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思考,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有的本能,也是不完美的人类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机能。帕斯卡尔说:“人是会思想的芦苇。”会思想,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思考,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如果一个人停止了思考,或者不再能够思考,那么,生命就在实质上终结了。而如果一个社会懒得思考,或者只有一种形式的思考,那么,社会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
思考又是一门艺术,甚至是一门莫测高深、充满智慧的艺术。面对同样的事实,常见的情形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时候,甚至可能迥然有别,针锋相对。民间俗语云,“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情形。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不“和谐”的局面呢?或许原因很多,但最关键的,可能还在于思考的主体——人:当人们思考的时候,立场、视角、方法、定势等可能不尽相同,甚至尖锐对立。
立场往往决定着思考的出发点,决定着思考的价值标准。在当今世界上,是站在资本的立场上,还是站在权位的立场上,抑或是站在普通大众的立场上,往往从根本上决定着思考的立足点和着眼点,决定着价值评价、判断和选择的标准。人们常说,“屁股决定脑袋”,话虽糙但理不粗,位置和角色确实不是无所谓的因素。迈入信息时代,尽管借助于各种新兴媒介,“大狗叫,小狗也叫”,普通大众已经能够方便而及时地“发声”,甚至汇集成汹涌澎湃不可忽视的“网络民意”,但平心而论,这仍然是个资本和权力显赫而专断的时代,仍然需要来自普通大众的感性的倾诉和理性的思考。
视角往往决定着思考的内涵,决定着思考的倾向性。世界是变幻莫测的,事物是纷繁复杂的。对于同样的对象,往往存在着多样化的观察、判断和评论的视角。不同的视角往往会导致不同的致思方向。沿着不同的视角,人们往往会看到“不同的风景”,形成不尽相同的结论,就如同盲人摸象、各有所见一样。有人可能会高屋建瓴地说,应该整合不同的视角,“全面”地看问题。这当然无比正确,只是这常常会超出普通人有限的能力,似乎只有神啊主啊才能做得得心应手。当然,对于普通人来说,用心发掘个性化、独特性的视角,努力见人之所不见,思人之所不思,仍然是极具价值的事情,值得为之呕心沥血。
方法往往决定着思考的进程,决定着思考的品质。能否根据思考对象的不同,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思维方法,是人们的思维能否有所见、有所得的关键。人类发现或发明的思考方法已经很丰富了,多得几乎难以简单枚举。例如,我们这些经过多年灌输式教育的人都知道,形而上学孤立、片面、极端、静止的思维方法会让人“栽跟头”,犯错误,而辩证法则能教人“联系”、“全面”、“客观”、“动态”地进行思考,发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只是我们却不难在生活中发现,辩证法有时会沦为令人啼笑皆非的“变戏法”。有时候,越是讲辩证法,越是令人困惑,越是令人无奈,甚至越是令人害怕。这警醒人们,思维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它需要良知,需要训练,也需要反思和批判。
定势往往制约着思考的方向,左右着思考的效率。任何一种思维方式,都是特定时代人们具体的历史的生活实践的积淀,它一旦形成,又会以其韧性与惯性,继续主宰着人们的头脑。成功的生活经历和思维实践会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理想的思维模式,经验主义是其典型;而生活和思维活动中的重大挫折和失败则可能导致一定的思维障碍,就如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样。在问题情境实质不变时,思维定势可以帮助人们驾轻就熟地处理问题,大幅度提高思维效率,但是,一旦问题情境发生了实质性变化,思维定势又可能变成思维有效运行的障碍,导致人们的思路闭塞或僵化,并常常拒绝新的信息,甚至轻率地反对自己并不“熟知”、“真知”的东西。
当然,在纷繁复杂的思维王国里,值得注意的制约和影响思考的因素还有许多。至少,在上述各个方面,每一个人都可能程度不一地堕入思维的误区,得出自以为是却其实荒谬的结论,因而都需要经常地审慎地反省和校正自己。否则,站在了人民大众的对立面,走向了时代潮流的逆方向,违背了基本的事实或常识,或者沦为了封闭、僵化、庸俗的“代表”……可能还始终自我感觉良好,自欺欺人地以为自己“与真理同在”,“语重心长”、喋喋不休地向人灌输和“布道”……
不确定是不是在同一个层次上,我还想说,哲学思维是最有效、社会也最需要的思维方式。真正的哲学不崇拜任何东西,不屈从于任何外在的权威,而以抽象性、批判性、反思性的自由思想作为自己的灵魂,这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的头脑解放和思想自由。抽象是从个别走向一般、从特殊走向普遍、从有限走向无限的思维过程。在生活实践中,没有抽象的思维就不可能有开放的头脑。抽象程度越高,思想视野往往就会越开阔,僵化的思维模式就越可能被打破。批判性是对一切信念、知识和价值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追根究底,彻底省察,不受既有信仰的摆布,不受现成观念的束缚,不受已有模式的限制,不接受任何现成的结论。哲学批判与一切批判(包括科学批判)的方向都不相同。科学批判往往是实证化的、针对结果和证据的批判,即“形而下”的质疑和检验;哲学批判则是前提性的批判,即直接向前提和基础发问,对作为思想的根据与出发点的信念进行审察,对思想的尺度、标准和方法进行考验,即“形而上”的追问和批判。相较而言,哲学批判更有利于打破人类已有的信仰和知识界限,去探索更广阔、更深层、既“可信”又“可爱”的世界。艾赛亚·伯林指出:“如果不对假定的前提进行检验,将它们束之高阁,社会就会陷入僵化,信仰就会变成教条,想象就会变得呆滞,智慧就会陷入贫乏。社会如果躺在无人质疑的教条的温床上睡大觉,就有可能会渐渐烂掉。”
本书呈现给读者诸君的,是作者误打误撞选择哲学、志于思考、学习思考的一些案例,展示了作者对哲学思考心向往之的心路历程。其间随处可见的稚嫩、浅薄、偏激、疏漏和错误,彰显了思考之大不易,彰显了思考如同历险,也彰显了时代的急剧变化和问题的无比艰深。我曾经听说,“人一思考”,“上帝就会发笑”。但是,在这个急剧变迁、不知风往哪里吹的时代,在这个躁动、浮华,甚至有些变态、疯狂的社会,不能没有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冷静观察、深邃思考,以及基于这种观察和思考的动情呼喊、真诚诉说。否则,人心可能随风起舞,社会可能失去方向,一切都将变得陌生而失去控制。因此,虽然要付出稚嫩、浅薄、偏激、疏漏和错误的代价,但思考这类活动是人之为人不容剥夺的权力,因而切不可因噎废食,贸然放弃自己担负的责任;至于并非人云亦云的“另类思维”,则可能也有其独特的价值,除了可能提供更多的信息,还可能有益于彰显思考的良知,表现思考的力度,也可能令思考更富活力和生命力。
2012年4月4日
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相关推荐
-
图书 金融延续增长:繁荣、危机及停滞的另一种解释
作者:刘元春 杨丹丹
图书 金融延续增长:繁荣、危机及停滞的另一种解释
-
2
图书 另一种声音: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研究
作者:陈茂林
图书 另一种声音: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研究
-
3
图书 叩问现代性的另一种声音:王国维、吴宓、钱钟书诗学现代性建构理路研究
作者:孙媛
图书 叩问现代性的另一种声音:王国维、吴宓、钱钟书诗学现代性建构理路研究
-
4
图书 文本重读与意义发现:对20世纪40—70年代重要文学现象的另一种考察
作者:惠雁冰
图书 文本重读与意义发现:对20世纪40—70年代重要文学现象的另一种考察
-
5
图书 经史札记(外一种)
作者:戴逸
图书 经史札记(外一种)
-
6
图书 一种新辞格理论
作者:(法)塔米讷 张红婕
图书 一种新辞格理论
-
7
图书 吃,是一种公民行为
作者:(法)阿兰·杜卡斯 王祎慈
图书 吃,是一种公民行为
-
8
图书 一种未来的经济体制
作者:〔捷〕奥塔·锡克 王锡君 王福民 荣敬本 王燕华 张钟朴 冯文光
图书 一种未来的经济体制
-
9
图书 西方技术思想研究:一种基于西方哲学史的思考路径
作者:盛国荣
图书 西方技术思想研究:一种基于西方哲学史的思考路径
-
10
图书 中国风俗史(外一种)
作者:(清)张亮采 尚秉和
图书 中国风俗史(外一种)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