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英语世界的张爱玲研究

ISBN:978-7-5161-7341-1

出版日期:2016-04

页数:236

字数:243.0千字

点击量:10626次

定价:56.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德国学者西美尔在其著作《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中说:“人类文化并不是没有性别的东西,绝对不存在超越男人和女人的纯粹客观性的文化。”作为人类文化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文学,自然也具有性别的维度,与“性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家必然表现出性(性别)的经历,如同他们必然表现出民族、时代、语言之精神”2703723

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家埃莱娜·西苏呼吁妇女必须参与写作:“妇女必须写妇女,促使妇女开始写作。”2703724从古希腊抒情女诗人萨福到中国第一位女诗人许穆夫人;从日本女文学家紫式部到中国女词人李清照;从19世纪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乔治·艾略特及勃朗特姐妹,到中国“五四”时期浮出历史地表的女作家群……不同时代、民族、阶层的女性通过写作这一共同的艺术方式,保存并发现了自己。女性写作从遥远的历史深处走来,用社会和时代所赋予的身体、价值观和情感体验创造了独一无二的语言,涓涓细流绵延至海,汇成了一条浩瀚无涯、异彩纷呈的女性文学长河,在人类审美之旅中留下了耀眼而温暖的光芒。尤其是20世纪以来,女性写作更是蔚为大观,进入了“前无古人”的黄金时代。女性文学的发展与繁荣,为反思经典文本、文学观念、文学现象,构建“女性美学”体系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成为人们审视和批判以男性为中心的传统性别秩序的重要途径;能有效促进女性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并探求、憧憬、渴望人类一种可能的更合理、更美好的生存状态。

基于文学与性别的必然联系,性别也成为了继时代、社会、经济因素、种族因素、地域因素等之后文学研究的又一个重要维度,为文学研究开拓了一块广阔的空间。湖南女子学院校长、女性文学文化研究专家罗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编的“中外女性文学研究丛书”正是以20世纪湖湘女性文学、中国女性文学和英美女性文学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为基础,主要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比较文学相关理论,综合吸收语言学、精神分析学、接受美学等文学批评理论的观点及文化批评的宏阔视野,在多元理论资源的互动与对话中所进行的潜心研究成果。

湖南女子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所公办女子普通高等学校,是全国妇联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一所女子学院,是世界女子教育联盟成员之一,已有29年的办学历史,2010年3月18日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该校拥有全国首批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湖南省湖湘女性文化研究基地、湖南省高等教育(女性教育)学科研究基地等多个学术机构,在女性学、女性教育、女性文学等方面的研究卓有成效,呈现出鲜明的、独特的科研特色。“中外女性文学研究丛书”这套百万余字的学术理论著作,是该校近期在女性文学学科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湖南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与“湖南省湖湘女性文化研究基地”的研究成果之一。

丛书主编罗婷教授长期从事女性文学/文化与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已出版《女性主义文学与欧美文学研究》《克里斯特瓦的诗学研究》《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西方与中国》等5部著作,主编“女性文学与文化研究丛书”、《女子高校发展战略研究》等著作多部。她是四川大学与湘潭大学比较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全国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负责人、湖南省湖湘女性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湖南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重点建设学科负责人、湖南省高等教育(女性教育)学科研究基地负责人,兼任中国妇女研究会妇女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曾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等国外高校做访问学者,多年来一直在女性文学文化与女性教育领域执着追求与探索。

丛书撰写成员都是多年从事中外女性文学、英美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的中青年学者,均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或教授、副教授职称。丛书由3本著作组成,分别是《比较视域下的湖湘女性文学研究》《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20世纪英美女性文学研究》,该套丛书在比较视域下对湖湘女性文学进行了颇有创新的研究,并对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英美女性文学进行了多视角、多侧面、多层次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女性文学批评方法单一的局面,促进了女性文学研究的多元化和百花齐放。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泽厚播广。它始自屈子“九死未悔”的爱国情怀和“上下求索”的创新精神,以“忠诚、担当、求是、图强”为精神内核。作为湖湘文化重要一脉的湖湘女性文化,风格独具,千年流芳。在湖南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上,涌现出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如陈衡哲、白薇、谢冰莹、丁玲、杨沫等,她们不仅使湖湘女性文化熠熠生辉,而且为湖湘文学和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谱写了绚丽华彩的篇章。然而,与同时期的男性作家相比,她们大部分人没有得到应有的、足够的重视,其文学成就被研究界所忽略,甚至一些有相当实力的女作家还被排除在文学史之外,留下令人遗憾的学术空白。

在研究女性文学与文化的过程中,罗婷教授发现湖湘女性文学是一块亟待开垦、饶具兴致、富有意义的学术园地,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颇有价值的研究课题。近十年来,她带领她的硕士研究生团队,以湖湘女作家与外国文学的关系为题,通过对10多位具体作家的深入研究,揭示20世纪湖湘女性文学的发生、发展和流变及其在世界文坛上的影响。《比较视域下的湖湘女性文学研究》这部著作就是罗婷教授等人在这一领域辛勤耕耘的成果。该书从特定时代、多元文化、社会性别等视角入手,采用比较研究、文献研究等多种方法,对中国现代以来湖湘女性文学的发生、发展和流变进行全面探讨,并集中选取陈衡哲、袁昌英、白薇、谢冰莹、丁玲、杨沫、叶梦、残雪、蒋子丹、龙应台、琼瑶等湖湘女作家与外国文学的关系进行专题研究,从而揭示湖湘女性文学特有的文化品格、女性意识和美学意蕴,彰显湖湘女作家在中国女性文学史以及世界文坛上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和影响,丰富湖南地域文学和中国女性文学的内涵,促进湖湘女性文学和湖湘文学的发展。《比较视域下的湖湘女性文学研究》一书研究视角颇为独特,用世界主义眼光来研究湖湘这一特定地域中的女性文学,可谓独具匠心。

彭江红副教授、博士负责的《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一书,旨在对20世纪中国不同历史时期那些文学创作成果丰富、作品社会影响力较大的女性作家进行美国著名比较文学理论家韦勒克所说的“透视主义”批评与研究,即把具体的女作家及其文学作品放在20世纪中国文学整体历史的适当位置来考察,既研究作品的个别性特征,也寻求不同作品之间的某种程度上的共性和普遍性;以女作家的写作文本和生活为中心,追溯她们的写作史和社会史的多重变奏,以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为分析阐释的焦点。该书以线性时间为主,兼顾地域特点,涉及冰心、凌叔华、苏雪林、丁玲、萧红、张爱玲、苏青、杨沫、茹志鹃、宗璞、张洁、舒婷、王安忆、铁凝、残雪、方方、徐坤、迟子建、龙应台、聂华苓、严歌苓等女作家,并以多种方法对这些女作家及其作品进行新的阐释,以期为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添砖加瓦。

柳星副教授、博士负责的《20世纪英美女性文学研究》这部著作,以女性主义理论研究为重点,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梳理和探究当代女性文学经典的内涵与形式。在不忽视作品社会内涵的同时,注重考察作家与作品所体现的女性人生经验、女性审美心理以及富于女性特色的艺术表达方式,力求形成比较开阔的研究视野和比较合理的研究格局。该书以英美女性作家及作品为研究对象,既有19世纪女性文学传统的发现与整理,也有现当代女性创作风貌的探索与追寻;既有对创作主体的研究、对创作现象的分析,也有对社会文化、读者心理的剖示;既有对女性创作群体特色的开掘,也有对女作家个性特征的揭示;既有关于英美女性创作的地域性研究,也有东方女性文学与之联系与区别的比较研究,等等。该书积极而富于创造性地吸收了当代各种批评流派的成果,初步实现各种研究方法的多元并存、相互补充。在掌握和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同时,根据不同研究对象的实际,引进和尝试运用心理学、原型批评、传播学、叙事学、读者接受理论、新批评、结构主义批评及解构主义理论等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展开研究,不乏研究新意。

总之,“中外女性文学研究丛书”以20世纪中西女作家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当下多元的文艺批评资源与理论,在解构与建构对立统一的写作姿态中,拓宽、丰富了女性文学研究的内容与空间,反思、批判了中西历史文化与文学中的性别霸权意识,这对匡正女作家的文学声誉,书写女性文学历史,促进女性文学发展以及弘扬男女平等的性别价值观,建立更为健康与和谐的性别文化,都具有可资借鉴的作用与意义。

2014年3月22日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柳星.英语世界的张爱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柳星.英语世界的张爱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柳星(2016).英语世界的张爱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