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新经济群体的政治参与及政治整合:1979~2009

ISBN:978-7-5161-1603-6

出版日期:2012-10

页数:281

字数:295.0千字

点击量:8096次

定价:49.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本书通过对一个县的实地调查,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经济群体的崛起及其参政议政的问题,是一本可以引发诸多思考的著作。

在中国,政治与经济,更具体说是政商关系十分复杂。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长期存在着一个强大的国家。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格局下,是政治支配经济,而不是经济支配政治。从秦王朝开始,商人投资于政治是最有眼光,也最具有风险意识的投资。有了国家政权,财富迅速扩大,财源流淌不尽。名著《红楼梦》实际描绘了权力与财富的关系。有权就有荣华富贵,无权则一无所有,很快是“白茫茫大地一片干净”。财富因权力来得容易,也因权力失去容易。长期以来,商人始终没有能够发育成为一个具有独立自我意识的阶级,甚至从来没有形成一个严格的阶级。在权力支配经济的格局下,他们为获得财富不得不依附于权力,为获得更多财富或者保护自己的财富,只能与权力发生紧密联系。他们与小农一样,不能自己保护自己,而是依赖权力的庇护。只是他们更有条件建立与权力的紧密关系。而这有可能造成社会不思劳作,动摇农本,所以在历史上商人虽然有钱,但政治社会地位却处于末位。

1949年后,资产阶级作为一个完整的阶级消失了,工人和农民成为社会主要成员。社会成员简化,意味着社会活力的不足和财富的匮乏。改革开放是对原有政策的松动。一部分非国有体制下的人群,先是做点小生意,游走于国有体制的缝隙里,后随着政策进一步放宽和财富的积累,经商开厂,财富迅速增长,成为先富群体。一个不同于原有经济形态的新经济及其新经济群体由此崛起。

历史既有创新性,也有连续性。新经济群体的崛起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出现的。她的崛起本身便与政治密切相关。没有改革开放政策,她不可能迅速成长为一个有影响的群体。她的进一步发展也离不开政策支持和政府保护。由于她的存在和发展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和地方财力增长,政商关系因此进入到一个“蜜月期”。当然,在强大的国家政权面前,新经济群体的力量还是软弱的,他们远远没有形成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完整阶级去影响政治,更遑论支配政治。他们更多的是运用古老的手段,以经济力量去影响和支配某个政府官员,从而寻求政治庇护或者扩张自我利益。而这必然带来政府腐败。如何将新经济群体纳入政治制度的轨道,成为执政党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国政治具有鲜明的特点,就是当政者可以利用其长期执政地位广泛吸纳社会精英,形成精英吸纳机制。如历史上的科举制,将天下英才都吸纳到政治体制中。只有那些非体制性的精英才成为政府的反叛者,如洪秀全、孙中山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新经济群体的崛起,执政党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将新经济群体吸纳到正式的政治体系中来,如他们中的精英人士进入人大和政协,有的还当选为执政党的党代会代表。他们因此有了制度化的参与渠道,成为一个具有独立经济意识的政治人。除了经济地位以外,其政治地位也得以上升。因为他们与其他社会阶层一样,都具有平等的国家公民身份,且具有较大经济影响力。当然,从总体上看,在中国,新经济群体发育还很不成熟。一则他们的早期成长与政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有来路不明的“原罪”。二则他们的财富增长太快,连自己都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许多人还处于“富而不贵”的状态。三则他们中间的许多子女正在如这一群体的祖先们一样,只是通过过分张扬的的“炫富”来“显摆”,甚至“为富不仁”,从而造成社会的“仇富”心理。处于这样一个复杂状态的群体,他们参与政治的动机、方式、结果都十分复杂且变化多端。仅仅依靠一般的理论推断会将复杂多变的事实简单化。

本书的一个特别之处,就是以浙江省中部的一个县为例,对新兴经济群体的崛起及其参政过程进行了具体的描述。早在1990年代,我和张厚安先生在当地大学老师卢福营的陪同下去过该县。这个县的突出特点是人多地少,土地贫瘠。正因为如此,这个县早有经商读书的传统,也算是自我开辟新的生存之道。即使是计划经济体制时代,仍然有一些人外出做点小生意。因为生存的逻辑毕竟比政治的逻辑更强大。而改革开放的宏观政策则为这里的人经商开厂打开了大门。我们当时参观的一个村生产丝线,不仅造成国营企业的破产,而且几乎形成占全国产量三分之一的规模。由此使我们惊叹民营经济的巨大活力!而此后该县的新经济更是获得难以想象的发展。本书作者沿着我们的足迹,对该县新兴经济群体的崛起及其参政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并通过本书展示了这一过程。由此可以丰富我们对中国新经济群体及其参政过程的认识。

社会生活是复杂多变的。对社会生活的考察不仅仅是一种现象的描述。作为一部理论著作,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理论命题,进行理论探讨。美国政治学大家亨廷顿根据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即新经济群体崛起后造成参与扩大而可能引发政治动荡。但他提出这一观点时,中国还没有改革开放。且一个理论命题也不可能穷尽有所事实。本书根据其实地调查,探讨了中国新经济群体与政治的关系及其复杂性,揭示了中国事实背后的历史和政治逻辑,认为中国新经济群体的政治参与没有引发政治动荡,反而是政治吸纳,从而丰富了相关的政治与经济的理论学说。

本书是作者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形成的。他尽管是个案地的当地人。但作为一个年轻学生要去做具有政治敏感性的选题调查,还是相当困难的。访谈对象有钱财、有地位,甚至刻意回避政治。这大大增加了他个案调查的难度。特别是对这样一个复杂性的课题的驾驭,他当时的能力还相当有限。尽管我们谈了多少年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但真正结合好却非易事。要么学无问题,只是泛泛而论;要么问题无学,只是材料堆砌。为改变这一状况,我从本书作者这一届开始,要求学生既要有扎实的社会调查,同时也要有深度的理论建树。而这对作者确实是一个挑战。期间,他曾经有过动摇而受到我过于严厉而极少有的训斥。好在他能经受我的敲打,坚持下来。甚至为此在已找好工作的情况下又延长了半年的学习时间,以精心写作论文。毕业后他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对论文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由此才有了本书。

本书只是作者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希望在此基础上能够坚持不懈,使其研究不断有所提升和进步!

徐勇

2012年8月31日于武汉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推荐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陈玉华.新经济群体的政治参与及政治整合:1979~2009[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陈玉华.新经济群体的政治参与及政治整合:1979~2009.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陈玉华(2012).新经济群体的政治参与及政治整合:1979~2009.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