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艺术审美之维

ISBN:978-7-5161-0718-8

出版日期:2012-03

页数:227

字数:181.0千字

点击量:8437次

定价:32.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艺术和审美是密切相连的,因为艺术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审美,如果失去了美也就无艺术可言了。所以一件艺术作品必须具有美的特性和审美意义才能称之为艺术作品。

艺术创作是艺术家认识生活和再现生活的一种方式,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物态化了的一种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反映的主观映像。就艺术作品的形式而言,它必须运用一定物质手段,包括语言、声音、动作、表情、色彩、线条等,来反映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思想内容。艺术的价值主要在于审美,而艺术美与现实美相比较,它具有“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等特点。当现实生活中的美经过集中概括、化平淡为神奇之后,就会变得更加具有魅力。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反映的表现形式,它是一种美的精粹,同时也是人类对现实生活进行审美把握的最高形式和主要审美对象。

艺术作品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简单再现,它包含着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创造作用,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又被称为“第二自然”。从实质上说,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精神劳动的产品。鲁迅曾说:“一件艺术品,表面上看是一幅画,一座雕像,实际上却是艺术家人格的表现。”2700804这也说明艺术家在艺术作品中自我表现的作用。总之,艺术作品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在生活基础上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创造,由于艺术家具有这种主观能动性创造作用,才会使一块顽石在雕塑家的手中变成一件有生命力的艺术品。如罗丹面对古希腊维纳斯的雕像时曾赞叹说:“抚摸这座雕像的时候,几乎觉得是温暖的。”他认为艺术家赋予了这座雕像真实的生命。简单的音符在音乐家那里可以变成美妙的乐曲,舞蹈家可以给在日常生活中看来平淡的人体动作赋予奇特的魅力,这些都体现出了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的积极能动作用。

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审美理想的实现,艺术家在塑造艺术形象的过程中,必将灌注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所以他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但是,艺术家的情感并不是赤裸裸地涂抹在表面上的,而是自然地渗透在艺术形象之中。

总之,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对主体思想情感表现的统一,艺术形象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艺术与客观现实之间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其中客观现实和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对艺术作品的产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形象反映和对真善美的揭示。艺术的审美愉悦功能是它发挥社会作用的最为突出的特征,也是其最主要的价值,而艺术表现方法的多样性和风格特征的多样化则是艺术创作得以繁荣和发展的基本动因。

在人类艺术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各种艺术流派、艺术思潮和艺术方法,其中最具有永恒性、最符合人类审美要求和审美特性的应当是现实主义艺术。可以说,现实主义是人类艺术发展的主旋律,它贯穿于人类艺术发展的整个历史长河之中。

自从人类艺术诞生之日起,就已经有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我们可以从人类社会早期遗留下来的艺术中得到印证。也就是说,人类社会早期创造的艺术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具有某种现实主义特征。而现实主义对于人类艺术而言,始终是一个永恒的命题。

我们认为,一切艺术方法都是在艺术创作实践中产生和创造出来的,有些艺术方法在历史上已经消失,有的仍然充满着生命力,如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在艺术创作中依然发挥着主导作用。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里,虽然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给现实主义带来了一些非难和挫折,但它不可能改变现实主义在人类艺术发展史上的主导地位。

现实主义是正确认识和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重要的艺术方法。因此,现实主义和人类的现实生活是分不开的。现实主义艺术创作强调立足于现实、忠实于现实,并按照现实生活本身的特征及状貌和美的规律进行真实描写。

从文化层面来看,现实主义不仅是指一种艺术创作方法或一个艺术流派,它还代表着一种审美品格或审美诉求。现实主义所关注的是人和人类的现实生活,是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的一种审美观照;它所表现和反映的是人、社会和宇宙自然内在的美的规律和博大精神。现实主义所代表的是一种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其本质内涵是真善美。现实主义所反映和表现的是精神的健康和思想的阳光。

现实主义作为艺术的一种基本的审美品格或审美诉求,它对人类社会的观照在于客观地反映和忠实地描写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并通过典型化的艺术手法揭示出生活的本质内涵和客观规律。因此,真实地描写和反映生活,对生活作出客观评价,创作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是现实主义艺术的基本要求。

现实主义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按照现实生活本来的面貌进行描写。现实主义的特点是强调艺术的真实性和典型性。而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则把艺术与现实生活对立起来,否认艺术是对生活的反映,否认艺术的真实性和典型性,它所表现的是一种非理性化、非形象化、非审美的、纯粹的主观性情和自由意志。

现代主义艺术是在西方现代哲学、美学和社会学的影响下产生的带有极端性质的社会性思潮。从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超人哲学、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理论、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到海德格尔、萨特的存在主义等,都对现代艺术非理性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现代主义艺术流派主要包括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达达主义、野兽派、立体派、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等。后现代主义推行的则是一场反文化、反审美、反终极价值的解构策略,它不但否定了中心,也失去了主体,是一种纯粹的非人化的产物。

现代主义艺术是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的背景下形成的产物。它不再表现和张扬真善美,而恰恰相反,它主要从丑和恶的方面着眼于现实;不是从积极的方面表现现实,而是从消极和颓废的角度反映现实。现代主义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被异化和被现实扭曲的人们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抗争,同时也反映了对生活的迷惘与绝望的心理。19世纪末,欧洲已开始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社会矛盾变得日益复杂和尖锐。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失业率不断上升,从而给人们带来了精神上的恐慌。由于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和尖锐,人们怀疑未来,忧虑、悲观、失望的情绪逐渐加剧。尤其是两次灭绝人性的世界大战更是彻底破坏了人类现实生活的秩序,也使得人们失去了安全感。这些社会现实问题都给人类以巨大伤害,并在心理上投下了无法摆脱的阴影,同时也给西方现代非理性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基础。由于受现代非理性哲学思想的影响,现代主义艺术思潮也就应运而生了。

现代主义是对现实主义艺术原则的反动和背叛,其根本差异在于对描写对象的转移。现代主义极端流派的一些艺术家否定艺术的社会性质和审美特征。现实主义表现的是现实生活的典型形象的个性特征,而现代主义则转移到主观意识和内在心理结构上来,远离现实生活。由于艺术创作原则、表现方法和审美取向发生了错位和偏差,从而破坏了人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最终导致现代艺术形态的蜕变,成为与人类审美要求相悖的产物。现代主义从根本上否定了人类的伟大和尊严,一味地强调社会和人生的虚无和无价值,其作品中所表现的形象大都是无生气的、抽象的和非人性化的东西。无论是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主义,以杜桑为代表的达达主义,以达利为代表的超现实主义,还是以康定斯基、蒙德里安为代表的抽象主义等,都鲜明地表现出现代主义艺术的非理性特征。

现代主义艺术的美学原则是建立在纯粹主观目的性基础上的,它以抽象、丑陋为追求,以反传统和“创造性的破坏”为特点。现代主义在艺术与审美以及人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方面发生了严重错位。例如,在立体主义者看来,世界已经不再是一个完整的有序世界,而是一个被扭曲和错位的世界;在抽象主义者那里,现实生活中一切具体的、形象的物象统统变成了梦幻般的影子。现代主义的目的是把自己的感受完全强加给欣赏者,表现出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主体霸道行为。

后现代主义艺术是一种哲学性和消解性文化现象,具有怀疑一切、消解一切的特点,它所表现的是一个被消解的、无主体的、无中心的、非理性的、无连续性的、碎片化的世界。它以摧毁经典为能事,其艺术话语界限已经消逝,文化根性完全断裂。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指出:“后现代主义最令人惊奇的一点就是它把曾经秘不可宣的东西公开宣布为自己的意识形态。”2700805由于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模式一直在撞击着人类文化和文明的戒律的禁忌,于是“在20世纪的不少作品中,被压抑的性本能、原始欲望,有如挤破了潘多拉的铁盖,争相释放出来,演出了许多稀奇古怪的乱伦、性倒错、性疯狂的故事来,特别在大众文艺中尤其如此,显示了文学艺术贬值、堕落的一面”。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深深地感到,“自己已被抛入了物的世界,现今一切都飞速地围绕着物与权在旋转,一切都为实利目的所侵袭,现实生活的冲击是最基本的,人们长期为生活中的假大空的连篇谎话所困扰而弄得晕头转向。昨日看来分明是光华四射的神圣之物,今天却发现不过是一堆俗不可耐的腐朽与霉烂。现实中的深沉卑污,使信仰黯然失色,它无情地嘲弄了自己。理想的解体是现实自身的解体”。2700806因此,使得许多艺术家陷入彷徨的境遇,走向了世俗,热衷于表现一些社会阴暗面和人类生活的尴尬与卑污的生活状态。一些艺术家耻于良心,调侃嘲弄人类生活的美好和崇高现象。他们以话语能指的自由挥写,一味追求形式的多变和花样翻新。但是,由于意义的消解和形式花样的变换,从而失去艺术的价值和审美特征。因此说,后现代主义艺术在否定主体、否定中心的同时也抹杀了人的个性。

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完全不同的艺术形态。现实主义艺术从现实出发,追求客观生活的真实性。而现代主义则是从非理性主义出发,追求抽象、丑陋和反审美;后现代主义则是一种消解性文化现象,它在不断地摧毁和破坏人类的文化规则,肆无忌惮地消解和抹杀主体与客体、艺术与生活、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把非艺术的东西强加于艺术之上。从根本上讲,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对现实主义审美原则的背叛与反动。而任何本能的和非理性精神的泛滥,都将会给人类文化带来灾难和毁灭。

一个时期以来,国内“某些人的眼睛老是盯着西方艺坛,看看那边又有什么新玩艺儿,然而马上就尾随效仿,这是一种人格缺钙的表现。‘行为艺术’好不好需要表演艺术部门来承认,‘装置艺术’好不好可能需要环卫部门来认可,‘多媒体艺术’好不好可能需要电视艺术家协会来鉴别,但他们却都要削尖了脑袋往‘美术展览会’里钻,你说奇怪不奇怪?!你们这些玩闹的玩艺儿怎么能够和需要经过长期艰难技术训练之后才能从事的绘画和雕塑相提并论呢?你们硬挤进来做什么?!”的确,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艺术已经给我国文化艺术领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和严重危害,并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由于长期受到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在美术界很有一部分人的思想被搞混乱了,分不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甚至搞不清楚艺术活动到底应该是美好的事情还是丑恶的事情。更有走火入魔者认为真善美已经过时、衰老、走入坟墓,现在应该轮到假丑恶登上艺术殿堂。”由于“社会主义文艺体系和文艺方向受到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全面冲击,从长远来看,如果不及时处理好,有失去国家文化发展主权和民族文化发展方向而沦为世界强势国家文化附庸的危险。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不容回避的严峻问题”。“中国当代美术面临的主要任务,仍然是不断提高专业的表达技能和艺术的全面修养,不断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理想和审美理想,努力去创作能够经得起人民和历史考验的优秀作品和经典作品。”

回顾历史,20世纪的中华民族可谓是人类史上多灾多难的一个民族。列强侵略,文化沉沦,真理缄默,政治失误,造成了一次次沉重的心灵创伤。然而,更令人不安的是,近一个时期以来,由于受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冲击,使得中国的文化秩序变得混乱不堪,价值标准已经模糊难辨。民族文化精神日渐消沉,价值理性逐渐崩解,艺术的意义日益失落。因此,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形态,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选择和民族文化艺术复兴的希望。

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历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和新的时代,随之出现了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审美要求。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涌现出一大批反映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主义优秀艺术作品。此后,虽然在较长的一个时期以来,我国艺术界连续受到国内极“左”政治思想和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影响和干扰,但这种现象只是暂时的。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觉醒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21世纪的中国文化艺术必将迈入健康发展的轨迹。

当然,我们应当承认,“21世纪,艺术面临着更多、更复杂的问题,人类的思维方式、道德标准、审美情趣,受到各种社会现象的挑战、冲击”。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艺术是永恒的,真正艺术家的选择是光明的。不停地追求是艺术发展的动力。没有复杂和曲折,就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

人类“主导艺术倾向永远是光照千秋的!这个主导的艺术倾向就是:主张艺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艺术为人类的正义进步事业服务,歌颂劳动与和平,反对剥削与战争,向往生命的健康和精神的阳光,追求真善美的统一,鼓舞人们崇高向上,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乐观主义的信念和英雄主义的意志。这与西方同时并行的那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主导倾向,形成了鲜明的对照。……20世纪的理论再多、主义再多、派别再多,但归根到底,还不就是这样两大倾向、两大走向:一种健康上进的,一种病态下滑的”。现实主义艺术的主导倾向是健康的、趋于真善美相统一的,而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艺术则倾向于病态的、假丑恶的。

因此,我们必须遵循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提倡真善美相统一的艺术标准和现实主义传统。任何违背现实生活规律和真实性的东西,都是与现实主义原则相悖的。艺术创作必须建立在对生活感受和认识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实地描写和反映生活,对生活作出客观评价,进而塑造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曹桂生.艺术审美之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曹桂生.艺术审美之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曹桂生(2012).艺术审美之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