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社会主体信用奖惩机制研究

ISBN:978-7-5203-0617-1

出版日期:2017-05

页数:210

字数:194.0千字

点击量:8145次

定价:56.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但我国经济领域却长期存在比较严重的失信现象,社会各个领域的信用缺失现象十分普遍,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合同违约、商业欺诈随处可见。三角债拖欠款和银行不良债权反复出现,各种经济犯罪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存在与我国信用管理体系严重滞后和不协调发展的客观情况密切相关。失信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秩序和交易安全,也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社会信用缺失是我国市场经济正常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难题,已经引起了党中央的重视,2006年3月,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纲要提出“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失信惩戒制度”。2014年,国务院颁发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将信用奖惩体系的建立提到了国家的战略层面上,信用缺失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各个阶层普遍关注和关心的热点问题,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对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关键环节的信用奖惩机制的问题尚未有深入和系统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操作上,都存在很多问题急需解决。本书综合运用和借鉴新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的研究成果,在我国社会信用现实环境和理性经济人行为假设基础上,试图构建一个奖惩到信用主体责任人的奖惩机制体系和框架,为治理我国社会信用缺失现状、优化社会信用环境提供研究的基础和帮助。

本书首先对相关概念和文献进行了梳理,并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概括分析了我国信用缺失的表现及特点,运用数理分析方法对我国社会信用缺失的危害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多方面阐述了信用缺失的原因,运用经济学相关理论重点探索和分析了信用缺失的深层次原因。其次,运用理论分析方法和简单的数学方法对市场主体行为和奖惩机制的内在机理——内在的利益约束机理、不同约束条件下博弈行为以及奖惩机制的内在生成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进而提出了构建奖惩机制的影响因素。再次,综合运用前述理论,从不同角度系统地提出了我国信用奖惩机制的总体框架和运行机理,阐述了我国构建奖惩机制的阶段性发展策略,并提出了具体配套措施和建议。最后,本书运用前述研究成果对辽宁省信用奖惩机制构建进行了实证研究。

本书是李锋教授在其承担的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委托项目“社会主体信用奖惩联动机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几经修改而成的,作者付出了很多的努力,该书的出版对辽宁省乃至全国的区域信用体系建设都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我欣然为之作序,祝贺该书的出版。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刘澄

2016年12月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李锋.社会主体信用奖惩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李锋.社会主体信用奖惩机制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李锋(2017).社会主体信用奖惩机制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