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中国刑事诉讼法修订及中国人权保护”项目是丹麦人权研究所与中国的四家合作单位之间的合作研究项目,旨在对中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改进行深入研究并促进刑事诉讼领域的人权保护,进而实现刑事诉讼中人权保护的法典化并在司法实践中得到贯彻。该项目第一阶段于 2006年1月1日开始,至2008年12月31日结束。《刑事诉讼法修改建议稿与论证——以被指控人的权利保护为核心》一书是项目第一阶段的最终研究成果,该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项目第一阶段我国参加合作研究的机构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广州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和北京京鼎律师事务所。中国刑事诉讼法修改涉及诸多方面的问题,项目第一阶段选择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保障密切相关的权利告知、辩护权保障、禁止刑讯逼供、取保候审与羁押正当性、检察官起诉裁量权、未成年人案件暂缓起诉、证人出庭作证、死刑案件二审程序八个方面的问题作了研究。上述问题是中国目前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中较为急迫、有待加以解决的问题。
该项目第二阶段于 2009年1月1日开始,至 2010年12月31日结束。中国的四家合作单位调整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中国检察官协会、广州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和北京尚权律师事务所。结合项目第一阶段的经验和教训,项目的合作方式有所改变,在立法研究方面,分别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和中国检察官协会拟定中国刑事诉讼法修改建议稿,并进行论证,提供给立法机关作为修订刑事诉讼法时的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作为国家级的法学研究机构,承担着为国家决策提供咨询意见的职能,其特点在于研究立场相对中立,能够在综合考虑国际刑事司法准则、法治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界的现有研究、司法实务部门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刑事诉讼法修改方案。鉴于项目的连续性,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在项目第一阶段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将研究重点放在刑事被追诉者的权利保障上。结合《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4条的相关规定以及中国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的现实需要,我们在项目第二阶段选择了以下四个研究议题
在研究方法上,沿袭项目第一阶段的模式,主要采取比较研究与实证研究方法。首先是对刑事司法国际准则中的相关要求进行梳理,其次是比较若干法治发达国家和地区有借鉴意义的规定,再次是总结中国刑事诉讼法界现有的研究成果,最后是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集体讨论、案卷分析等方法收集第一手的实证研究数据,并结合相关的统计资料,提出我们的立法建议。在此基础上,对所涉及的条文进行具体的阐释和说明。
除了提供立法建议稿之外,项目第二阶段还通过对警察、检察官、法官、律师的培训,提高法律职业者的人权保障意识;通过对律师(尤其是年轻律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刑事辩护技巧;通过举办国际国内研讨会,深化对刑事诉讼法修改问题的认识;通过网络和媒体宣传,及时传播该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的五个合作方将通力合作,做到理论与实践、研究与宣传相结合,力求项目的运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本项目由丹麦王国外交部提供资金支持,但并不因此而影响项目组成员在参照刑事诉讼国际准则和若干法治发达国家有借鉴意义的立法规定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律制度与实践状况,独立地提出我们的观点,并进行相应的分析和论证。
本书付梓之际,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特收录于书后,供参考。
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相关推荐
-
图书 全球视野与本土架构:秘密侦查法治化与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
作者:邓立军
图书 全球视野与本土架构:秘密侦查法治化与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
-
2
图书 侦查权力论
作者:黄豹
图书 侦查权力论
-
3
图书 刑事诉讼法理与程序逻辑
作者:自正法
图书 刑事诉讼法理与程序逻辑
-
4
图书 刑事诉讼出罪论
作者:拜荣静
图书 刑事诉讼出罪论
-
5
图书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法
作者:陈甦 李林
图书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法
-
6
图书 死刑证据控制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吕泽华
图书 死刑证据控制的理论与实践
-
7
图书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研究
作者:刘灿华
图书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研究
-
8
图书 刑事程序法事实证明研究
作者:王满生
图书 刑事程序法事实证明研究
-
9
图书 中国技术侦查的程序控制研究
作者:刘晨琦
图书 中国技术侦查的程序控制研究
-
10
图书 隐私与刑事法:隐私的政治价值与制度体现
作者:王芳
图书 隐私与刑事法:隐私的政治价值与制度体现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