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第四辑

ISBN:978-7-5161-1374-5

出版日期:2011-12

页数:384

字数:405.0千字

点击量:9827次

定价:59.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第八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致辞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 孙正聿

大家好!在吉林大学召开第八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我们既感到非常高兴,也感到特别荣幸。首先,我代表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和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向与会的各位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应当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是中国哲学界,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尤其是青年学者的一个盛会。昨天我翻阅了一下这次会议的论文集,我的感受非常深。我切实地感觉到,我们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已经真实地走出了原来那样一种空洞的、抽象的议论,获得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并且出现了许多深刻的思想。我想,这可能是我们这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越办越好的一个明证。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是一个非常艰难的事情。我们通常说哲学是一种世界观理论,那么究竟怎么样去理解世界观呢?我想,这个世界观的“世”不是一个与人无关的、自然而然的“世”,而是“人生在世”之“世”,这个世界观的“界”不是一个与人无关的、无始无终的“界”,而是“人在途中”之“界”,这个世界观的“观”不是与人无关的神的目光,而是人自己的目光。在这个意义上,所谓的“世界观”就是一种“人生在世和人在途中的人的目光”。如果这样来理解世界观的话,那么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说到底,就是要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以鲜活的时代内涵,使它真正地成为马克思说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从这样一个角度看,我觉得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最为关切的是我们时代的问题。我们通常都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那么我想我们首先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以人的当代实践为内容的人与世界的当代关系究竟是怎样的?科学为我们提供了世界图景,那么我们又应当去追问,以当代科学的重大发现为内容的当代的世界图景究竟是怎样的?我们总说,每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有它不同的内容和形式,那么以知识经济时代为特征的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究竟应当是怎样的?我们都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以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为基础,我们当代人的价值观念、审美意识、生命体验和社会思潮究竟是怎样的?尤其是当我们说,市场经济是一种“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存在,那么我们今天的人类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方式,人类陷入了一种怎样的困境,面对着一种怎样的时代主题?我想这应当是我们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在时代的意义上所面对的重大问题。

为了能够使我们的哲学研究真正地聚焦在马克思所说的“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我感觉有四点是特别重要的,那就是:时代精神主题化、现实存在间距化、流行观念陌生化和基本理念概念化。首先,我感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特别重要的应当是“时代精神主题化”,世界之观和时代之观是密不可分的,应当说,时代之观才是真正鲜活的世界之观。因此,如何能够让我们的哲学研究使时代精神主题化,可能是它面对的一个最为根本的问题。第二句话,现实存在间距化。前一段我写了一篇文章,得到了学界的关注,就是“‘哲学就是哲学史’的涵义与意义”。在这篇文章当中,我提出了三个问题:一,能否离开哲学史而专业地研究哲学?二,能否离开哲学史而以哲学的方式面向现实?三,能否离开哲学史而实现哲学的理论创新?在我看来,哲学是一种“历史性的思想”,而哲学史是一种“思想性的历史”。离开了“思想性的历史”,我们就无法把握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性的思想”。所以我想,当我们提出要以哲学的方式去实现理论创新的时候,它实质上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任务,那就是我们应当像恩格斯所说的那样,去形成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与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第三句话,“流行观念陌生化”。在我看来,所谓哲学做的全部的工作就是对构成我们思想的各种流行的基本观念的批判。比如说,当代哲学为什么特别关注包括正义、平等、自由这样一些问题?它实际上是需要我们在时代的水平上对我们原有的这样一些基本观念展开一种前提的批判。最后,第四句话,“基本理念概念化”。哲学非常重要的工作应当做到黑格尔所说的“全体的自由性与环节的必然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把自己所要论证的观点,能够取得真实的、切实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论证。这样才能真正使我们以哲学的方式不仅仅反映和表达时代精神,而且能够塑造和引导新的时代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是一个我们相互学习的极好的机会。坐在主席台上的我和德顺老师、景源老师、利天老师,都已经老了,参加这个会是我们向青年人学习的一个特别好的机会。我还记得,2005年第五届马哲论坛,也是在我们吉林大学召开,我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那就是,学界的朋友应当在人格上相互尊重,在学问上相互欣赏。希望我们能够通过这次论坛,更好地去深化我们的研究,更加促进我们学界的友谊,从而能够为繁荣我们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作出我们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第四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第四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2011).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第四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