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追寻幸福:中国哲学史视角:全2册

ISBN:978-7-5203-1229-5

出版日期:2017-10

页数:1052

字数:1081.0千字

点击量:8385次

定价:258.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目前已经有中国哲学史方面的著作,为什么本人还要写作这本大书呢?本书力图要呈现真理,让真理自己为自己说话,但到底这里写的是不是真理,还需要学习者以五大逻辑(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历史逻辑、概率逻辑、数理逻辑)的推理为依据来做出自己的独立的判断。本书选写了约70位哲学家及哲学学者的思想脉络,写作的方式是逻辑串,每个逻辑串由三个环节构成,本书是由几十万个首尾相接的逻辑串构成的统一体。本书的研究过程是一个客观地发现真理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主观地造作真理的过程,所以我只是著者而不是作者,著者就是以逻辑串的显著的方式阐明真理者而不是创作真理者。而且,我不能创造历史资料,只能从学术水平高且可靠的历史书中去“搬”史料。本书依据的总体的史料主要来自吕思勉先生的著述;哲学方面的史料主要来自冯友兰先生和陈来先生的著述;《易经》和《易大传》方面的资料主要来自金景芳先生和吕绍纲先生的专著《周易全解》;哲学家与学者的生卒年月和生平主要来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Ⅰ—Ⅲ卷)和(哲学Ⅰ—Ⅱ卷)。我以他们的著述为导引,再去查阅原著中的相关资料。那么,本书有什么新意呢?又应该怎么阅读呢?2831099

一 孤舟相遇的萍聚或登山相逢的挚友

所有作者都是酷爱自己的读者的,否则就没有写作的必要。但是,作者与读者之间主要有两种关系,这两种关系都是好的,只是功能不一样。有的作者是为萍聚而生的,他的书是一叶孤舟找寻众多孤舟的媒介。作者与读者相遇后,彼此都不再孤独。所以,只要互相认同的书就是好的,读者可以凭自己的感觉,通过自己喜欢或是不喜欢来评价一本书的好与不好。好的书就相当于是为自己已有的观念点赞的书,就是自己点的精神快餐,轻松愉快地消费就可以,还可以从中摘取最喜爱的片段当红酒、玫瑰花或巧克力重复使用。而有的作者是为找寻登山之友而生的,作者要找到的是与自己喜欢登上同一座高山的人,登上山顶是他们共同的目标。而且,这座山通常是高到一个人爬不完的程度,所以每位读者都会再变成作者,他们都在激励自己的后继者,要超越自己,爬到更高的地方。哲学学者登的山称为宇宙之巅。这是一座高到要人类共同来不断攀登的绝顶之山。本人想要找寻的就是这样的携手并进地登山的挚友,我们的共同使命是要不畏艰险地、前赴后继地永攀宇宙之巅。

二 踏在逻辑串的台阶上求索真理或从文字上飘过看风景

我暂且把自己当成一个先行者,暂且把读者当成一个学习者,但是我坚信读者在读懂本书后都能超越我,都能成为一位更高明的作者,从而把我变成一个心甘情愿的学习者。我已经竭尽全力让文字和行文尽量易懂,但是要透彻地读懂这些绝顶高明的哲学家们的智慧之学,是需要有一些先修的广博的、深入的、系统的知识结构为基础的。所以,我们先要在基础上下功夫,然后我们才能有工夫。功是需要力的,所以是艰难的。当功夫成了工夫的时候,我们就能享受到登山的快乐了。在阅读时尤其要注意有悖于常识的不可思议之处。那些有智慧的哲学家们,如果提出了什么不可思议的观点,肯定是有着高深的道理潜存在其中的。这时只看单个的字是看不懂的,只用寻常的顺序也是看不懂的,只有看懂了字与字之间潜存的逻辑串才有可能读懂。道理的长度是靠逻辑串的接续来呈现的。要对哲学家们的思想提出异议,也是需要用逻辑串来说明缘由的。在每两个词之间,每两个句子之间,每两个段落之间,每两个章节之间,每两篇之间,都有着或高或低的逻辑串的台阶。所有的逻辑串都在转换成数理逻辑串时就容易准确把握了。踏上这些台阶,才能悠然自得地上山求道、下山求理,否则就只能在文字上飘过,只能从表面上看看风景而已。

三 以己化度人或以逻辑串化度人

本书可以帮助学习者成为既能化度己又能化度人的化度者。没有逻辑串的化度者,通常是以己化度人,就是以自己的人生经历、自己的感悟和行为化度人,这种化度法比较亲切但其功效具有偶然性,并且只能在2的0次方这里发挥作用。而有逻辑串的化度者,则能以道化度人,这种化度法的功效具有必然性,而且要把人化度到2的万次方处,必须有逻辑串才行得通,但化度者首先需要通过道问学来把握宇宙大全的逻辑串。用逻辑串化度己或化度人,都不能急。哲学的智慧是一种既至简又至难的顶级智慧。聪悟之人一点即能通,而有的人则要行万里路或读万卷书后才可能通,所以不能助长。化度己时自己不能着急,化度人时也要耐心等待。每升级一个次方就会增加一个层级的滋味,让生命变得丰富多彩。化度人者要让人放下的是功利心,放下即是不在意,有也可,无也可,这里并不排斥功利,只是要守住真心。凡事都是有功利的,做事都在追求成功,只是有大公的功利和小私的功利之别。因为懂得道理,所以能够慈悲。有的事劝人不做,是因为没有一定的才,做也是徒做,所以要把人引到能成功的事上。做万事,只要心是净的,合乎道理,则没有什么事非要做,也没有什么事非要不做。事只是末节而已,只要是各用其长行好其事,得有德之功,都是好事。

四 在高山上有着如你所愿的天高云淡

如果暂时读不懂本书,可以先放下。等阅历和知识积累到一定的时候,当逻辑串自然或人为地形成之后,再读就会通畅晓贯了。登山之旅永远都不会太晚,我的书一直在此等候你的到来。一旦顿悟得道,便可握藤飞翔。逻辑串就是高山从山顶上垂下的野藤,是高山的低眸。她有着不折的筋骨,她用春的暖、夏的热、秋的爽、冬的寒来磨炼我们的意志,始终如一地担当着我们翻山越岭的悬梯。一个站在高山脚下的人,一定是比高山矮的;而一个攀登到高山顶上的人,一定是比高山要高的。高山自愿把我们举起,成全着我们的高大。高处才能明,明才能活得白,白才能活得纯粹。在高山上,有着如你所愿的天高云淡,有着你心必将安好的晴天,那就是传说中的有着诗意的远方。在那里,我们会有自然迸发出的绮丽的笔调,所以都能够成为尽情书写太阳的书童。让我们一同努力用逻辑串攀岩,成为一个比高山还要高的人吧!

五 本书的有着儒家象征哲学味道的写作风格

(一)著者的写作风格说明

1.采用了正点之象的写作方式

本人的《追寻幸福:西方哲学史视角》(简称为《西》)这本书,有相当一部分学习者是读不懂的,尤其读不懂其中的西方理想主义的完美哲学。《西》的文字是非常简单的,难懂的地方在于学习者面对西方哲学中的概念是木讷的,没有把概念变成理念,再把理念变成属加种差的能力。在西方的完美哲学的概念中,至善为属,而种差为一类事物赖于走向至善的特性。在西学东渐之时,中国的思想家们抛弃了儒家的正点的象,采用了西方完美哲学中的概念,而中国人没有懂得西方完美哲学的五大逻辑的基础,所以让中国的思想变得僵硬难懂。目前很多中国人的思想中充满的是没有真正理解的西方完美哲学的概念,这些概念被看成科学语言,而儒家的正点的象的语言被看成是不科学的语言,看上去像迷信。在写作本书时,我就有着这样的纠结,一度害怕用了正点的象的写作方式,会使本书被当成没有学术价值的书。最后是正点的象的奇妙性和科学性征服了我,让我坚定不移地用正点的象的方式来写作这本著作。

2.希望学习者暂时忘掉自己的步伐

日常语言不可替代,就在于它是以一种活的方式来表达道理。一本书的节奏感和乐理表达着著者的心灵的波澜起伏,每个人是不一样的,所以不能用一个套子来套住著者。理科生与文科生的区别在于,理科生是按完美的直线和完美的圆向着至善行进的,行进过程虽然是完美的,但是难免有冲撞,撞见不完美即杀将开来,虽然公正,却有点冷冷的感觉。而且,如果世界完全是完美的,那就会让人感觉到呆板。文科生的目标也是至善,但是他们走向至善的过程则是不完善的,因为遇到障碍时,要有礼让之文,所以会出现丰富多彩的形式,会让人有暖暖的感觉。而且,有的会跳着走向至善,有的会唱着歌走向至善,有的则会快一下慢一下地前行,因此有着生动活泼的趣味。我有着文科生的特点,不会穿着套子踢着正步按一定的节奏前行。这里不能着意安排为一定的节奏和一定的模式,否则便会失去仁心的灵性和个性的滋味。仁心的一切的活波都是在曲幽的细处见分晓的。这里的节奏或大或小皆是方,或紧或慢皆是圆,或轻或重皆有不断之流,轻重快慢均不出方圆。我希望学习者暂时忘掉自己的步伐,能够陪着我,在我飞时跟着我飞翔,在我散步时陪着我看看路边的风景,在我追花蝴蝶的时候跟着我撒撒野,对于著者的心灵的波澜的无过之和无不及的自然呈现的著作,才会是最好的有艺术价值的哲学著作。

3.把通情达理作为衡量文字运用妥否的标准

本书中选出的都是常被引用的思想片段。有的思想片段,似乎只是说法不同而意思是一样的,但是因为修辞手法不同,便有了不同的滋味,能够用不同的方式感动我们的心灵。哲学书从本质上看都是啰唆的。在我啰唆的时候理解我的苦衷,我一定是遇到了特别的感受时才会啰唆。对于得道的儒者来说,哲学书只写一个仁字就够了。而对于学习者来说,则要翻来覆去地说,因为说不定是哪句话用哪种方式就启迪了哪个人。所以,读哲学书与初恋是一样的,只能以第一次读的时候的感觉为准。读第二次时感觉啰唆之处,也许正是因为此处发挥了作用,让自己读懂了,所以后来才感觉啰唆。本书中的古汉语都经过了本人的翻译。在翻译中,我并不是要把古汉语全部变成现代语言,而是把通情达理作为衡量自己的文字运行妥否的标准,不拘泥于固有的文字运行模式的藩篱,拒绝把语言机械化,力图实现现代语言与古汉语的无障碍融会贯通。因为译文前都注明了原典的出处,所以不会让人误解为本人的思想,所以行文就不再用引号。

哲学家们有的时候在谈能量世界,有的时候在谈仁,但是没有明确标识出来,所以我们经常会难以理解。在这些地方我都把能量世界和仁补译了出来。本书的正文一改近代以来流行的抠引经典作品的文言文的做法,在注明经典作品的出处后,直接用翻译成的白话文写作,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达意的目的。这样做并不是要反对抠引,因为抠引有抠引的益处,可以便捷地看到原文,可以便捷地转引原文,可以便捷地消除怀疑作者水平的读者的疑虑。我不抠引的益处在于:让学习者不再受看不懂的文言文的折磨,可以一路畅通地抓住仁这个一,在五大逻辑的引导下,形成自己的宇宙大全的逻辑串,从而奠定能够读懂全部哲学经典著作的功夫。在参考书目里,本人列出了相关的文本的经典作品的出处,这样学习者就可以深入地和系统地去阅读经典著作,而不能用阅读本书来代替对经典著作的阅读,也不能到这本书中来直接搬资料作为引用的依据。

(二)对于学习者的学习方法的建议

1.要采用宇宙大全的逻辑串阅读法

对于本书可以有两种读法:一种是碎片化的鸡汤读法;一种是宇宙大全的大逻辑串读法。碎片化读法很容易,因为其中的字词句是简单的,可以让人得到瞬间的零星的就像星星一闪一闪亮晶晶的点悟感觉,但是如果没有抓住逻辑串,就会感觉很乱,不知道在说什么。要解决这种阅读方法带来的思想混乱的问题,就要进入容易让人望而却步的宇宙大全的大逻辑串读法。哲学需要通过心传的方式来传道,就是要在学习者出现理解障碍时进行逻辑串的点拨,但前提是学习者要有一定的先修基础。所以,学习者在阅读本书和《西》书之前,最好先温习一下能量物理学、符号学、语言学、修辞学和五大逻辑学的基本原理,再用思维导图作为自己的形象思维的工具,一步步地把逻辑图示画出,这样才能建立起著者与学习者之间沟通的平台,从而使得学习者能够把握统一的宇宙大全的图景。当宇宙大全的大逻辑串贯通之时,就会有太阳毕照万物的感觉,就能够让人进入一个恒照的理性认识的世界,这里有着纯粹的赤裸裸的真理。这就是为什么聊天需要有哲学家相伴的缘故。聊天聊的是天,鸿儒就是会用仁之理的逻辑串聊天的人;聊事聊的是事,宏官就是会践行合仁之理的事并会用逻辑串聊事的人。鸿儒与宏官之间是绝配。好的哲学家与好的政治家开会,就是好的哲学家用逻辑串聊天,好的政治家用逻辑串聊事,互相得到启发的过程。从一分为二和二合为一的角度上看,哲学家的思维方式是线性的,主要在思考一,而政治家的思维方式是面性的,主要是在思考二,二者之间是不可互相替代的。如果哲学家聊事,则容易把事聊僵,而政治家聊天,则容易把天聊僵,结果事也僵了,天也僵了,各自都会尽不了性,发挥不出各自的特长。

2.要有克服阅读中的挫败感的勇气

儒家的象征哲学是最高层级的智慧之学,其中需要的功夫比学习流体能量物理学还要高,而且最高层级的哲学的科学性就是建立在流体能量物理学的原理之上的。这就好比用手机易,而懂手机的原理就难了。同样,儒家的象征哲学用起来极为简单,而懂起来极为困难。哲学的著者与学习者之间是靠逻辑串沟通的。思想的过程就是逻辑串运行的过程,文字只是一种表象。只懂文字而不懂逻辑串的学习者只能从文字上飘过,而无法把脚扎到逻辑串的真理大道上踏实走过,从而不会有行在道上的感觉,也看不清一路的风景。本书和《西》书中的字与字之间、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节与节之间、章与章之间、篇与篇之间都有着前为属后为种(形式逻辑)或前为本后为末(辩证逻辑)或前为因后为果(历史逻辑)或前为1后为0(数理逻辑)的确定性关系,因此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大的逻辑串,其中包含着几十万个首尾相扣的逻辑环节。学习的过程就是从2的0次方走向2的万万次方的过程。功夫的高度是以2的n次方来衡量的。这个大逻辑串就是在简单的文字中蕴涵着的客观真理。一本哲学著作的生命力在于其起点的确定性和逻辑串的严密性。逻辑串是蕴涵在文字与文字之间的,只有把全文的逻辑串读懂了,才能懂得儒家哲学的微言大义。要卷舒自在,就要在舒展上下功夫,否则就舒展不开。自己能舒展到什么程度,就要看n在多少次方。如果弄不清楚自己在2的几次方,而且不按顺序递进自己的次方,那么脑袋中装的知识碎片越多,脑袋就越糊涂。尤其是哲学的知识,装多了,是乱的,就容易让心灵崩盘。本人强调本书的阅读之难,不是要难倒学习者,而是要请学习者有一个难的心理准备,这样就更容易克服阅读时的挫败感,从而能够产生出克服困难的勇气。阳光总在征服自我的挫败感的风雨后。那时的你将是一朵自己能发光的自信的向日葵,总是向着太阳盛开!

六 全书的宇宙大全逻辑串梗概中的各篇宗旨

(一)每位哲学家的宇宙大全体系中都有蟹黄

为什么本书称为中国哲学史,但目录中却是以儒家为主线呢?尽管中国的哲学学派比较多,但是中国哲学的骨干是儒家哲学。《易》、儒家哲学、中国历史三者是同构的。哲学学派之间的平等,并不是平等地放在一起的平等。有的哲学学派在历史上影响比较小,与影响比较大的哲学学派平等地放在一起,其实就是不平等。真正的平等应该是与其发挥的作用的大小相对等。只有儒家哲学才是贯穿中国历史始终的哲学,而其他哲学学派的发展都是与儒家的仁德礼制幸福体系的兴衰相关的,并且每派哲学发展到一段时期,其精华部分都被儒家通过各种方式给融会贯通地吸收了。所以,虽然本书写了中国历史上存在过的所有主要的哲学学派,但是以儒家为主。儒家与道家和佛家是朋友关系,都是君子之学,所以关于道家和佛家的思想写得较多。每位哲学家就好比是一只母螃蟹。虽然这些哲学家都有自己的宇宙大全的体系,但是成果就是那么点蟹黄。历史上的第一位哲学家的宇宙大全体系全是蟹黄,后来的哲学家则是借用了以前的哲学家的蟹黄做自己的蟹肉,再长出自己的蟹黄。所以,我们今天面对的哲学体系是一个巨大的有着复杂的蟹肉的大螃蟹,但是通过哲学史一步步走来,就很容易看到蟹肉中的清晰的条理,从而可以看到每位哲学家所贡献的独特的蟹黄。本人通过认真研究,恢复了哲学家们整个的蟹黄变蟹肉的逻辑过程,让我们能够看到哲学家们的思想的客观演变过程,这也就是向着至善的方向演进的真理的呈现过程。也只有以这种写作方式才有可能把七十多位哲学家的精粹思想都合理地在一套相对简短的哲学史书中表述清楚。

(二)让超市思维中的花朵和树叶回家的目录之树

这样的由全体哲学家的蟹黄构成的宇宙大全又好比是一棵树。处在市场时代的我们,惯于用碎片化的超市思维看问题。在超市里,一棵大树的树叶和花朵都被摘下放到了不同的货架上,这样拿起来方便,但是这些树叶和花朵已经支离破碎和没有了生命力。本人让这些树叶和花朵都回到了它们树上的家,让它们知道它们是从哪里来的,现在在哪里和将要到哪里去。只有足够热爱树上的花朵的人,才有可能不嫌麻烦,用五大逻辑的梯子爬到树上去与自己喜爱的那朵花生活在一起,这样的花朵才能继续生出果实。全书的逻辑是通过详细的分层级的目录来客观地呈现的,而逻辑环节则是在本篇要旨和本章要旨中呈现的。有的篇长、有的篇短,这完全是以客观的逻辑环节的需要为依据来划分篇章的。目录就是本人找回来的树,本人寻到的全部蟹黄尽展于此,而正文就是树上的树叶和花朵。正文中的观点全部来自引证,我只是从这些引证中发现了至善,发现了走向至善之真理。我没有在正文中加入自己的意图,以免扭曲资料的原意。我发现的真理之道是在弯曲的趋向中呈现出来的,弯曲的部分就是各位哲学家的个性的表现,因此才既显现出了规律的必然性,又呈现出了每位哲学家的个性的丰富性。在“儒家道统中的圣人孔子”一节的目录中,本人把孔子的《易大传》之解的全部逻辑串都展开了,目的是要让学习者从目录上就能看到孔子为什么是当之无愧的首圣,为什么《易经》是当之无愧的仁德之圣典。

(三)在全书逻辑串梗概中流动着的中国哲学之“魂”

全书的“各篇要旨”和“全书逻辑串梗概”合成了本书的“魂魄”,其中的各篇要旨为“魂”,而全书逻辑串梗概为“魄”,具体内容由正文中的立论宗旨和思想脉络构成。从下面的各篇要旨之间的流动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棵逻辑之树勾勒出的中国哲学之“魂”的全貌:

第一篇 导论:在秩序与自由中追寻幸福

本导论既是终点也是起点。它力图对以往的一些儒家古典哲学家的思想进行总结,也力图在能量物理学的基础上勾勒一个儒家的心学、理学、气学的融会贯通的逻辑构架,我更愿称它为共字哲学的开篇。

第二篇 儒前的圣典时期——追求至善的圣典仁德礼制幸福体系的建设

本人发现,中国的一以贯之的社会体系是仁德礼制幸福体系,而中国的历史就是仁德礼制幸福体系兴衰的历史。仁(德)之文通过礼(位)而明,这就是儒家的全部文明。这个体系是在圣典时期按《易》的原理建设而成的。从伏羲开始到西周末年为圣典时期。圣典时期的道之大原为说明八卦的运行方式的《易》,而孔子传授的六经则是讲授圣典的经典作品,而教的内容就是启迪人要有追求至善的仁德(德),并遵守与仁德为本的礼制(位)体系。

1.有仁德之人会有机会成为代天公管理天下的天子

中国建设和维护仁德礼制幸福体系的是天公所有制,其中的位子之网就是天网,有着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善有善报和恶有恶报的守善之功效。有仁德的人,当时运到来时,就能被天公任用,从而成为代天公管理天下的天子。天子是最大的官,是天下的管理者而不是私有者,其任务就是要敬德保民,为民做主守住正,并作为民追求正点的至善的榜样,政字就是返回到正的意思。伏羲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天子,而自有天子以来,中国的天子就是传位给儿子的。在尧之时,因为儿子不肖,从而采取了禅让制。舜行三年之孝成为尧的义子践位。儿子继承父亲得的位称为继位,而通过禅让得来的位则称为践位。禹也是践位的。在禹之后采用的则一直是继位制。在天子不追求至善和无仁德之时,民就替天行道,就革天子的命,从而改朝换代,意在拨乱反正。儒家继承的圣典仁德体系是通过仁德教育和礼仪实践来实现知行合一的,其中认识的对象是仁德之同,知识的对象是礼仪之别,人按礼仪之别行为就能形成仁德之大同,而从事六艺之教的儒师就是教人礼仪的,学校就是教人认得仁心和育得仁品的教育机构,而教字就是返回到孝的意思,而孝的最高对象是天公,天公是按天的仁道行事的,所以孝的制高点就是天的仁道,孝道就是效法于天的仁道。

2.按需分配的平均主义的宗法封建制

圣典时期的礼制是按《易》的设计图建立起来的平均主义的宗法封建制。圣典中说的宗教指的是有所宗的教育。圣典宗的是天之仁道,法的是地之义理,这就是宗法制。天公在仁道和义理的基础上,以天下为公的原则,把地封给有仁德的天子去按至善的目标进行建设,天子再大公无私地把地分封给诸王,诸王再大公无私地按平均主义的井田制分封给农民耕种,官则大公无私地负责上传下达和执行天子的旨意,这便是封建制。天下是属于天公的。天公是封不是给。如果天子失去了仁德,天公就要撤回封给天子的地,再封给新的有仁德的天子。平均主义指的是纵向的公平和横向的均等。纵向的公平礼制体系即是一个一孝通天的节节攀升的位子体系。这个体系分为两个系列,阳刚的男性系列和阴柔的女性系列。阳刚系列追求的是至刚,而阴柔系列追求的是至柔,刚柔相爱相合就是太和的完满。圣典时期崇拜的神和鬼指的是阳刚的能量和阴柔的能量的不同表现形态。阳刚的能量在运行中是正直的精气神,而阴柔的能量在运行中则是敏睿的机灵鬼,所以对鬼神的崇拜就是对阴阳的崇拜。

3.宇宙、天地、天下、世界、国家、家庭、个人的同构

把经济、政治、文化制度整合为一的礼制体系维护着仁德的平均主义的宗法封建制的建立。在这里,宇宙、天地、天下、世界、国家、家庭、个人是同构的。天地就是上之极和下之极,天地之间就是宇宙,而宇宙就是空间和时间,宇为空间,宙为时间,时间为上而空间为下;天下为宇宙空间,天在上,世界在下;而世界则是地球上的时间和地域的划界,世在上而界在下;国是有玉的家,而家是有庭的国,国在上而家在下;个人则同时有上下之地位。上下贯通的一心为仁,目标是要实现和,具体表现为上有仁而下有义。礼制体系就是要通过器物的布置和人的集体活动,让人在这个上下的有序的体系中时刻摆正自己的位子,让仁德与位子正好相配。自从这个制度建立之后,中国的社会演变就呈现出了明显的规律性,即仁德出问题或礼制出问题或仁德与礼制不配,都会出现天下大乱,只有让德位相配,社会才会回复到天下大治的局面。一个天下大治的时代必然是富有的,而一个富有的时代不一定是一个天下大治的时代。

4.顺仁者昌和逆仁者亡的必然规律

圣典时期的权力流变呈现出了顺仁者昌和逆仁者亡的必然规律,就是因为在圣典时代中国就已经建设成了一套全面的与私有制不同的天公所有制体系,这个体系就像是一个自动化装置一样捍卫着仁德,其中的微妙之处是在《易大传》中才得到全面揭示的。在圣典时期的历史中可以看到,凡是天子大公无私和有仁德时,圣典仁德礼制体系就能良好地运转。没有贤能的天子可能会因为缺乏自信而变得暴怒和残酷,同时为了缓解心灵的痛苦,而会变得尤其淫乱。在天子变成暴虐之人的时候,就会出现替天行道的潜龙,这条龙会带领人民去除原来的天子,成为新的天子。在圣典仁德礼制幸福体系按《易》建立起来后,这个体系就是按《易》的方式运行的。因为这个体系是合乎天道、地理和人伦的,按真理追求着至善,让人的心灵感觉服气舒畅,所以显示出了难以撼动的超稳定性。后来即便是外敌入侵,也不得不顺从这个体系,否则就会使社会处于混乱之中。

5.推算推的是发展趋势,而算命算的则是个人的境遇

在这样一个靠名位彰显仁德和分配荣华富贵的体系中,个人的命运却异常地动荡,因为个人的名位会因为诸多因素而失去。而一旦失去了这个名位,个人乃至整个家族的命运都会受到巨大的影响。这样个人的命运就与追得名位和保住名位直接相关了。每个时代都有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人财物都会集中在与这个问题相关的位子之上,这样的位子上的荣华富贵就更为显著,得到这样的位子的人就更能被重用。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够遇到这样的时运,尤其是背运的人希望自己能够时来运转。这样《易》就是个人把握命运的主要依据,而圣人、君王与民使用《易》的方式则是不同的。圣人用《易》来推算时运,而君王和民用来算命。推算时运与算命是不一样的。推算时运推的是发展趋势,而算命算的则是个人的境遇。圣人是求被善用和重用的,所以会按《易》来推算时运,也会为有仁德的君子推算时运。而天子主要用占卜的方式来推算自己要做的大事是否符合天意,民间则主要用巫术的方式来祈福消灾。在人心动荡得厉害的时候,人有可能会三种方式都起用,目的在于给予自己希望和信心。

6.在德位不配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时出现了守仁德的儒家

圣典时期的中国是按《易》的原创设计图建设而成的,其中最核心的精神是天的仁德精神。对《易》进行经典性的解读的作品就是《易经》。仁德的具体形态是仁品、义品、礼品、智品、信品。天的仁德在运行的不同阶段,会产生出对于仁德的不同的品德的需要,从而会降下不同的天命,而具有不同品德的人,如果时运好则能得到不同的事情做。这样,人就不仅需要懂得静态的天,而且要知道天道运行的时运,通过自己的品德把握住时运,这样才能得到名位或保住名位。那么,如何才能够知道时运呢?筮法、占卜、巫术都是人们预知时运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人起到的是安抚的作用,可以让人在从事很难和不知结果的事情时充满信心。当国家要做大事时,要统一人心,要给人以取胜的信心,需要天意的指引。人们相信天意,而不相信天子,所以天子要用这些方法来让人们相信他做的事是符合天意的。如果人们是相信占卜的,即使天子的事没有做成功,人们也不会怪罪天子。这样儒家就越来越转向通过哲学的持守仁德的方法来安抚自己的动荡的心灵,具体做法就是对《易经》进行注释,进一步阐明仁德的核心作用,孔子就是靠作《易大传》而立起自己的学术权威的,其中出现了儒家的系统的象征哲学。儒家的象征哲学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所以儒家哲学从总体上看是偏向于求静的,力图让人们养成以不变应万变的仁品。而圣人常用的筮法则变成了术数,其中包括着从变化中求常理的数学,比如说极限论、集合论、微积分、函数、幂和无理数,而这些数都是对于能量物理学中的能量的性质和规律的呈现。

第三篇 儒前圣典时期的危机——自私观念的兴起与圣典仁德礼制幸福体系的败落

在圣典时期,伏羲先画出了八卦,按八卦进行仁德教育,在此基础上建成了天公所有制的礼制体系。由于礼制体系非常牢固,所以呈现出了没有仁德必然会出现失去位子的下场。有位子就叫上场,没有位子就叫下场。因无仁德而下场,会为民所唾弃,从而会遭殃。而在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君臣常易位,而且小人常上场,从而出现了礼崩乐坏。有仁德往往不再得位,而且还会因仁德而失位,于是人人自危,自私观念泛滥。在思想史上,往往是缺什么就强调什么,所以这个时候出现了特别凸显仁德的思想观念,而且产生出了对完美的君子人格的推崇,这样的人就是在没有位子、失去位子,甚至有杀身之祸时依然能够持守仁德。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礼崩乐坏现象的出现,德位不配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占卜和巫术慢慢被遗弃了,因为人们越来越发现通过这些方式是无法精准地预知未来的。本篇通过君王的权力的流变、自私观念的兴起与庸俗之风的盛行、礼治及礼崩乐坏来说明礼制体系的败落导致的天下大乱;通过祭祀观和鬼神观中强调的仁德、经典和引证中强调的仁德和个人把握命运的仁德方式来说明这个时代对于仁德的关注。而这就是子学时期的儒家等学派产生的时代背景。

第四篇 儒家的春秋战国子学时期——对圣典仁德礼制幸福体系的系统阐释

面对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的局面,出现了中国哲学史上思想最为丰富多彩的百家争鸣时代,而争鸣的核心就是要用公有观念还是用私有观念来治理国家,在哲学上就体现为是要坚持人性善的仁德,还是要坚持人性恶或人性无所谓善恶的道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学派有儒家、法家、道家、名家、墨家、农家。儒家之所以能够“吃”掉百家,是因为儒家坚守了圣典仁德礼制幸福体系,把自己的理论立在天的仁道、地的义理和人的伦理之上,而归纳为一个字就是仁字。

1.子学时期的各家之所长

(1)各家对仁德礼制幸福体系的不同态度

①守仁德而不是道德才不会把仁德工具化

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为孔子、孟子和荀子。孔子守住了仁和礼,用《易大传》系统地阐释了《易经》的宇宙大全思想,实现了儒家的象征逻辑学、象征伦理学和象征美学与文史哲的完美合璧。对于孔子来说,礼制系统就好比是一个植物园,而每个人生来就是有仁心的。这个仁心是否能够保得住,依赖于礼制系统的完好,所以治乱要先恢复礼制。孔子的礼制中是不反对富贵的,但是要以仁德的荣华为前提,这样才能有耻且格。另外,对于仁心还需要因材施教。有的人是生来就知道自己有仁心,有的人则要学了才知道自己有仁心,而有的人学了也不明白自己有仁心。而即使不明白自己有仁心的人,在礼制完好时也会行仁,只是不是自觉地行仁而已。孟子更为强调仁德。他认为,每个人生来就有一颗仁的种子,这颗种子需要成长才能成为仁品。有仁品的人就是君子,君子的人生意义就是守住仁,在礼崩乐坏的情况下,君子是可以杀身成仁的。孔子和孟子守的都是圣典仁德礼制幸福体系之本,所以都属于道统中的儒家。荀子则认为,人的种子是自私的,但是人是有理智的,通过教育可以告诉人,把种子换成仁的种子更利于自己的成长,这样就能形成人的第二天性。荀子还是属于儒家,因为他还是强调仁德的,而且相信人的自私的种子可以完全被改造成仁的种子。但是,因为他没有守住人性善之神圣,而且这样的改造法容易让人把仁德工具化,失去了仁德本身具有的高贵的意义,从而被排除在儒家的道统之外。

②名位富贵体系要有仁德才有荣华

荀子的学生韩非子就是从荀子的人性恶出发走向法家的。韩非子是不相信人会有仁德的,但是他相信人会有道德。道德与仁德是不同的。道德指的是人按自然的天道行为就是道德。天道是自然而然的,并不具有儒家说的仁德。统治者要把礼制体系变成名位体系,在名位上配置好富贵。这样的名位富贵体系是不以仁德的荣华为前提的,只要合法就可以无耻,要让人们竞争着论功行赏,奖惩分明就可以。人与人在争时合乎道德就行,不用合乎仁德。法家讲的道德是冷酷到底的,讲究的是在法律范围内进行利益最大化的竞争;而仁德是温情到底的,讲究的是在公平的基础上礼让合作。道家讲的也是道德而不是仁德,但是道家是反对名位富贵体系的。道家认为自然的道是善的,但是并不能说是仁还是不仁,因为自然是无为而治的,即虽然是仁的,但是并不是有目的要行仁的。儒家与道家是好朋友,因为儒道都是追求至善和人格的纯粹完美的,只是追求的方式不同而已。名家的惠施是支持道家的观点的,而公孙龙则是支持儒家的观点的,只是他们都是通过对于名的辨析来陈述自己的观点的。墨家和农家有类似之处,即都强调平等的兼爱,反对儒家的爱有差等的仁爱。墨家也认为人是自私的,但是通过理性可以走向兼爱。农家则要求完全平等,认为官是无用的,因此要去掉整个的礼制和名位体系。

③要把仁心变成仁德再把仁德变成礼制

子学各家与儒家的不同点主要在于儒家是以仁德为本而以礼制为末的,而其他各家要么是反对仁德的,要么是反对礼制的,要么是仁德与礼制皆反的。其他各家都是遵守天道的,所以把自己的德称为道德,道德在个人的人生中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而儒家则把天道理解为天之仁道,个人遵从天之仁道是因为人接受了仁道的使命而有仁心,人生的目的就是要把仁心变成仁德,把仁德变成礼制,从而能够让看不见的仁德变成看得见的文明即明仁德之文,所以仁德是人生的目的而不是手段。法家是以道德为本而以名法为末的;道家是以道德为本和全生为末的;墨家是以道德为本和兼爱为末的;农家是以道德为本和耕种为末的。子学各家各有自己的学说,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求善。除了名家之外,各家的思想都是不同的人群的生活方式的总结。名家不是任何人群的生活方式的代表,所以主要被分化到了道家和儒家的思想之中。在儒家被立为独尊之后,子学各家至今还是在各自的人群的生活方式中潜在地发挥着作用。

(2)儒家、道家和后来出现的佛家都关注仁德的纯粹性

领导着民打天下和能够坐天下的圣王,都要有儒家的仁德、道家的智慧和后来的佛家的心态,但是在打天下和坐天下之时,重用的人是不一样的。在需要民参与改朝换代的打天下的时候,按农家的观念行事,更能得到农民的支持;按墨家的观念行事,更能得到商人和武侠的支持;按法家和老子的观念行事,更能够制约小人,从而能够把握住权力。而在坐天下的时候,则需要儒家的人出来做官,需要道家的人出来做事,而儒家和道家之人都要用后来出现的佛家来练就做官做事的稳定的心态。能打天下和能坐天下的圣王,都是能够审时度势地用好各家人才之人,所以只懂儒家思想的人是做不了圣王的。农、墨、法家之人,能够得到合适的利益就能安定,他们关注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的物体世界(肉体),而儒、道、佛家之人,更注重的是对自己的尊严的维护和能够发挥自己的才华,他们关注的主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能量世界(纯粹),所以特别需要有纯净的礼制体系作为平台,因此这三家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捍卫着圣典仁德礼制幸福体系的,而儒家的包容性更强,所以更能够不断地吸收道家和佛家的精髓来丰富自己。

2.在百家争鸣中靠仁德和践行胜出的儒家

儒家哲学追求的是要像植物一样生长。植物吃点土喝点水就可以,生的目的在于长出最美的花和结出最美的果,多吃多占就会长得很丑,于是会感觉羞愧。而法家哲学追求的是像动物一样竞争以获得享受的条件,人生的目标是要享尽人间的富贵,遵循道德为的是要得赏和免罚,没有耻辱感。法家哲学只是在秦朝时被赤裸裸地推崇,在汉朝以后就不再登得上台面。尽管法家自产生后在政治圈中争夺权力时有着很强大的影响力,但它是阴着存在的,所以让人感觉很阴险。有的君王公开强调法制时会用到法家坚持公正的一面和其中的一些办法,但是通常会公开否定其中的自私无耻的凶残的竞争的做法。就儒家来说,即使施行公正也要以仁的方式而不是以不仁的残酷的方式去施行,这样才不会伤着人心,才会让社会感觉很温暖。儒家讲给人留面子,就是要留着人做人的尊严,这样才不会让人变成无耻之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破罐子破摔的人。儒家也讲忠于正,但是要有恕,而法家是只忠于正而不恕的,所以用法家理论之君主,无论有多大的功绩,通常都是为民所弃的,而用儒家理论之君王,无论有多大的错,都会被民宽恕或留念的,因为民认为要有仁心的功绩才是有意义的功绩,才能称得上伟大。百家争鸣的结果是儒家胜出,因为这个体系最符合天公所有制的圣典仁德礼制幸福体系。只要这个体系没有解体,儒家的地位就是不可撼动的。

第五篇 儒家子学在秦朝的危机——法家开启的功利道德(功)名法(名)享受体系

从客观上看,秦朝的功绩是巨大的。秦始皇保留了天公所有制,并且用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代替了封建制,使得全国形成了一个统一的经济、政治、法制体系,这个体系一直为后世所传承,是一个超稳定的制度体系,只是在守护仁德上出了大问题。

1.不把人当成有自尊的人看待从而处处伤及人心

在仁德礼制幸福体系中也一样是要坚持公正的法律的,只是秦始皇的执法过于冷酷,不把人当成有自尊的人看待,从而处处伤及人心,导致了做了好事也得不到好报的结果。从框架结构上来说,它与圣典仁德礼制幸福体系是同构的,所以后来的皇帝在恢复圣典仁德礼制幸福体系时,依然传承了这种制度。只是因为秦始皇所立的制度换了瓤,所以把礼制体系变成了专制体系,但是只要把瓤再换回来,又会变回礼制体系。从实际运作的情况上看,即使在使用仁德礼制幸福体系时,如果遇到一个不仁德的皇帝,依然会把这种制度变成一个实质上的专制制度。在清朝灭亡之前,秦朝是唯一一个公开否定仁德礼制幸福体系,并代之以功利道德名法享受体系的王朝。秦始皇想要建的是一个传承千秋万代的王朝,但是因为他换的瓤得不了民心,所以成了最短命的王朝。秦始皇采用的瓤是韩非子的不仁德和不礼让的治国方式,不相信人会有高尚的仁德情操,鼓励人们为物质利益而争斗,追求的是享受,这样有些人的肉体的器中的小狗狗就跑了出来,所以在短短的时间里就出现了宰相谋逆、宦官弄权、杀长立幼、诛锄骨肉、蒙蔽、弑逆等恶事。从这里也可以看到皇帝的仁德与名位不配时所导致的悲惨下场。后来的君主都只是吸收了法家中的法制的部分,并不认同其中的只求富贵而不顾及仁德的部分。

2.仁道大行的有仁德的社会才能称为大同社会

在战国末年,法家思想占有优势地位,君王普遍奉行功利道德名法享受体系,从而出现了严重的仁德沦丧的状况。于是,战国末年的儒者提出了针对性的思想来捍卫圣典仁德礼制幸福体系,其中强调了人要有仁的至善的追求,要通过可进可退的方式来至诚地守住仁道,并说明了仁的礼乐体系就是客观的能量运行的仁道之规律的具体体现,违背仁的礼乐而只重法治会伤及民心,从而无法平定天下国家。要特别注重丧礼,因为这时最能呈现人是否有真的仁德和孝顺。而且,儒者是从有没有仁礼而不是从是否富有来划分社会的进步状况的。仁道大行的有仁德的社会才能称为大同社会。只是即使秦始皇当政后,因为百废待兴,多种新的制度需要建立,还没有条件重建仁德礼制幸福体系,所以只能先采取名法制。秦始皇去世之前,也已经意识到只靠功利道德名法享受体系无法平定天下,所以决定把王位传给信儒术的扶苏,只是未能遂愿。

3.阴阳家的道德不完全是人的内在需要

在秦始皇统治期间,人们普遍感觉空虚和缺乏稳定感,所以带有迷信色彩的阴阳家流行,包括秦始皇本身也受着阴阳家的影响。阴阳学所说的能量的运行在五行的正点的时候会产生感应现象,这是符合能量物理学中的电磁理论的原理的。风水和天人感应理论被私用、误用和滥用,而在阴阳家的发展中确实出现了这样的迷信泛滥的情况,于是葬送了阴阳家这个学派,但其中的精髓被道家和儒家传承了下来。阴阳家也讲道德,但是道德是道德,仁德是仁德,二者是不一样的。阴阳家认为,阴阳之间不仅有相生相成的一面,而且还有相反相克的一面,而无论是相生还是相克,都是自然现象,而不是要成仁或不仁。而儒家则认为人是天生的,天的能量具有仁的客观性,人在生时就得了能量之仁,所以有仁的初心,只要启蒙就能懂得仁德。阴阳家的道德是由外入内的,就必然要讲道德的功利性,从而让道德有了功利性,而且要通过道德来讲仁德,也必然就要讲仁德的功利性。这样就连仁德也被功利污染了。而且,要防止人的功利性破坏道德,就需要无所不知的外在的约束,于是有了天人感应的约束,所以道德也就不再是完全内在的需要了。

4.法制体系马上就可起用,而仁德教育却需一个长期的过程

而儒家要捍卫的就是仁德的纯粹性,不能让仁德被功利污染从而变脏了,更不能让仁德是外在约束的结果,这样就会影响仁德之尊严。儒家强调仁德之本的纯粹性和自主性,但并不反对本立后自然得的功利之末的得,而这种得是不求而得的,所以可以称为仁之功德。儒家也不反对为了仁而自我节制,这种节制是人自主进行的,因此保持住了人的主人地位。阴阳家遵从的是五行的道德而不是天的仁道之仁德。他们认为道德就是顺从冷酷无情的道之德。人之所以要顺从道,是因为要符合道才能成功,有功才能领赏,有赏才能有富贵,有富贵才能实现享受人生的目的,所以这种哲学与法家开启的功利道德名法享受体系是相合的。秦朝是强大的,而且奠定了中国的国土的版图,创立了久用不坏的郡县制,用法制的名位的方式统一了全国的官制,把全国的物体资源整合为了一个整体。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么大的工程,没有时间采用仁德礼制幸福体系。在春秋战国时期,圣典仁德礼制幸福体系已经遭到重创。法制体系是马上就可以起用的,而仁德礼制体系的恢复却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过程。启蒙仁德需要教师,而教师要有仁德,而真正的仁德需要养,不是有仁德的知识就能成为有仁德的人。没有仁德的人教仁德,必然只是通过仁德谋食,从而是假的。用有假仁德的人教仁德,实际效果比没有仁德还要糟糕。怎么办呢?

第六篇 儒家的西汉经学时期——用圣王之制维护功利仁德礼制幸福体系

汉武帝采用的董仲舒的功利仁德礼制幸福体系,在客观上起到了为儒家的道学阶段的开启准备条件的作用。在功利仁德礼制幸福体系中,小人和无可奈何的君子被憋在体制内撑着摊子,小人上演着假仁德的大戏,君子只是对小人有愤懑,但是对仁德本身是赞同的,这样就把仁德礼制的大泡菜坛恢复了,所以就可以濡了。那么,干净的青菜从哪里来呢?被憋得忍不住的有才华的君子,跑出去就成了新道家和佛家的禅宗的思想家。儒家道学家的思想家通常都是先用新道家和禅宗的思想打扫干净自己的心灵,再带着这颗纯粹的心灵奔赴为国救难的担当之位的。自西汉开始,在客观上就形成了道家与儒家之间的明争暗合的关系。道家的本质是儒家的,而儒家的骨子是道家的。每遇到一种新的思想体系或外来的思想体系,都是由道家和儒家来合吃的。通常是道家先吃,儒家再吃,这样儒家可以一并把道家的新的精髓也一起吃了。儒家吃完道家的果子,还把道家的树留着,让道家继续吃,这样儒家好不断有好果子吃。当儒家消化不良变得僵化之时,道家又出来给儒家治病,让儒家活起来后道家又隐了。儒家和道家合起来才有中国传统哲学的健康发展。道家先吃了阴阳家,而且这是在清朝灭亡之前唯一的一次与阴阳家合流的道家短暂主政的时期,而在其他的时期里,虽然道家始终是在场的,但是道家主要是在儒家危机的时候以在野的方式显现的。道家好比是儒家的忠贞的妻子,一直都在默默地呵护着儒家的成长。然后,儒家吃了与阴阳合流的道家,从而出现了圣典仁德礼制幸福体系存在的第二种形式,即董仲舒所立的功利仁德礼制幸福体系,仁德再次以独尊的方式正式登上主政的舞台。在西汉的历史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到,强大的项羽因为冷酷而失天下,弱小的刘邦因为仁德而得天下。在权力斗争中是充满了血腥的,但是仁君采取的方式都是仁至义尽之时才出手。王莽的失败是一个脱离了现实的只有仁心之人的失败。

第七篇 儒家经学在东汉的衰落——古文经学用自然清理功利仁德礼制幸福体系中产生的迷信

1.圣人和庄子都认同人性纯善只有刻意不刻意求仁之别

东汉时期古文经学兴起,其矛头指向的是阴阳五行和与阴阳五行合流的《易》中的象数之学引入儒家后产生出的迷信。古人相信烧龟壳成的象为完美的象,因为龟壳很硬,里面的阴的能量和阳的能量要烧到纯的程度才能让龟壳裂开,所以就能知道其中的象。把这种象用筮的方式记录下来就成了卦,而卦的数就是象数。这种做法是否合理,还需要通过试验来证明。儒家吃其他学派的时候,总是会出现一些消化不良的情况,所以吃完后总是要道家来帮着消毒。而且,儒家吸收的理论总是与能量物理学相关,而能量又容易被弄成迷信,所以就总是要纠偏和纠异端。扬雄借老子的自然观来清除阴阳家的影响,同时赞扬孟子的观点,但是却没有采用孟子的人性善的观点,而是认为人性是善恶混的。从他的生活方式上看,他是反对没有仁德的富贵的。而他说的玄学就是贯通天道、地道和人道的哲学。王充同样是借黄老之学来进攻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同样赞同人性是有善有恶的。虽然它们的观点都有儒道合流的特点,但是扬雄的观点属于带有道家味道的儒家,因为没有坚持人性纯善的观点,所以被宋儒排除在道统之外。而王充的观点则属于带有儒家味道的道家,同样因为没有坚持人性善而比不过庄子。纯儒者最认同庄子,因为纯儒者和庄子都认同人性是纯善的,区别只是在于刻意不刻意求仁而已。

2.在仁德之本上沾上功利就会起浮沫

在东汉时期,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之乱的情况。自仁德礼制幸福体系创立以来,民众对这个体系是一贯认同的,反对的是不仁的皇帝把礼制变成专制,所以一次次推翻皇帝,一次次希望有德才兼备的仁德之君主主政。只是无论皇帝生多少个儿子,都不能保证肯定能培养出一个仁德的儿子。而且,废掉长子继承制会导致更为激烈的权力争夺,而不废长子继承制,长子未必是德才兼备的。而且,皇帝主政时,总是要依赖于亲信的。那么,到底信什么人呢?春秋时代为宗室之争、汉朝为功臣上位、汉中出现外戚夺位、王莽时儒士篡位、东汉时出现宦官乱政。儒家最怕的就是在仁德之本上沾上功利,就像是泡菜坛中沾一点油星就会起浮沫一样。因此,从头开始儒家思想家就在努力消除仁德之本上的功利,而自西汉开始的俸禄制导致的仁德功利化却日趋严重,所以从东汉开始,君子更是要在这方面努力。古文经学已经开始在消除功利性上着力,而新道家和佛家的兴起则是以消除仁德礼制幸福体系中的功利性为己任的。

第八篇 儒家三国至唐中的经学危机——新道家和佛家联手反对功利仁德礼制幸福体系中的功利性

1.不朽都是要通过净化人的灵魂和有仁慈之心才能修成

在三国至唐中的历史流变中可以看到,有仁才的君王未必能够成功获得位子,但是,有位子的君王因为失去仁德则必然会遭殃。外族的君主通常都是尚武的,入侵后开始享受奢侈的淫乐。汉人同化异族的方式主要是让他们改姓皇帝的姓,穿汉服、尊汉礼、学汉语、学仁德,从而让仁德礼制幸福体系立起来,这样就完成了对异族的治理。而通过武力获得政权的皇帝,也要通过立起了仁德礼制体系后,才能实现大治。在有不仁不才的皇帝时,官员体系就会是污浊的,这时假仁假义的人把假装的仁德也作为了谋利的工具,所以就需要在仁德这里通过新道家和佛家来清除功利性。佛教与佛家是不一样的。佛教的寺院可以变得腐败奢侈,而佛家主要指的是佛学和道家融合产生出的禅宗,这是一种清净的君子哲学而不是宗教。佛家通过说明能量运行的零度状态的涅槃来根除人的功利性,而新道家则以保护自己的种子不受污染的方式来消除功利性,从而为入污泥而不染的宋儒的产生准备了非功利性的条件。在这段时期,儒、道、佛三家和儒、道、佛三教在互相影响。家为哲学,而教为宗教。家只要有追求到至善的著作就能立,而教则要有寺或庙才能立。家可以纯粹,而教则不一定纯粹,会与利益和名位裹挟在一起。人总是要有追求的,哲学家都劝人不要追求利益,那要追求什么呢?这个时期的人更加注重对于不朽的追求。儒家力图通过著述仁德来成就不朽,道家力图通过成神仙来成就不朽,而佛家则力图通过修成涅槃来成就不朽,而这些对于不朽的追求又是用来抵御功利化的名位体系的,因为这些不朽都是要通过净化人的灵魂和有仁慈之心才能修成,这就起到了清除附着在仁德上的功利污垢的作用。

2.禅宗是道家与佛家融合的结果

(1)禅之静就是守常之动

佛教并不是刚传入中国就开始流行的,而是在中国的佛学产生后才对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的。道家在佛学的中国化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禅宗就是道家与佛家融合的结果。在中国的佛学中,主要吸纳了佛教的宇宙心的概念。那么,什么是宇宙心呢?宇宙心就是宇宙的统一的电流世界,这就是宇宙的电流涅槃世界,这里是清净的和完美的,因为没有物体的存在,所以就没有物欲的污染。这个宇宙的电流涅槃世界静静地动着,这就是禅心,禅心指的是动,但又不是乱动,而是匀速的恒久之动,所以可以称为常,而禅之静就是守常之动。人的个体产生之后,每个个体都从宇宙能量涅槃世界中得到了一勺涅槃能量作为自己的个体之禅心,这就是涅槃心。本来个体就顺从着涅槃心的能量而动,用个体的涅槃能量运行的方式来实现一个个具有丰富性的美好,再把这种美好的涅槃能量回灌到宇宙能量涅槃世界中,让这个总体的宇宙涅槃能量世界的机理变得越来越完备,从而在实现个体进化的基础上,帮助总体的宇宙涅槃能量世界实现进化。个体就这样一次次从总体中分离,又一次次回归到总体,这样就有着幸福而美好的有意义的生活。

(2)人为物所系缚就会失去自己的进化的种子

但是,自从个体的涅槃能量从宇宙涅槃能量世界中分离出来后,人就有了肉体。肉体不贪是不会让人产生绝望的痛苦的。每天饿到-0.5 就用+0.5来满足自己,从而达到0就好。只是在社会中出现了荣华富贵后,个体就会萌发求荣华富贵的念头,于是产生出了情滞。个体把自己系缚在什么东西上,自己的涅槃能量就以什么为目标而动,从而自造出了一个自己的利己能量运行圈,产生出了一个不同于涅槃能量世界的自我的能量运行圈的景象。只要个体是系缚在这种物之上的,他的自我能量运行圈就不会消亡,就回不到宇宙涅槃能量世界里去,所以即便自己的肉体腐烂了,自己的能量运行圈还会自生出新的肉体来支持这个能量运行圈的运动。人为物所系缚,就会失去自己的进化的种子,就会世世代代为这种物服务。这样人就滞留在了自己所系缚的物上,而这样的物是不完美和不洁净的。如果人系缚在了0.2的物上,他的能量运行圈就一次次在0.2这里运行,所以是没有进化意义的,从而感觉痛苦。佛就是因为看到这些被系缚的自我能量运行圈的痛苦,所以入世来超度他们的。只是佛因为慈悲,而不会亲自去帮个体解开他们所不舍的系缚,而是要通过开悟,让他们能够自舍这种物,从而回归到涅槃能量世界那里,从而不再有被物系缚的令人绝望的精神痛苦。

(3)先心平气和地出世修行再入世拯救世人

功利仁德礼制幸福体系中的功利性的滥化,使得儒家的真正的士君子感觉悲伤,于是出现了新道家的竹林七贤。他们既不想同流合污,而精神境界又没有修炼到圣人的高度,在半梦半醒之间,虽然自己能够放弃荣华富贵,却因看到小人登居高位而不满,所以虽然用清高旷达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风流,而内心却是痛苦不堪的。这样中国的佛家就因应而生了。新道家力图说明人的心灵的本质是能量,而佛家要说明的是自然的能量世界与人的心灵的能量世界的相同与不同,也就是说自然的能量世界怎么就变成了人的心灵的能量世界,为什么人的能量世界是有意识的,意识是怎么产生的。当仁德礼制幸福体系被功利污染的时候,先是君子心塞的时候用佛学来通贯,后来天子心塞的时候也用佛学来通贯,民间的佛教也很流行,这就为佛学的中国化和在中国本土立足提供了条件。佛家用慈悲的方式来看待小人,从而把小人看成是要去超度的对象而不是不满的对象,这样就能先心平气和地出世修行,再入世拯救世人。就道家来说,追求的是无论大才小才,只要成才就好,而不刻意去求是不是被用;就佛家来说,追求的是无论大事小事,只要做善事就好,也不去硬要超度还不可能被超度的人,也不刻意求是否被用。

3.在国家危难之时,儒士、道士、佛僧联手带领民众抗敌

而儒家的君子则是要把功德分个大小和把才分个高低的,而仁才的高低则是要在做事的过程中才能呈现,而做大事需要平台,做难事需要条件,所以就离不开能够发挥自己的仁才的位子,否则就会感到自己怀仁才而不遇。儒家的君子需要的是真正的仁德和干净的位子。以前没有干净的位子,儒家的士君子就隐了去修仁德、去独善其身,而自唐末和宋朝之后,中国开始出现了内忧外患。这时位子还是不干净的,但是儒家的士君子已不得不入世救难,就是泥坑也得主动往里跳了,这就是儒家道学的士君子的我不入泥坑谁入泥坑的担当精神。但是,要跳到泥坑里还要能保持内心的洁净,就需要练成实在的仁才。于是,儒家道学用理学吸纳了新道家的成才之道,用心学吸纳了禅宗的清修之道,用气学凝聚了从事之道,从而形成了儒家道学的理学、心学、气学三家鼎立的局面。正是有这样博大的儒家体系的存在,使得在国家危难之时,儒士、道士、佛僧能够联手带领民众抗敌,让中华民族能够一次次在苦难中飞腾而起,而且跃得越来越高、越来越绚烂。

第九篇 儒家的唐中至清中的道学时期——道学用天理捍卫纯粹的理性仁德礼制幸福体系

1.文史哲等合力挣扎,图的无非就是一个清净

自宋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时有内忧外患的时期,其中更可以看清楚中国的具体的社会存在决定具体的社会意识的规律。在宋之前,只有春秋战国时代人们质疑过仁德礼制幸福体系。在宋到清末,即使是国破之时,中国人也从来没有质疑过建立在天公所有制基础上的仁德礼制幸福体系,而且外族入侵后也在维持这样的仁德礼制幸福体系。对于中国人来说,让国家变得富贵从来就不是太难的事,而难的是在国家变富贵之后怎么解决贫富分化和骄奢淫逸的问题。无论是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只要一沾上骄奢淫逸,仁德礼制幸福体系必然就会变坏长毛,结果是天子家破人亡、国家山河破碎、外敌乘机入侵、人民苦不堪言。那么,怎么才能让人守住仁德,从而仁而不骄、义而不奢、礼而不淫、智而不逸呢?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历史、宗教合力挣扎图的无非就是一个清净。《红楼梦》写尽人间的荣华富贵,无非就是要告诉人们,这些荣华富贵到头来无非就是富贵至死的程度,最后只是一场空,力劝人不要被荣华富贵所系缚而脏了人的心灵。《金瓶梅》写尽人间的骄奢淫逸,无非要告诉人们,这样的生活导致的无非就是淫乐至死的程度,力劝人不要被骄奢淫逸所系缚而让人的心灵陷入空虚之中。

2.为了骄奢淫逸而谋求权势和富贵之患

而儒家的思想家不仅是要告诉人们不要骄奢淫逸,还要告诉人们怎么去过一个有意义的生活。他们在努力告诉人们为什么要保持纯粹的仁德,如何修得仁德,如何带着纯粹的仁德跃入内忧外患的名位体系中去救民族之危难。于是,儒家哲学进入了用天理来捍卫纯粹的理性仁德礼制幸福体系的道学时期,而官方的科举体系依然是功利仁德礼制幸福体系。到近代的时候,儒家思想家捍卫的是理性仁德礼制幸福体系,而鲁迅怒批的是功利仁德礼制幸福体系。从这段历史中可以看到,只要皇帝荒淫而不理朝政,再繁荣也很快就衰落了。皇帝不理朝时,最容易信任宦官,因为宦官无法篡位。而宦官因为身体的残缺和心灵的扭曲,最容易对于权势和富贵贪得无厌,而要借皇帝的昏庸和淫荡来谋求权势和富贵。历史上的宦官之患和女子之患,都来自这些人为了骄奢淫逸而谋求权势和富贵。孔子把女子与小人放在一起说,他说的女子指的是贪利的女小人。女小人是脱离角色来做事的,而淑女都在履行自己在礼制中的角色,要么是母亲,要么是妻子等,而不是没有角色的难缠的女子。

3.心学因放弃理学的学问而导致的狂妄之徒的出现

儒家的理学强调仁之理,因为虽然能量世界的能量的仁的性质是相同的,但是在不同的运行阶段,能量内部的仁的机理是不同的。能量运行是按一分为二、二合为一的方式运行的,但是这个过程越是重复,其仁的机理越是细密,越是精妙。也就是说,能量的仁之性是在运行中进化的。而要明白细密的能量的仁的机理,没有学问的功夫是难得的。只是理学者因为支离而忘掉了仁之大本,导致了懂一些理,而不知道理是要立在仁之上的。用理去谋食,而忘掉了仁心,从而出现了伪君子。道家的心学强调的是仁之心,就是要去除伪君子,所以要归仁之大本。虽然王阳明也很重视仁之理的精进,但是不重视读经,只是讲自己去悟仁之理,而后学的悟性不是那么高,所以有悟入歧途的。因为忽略了仁之理的细密的进化,只在能量最初的仁的粗心之处用力,从而忽略了做仁之理的功夫,导致了心学中的狂妄之徒的出现。儒家的气学则是要把仁之心、仁之理和仁之用通贯起来,说明只要持有仁心,则从心、理、气、物、用一路皆是有仁之善的,并追究到了人的个体回到类的归属的问题,从而触及了在宇宙的能量世界的进化的高度来说明个体对宇宙的贡献的意义。

4.气学实现了从仁心、仁理到仁用的贯通

儒家道学的宗师级人物为周敦颐、邵雍和张载,道学后来发展出的理学、心学和气学的思想渊源都分别来源于此,只是这时的分立不是很明显,所以皆称为道学。从形式逻辑上看,应该是先心,再理,后气,而从历史逻辑上看,先产生的是理学,后来才是心学和气学的产生,因为当时人最迷惑的是如果仁道是一样的,为什么每个人的命运不一样呢?理学要解释的是能量运行的仁道是一样的,但是仁道在运行的不同阶段的进化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仁道上的每个时点是不一样的,人得了什么时点的仁道,这个时点就作为一个潜在的种子种在了人的肉体里,而人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就是由这个种子的潜能决定的。有花的种子就长成花,而有叶子的种子就长成叶子。心学要说明的是无论是得了花种还是得了叶子种,从仁上看都是一样的,只要长得痛快就可以了。而气学强调的是先要有仁心,然后要求按仁理长到完满,最后要求其仁用得完满,只长不用是浪费的,而且不能实现仁的功用,就不能证明自己是仁的。因此,在气学这里实现了从仁心、仁理到仁用的贯通。而且,气学强调的是人的全仁之体,只要不滞着地追求仁的至善,只是借助于一过而化的物,并不会带来不善,只是在到达完善之前要经历一个不完善过程而已。

5.新陈代谢的进化论说明了个体能在更高层次上回归总体

到此为止,儒家哲学走过了圣典仁德礼制幸福时期、功利仁德礼制幸福时期和理性仁德礼制幸福时期,而在官方的儒家礼制体系中,始终流行的是功利仁德礼制幸福体系。儒家的哲学家想尽了办法,也无法普遍消除其中的功利性带来的一次次破坏仁德礼制幸福体系的恶果。而且,王夫之也清醒地意识到,如果个体的仁的精神死了就消散了,那么个体无论怎么努力也是白来了世界一场,所以开始接触到个人的仁的精神向总体的仁的能量世界的回归问题。但是,如果能量世界是不会进化的,只是周而复始地循环,那么人怎么来的还是怎么回去的,虽然有了归属,依然是白到世界上来折腾了一番。再有,我们怎么才能以言说的方式来让人普遍悟到仁的至善的能量世界的存在呢?西方哲学给我们送来了形式逻辑和新陈代谢的进化论,而马克思主义则给我们送来了概念化的辩证逻辑、历史逻辑和自由王国论。我们可以通过踏上逻辑串的阶梯而普遍地通向仁的至善的能量世界的境界,但是这种境界只能是以观念的方式存在。要把这种观念作为理想去实现,就需要通过仁的实践来把仁的理想变成现实。

新陈代谢的进化论告诉我们,能量世界也是在进化的,所以人的精神努力的结果,即使还是会变回到无知觉的能量形态,但是其进化的成果会变成能量世界中的更高级的运行机理,从而完成个体在更高层次上向总体的回归。儒家哲学中讲的是物极必返和不断循环,而新陈代谢的进化论指的是追求+1的能量和对物体的-1 的消耗必须是同步进行才能永久前进。如果追求+1的能量还在+0.2的阶段时,已经耗尽了-1的物体,这样就必然会物极必返。因此,能量在追求+1 的时候,必须考虑到消耗-1 的效率。在-1 消耗过度时,追求+1 的能量要停下来养-1,养到一定的时候才能再前进。只有追求+1 的能量达到+1 时,-1正好耗尽,这样才不会物极必返,而是实现新陈代谢,产生出质上的飞跃性的进化。因此,要实现能量的 +1 的远大理想,需要走走停停,需要很多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在-1 不具备的情况下,只能眼巴巴地看着+1,就是够不着。马克思的哲学告诉了我们让人类由不清净的必然王国进入清净的自由王国的方法。只是儒家哲学在刚刚与西方哲学和马克思的哲学接触的时候,却是一场遭遇。那么,这场遭遇是怎么发生的呢?

第十篇 儒家在清末和民国的危机时期——儒家的理性仁德礼制幸福体系遭遇西方的科学与民主

1.如何对待西方自由主义?

(1)西方自由主义与儒家在价值观上的根本对立

为什么要说儒家的理性仁德礼制幸福体系遭遇了西方的科学与民主?在什么意义上是遭遇呢?本书中说的中西马哲学指的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哲学、以西方的自由主义为代表的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形式逻辑的角度上看,这样的分类是不合理的,而从辩证逻辑和历史逻辑的角度上看则是合理的。儒家与西方自由主义哲学是对立的,而马克思主义则是合二为一的。西方自由主义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资本家是商人,但商人则不一定是资本家。商人要依靠市场的供需不平衡来谋取投机利益,所以商人不可能成为一个稳定的统治阶级,而资本家则可以。资本家可以通过市场来谋取供需不平衡的投机利益,从而获得原始资本,又能成为一个稳定的统治阶级,因为资本家其实是能够稳定地偷工人的能量的小偷。每个工人就好比是一个蓄电池,每个商品也好比是一个蓄电池,资本家好比让工人给商品充两份电,却只付给一份电的工资,从而能够赚取一份电的利润。大资本家通过一定比率的工人失业率就可以用竞争来让工资降到最低,而通过广告就可以让自己的商品胜出。资本家无法剥削机器人,因为无法偷机器人的能量。儒家的人性的仁之善、天公所有制、以仁德的方式追求至善、以礼让为核心的礼制、追求合作共赢的集体主义与西方自由主义的人性的不仁之恶、私有制、以凶残的方式追求至善、以竞争为核心的功利制、追求赢者通吃的政治制度是对立的,所以要采纳西方自由主义的制度,意味着要全盘否定儒家的仁德礼制幸福体系。

(2)儒家哲学不是迷信,而儒家体制不是专制

在中国近代的历史阶段中,西方自由主义是以科学和民主的面貌出现的,而其中的科学讲的是可经验的物体科学,主要用来说明儒家不是科学,其中的民主讲的是普选制,主要用来说明儒家是专制制度。其潜台词是,西方自由主义是科学,而儒家是迷信;西方自由主义是民主,而儒家是专制。因此,儒家就要被全盘否定。这里并不是要说科学与民主不对,而是要说儒家也是科学,但不是物体科学而是能量科学;儒家也讲民主,但民主的方式是追求至善的礼制而不是追求大概率的普选制。儒家不仅要选出最流行的君主,而且要选出最有仁才的德才兼备的君主。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则既吸纳了西方自由主义中的优点,又与儒家哲学是兼容的(本人将在《追寻幸福: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史视角》一书中具体论述),而且能够帮儒家清除荣华富贵的幸福体系中的富贵方面带来的对于人的功利性评价的部分,从而让仁德礼制幸福体系能够在清水中运转,因此儒家能够在遭遇西方自由主义后通过马克思主义来实现儒家的凤凰涅槃式的再生,并能够在此基础上实现中西马哲学的融会贯通。

2.中西马哲学的融会贯通时期的开启

在中国的近代时期就开启了中西马哲学的融会贯通阶段。中西马的融会更新有立在什么上融什么的问题。康有为是立在儒家的基础上来融马克思主义和西方自由主义的;孙中山是立在西方自由主义之上来融马克思主义和儒家的;毛泽东是立在马克思主义之上来融西方自由主义和儒家的。

(1)带着血的悲怆和太阳之红的毕照恪守仁德

儒家的学术的共同点是“空”,因为都是在研究能量世界。儒家研究的对象是在纸上表达出的能量世界的运行规律的经,而不是存在于空间中的物体对象。能量运行的规律是亘古亘今不变的,所以有很强的尊古的传统。儒家相信古人已经把能量世界的宇宙规律研究透了,我们只要懂得古人的话,就能懂得宇宙间的能量世界的真理,从而能够懂得由能量演变来的物体世界。而在清朝和民国时期,因为西方的物体科学传入中国,而能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被排除在科学之外,从而导致了儒家道学的危机。在面临国家危难的时候,儒家思想家力图在引入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和西方的进化论及宗教观来创建一种更新的制度设想,并企图按进化论来重写中国的历史。因为中国的历史是在天公所有制的基础上建设成的,而西方的历史是在私有制的基础上竞争成的,所以他们按西方的竞争进化的方式写中国历史,就出现了思想上的混乱。当中国的思想史不符合西方的竞争逻辑时,便出现了改中国的思想史或把中国的思想史说成是假的情况。只是儒家思想家不愧为儒家思想家,就是无论想要如何变制都在持守仁德。所以,这时的仁德礼制幸福体系中的礼制乱了,但是仁德学说依然大放光彩。儒家思想家们在承受着民族心灵的巨大创伤中,把创伤的情感升华为一种更为高级的哲学,用血红色的笔调洒满整个宇宙的能量世界,让我们既有着血的悲怆,又有着太阳之红的毕照,开启了中西马哲学的融会贯通的哲学时期。

(2)儒家实学对包括进化论在内的西方科学的吸纳

①把理的次方扩展到无穷小与无穷大

儒家的气学家向实学家转变。儒家的实学家强调理与气皆是善的,目的是要强调仁之理要通过仁之气来表达,从而不仅要强调仁德之本,而且要强调行仁之事的重要性。实学家认为,气本身是不恶的,恶的是两种气不和。两种气之间只要有中正的仁之理把控,二者之和为零,就是中正的,就是完美的。一路中正不滞,到达至时而止,凝成有品的器物,就一路都是善的。只有能量世界的直线、方和圆,虽然是个至真、至善、至美的世界,但那只是个只有生命而没有生活的木呆呆的世界。生活则是要在自由中呈现生命,所以要有生趣。好比说,只要身体是中正的,四肢是可以随便乱动的,只要是均衡和向生的就是好的。儒家的宋学的理学向新理学发展。新理学主要引入了能量物理学、逻辑学和进化论,把古典儒家的理之圆断开,变成螺旋式上升的理,把理的次方扩展到无穷小与无穷大。在进化论看来,物质运动是从简单到复杂的。复杂的物体世界是来源于简单的能量世界的。能量世界和物体世界都在从简单到复杂地运动着,能量世界的机理越来越复杂,而物体世界的形态越来越精致。在个体去世后,内能量散开进入能量世界中,其中的进化成果会被能量世界的电磁场通过+1\ -1\ 0的感应性进行分拣而变成能量运行中的某个层级的机理,从而完成个体向总体的回归。唯有人的能量的机理在1 分为2、2 合为1中走到了2的10次方,所以能有小盈的完满,而且能够在10次方的基础上走到万次方,所以能够有大盈的完满。而物的能量只能在2的0次方到10次方之间重复。能量世界排序的方式是电磁场的+1、0、-1,而分层的方式则是通过温度来进行的。夭折的或者没有达到+1、0、-1的个体的能量会被清零而回到起点。

②强调在仁心之中有着刹那刹那前进着的新世界

人可以参赞宇宙的进化。人的肉体是由物体进化而来的,而人的精神是由能量进化而来的。人活着时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肉体的进化和精神的进化,而人去世后肉体进化的成果会被分拣为微生物,而精神进化的成果会被分拣为能量运行的某个层级的机理,从而完成个体的人的内能量对于总体的能量世界的进化的贡献。人不能决定自己的生死,但是可以决定自己的能量在新陈代谢中被归类的机理的层级。然后,随着新的事物的诞生,这些进化了的微生物和进化了的能量运行的机理,会以新的物体的初始方式存在,从而完成一次次的新陈代谢。新心学则进一步吸纳印度哲学,强调在仁心之中有着刹那刹那前进着的新世界。这三支的更新的结果,就让人的生活具有了生机勃勃的瞬间便万象更新的创新气象,而定在依然是仁的至善和不变的仁义之理,只是仁的至善变得更加高远,而仁的常理变得更加细致入微或更加宏大无比。

(3)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闯出的新道路

①孔子被打倒和儒家的仁德高尚理论被闲置

中国的西方自由主义派主要吸纳的是西方的民主、自由和平等。只是西方自由主义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而中国的传统哲学却是建立在天公所有制基础上的,因此二者之间有着根本性的冲突。西方自由主义是在底线上立起规矩,而立规矩的方式是人民做主,而人民是定义为大多数,所以大多数就转化为大多数的票决。西方自由主义中的自由是没有确定目标的自由,而平等是横向平等。所以,在全盘吸收西方自由主义的共和宪政中出现了乱象横生的现象。当时,因为汉族不想要满族统治,所以没有采用君主立宪制。而即使采用了君主立宪制,除了保留了君主的形式外,其私有制基础也是一样的,同样是冲突的。民主、自由和平等,这些都是中国人民向往的价值观,怎么在中国行起来就那么难呢?主要因为西方自由主义用的是大概率逻辑的消费生活的生存方式,而中国儒家用的则是追求仁的至善逻辑的生命+生活的生存方式。儒家把只会消费生活的人称为行尸走肉,要有追求仁的至善的生命的人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儒家传统与西方自由主义之间的冲突这个问题是由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来解决的。从思想方面看,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自利竞争已经开始发挥作用,所以产生出了怎么才能够让人变得高尚的问题。随着孔子被打倒,儒家的仁德高尚理论被闲置。儒家的仁德高尚在西方自由主义派的思想中已经消失,所以即使要高尚也是采用了西方自由主义派中的高尚理论。这样的高尚理论,离开了儒家的仁德理论,很难对大众发挥实际的作用。

②不再用物质的富贵来评价人的价值

怎么办呢?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做出了自己的努力。毛泽东最高明的地方在于,他带领全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用社会主义的劳动至上的价值观,解构了荣华富贵中的富贵。金钱上的些微差距,主要是用来标识对于仁德带来的荣华的赞誉,而不是用物质的富贵来评价人的价值,从而对中国传统的仁德礼制幸福体系进行了更新,礼制中的仁德和荣华依然有,但是富贵消解了。毛泽东没有在口头上讲儒家的仁德,但是毛泽东本人却有着儒家的最高尚的仁德的品质,仁德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存在于毛泽东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之中,而且他通晓中国的儒道佛墨法的哲学,并能够神出鬼没地灵活使用,并具有把这些哲学更新为一套新的马克思主义的话语系统的能力,其《矛盾论》和《实践论》就是这种话语体系的典型代表。在这两部著作中,毛泽东用一种新的话语系统把儒家的象征哲学变成了一个概念体系。这个概念体系的特征是既来源于西方的概念,又合乎中国的修辞学原理,其中潜存着用马克思的哲学更新的儒家象征哲学的精髓。通过对儒家象征哲学的概念化和更新化,创造出了一套新的话语体系。

③唯物辩证法的逻辑串的社会组织结构

而且,毛泽东把唯物辩证法的公式变成了社会组织中的唯物辩证法的逻辑串,整个国家追求的是公的至善的1,然后1 分为党政这两个系统,在两个系统之间,党的系统为主导的+1,而政的系统为辅助的-1;在党的系统内部,又配有辅助的-1;在政的系统内部,又配有辅助的+1。这样,从顶层到基层都是一分为二的顶天立地的唯物辩证逻辑串。从唯物的角度看,+1不能脱离-1的实际,要在-1准备好条件后才能实现+1的目标。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每个人都是有上级有下级,都是或为+1或为-1的角色,或同时是上下级和+1与-1的角色,只是对象不同。而党指挥枪,就保证了党的系统的主导地位。这个唯物辩证法的逻辑串组织结构,只要干部队伍是清明廉洁和有仁德的,就是一条战无不胜的飞龙。

④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中国的社会主义体系废除了家天下的家族继承制,可以从中国共产党中选拔最高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又是要选拔德才兼备的接班人,这就从制度上给予了仁德的贤才出任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机会,而不是像过去在家族中选太子继位,人选受限,所以不能保证由英明能干的人出任最高领导人。而只要最高领导人是英明能干的,中国的仁德+荣华(礼制)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体系就是天下无敌的。只是那么巨大的一个体系的良好运行,确实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而且,仁德+荣华的新礼制幸福体系只是一个合适的壳,需要把新的中西马哲学融会贯通的儒家的仁德的瓤再以显性的方式装入,这样就能完善了。所以,毛泽东领导的社会主义的胜利确实在于他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更新了中国传统的建立在天公所有制上的仁德+荣华富贵(旧礼制)的体系,创立了仁德+荣华(新礼制)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其中的功德为荣、才华为华,从而为中国能够成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式平天下的担当者开辟了道路。

结语 儒家的凤凰涅槃式的再生——中西马哲学的融会贯通——从共和仁德礼制幸福体系走向共同仁德礼制幸福体系

本人发现了中国的具体的社会存在决定着的中国的具体的社会意识的历史,这便是仁德(德)礼制(位)幸福体系演变的历史。于是,本人把中国历史划分为对应于圣典仁德礼制幸福体系的圣典时期,对应于圣典仁德礼制幸福体系危机的子学时期,对应于功利仁德礼制幸福体系的经学时期,对应于理性仁德礼制幸福体系的道学时期,对应于仁德礼制幸福体系的凤凰涅槃式重生的立足于“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共字哲学时期,其中包括共和时期和共同时期。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推荐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赵玉.追寻幸福:中国哲学史视角:全2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赵玉.追寻幸福:中国哲学史视角:全2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赵玉(2017).追寻幸福:中国哲学史视角:全2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