事实上,先进的生产服务业或可成为世界城市形成的指标。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城市在融入全球经济、金融、贸易发展的过程中,日渐成为“世界性”城市,但“世界性”城市还不是“世界城市”。“世界城市”一般应具有以下五大特征:(1)成为跨国公司和国际机构集中的所在地;(2)成为世界主要金融中心、贸易中心;(3)成为一个区域(亚洲乃至亚太地区的)圈内的交通信息枢纽;(4)成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5)集中体现城市所独有的人文文化、人文精神。由上述世界城市的五大特征可见,在全球化日益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一些经济、金融、贸易以及交通信息发达的城市,均有机会成为“世界性”城市,但是资本的涌入、经济、金融、贸易的发展,GDP的增加,可以造就城市的繁荣与发展,但难以形成城市的人文特色、人文精神,更难以成为具有“世界性”意义和价值的“世界城市”。

因此,一座世界城市在着力于GDP增长的同时,必须努力营造城市精神文化的真正优势——“人才”的集聚,思想会聚、文化交融、制度创新、形象再塑等人文文化、科学文化与城市精神的建设。因为都市的精神文化是都市人的精神象征、本质表征、核心价值,也可以说是人类形上精神、终极价值追求在都市的表征、都市的核心价值。在这个意义上说,“世界城市”的本质表征应是具有世界意义和影响的“世界性”城市精神文化、精神文明。否则,城市的金融贸易、交通信息再发达,该城市能成为“世界性”影响的城市,但它还不是世界城市,因为它缺乏成为世界城市的本质表征。换言之,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以精神文明为内核的软实力作支撑,那么,这个城市就无法在“跛脚”的情况下真正成为世界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的辐射中心,也就无法展示世界城市的魅力与形象。

2009年以来,围绕建设世界城市的新要求,我们按照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总体要求,构建了创建工作体系和组织统筹体系,制定了科学的指标对接体系,广泛开展了宣传活动,在全区统一了思想认识,正扎实有序地推进创建工作:我们深入开展“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活动,大力弘扬良好社会风尚;推进文明城区创建八大环境建设,实施“十大行动”,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全面提升朝阳区的管理文明、公共文明、文化文明和生态文明,为首都世界城市建设展示文化文明新形象。

二 创建文明城区,筑牢首都世界城市建设的和谐根基

创建文明城区落脚点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群众利益。近年来,我们充分听取民意,关注群众现实需求,普施便民助民之策,广行利民惠民之举,扎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使文明城区创建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人创建文明、人人享有文明,为首都世界城市建设营造了和谐的社会氛围。

不过,创建文明城区,朝阳区有优势,更有挑战!8年前,朝阳区还被称为“北京市面积最大的近郊区”。它南北长28公里,东西宽17公里,城区面积仅占两成。它拥有广阔的农村,更有外来人口聚居而自然形成的城乡结合部,区内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占四成。但是,朝阳离中心城区“30分钟的车程,却有20年的发展差距”。

如何缩小与中心城区发展的差距?如何让城乡一起坐上“文明号”?我们决心把创建文明城区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筑首都世界城市建设的和谐根基结合起来,与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先行区结合起来,与社会管理创新结合起来,将朝阳“农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与“区域国际化”同步推进。

“十一五”以来,朝阳坚持统筹城乡规划,让城区优质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下乡。打破城与乡、乡与乡之间的分割,城区与乡村进行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城市管理和社会发展四大联动,带来的变化极其深刻。朝阳路往东至定福庄,原来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向乡村的过渡地带,朝阳区按照“组团式规划、板块式发展”的思路,依托国家级重量媒体,以CBD往东15分钟车程为半径,规划建设传媒走廊,打造一条以传媒产业和信息服务业为主导,从内容原创、策划设计、节目制作、包装咨询、投资到播出的信息传媒产业带。

同时,改造、提升城乡结合部,朝阳因势利导,但绝不墨守成规。何各庄村,毗邻798、草场地、大环等多个艺术园区,1000人的村落,一度聚居5000多流动人口,环境杂乱、治安形势严峻。何各庄村抓住乡域总体规划和地区功能定位的机遇,对村内原生态的民居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吸引艺术机构、特色餐厅、高档会所入驻,吸引都市人休闲居住,创造出融入都市的“土地+艺术”全新产业模式,全面提升了村庄文明水准。

伴随着城乡结合部变迁的,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都市农业的转型,也是农民向市民的转型。朝阳区逐步推进乡村社区化管理,开展了“我与文明同上楼”活动,为社区居民组织培训,内容包括文明行为、法律常识、健康知识……走进朝阳农村看变化,每个家庭的舒心事五花八门,但有一点是相同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渐与城区居民接轨。2010年年末,全区城乡居民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91%,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9%。

“创建为了人民,创建依靠人民”,朝阳努力通过创建文明城区为百姓谋利益,让百姓得实惠,从而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实现全民参与。2011年,朝阳区启动“路平工程”,投资近亿元解决群众关心的“背街小巷路不平”问题,对全区28个街乡71个社区的街乡自管路、开发遗留路、多年扯皮的社区无主路进行了彻底整修。居民可以随时拨打“路平热线”,报修道路破损。

文明创建还必须与干部作风转变结合起来。2011年5月13日启动“千名干部下基层,周六创建行动日”活动,区直属机关79个单位积极响应,3000多名干部下社区,走千家,问实情,办实事,通过入户走访近1.2万户,征集意见1000多条;提供各种便民服务累计2500余次,解决实际问题800余件,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普遍欢迎。

创建便民惠民,就要让百姓真切体验生活方便、社会和谐。从朝阳区朝外街道发端的“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已在全区各社区推开,普通居民日常生活离不开的小餐馆、小理发馆、小商店等“六小门店”,统一收费标准,实行规范管理,并推进自律管理协会建设,目前已在77个社区进行了试点,拥有4550家门店会员,居民在享受“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的服务时更加安心、放心。

三 创建文明城区,增强首都世界城市建设的活力

建设世界城市,必须拥有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既要有效提升文化文明水平,增强发展软实力,更要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创造环境、凝聚力量、增强后劲,提升发展硬实力。

位于朝阳区的北京CBD东距天安门广场5.8公里,这里聚集了世界500强企业16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近50家,包括渣打银行、德意志银行、东亚银行、纳斯达克交易所和纽约证券交易所等在华分支机构在内的各类金融机构1000余家;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体系,创造出CBD卓越的商务环境;而“公交+自行车+步行”的低碳出行模式,领先的停车诱导系统,高峰期的免费小班车和低价温热早餐,营造着温馨的周边环境;高330米的国贸三期大厦,刷新北京建筑高度的纪录;单体楼宇年税收超过10亿元,象征北京经济的活力。

朝阳是新北京的一个窗口,CBD又是朝阳区的窗口。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强调,要从世界城市的高度加快CBD核心区建设,早日建成国际一流的现代化高端商务区;从CBD出发,地下是畅达的地铁,地上,50条高标准的景观大道,构成全区交通的优美骨架。绿化带错落有致的乔木边,大花海棠、非洲凤仙、彩叶草、金叶景天、牵牛花在蓝天下层层绽开,构成京城绝美景色。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古玩城、艺术区……一个个创意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园区,散落在大道周边。目前,朝阳区共有6家市级、20家区级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作为昔日“新引擎”的文化创意产业,如今长大长壮,成为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具备了对经济的支撑力和带动力。

这两年,朝阳区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着力提升区域功能,充分体现“人文、科技、绿色”理念,把朝阳区建成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示范区。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66.5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占88.7%,成为全国占比最高的区域。

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为朝阳区留下了物质与精神的丰厚遗产,成为朝阳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独特财富。“奥林匹克,请你留下来!”三年前那一声深情的呼唤,依然在回响。沿城市的环线往北,北京古城的中轴线穿过钟鼓楼,向北延展,那里是举世闻名的奥林匹克公园。今天,鸟巢的旁边,设施一流的科技馆已开馆迎宾,国家网球中心、望塔、世博北京馆正在加紧建设,另外三个国家级文化设施已完成概念性设计方案。三年间,这里接待的中外游客已超过1亿人次。蓊蓊郁郁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将北京文脉收入怀中,城市与自然在这里融为一体。

国际视野,奥运标准!从奥林匹克公园往东,沿五环线环绕北京城的,是19个郊野公园,秋风吹来,惊起飞鸟一片。它们占地1.57万亩,栽种100余万株树木,年吸收二氧化碳7万余吨,释放氧气5万余吨,是城市的绿色屏障,市民的天然“氧吧”。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朝阳区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5%。

四 着力朝阳“四个文明”建设,促进首都世界城市文明水平的提升

“十二五”时期,首都处于“经济增长优质化、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管理集约化、城市发展国际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阶段。在这个新的发展阶段,市委市政府对朝阳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人民群众有很多期待,也有很多疑问。比如,奥运会之后朝阳的经济会不会有大的滑坡,城区交通拥堵状况会不会有大的反弹,以及奥运会之后良好的文明习惯和社会风尚能否保留下来。这些疑问的背后,揭示了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在新的历史阶段朝阳该怎么走?通过什么载体和手段“再创新优势”?在新的历史时期,朝阳的新定位、新问题和新思路是什么?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朝阳区提出了提升管理文明、公共文明、文化文明和生态文明,打造开放、活力、人文、生态朝阳。提出“四个文明”,目的是希望能够通过全国文明城区创建,进一步凝聚全区上下的共识,调动全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把朝阳发展得更好。

1.“四个文明”建设是基于对朝阳两次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工作经验的总结

在前两次全国文明城区创建过程中,朝阳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三个里程碑式的成绩:学习型城区建设、人文奥运朝阳模式、全国创建文明城区工作先进区。

学习型城区建设。自2003年始,朝阳区就开始创建学习型城区,以此来提升市民的素质和城市发展的竞争力。通过在各个系统开展各类学习活动,广大干部群众树立了“终身学习”、“学习生活化”等先进学习理念,并且涌现出了一大批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型组织。朝阳区作为学习型城区建设的先行区,与常州、大连学习型城区建设的经验形成了中国学习型城区建设的“三大模式”。

人文奥运朝阳模式。在奥运会筹办和举办过程中,朝阳区凭借聚合奥运主会场和众多奥运场馆的区域优势,立足朝阳实际,突出朝阳特色,彰显朝阳特质,深入开展了“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普及奥运知识,加强窗口行业培训,培养文明观众,完善奥运志愿服务体系,全面实施《人文奥运行动计划实施意见》和《人文奥运朝阳宣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文奥运朝阳模式”,将朝阳的精神文明建设提到了新的高度,为朝阳留下了宝贵的奥运财富。同时,创造性地推出区域联片共建、城乡联合共建和社会单位与街乡联手共建的“三联”工作模式,建立了“横到边、纵到底”的工作网络。这些,都是朝阳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经验。

从2002年到2008年,朝阳区先后两次获得了“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区”的荣誉称号,为下一步朝阳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四个文明”建设是基于精神文明建设和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新变化的充分分析和判断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以来,精神文明建设已发展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突击迎检向长效建设转变,更加注意创建过程和创建成效。根据中央文明委的要求,自2009年开始,全国文明城区评选工作由“三年一评”变为“每年测评,三年总评”。这一变化的主要目的是建立文明城区建设的长效机制。二是由局部文明向全局文明转变,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三是由文明要素建设向文明体系建设转变,全面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各领域。原来的精神文明建设更多体现在教育、文化、宣传等单个活动上,强调的是精神文化生活。而以全国文明城区创建为龙头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更多强调的则是建设,从政务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文化环境、生活环境以及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可以说,这八大环境涵盖了区域发展的方方面面,需要的是大统筹、大协调、大监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部门联动,实现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目标。由此可见,精神文明建设远远超出文明、文化活动的范畴。它已变成一个综合建设体系,其实质是从文明要素建设向文明体系建设转变。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里程碑。它不仅仅是举办几次文化活动或文明主题实践活动所能解决的。四是由行政组织向社会动员转变,最终实现全面动员、全员参与、共建共享。当前,社会管理模式逐步由政府单一的管制向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共同治理的格局发展。它是一种以协商、参与机制为基础的互动,是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新的形势下,要充分发挥市场、社区、社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行政组织模式,变由行政组织为社会引导,实现“对社会动员”向“由社会动员”转变。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群众参与的动机与要素,把精神文明建设与个人利益进行有机结合,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提高社会参与率。

随着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进一步深入,全国文明城区创建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由原来的“迎检”变为“建设”。即:“三年一评定结果”改为“每年测评,三年总评”,每年的公共文明测评结果计入评选总分,是下一轮全国文明城市评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文明城市评选方法的重大调整,标志着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转变为常态化、制度化,对今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在全面考虑这些事关全局发展的重大问题之后,我们提出“四个文明”建设,就是为了进一步明确在新的发展阶段朝阳怎么发展,怎么发展得更好。这也是为实现建设开放、活力、人文、生态朝阳这一目标的进一步工作聚焦。这样做有利于我们有效地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在新的起点上更好地推动朝阳发展。

3.“四个文明”建设是基于全国文明城区创建的工作特点和规律的基本认识

经过两轮的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我们对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是推动城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基本手段,是实现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社会文明、文化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效载体和抓手。

结合朝阳区域面积大、流动人口多、发展不平衡等特点,要注重六个结合。一是把精神文明建设与改善民生福祉结合起来。新版《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中明确要求,要“努力使创建文明城市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中央文明办有关负责人说,新的测评体系中,增加了“医疗与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住房保障制度”等测评内容和标准,充分体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突出服务人民、关注民生的宗旨。因此,创建全国文明城区要以“让人民满意”为标准,使创建的过程真正成为给老百姓解难题、办实事的过程,是市民生活品质提升的过程,最终的目标是利民、惠民,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二是把精神文明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结合起来。坚持城乡一体化,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用统筹的理念、创新的办法、刚性的措施抓文明城区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弘扬奥运精神,始终把实现群众利益、满足群众需求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热点难点问题,让文明创建成果惠及全体朝阳人。

三是把精神文明建设与改善发展环境结合起来。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涉及8大环境,311项指标,涵盖了城市形象、城市建设、公共服务、城市管理、市民素质等各个方面。人的文明素养决定了城市的竞争力。没有现代化文明素养的市民,城市文明将缺乏根基。可以说,人的现代化素质是推动科学发展并取得全面进步的先决条件,也是推进其他经济发展的人文基础。因此,我们要站在区域全面、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与改善区域发展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合力推动区域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四是把精神文明建设与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对于朝阳来说,要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抓手,作为朝阳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建设管理水平、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由之路,通过文明创建培育出的软实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审时度势,认真思考“朝阳的下一个十年”,要树立“文明创建就是生产力、抓好创建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把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设新农村、推进“三化四区”等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推进,共同推动朝阳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五是把精神文明建设与奥运成果转化结合起来。奥运会不仅是体育盛会,也是中国人民良好精神风貌的展示会。经过2008年的历练,朝阳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大幅提升,为2011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一步,要把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与奥运成果转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文明创建的“三条工作链”。第一条是从文明家庭、文明楼组、文明小区、文明社区到文明城区;第二条是从文明岗位(窗口)、文明班组(科室)、文明单位到文明行业;第三条是从文明候车站、文明地铁站、文明交通路口、文明公园、文明示范标志区域到文明公共场所。奥运会之后,朝阳能否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是对奥运文明成果转化工作的检验,更是对整个文明创建成果的一次检验。

六是把精神文明建设与建立社会动员参与机制结合起来。以社会共建为突破口,建立社会动员机制,按照“服务手段专业化、服务职能项目化、服务机制社会化”的工作思路,搭建全民参与的平台,提升市民、社会单位、社会组织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参与率,形成以人文奥运建设动员机制为基础的“社会共建模式”,实现“对社会动员”向“由社会动员”的转变,要把全民参与作为第一要求,把市民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实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五 总结和提炼朝阳文明创建模式,为首都建设世界城市提供文明标杆

回首“十一五”到“十二五”初朝阳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历程,我们既深刻感受到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给朝阳城区形态文明、功能文明、素质文明带来的深刻变化,又感到我们有义务要将朝阳的创建历程、创建实践及其经验,编撰《国际朝阳文明丛书》,记录朝阳的创建经验,凝炼朝阳的精神财富。

《国际朝阳文明丛书》共五种:一是“国际朝阳文明创建新模式”,研究并形成国际朝阳文明城区创建的基本经验、基本理论;在回顾总结国际朝阳文明城区创建历程,提升朝阳市民素质、城区文明程度的过程中,发现国际朝阳的文明特质;总结和提炼“十一五”时期朝阳人民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经验,构建国际朝阳文明城区建设的新模式,让朝阳百姓共享国际朝阳的文明成果。

二是“国际朝阳文明创建实践”,朝阳区创建文明城区先后经历了十多年的时间;朝阳区创建文明城区的过程也是一个全体朝阳百姓共建共享文明城区成果的过程。该书既反映朝阳区创建文明城区的历程、创建的经验以及对解决民生问题、促进朝阳“新四区”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也是朝阳人民为了实现朝阳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目标,献上一份“文明朝阳”的果实。

三是“国际朝阳文明指数”,该指数主要以国际朝阳文明指数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在分析总结朝阳区先后三次城区文明指数测评的基础上,形成国际朝阳的文明指数,揭示文明指数对提升城区文明、市民素质文明以及对政府服务文明绩效考核方面所具有的杠杆作用,对提升国际化文明水平方面所具有的普遍价值。同时,该指数的研制与发布,既表明了朝阳区创建文明城区过程中所达到的文明水平,所具有的文明素质,也能从“文明指数”的层面反映朝阳区的“国际化”程度。

四是“国际朝阳文明风尚”,该书从朝阳的道德模范、“身边的好人”,从朝阳的志愿者、志愿服务、朝阳公益慈善、朝阳的友善可爱、朝阳的公共文明、朝阳的文明礼仪等研究中,反映朝阳市民的文明素质,营造朝阳的社会文明风尚,不断提升朝阳文明和谐的“软环境”品质。

五是“国际朝阳文明管理”,该书应以对“朝阳国际城区管理新模式”课题的研究为基础,以先后四次对朝阳区部委办局的测评为条件,借助朝阳城区数字化管理平台,通过对朝阳区部委办局城区管理绩效的评估,形成综合性的文明绩效评估的朝阳模式,以区别并超越青岛的目标责任制模式、福建的综合效能建设模式、杭州的公民导向的实践模式、甘肃的第三方评价政府绩效模式。

《国际朝阳文明丛书》的出版,既反映了全体朝阳人民十多年来扎实有效的创建工作,又凝聚着朝阳人民创建的智慧,展现了朝阳人民的文明风采和社会风尚。因此,我们为丛书能出版而感到欣慰,感到我们为朝阳人民做了一件该做的事。但是,由于文明创建是一个过程,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因此,对朝阳创建经验与模式的总结与提炼,还将随着全球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随着首都建设世界城市的步伐而不断完善,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国际朝阳文明丛书》编委会

2011年9月23日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北京市朝阳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际朝阳文明创建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北京市朝阳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际朝阳文明创建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北京市朝阳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11).国际朝阳文明创建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