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关中农村研究.第三辑

ISBN:978-7-5203-1961-4

出版日期:2017-12

页数:208

字数:220.0千字

点击量:7485次

定价:56.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非常高兴,今天能够与5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学者,聚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美丽校园里,一起进行学术交流和经验探讨。重视青年学者的健康成长是我们一直关注的中心议题,因为青年学者是中国社会学的希望。在这里,我要感谢青年学者的踊跃参与。也要特别感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领导,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的全体师生和我们基金会一起主办这次“中国农村社会发展论坛”。

上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刚刚举办了建校80周年暨合校15周年的庆祝活动。80年的风雨,80年的沧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付出了辛勤的努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一所国家重点建设的“985”“211”序列的农业院校,服务三农发展,也应该成为学校各文科院系深化科研体制改革的方向。人文学院刚刚改名为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学校还将农村社会发展确定为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学科建设的两个主要方向之一,说明学校非常重视中国农村研究,重视农村社会学学科的发展。

令我们感到兴奋的是,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已经组织中青年教师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学术研究机构——农村社会研究中心。通过中心编辑的小册子,可以看到,学院里的这批青年人非常活跃,短短三年的时间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这批年轻人希望能够在学校、学院的扶持下,打造农村社会研究的关中学派,抱负很高,热情也高,还很有勇气。

在中国社会学会今年7月召开的武汉学术年会开幕式上,我就作了《学会、学派、学术》的致辞。我在致辞中指出,学派是学术发展的最实质性的平台。有无学派,特别是有无著名的学派,是一个学科是否繁荣、是否有活力、是否成熟、是否有社会影响力以至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农村社会研究中心虽然起点不算高,但是中心的老师们从一开始就有心要做成一个学派,确实不容易,应该得到肯定、鼓励和支持。

围绕这个问题,我愿意借这个机会,讲三点意思。

首先,为什么要做学派,做什么样的学派。关于这个问题,可以追溯到关中地区的历史名人,关学创始人,也是理学主要创始人之一的横渠先生——张载。早在北宋时期,他就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为学之道,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这四句话,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概括为“横渠四句”,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为什么要做学派,做一个什么样的学派,我们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也可以从中汲取理论资源。

当今的中国,正处于急剧的经济社会变迁中,经济快速发展,总规模已经稳居世界第二位,社会更在加速转型,这是我们所处的大背景。民族的崛起,社会的转型为社会学学派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机会。目前,中央提出要提升国家软实力,在国际上争夺话语权,这就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好机会。然而,中国学术要有话语权,就需要不断深化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发出我们的声音,营造学术生长的空间。照搬西方的理论是不能解释和指导中国实践的,必须要靠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学派。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中国学派,又必须回应时代需求,在扎根中国改革经验、阐释中国发展实践的基础上生长、发展起来。

其次,如何来做农村研究的关中学派,我想提一些我的思考。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先生写了一本重要的农村社会学著作《乡土中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的农村社会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产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目前来看,这些研究成果依托的农村经验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比如华北农村、东北农村、华南农村、长江三角洲、湖北中部地区等,而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北部地区的相关研究成果相对较少。这就为西北地区的农村研究创造了学术生长的广阔空间。关中地区,在宋朝以前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地,具有悠久、辉煌的历史,是传统中国小农社会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因此,扎根田野,立足关中,面向西北地区,定能作出一批有影响力、有创造力的学术研究成果。所以,学院提出创建农村研究的关中学派很有希望,也很有远见。

在去年7月召开的中国社会学2013年贵阳学术年会开幕式上,我作了题为《再评判、再认识、再提炼——中国社会学在“理论自觉”阶段的基本功》的致辞。这里的三个“再”代表中国社会学必须面对的三种基本关系:中西关系、今古关系、理实关系——理论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只有把上述三个方面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借鉴西方,跳出西方”,不断进行“再评判”,做到“开发传统,超越传统”,不断进行“再认识”,做到“提炼现实,高于现实”,不断进行“再提炼”,我们才能真正创造我们的学术话语,创造我们的学术特色,也才能形成为数众多的中国学派。

我在《学会、学派、学术》的致辞中,对什么是理论自觉阶段的基本功进一步拓展,归纳为“三再、两气、一追求”。“三再”,就是前面讲到的“再评判、再认识、再提炼”。“两气”就是“只有接地气,才能有底气”。从学术的角度讲,接地气至少可以分为三种:接现实中国的地气、接历史中国的地气、接中国立场观点的地气。所谓“一追求”,就是追求“真善美”,社会学既要追求“真”,又要追求“善和美”。这里的“真”指的是科学性,“善和美”指的是人文性。用中国学术传统的说法,就是追求真善美,提升精气神。事实表明,社会学研究中的许多问题,仅凭单纯的科学性,并不能发现其真实原因和解决办法,往往要靠人文性才能找到原因和解决之道。

可以这样说,今后中国社会学界的良性学术竞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看这方面基本功的功力如何,能否在掌握有关事实资料的基础上,既高屋建瓴,又具体分析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既能揭示世界现代性全球化的长波进程所代表的发展趋势,又能展现本土社会转型的特殊脉动所代表的中国经验,通过再评判、再认识、再提炼,通过接现实中国、历史中国和中国立场观点的地气,通过把科学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正确处理中西、古今、理实这三种基本关系,鉴别各种思潮,从而推动中国学派的建设,促进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并为中国社会的良性运行、协调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今年在陕西遴选了10个县30个村作为农村社会研究中心长期的固定观测点,听说将来还要在其他省市建立类似的观测点。只要能够长期坚持,立足关中这片土地,有理论自觉的精神,练好基本功,一定会有所成就的。

最后,我想借这个机会介绍一下我们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的情况。基金会成立三年来,先后资助了34个博士生项目、30个硕士生项目,此外还资助了90位青年学者。其中,青年学者项目,去年就有你们学院的赵晓峰博士,今年又有你们学院的陈辉博士。青年学者项目,连续三年,每年都有110位至120位青年学者递交论文,我们每年从中选出30篇,应该讲这些论文的质量都还是很不错的,三次论坛都非常成功。

另外,我们还创办了两个刊物《社会学评论》和《社会建设》。现在《社会学评论》已经出了十期,上了知网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已经被中国人民大学评为C刊。《社会建设》也在2014年3月得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批准,今年出创刊号和第二期。《社会建设》范围很广,现阶段以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为重点。这两个刊物是我们社会学界共同的、持久的平台,这两个杂志的一个宗旨也是为青年社会学者搭建一个茁壮成长的学术平台。大家有合适的稿子也可以投给我们。我相信在大家的支持下,这两个学术刊物,一定能够办成高质量的学术刊物。

预祝这次论坛开得成功,大家都有收获。

谢谢各位!

郑杭生

2014年9月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付少平.关中农村研究.第三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付少平.关中农村研究.第三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付少平(2017).关中农村研究.第三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