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西汉赋生命主题论稿

ISBN:978-7-5161-0762-1

出版日期:2012-04

页数:284

字数:278.0千字

点击量:7728次

定价:45.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前几天,延安大学刘向斌博士打电话来,告诉我其论著《西汉赋生命主题论稿》即将付梓,并嘱我写序。作为老师和第一读者,我乐于为之。该书是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前后历时四年。而今得以正式出版,为汉代辞赋研究领域增添一部新的学术专著,可喜可贺。

我与向斌相识已十多年了。1999年3月,他在西北高师培训中心参加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学位班的学习,我给该班讲授《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课。他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善于思考,勤学好问。课程结束时,他写了一篇《秦汉文学的人文精神》一文交给我,让我指点修改。后来,他的硕士学位论文又选择我做指导老师,并以《生命的焦虑与宣泄——西汉赋的人本特质》为题提交答辩,获得了全体答辩委员的良好评价。此后,向斌一直以汉赋为研究对象,发表了一系列相关论文。2005年9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陕西师范大学,跟着我攻读博士学位。三年期间,他在完成单位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同时,也在积极努力地完成他的学业以及在读期间的科研任务。他的博士论文,仍然以西汉赋为研究对象,但研究重心已经转向生命主题。该论文顺利通过了五位外审专家的评议,并在论文答辩时得到答辩委员会专家的肯定性评价。可以看出,在“人文精神”、“人本特质”、“生命主题”这几个关键词之间,有着明显的递进性,并且逐步深入,体现了作者的学术研究历程,这也是作者多年思考之后的结果。所以,若从1999年6月份开始算起,则这本专著从初步构思到最终完成也已历时十年有余了。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进入转型时期,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文化意识。正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之下,中国文学的生命主题研究也于此时渐渐兴起。最先见到的是一些零星的论文,多着眼于个案式研究。90年代末期,钱志熙先生《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著作的出版,成为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时空背景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标志性成果之一。该书从史的角度梳理了唐前数千年间古代先民的生命意识及其对文学生命主题形成的影响,其中有两章内容涉及汉代辞赋的生命主题问题。21世纪以来,也有相当一部分论文涉及生命意识和生命主题等方面的问题,但以某种文学体裁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专题性研究的专著尚不多见,而探讨汉赋生命主题的论著则更少。刘向斌博士在多年思考与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这部《西汉赋生命主题论稿》,这是专题性研究的一部力作。此书的完成与出版,体现了作者的创新精神,拓宽了汉赋研究的视界,对促进汉赋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众所周知,汉赋之中,“歌功颂德”、“润色鸿业”之作较多。当然,也有相当部分赋作具有明显的生命感伤色彩。那么,美颂与讽谏能否纳入生命主题的范畴?如何鉴定其与生命主题的关系?这本身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作者并没有绕过这一难题,而是从赋家的担当意识的角度予以立论,认为“我们不能笼统地对西汉赋中的讽谏精神和颂美倾向加以否定,而应从赋家生命理想角度肯定其存在的合理性。如此说来,西汉赋生命主题不仅包括死亡焦虑、长生幻想,也包括以‘民本’思想、王道德政理想为核心的国家忧患意识和群体大生命意识”。如果说个体生命感伤属于赋家的现实关怀,则讽谏和美颂则具有终极关怀的意味。这样的结论也不无道理,有其合理性。

其次,从文学文献角度看,汉代存在大量疑而不定的文学作品,尤其是汉诗、汉赋比较突出。就西汉赋而言,除了《史记》、《汉书》等史书中辑录的部分赋作真实可信外,大量的作品收录于后世类书或各类典籍之中。比如,《孔丛子》、《西京杂记》、《古文苑》、《艺文类聚》等典籍中存录有许多赋作,曾引起学术界辨伪证真的热烈争论。因此,考辨真伪也是研究汉赋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这一点,作者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对《孔丛子》、《西京杂记》中收录的西汉赋,比如《美人赋》等,作者不避繁难,详加考证,结论是可信的。这无疑扫清了论述过程中的诸多障碍,使结论更为可靠。

其三,依《汉书·艺文志》所收录的西汉赋数量而论,近千篇的赋作也颇为可观。问题是,而今看到的西汉赋完整者并不多,若加上残篇,也不过百十篇而已。因此,这么少的作品是否具有代表性?能否反映出西汉赋的整体风貌?作者在《绪论》中也指出,“我们赖以分析的西汉赋约五十八篇。而《汉书·艺文志》中载录西汉赋家共计七十三人,赋作共九百三十四篇。所以,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赋家仅占《汉书》载录的42.4%,他们的赋作可读者仅占汉志载录的6.2%。”尽管如此,作者并没有因此退却,而是采用管中窥豹的办法,尽可能将西汉具有代表性赋家、赋作作为研究的对象。事实上,诸如贾谊、严忌、枚乘、东方朔、董仲舒、司马相如、司马迁、王褒、刘向、扬雄、刘歆等赋家的赋作多为可信,而且分布于西汉前、中、后各个时期,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因此,所得出的结论也并非空穴来风,而具有可靠的文学事实作为证据支撑。

其四,就方法论而言,从文化学的角度探讨汉赋者很多,而从生命哲学的角度予以分析者不多,而选择“生命主题”为中心话语者则更少见。而且,一般认为,东汉赋家的生命意识似乎更加浓郁,因而东汉赋的生命主题更明显一些。也正因此,讨论西汉赋家的生命意识,挖掘西汉赋的生命主题并非易事。而且,作为论著,理论创新尤为重要。这一方面需要凝炼出具有自身特点的核心概念,另一方面必须能够自圆其说,并信服于人。作者通过阅读大量的中西方相关论著,并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该书以“自我”和“他我”这两个核心概念为基础,认为西汉赋家具有分裂性、双重性的人格特征。其中,自我具有个体性的生命期待和崇高化的意味,而他我则具有群体性的道义意识和担当责任感。二者之间既有协调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西汉赋家的生命痛苦,就是与二者之间的矛盾有关;西汉赋的生命主题的形成,也是赋家这种分裂性的人格特征的一种体现。

总之,向斌博士在《西汉赋生命主题论稿》中不仅做了大量的文献考辨工作,而且也对每篇赋作予以精到的分析。他结合中西方有关的生命哲学观点,形成自己的理论框架和判断标准。他的努力与付出,已深深地印在此书的字里行间。此书的出版,是他多年辛勤工作的总结,也将是他学术研究的一个新起点。我相信,凭着对学术不懈追求的精神,在不久的将来,向斌博士将会有另一部有关东汉赋生命主题的专著面世。只有这样,汉赋的生命主题研究才是完满的和完整的。我们期待着这一天早点到来。

张新科

2011年8月8日于陕西师范大学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刘向斌.西汉赋生命主题论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刘向斌.西汉赋生命主题论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刘向斌(2012).西汉赋生命主题论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