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一
本书是一本论文集,共收37篇文章,所涉范围很杂:有写现代的,也有写近代的;有写普通话的,也有写方言的;大多是写国内汉语,也有的是写域外汉语;大多是写汉语的,也有写非汉语的;大多是独自写的,也有合写的;大多是自发而写的,也有“遵命”而写的;篇幅多在八千来字,也有的仅几百字;大多是发表过的,也有未刊发的。但内容几乎全是写语法。有个别篇表面看是谈变韵,其实也还是写语法。真正写语音的,只有一篇。专写词汇的,也不多。还收了一篇通过读写谈思路的文章。还有几篇怀念师友、漫谈体会的文章。为什么这么杂呢?这是由笔者的具体情况决定的。笔者是个“先天不足”而又“后天失调”的人。所以没有自己的阵地,不能打阵地战,只能跑着打,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但只要是应打的、可打的敌人,一个、半个也打。
收入本书时,每篇后括号内都有简要说明,有些文字技术操作失误之处,也都做了订正。
二
从立论的方式来看,本书所写的问题分为三大类:发现篇,争辩篇和钩沉篇。发现篇就是所写问题是由自己发现、认为值得写并执笔成文的篇章,如《“有没有/有/没有+VP”句》《东干话的语序》《郑州荥阳(广武)方言的变韵》等;争辩篇是针对众说纷纭的某个老问题自己则独辟蹊径执笔成文的篇章,如《试谈“台上坐着主席团”的句首方位词或处所词》《兰州话的“V+给”句——兼及甘宁青新方言的相关句式》《临夏方言的儿化音变》等;钩沉篇就是通过对某些散见的、古今交织杂乱琐屑的、相关语料的爬梳、归纳,搞清它们的发展脉络,结构系统,从而执笔成文的篇章,这类文章更多些,如《〈老乞大〉〈朴通事〉的融合式“把”字句》《〈金瓶梅词话〉里动词的态》《〈老乞大〉〈朴通事〉里的动态助词》等。
三
笔者以为,必须十分关注创造性思维,它是引领你写作全程的指路明灯。不管发现篇、争辩篇还是钩沉篇,都如此。以下是笔者几十年间在这方面的写作得失,选述如下,与年轻读者共勉。
《读写结合 训练思维》是通过从读学写、读写结合谈写作思路的一篇短论,作为思路,它具有普遍性。其中引述了笔者上初中时的一个故事。当时班上进行周记比赛,内容自选。同学们闻讯而动,图书馆、阅览室顿时挤满了人,场景热烈动人。大家颇花了些力气,可是效果却很糟,因为篇篇都是新闻转叙加上表决心,文章写得平而空。笔者早预料到了这种后果,所以没有去和别人争抢报刊,而是把“镜头”对准那些你争我夺的感人场景,摄下了一组组“课外争读”的动人镜头,使人耳目一新,比赛获得了第一。为什么?因为角度选得好,有新意,感动人。别人没选准,笔者选准了,这就是创新。又如,“台上坐着主席团”中的“台上”之类方位词或处所词究竟是主语还是状语,大家争论了几十年,谁也说服不了谁。为什么?思路太窄,争辩双方都只盯着该句式的句首位置,而这个位置却是主语、状语都常可出现的共用句法位置,不具有排他性。我们转换思路,设想着把它放在多个只有主语可以出现而状语不能出现的句法位置上作考察。按照这个思路,我们果然收集到一大批多种句型中相应预期的典型例句,从而释放、凸显出了“台上”之类的若干隐匿的主语功能。结果使“主语说”得以成立,以其解释力、可信度,成功地说服了“状语说”(参见宋主柱《为什么说存现句是主谓句?》,《语文学习》1984年第6期)。再如,《兰州话的“V+给”句——兼及甘宁青新方言的相关句式》一文中的“给”的词性和用法都很复杂,历来为大家所关注。但是这种“给”分布的句式很广,大多用法虚泛、隐蔽。1958年以来几十年间多有文章就其显而易见的用法在反复重复,而对它的众多难点谁都避而不谈,其整体句法功用始终是雾里看花,难以捉摸。我们把它放在了甘宁青新一百多年来的大的时空背景里,结合句式、动词、语用综合考察,下苦功全面深入地收集语料,设计问卷,特别是根据句法结构和动词组合能力的差异,构建了合理的句法语义框架,从而使大多虚泛、隐蔽的“给”得以依类相从,各就其位,总计得出它所分布的9个义类18种格式,终于廓清了它的整体概貌:它是动词“给”在共时条件下的泛化,不是历时条件下的虚化。并引用一百多年前移居中亚的甘、陕回民汉语的同类句式做了核实旁证。证实了“给”的三性:语义顺应句法结构要求而变的复杂多样性;甘宁青新大面积地域类同用法的一致性;百多年前后用法的稳定性。《中国语文》主编曾在电话里说:“想得很深呐!”《语言文字学》也做了转载。
《郑州荥阳(广武)方言的变韵》一文较早地全面系统地描写了汉语变韵语法这一特殊类型,《试谈“台上坐着主席团”的句首方位词或处所词》一文也创造性地证明了“台上”之类是主语,不是状语,结束了几十年来对该句式的争论,“主语说”的见解也被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采纳至今。该二文的问题好像都已得到很好的解决。其实不是这样,现在看来也仍颇多遗憾。比如,前者还可把变韵的范围从地域上再行廓清,从演变上再行跟踪,但笔者忽略了,现在再无力弥补了。对后者遗憾更多。令笔者没有想到的是,当“状语说”者摒弃了“状语说”接受了“主语说”之后,又反过来顺着笔者的思路提出了动态存现句、静态存现句两个小类,使我们对作为主谓句的存现句这一句型内部结构的认识更为细密,系统。笔者手里明明拿着很完备的语料,但着眼点只停留在证明“台上”之类是主语,现既已被证明,便认为已万事大吉。不是笔者不能使结论再作延伸、细化,而是根本没有想到。而对方想到了,做到了。这就是一种创新。笔者钦佩对方的智慧。相反,《“有没有/有/没有+VP”句》一文,是在吸取了上面二文的教训之后写成的,就比较成熟一些了。
可见,思维,创造性思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抓住了它,你就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丢失了它,那就只能永远遗憾。
作者
2016年1月22日 于兰州大学
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相关推荐
-
图书 文艺散论
作者:霍松林
图书 文艺散论
-
2
图书 越文化散论
作者:高利华
图书 越文化散论
-
3
图书 印川集:蜀学散论
作者:彭华
图书 印川集:蜀学散论
-
4
图书 当代诗词散论
作者:张永芳
图书 当代诗词散论
-
5
图书 古文献散论
作者:罗志欢
图书 古文献散论
-
6
图书 和合学散论
作者:张瑞涛
图书 和合学散论
-
7
图书 当代宁夏诗歌散论
作者:李生滨
图书 当代宁夏诗歌散论
-
8
图书 语言与语言应用
作者:温锁林
图书 语言与语言应用
-
9
图书 词汇与修辞学散论
作者:罗积勇
图书 词汇与修辞学散论
-
10
图书 长安诗心:新世纪陕西诗歌散论
作者:宋宁刚
图书 长安诗心:新世纪陕西诗歌散论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