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汉学研究与中国社会科学的推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ISBN:978-7-5161-0050-9

出版日期:2012-04

页数:1397

字数:2563.0千字

点击量:12978次

定价:160.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童芍素

在秋风送爽、桂子飘香的季节里,“汉学研究与中国社会科学的推进”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召开了,这是我省社科界的一件盛事。

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境内最大的河流钱塘江,因江流曲折,又称浙江,省以江名,简称为“浙”。到2007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5060万人;浙江陆地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为全国面积的1.06%,是全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其中,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6.4%,耕地面积仅208万公顷,故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是全国岛屿最多的省份。

改革开放30年,浙江克服资源匮乏、工业基础薄弱的劣势,迅速崛起成为市场大省、民营经济大省、出口贸易大省和经济大省,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点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子。从1978年到2007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2%,从124亿元增长到18780 亿元,从全国第14 位上升到第4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331元增至37411 元;财政总收入从27 亿元增至324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50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连续23年居全国省区第一;全国100个经济强县浙江占30个;2006年度全国民企百强浙江占31家;全国500强民企浙江占203家。同时,浙江的社会事业也呈现全面发展良好态势,各类教育的各项指标均居全国前列;浙江人均期望寿命76.5岁,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26.7平方米和55.6平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国家统计局测算,2007年浙江省全面小康实现度为89.6%,已接近90%的基本实现度。浙江经济发展是一个奇迹,让世界瞩目,人们都试图破解“浙江之谜”。对此,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指出,浙江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文化的力量”,在于“文化软实力”。也就是说,浙江虽然没有自然资源优势,但却有文化优势。

浙江的文化优势,首先体现在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上。浙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早在10万年前,浙江大地就有古人类“建德人”的活动足迹。境内已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1000多处,著名的有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等,被誉为“中华文明之光”;春秋之时,勾践的卧薪尝胆、励精图治,越人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成就了一番流传至今的伟业;自东汉至今,特别是南宋以来的800多年历史,浙江更是涌现了一批文化、思想的名家大师,甚至是巨人,如王充、沈括、吕祖谦、叶适、陈亮、龚自珍,以及章太炎、王国维等。尤其是提出“经世致用”、“义利双行”浙东学派,在中华文化史的长河里,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到民国时期,浙江不仅在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涌现了一大批影响近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人物,在文化领域也是群星璀璨,如蔡元培、鲁迅、茅盾、竺可桢、马寅初等,为浙江的社会文明、进步奠定了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对中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为此,曾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曾说,“一部民国史,半部在浙江”。据统计,东汉以来载入史册的浙江籍文学家逾千人,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两院”院士(学部委员)中,浙江籍人士占了近五分之一。

浙江的文化优势,还体现在浙江人民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浙江精神”和文化大省建设实践上。浙江悠久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深层原因,是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的“文化基因”,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思想财富。早在1996年,浙江省就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设想;经过三年论证,1999年省委明确提出文化大省建设的目标,并制定了文化大省建设纲要;2005年浙江省委作出了“关于扎实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的决定”,明确要重点实施包括文明素质、文化精品、文化研究、文化保护、文化产业促进、文化阵地、文化传播、文化人才的八项文化工程。其中,“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旨在系统梳理、研究浙江的历史文化脉络,挖掘浙江文化底蕴,深入研究浙江现象,打造浙江学术品牌,指导浙江未来发展。2008年7月,浙江省委又发布了《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提出要在全省兴起文化大省建设新高潮,努力使我省文化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在文化建设方面走在前列。

繁荣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既是浙江建设文化大省和科教强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可以为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的人文社会科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进一步促进浙江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需要我们社科界进一步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的创新,需要我们在新的理论视野、新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加大省内外和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最新研究方法和成果,取长补短,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创造浙江人文社会科学事业新的辉煌。

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汉学”又称“中国学”、“中国研究”,以整个中国尤其是中国文化为研究对象,包括关于中国哲学、历史、语言、文学、科学、艺术等知识范畴的研究,是个综合学科。如果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明代万历年间来华算起,世界范围内的汉学已有400 多年历史。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交流不断深入,中国文化和世界各国的文化接触越来越频繁,世界各国学者对汉学的研究热情空前高涨,研究势头方兴未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汉学”的研究范式和成果,对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关注基层社会的历史文化研究已成为当前学术潮流。其中,田野调查、新资料发掘、中外间的学术交流,尤为重要。

为顺应这种学术潮流,促进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与国际“汉学”界之间的交流、沟通与合作,探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未来发展的可能路径,浙江大学、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以基层社会研究为主要关注点,联合主办了本次“汉学研究与中国社会科学的推进”国际学术研讨会。我相信,本次研讨会的召开,必将促进中外学者更系统地理解浙江的昨天和今天,使浙江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更好地融入中国文化思想宝库;必将进一步加强浙江学者与中外汉学家的对话和交流沟通,促进浙江学者更好地调整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式,推动浙江省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推荐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连晓鸣,庞学铨.汉学研究与中国社会科学的推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连晓鸣,庞学铨.汉学研究与中国社会科学的推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连晓鸣和庞学铨(2012).汉学研究与中国社会科学的推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