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汉乐府接受史论:(汉代—隋代)

ISBN:978-7-5161-1463-6

出版日期:2012-12

页数:277

字数:271.0千字

点击量:7576次

定价:49.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唐会霞博士的学位论文经过修改、打磨即将付梓,作为她的指导老师,我颇感欣慰。唐会霞博士本科阶段即就读于陕西师大中文系,那时我刚刚毕业留校任教,给她所在的班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史。她给我的印象,是一个非常朴实、言语不多、踏实勤奋的学生。大学毕业后她在一所中师任教,一直坚持学习,并在职取得硕士学位。2004年再次考入陕西师大,随我攻读博士学位。当时,她在博士生群体里已属年龄较大的学生了。但是,她依然保持着踏实勤奋的精神,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克服了一切困难,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的论文,并顺利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我对她的精神感到钦佩,因而当她嘱我作序的时候,我欣然接受。

汉乐府诗是汉代音乐机关创作、搜集、整理的乐曲歌词。其来源有两种主要途径:一是乐府机构中的专职人员创作。根据《汉书·百官公卿表》等记载以及1977年在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秦代错金甬钟,可以肯定秦代就有乐府机构,汉代进一步发展。乐府作为音乐机关,职责之一就是制作乐辞,用于国家机关的各种典礼仪式,诸如祭祀、册封、宴享、帝王出巡、行军等,如司马相如等创作的《郊祀十九章》等;第二个途径是乐府机构的人员到民间采集诗歌,然后配以音乐进行歌唱,其目的也在于观民风,知得失,如《汉书·礼乐志》所说:“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可以说是俗乐,有时也配合雅乐用于典礼活动。汉乐府诗在流传过程中,特别是民间俗乐歌词对后代诗歌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形成我国诗歌的一种重要体式,从汉代起即有了文人的模拟之作,以后代有佳作,传承两千余年不衰。而另一方面,研究它的著作,从晋代开始便渐渐丰富,至元、明、清三代更为兴盛。进入20世纪以后,著名学者黄节、闻一多、朱自清、胡适、罗根泽、王易、萧涤非、余冠英、王运熙、杨生枝、赵敏俐、吴相洲、钱志熙、张永鑫、孙尚勇等,皆有专门的乐府研究著作或论文出版、发表。此外,日本学者佐藤大志、津滨涉之等也有著作问世。这些学者们分别从文献、音乐、文学、民俗、地理等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法全方位研究了汉乐府及历代乐府诗,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唐会霞博士的学位论文正是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接受美学理论,对汉乐府进行了新的深入研究。

接受美学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该理论认为,作家创作的文本在未经读者阅读之前不能称之为作品,而只能称作“本文”,在经过读者的阅读之后,即在融入了读者的经验、情感、评论、审美趣味等因素之后方才成为作品。读者是文学文本最后完成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一理论强调了读者在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为我国学者的文学文化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于是,各种以接受美学理论为基础研究文学文化的著作、论文大量涌现。著作如刘学锴《李商隐诗歌接受史》、钱理群《远行以后——鲁迅接受史的一种描述》、马以鑫《中国现代文学接受史》、尚学锋等《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李剑峰《元前陶渊明接受史》、俞樟华《唐宋史记接受史》、王玫《建安文学接受史论》、张静《元好问诗歌接受史》、朱丽霞《清代辛稼轩接受史》等,论文更是数不胜数。而借鉴这一理论研究文学文化现象的硕、博士论文更是形成热潮,但是对汉乐府的接受史研究尚属空白。唐会霞的博士论文正可弥补这一缺憾,为汉乐府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汉乐府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继《诗经》之后现实主义文学的又一座丰碑,尤其是民歌部分,长于叙事,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成为后代诗歌创作的典范。对它的接受行为,从汉代就已产生,至清末的两千余年间,接受方式逐渐多样,接受成果不断丰富。汉乐府正是在这样的接受历程中从一种音乐、文学、舞蹈合一的文化形式,逐渐演变成后人模拟的文学经典,沾溉诗坛无数诗人。可以说,没有历代读者的接受,乐府诗就没有永久的生命力。对这些接受行为与接受成果的研究,可以从全新的角度重新认识汉乐府的价值。这样的研究是将汉乐府置放在历史的动态的链条上去考察,而不仅仅是将其作为一个凝固不变的现象去研究。如此便更有利于深入探讨汉乐府的内涵,发掘历代学者、文人及其他接受者积极接受、抑或消极接受汉乐府的原因。

由于汉乐府的古代接受史延续时间较长,接受材料极为丰富,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作者选取了唐前这段时期。唐前这段时期是汉乐府接受史上的第一个重要阶段,历经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代共八百余年。从历时性来说,汉乐府的接受史一直延续下来,没有中断,显示出乐府诗很强的生命力。但是,每个时期的政治、文化背景不同,接受者的身份地位、思想倾向、文化修养、审美趣味也各有差异,因而,其接受特点也必然不同。而且,乐府机构在后代也不断变化,它的职能、任务在接受汉乐府的同时也有一定的变化,乐府歌诗的音乐性也因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本书作者搜集了大量相关资料,对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所有接受现象都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梳理、分析、比较、研究,因而得出了可信的结论。前四章以时间为序,紧扣三条线索论述了两汉、曹魏、两晋、南北朝及隋代的汉乐府接受史特点。这三条线索分别是汉乐府的效果史、阐释史和影响史。作者指出,效果史就是八百余年里广大读者(包括听众)对汉乐府的观赏、聆听、传播等接受行为,阐释史就是读者对汉乐府的记载、收录、评价、分析等接受行为及结果,影响史就是后代诗人在创作中对汉乐府的模拟、借鉴和引用等行为。三条线索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在不同的时期彼消此长,与汉乐府自身的艺术魅力一起,共同促成了汉乐府的经典化。这样的研究,思路清晰,视野开阔,既突出了汉乐府本身的价值,又从读者的角度反映出乐府诗的独特魅力。唐前八百年的汉乐府接受史,为后代的接受奠定了基础,并开拓出接受的许多途径和方法。第五章是个案研究,作者对汉乐府的代表作《陌上桑》的接受史进行了深入研究,使我们清楚地了解了《陌上桑》在两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被歌唱、收录、批评、模拟、借鉴、引用的各种接受行为和原因,见证了它从一个街陌歌谣升华成文学经典的整个过程。总体来看,作者在论述问题时,能以可靠翔实的史料和数据为基础,灵活运用接受美学理论进行分析研究,时发新见,表现出了端正审慎的治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学术精神。

唐会霞博士毕业后任教于咸阳师范学院,五年来一直努力工作,孜孜以求,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承担和参与了多项省部级、厅局级科研项目,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我对她的进步感到由衷高兴。随着这部著作的出版,我也期待着她在教学与科研上取得更大的成绩,同时也期待着她能对唐代以后的汉乐府接受史继续进行研究,并且在原有基础上加强制度文化、音乐文化的研究,把完整的汉乐府接受史呈现给学术界。

张新科

2012年8月28日于古城西安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唐会霞.汉乐府接受史论:(汉代—隋代)[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唐会霞.汉乐府接受史论:(汉代—隋代).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唐会霞(2012).汉乐府接受史论:(汉代—隋代).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