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以经济作物为例

ISBN:978-7-5161-8915-3

出版日期:2016-08

页数:312

字数:289.0千字

点击量:10553次

定价:88.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专题:
基金信息: 本书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及贵州省委组织部特殊人才基金资助 展开

图书简介

一 本书出版的目的和意义

积极配合国家实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结合地方实际,对接国家政策,推动西部地区经济作物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实现西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农民收入增长。

通过本书的研究,使我们对经济作物产业结构的内涵了解更为透彻,轮廓更为清晰,基于经济作物产业链运行规律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理论与方法更加科学、完整与合理。研究成果对西部地区经济作物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为西部不同经济作物产业提供指导,同时也为国内其他地区经济作物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二 本书的主要内容、重要观点和对策建议

(一)内容与观点

(1)农业产业链相关理论是经济作物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理论基础。农业产业链是由种植环节、加工环节、流通环节以及农业服务环节等纵横交织在一起的网络结构。因此,对经济作物产业链各环节的价值增值分析,判断和选择价值增值的关键环节,即育种等生产资料供给环节、加工流通与农业服务环节的价值增值程度,是经济作物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尽管种植环节价值增值空间小,加工流通、农业服务环节还是应加强与种植环节的联系,从而实现经济作物产业链的价值增值。

(2)经济作物产业链的纵向价值转移、分工协调与产业链整合是整个产业链运行的机理,其中协作关系的关联程度决定了价值转移的合理性。但由于经济作物种植环节的弱势,导致种植环节的价值向生产资料供给环节、精深加工环节、流通服务环节转移。随着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产业价值链出现了纵向分解的趋势,产业价值链宽度不断增加,即形成了农业产业研发、农产品加工、农业信息服务、机械化收割、农产品包装等业务和能力要素模块,产生了组织结构的模块化。从组织结构的模块化角度,通过策略联盟的治理、龙头企业的协调、农业产业集群促使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建立合适的模块化组织方式和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关联主体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形成有效的协同行为,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经济作物产业链的物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的协同发展,是经济作物产业链整合的主要模式。立足于经济作物产业链,推动经济作物产业链垂直分工深化、横向分工拓展,促进物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的共生整合,是提升经济作物产业链竞争力的现实路径。

(3)研究经济作物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产业结构的协调性、合理性等内容,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前提。经济作物产业结构的演进与一般规律相吻合,但也有其特性,主要表现在西部经济作物产业结构易受到政策、市场需求、价格波动的影响;经济作物产业结构调整注重数量结构的调整,不重视品种品质结构的调整。西部规模以上经济作物加工业发展水平还较低,主要存在缺乏精深加工产品,加工技术设备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低,产业集群规模小,地区分布不均衡,竞争力弱等问题。环节多、效率低、服务滞后一直是西部经济作物产业流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国际资本正逐步进入我国农业生产资料市场,贸易保护主义等制约了西部经济作物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此外,经济作物加工环节与流通环节不能有效地协调,制约了西部农业的发展。

(4)本书对西部地区的茶产业、中药材产业与棉花产业的种植结构、加工环节、流通环节,利用区位熵、集中系数、综合竞争力指数等指标,以及DEA方法,进行了案例实践研究,分析经济作物产业发展的“瓶颈”及竞争力优势,提出了各经济作物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与方向。

(二)对策建议

经济作物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是市场的行为,但经济作物产业链的延伸和整合,都与政府的行为相关,必须发挥政府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引导与扶持功能,创造经济作物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本书从“引导性政策”“支持性政策”“发展性政策”三个方面对西部地区经济作物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提出建议。

(1)引导性政策。①制订经济作物产业发展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和项目扶持力度,引导经济作物生产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变资源优势为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形成优势特色产业。②政府有关部门应着重打造知名品牌特别是区域品牌,鼓励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名牌产品企业,增强商标意识、品牌意识、名牌意识。③大力推广经济作物产业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区与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区,积极推进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多元化,为产品的高水平生产流通服务。④完善农业企业及农产品信用等级分类标准,健全信用数据库,及时、准确地监测企业和经济作物产品达标实况,并建立和完善信用奖惩联动机制,努力提升合同履行、农产品质量、信贷、纳税、环保、食品安全等方面的信用水平。

(2)支持性政策。①加强经济作物主产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增加公共要素的投入,并采取措施确保这些设施的建设质量。各地要努力加大对经济作物产业公共要素的投入,通过土地、税收、财政投入、政府采购、项目审批、投融资体制改革等政策手段,吸引和鼓励社会各方面投资。②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拓展融资渠道。加强农村财政投入和政策性贷款支持,完善农业创业园、示范基地等基础设施,鼓励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以及商业银行增加对农业创业园、加工企业的贷款。针对西部经济作物生产企业的现状,特别是小企业比较多的特点,对经济作物生产企业有效担保方式的创新进行深入研究,成立政策性担保中心、商业性担保机构和企业信用互助协会等中介机构,突破企业贷款担保“瓶颈”;加快完善商业性担保和企业间互助性担保体系,引导和支持现有融资担保企业增资扩股,拓展担保业务范围,提高融资服务水平。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对符合上市条件的龙头企业要进行指导,提高西部农业龙头企业的上市数量和质量;另外,进一步探索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短期融资券。③完善经济作物产品流通政策,加大对农产品流通环节的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加大对物流中心的信贷投入,运用供应链融资、抵押贷款等方式,解决融资难问题;支持一批经济作物产品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进行建设和改造。大力发展经济作物产品物流,支持和培育专业化的经济作物产品运销企业和物流配送企业,加快现有经济作物产品物流企业改造升级。④落实农机补贴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民间资本对农机设备的投资,加大对农机购置、农机工业的财税、金融等优惠力度;实施农机补贴政策,合理确定补贴规模,积极开展农机保险业务,对参保农机给予保费补贴。

(3)发展性政策。①加快市场化进程。充分利用市场价格调节机制,调节经济作物产品的供求关系;培育要素市场,西部地区应进一步开放技术、劳动力、土地等市场,大力发展农村资本市场,充分发挥要素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进一步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取消经济作物产品流通中的条块分割,城乡封闭、地区封锁。②加快信息化建设。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既要把农民当作信息化的主要服务对象,也要通过相应的政策、制度环境,引导农民以及专业化人才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民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从而充分发挥和提高信息化的社会效应;政府有关部门应继续致力于信息高速公路和互联网业务的建设,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信息化软硬件设施建设;建立信息及时有效的经济作物产品信息网站,使其更好地为农户、经纪人和销售商服务;大力建设农田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农业科普培训系统,使农户对经济作物当前的生产情况及环境情况有准确和实时的了解,实现经济作物产品的生产标准化。③完善和升级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机制。规范合作组织的规章制度、组织结构与财务管理等制度,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切实保障成员的财产权、决策权、分配权等合法权益;对农民合作组织提供的农业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农机服务、农业灾害病虫防治、农业保险服务、农业金融服务等应免征营业税。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财政扶持资金,用于合作组织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质量认证,标准化建设,品牌建设以及风险救助等方面的服务;吸引农业科技人员、企业家、大学生到农民合作组织中去,对其工作不但要签订劳动合同,参加各类社会保险,还要保证其在合作组织中的股份分配比例。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推荐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娄胜霞.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以经济作物为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娄胜霞.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以经济作物为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娄胜霞(2016).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以经济作物为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