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马克思经济学:价值与增长的双重理论

Marx’s Economics:A dual theory of value and growth

ISBN:978-7-5161-6738-0

出版日期:2017-12

页数:222

字数:233.0千字

丛书名:《国外现代政治经济学经典译丛》

点击量:9659次

定价:58.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森岛通夫(Michio Morishima,1923—2004)是日本具有国际影响和声誉的著名的数理经济学家,在用现代数理方法重述和研究马克思经济学和古典经济学方面很有造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定理(FMT)就是由森岛通夫与置盐和塞顿共同证明的。由于森岛通夫在用现代数理方法重述和研究马克思经济学方面的成就,使之成为日本著名的数理马克思经济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森岛通夫认为,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是一般均衡模型,这一模型包含两个组成部分:价值理论和再生产理论。按照森岛通夫,本书就是围绕着马克思的一般均衡模型这一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展开考察的。森岛通夫强调,用经济理论的现代水平来考察马克思经济学,不是简单重述马克思经济学,而是给出马克思经济学的严密表述。森岛通夫从数理经济学的视角,采用数理方法对马克思经济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数理发掘,使马克思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有了数理形式。这被森岛通夫认为是本书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特有贡献,本书也因此成为马克思经济学研究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同时,本书又被森岛通夫看做是他关于经济增长理论的三部曲之一,另两部分别是《经济增长理论》(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1969)和《均衡、稳定与增长》(EquilibriumStability and Growth)(1964),它们按出版的相反顺序,分别构成这三部曲的导言、正文和数学附录。

非负矩阵理论是森岛通夫在本书用数理方法重述和研究马克思经济学所采用的主要数学工具,这和基于边际革命而发展起来的新古典经济学所采用的数学工具和数理方法完全不同。将非负矩阵作为数学工具来形式化马克思经济学,一方面体现了日本数理马克思经济学派的学术传统,另一方面也与森岛通夫将价值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理解成一个具有投入—产出性质的线性生产系统有很大关系。对于这样的生产系统,非负矩阵理论是一个比较恰当的数理分析工具。同时,从实证角度看,采用非负矩阵理论来形式化马克思经济学,客观上为利用投入—产出表进行马克思经济学意义的相关实证研究提供了条件。这对于我国学术界用数理方法形式化马克思经济学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借鉴意义。

本书在结构上由劳动价值论、剥削理论、转形问题、再生产图式、资本和价值等五篇十四章构成。这五篇十四章所涉及的都属于马克思经济学的经典主题,包含了马克思经济学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本书采用数理方法围绕这些经典主题对马克思经济学的重述和研究,为理解马克思经济学提供了一种数理的新视角。例如,森岛通夫通过证明价值的两个定义的等价性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在给定的条件下,价值是可以用经验数据明确地计算出来的。森岛通夫给出了按价值计算的国民产出或国民收入的数理模型:

Λyz

证明了国民产品的价值等于总就业量:

LXy+LXx+Lz=My+Mzyz

这就否定了那种认为价值是不可计算的虚构的,因而是在科学上应当避免的形而上学的超感觉的概念的见解,证明了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实体。(见本书第一章)

森岛通夫基于投入—产出模型认为,投入的非负性并不必然意味着价值为正。因此,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背后一定存在着使劳动价值论富有意义的隐含的假定,即价值至少应当是非负的。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森岛通夫证明了投入系数矩阵AI的生产性是非负价值的充分必要条件,而“生产性”对于社会在生产上的自我控制来说是必要的和充分的。森岛通夫据此认为,技术已经发展到如此水平,以至于“生产性的”生产过程的现成存在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背后的隐含假定之一。这可以看作是对马克思关于商品生产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的思想的一种数理证明。(见本书第二章)

森岛通夫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定理(FMT)即森岛—塞顿—置盐(MSO)定理的基础上,用数理方法进一步证明和形式化了马克思的剥削理论。根据马克思的论述,森岛通夫用ΛB表示用劳动时间估价的劳动者日常生活资料,用和T分别表示工作日的最大长度和通行的长度。这样,马克思做出的剥削理论的基本假定就是。森岛通夫证明了剩余价值率等于剥削率(s′=e),剥削是利润的源泉,即除非剥削率e>0,工人没有得到他们生产的全部价值,否则每个资本主义产业要都同时获得正的利润是不可能的。反之,当存在剥削时,所有产业都取得正利润是可能的。因此,劳动者被资本家剥削,是维持资本主义经济的充分必要条件。森岛通夫证明,即使将森岛—塞顿—置盐定理推广到工人有选择物品(消费品)的能力,利润率总是小于剥削率(剩余价值率)即πe或用马克思的符号p′<s′这一马克思的主要结论仍然是成立的。(见本书第五章、第六章)

转形问题是马克思经济学中的一个难题。尽管森岛通夫最终采用所有产业部门有相同的价值构成和各产业线性相关的不正确假定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森岛通夫也确实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上是正确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按照马克思得到的生产价格(1+π)(Ci+Vi)来重新计算,并且,新的价格和新的利润率应当以马克思强调的修正了的成本价格来计算。这个重新计算的过程必须不断重复,直到取得正确的均衡价格(即生产价格)和利润率(平均利润率)为止。3151358这也就是通过逐步迭代的方法来解决价值转形为生产价格的问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森岛通夫看来,在转形问题上,马克思并不打算在价值与价格之间建立一种比例性,相反,是要揭示个别的剥削与个别的利润是不成比例的。转形问题的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中“全体资本家同伙对劳动的总剥削”如何被偏离价值而形成的扭曲的价格所掩盖的,另一个目的是揭示活劳动如何能够成为利润的唯一源泉。3151359应当说,森岛通夫的这些看法是正确的。

森岛通夫将马克思的简单再生产理解为稳态增长率为零的扩大再生产,并用商品供求方程、价格决定方程和价值决定方程、工人的预算方程和资本家的预算方程等12个方程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马克思静态一般均衡模型。该模型的突出特点是包括商品流通、货币流通和价值补偿三个子系统,其中包括了生产价格决定子系统和价值决定子系统。属于价值补偿子系统的方程

表明,按价值计算,资本家阶级的消费等于通过剥削工人获取的全部剩余价值,按价格计算等于资本家得到的利润总额。森岛通夫据此将马克思的观点与多尔夫曼、萨缪尔森和索洛刻画的资本主义长期竞争性均衡的权威观点进行了比较,认为这些正统经济学家所刻画的实际上并不是资本主义生产而是抽象的和假想的简单商品生产。(见本书第九章)

森岛通夫在劳动力的自然增长率保持不变的假定下,从两部类产出的基本供求方程开始,将马克思论述就业的三个命题进行了数理证明。3151360 在森岛—塞顿公式的基础上,森岛通夫采用两部类模型对一般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给予了数理证明。森岛通夫认为,他的证明是对这一规律的首次严谨的证明。3151361(见本书第十一章)

毫无疑问,本书是森岛通夫研究马克思经济学的重要著作,从中可以看出森岛通夫对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解、研究特点和研究目的。森岛通夫认为,马克思在一般均衡理论、动态一般均衡理论、当代经济增长理论、投入—产出分析和商品生产社会的对偶双重性这些现代经济学的重要领域和前沿课题,都做出了先驱性的工作和独创性的贡献,以至于森岛通夫认为,马克思在这些领域的贡献足以把马克思看作是纯学术意义的经济学家,并且是为数很少的拥有最高学术权威的经济学家之一。3151362马克思一直活跃在我们的科学研究的前沿。3151363

但是,森岛通夫所谓经济理论的现代水平实际上是以正统经济学所采用的数理形式和语言为技术标准的。用经济理论的现代水平来考察和重述马克思经济学,给出马克思经济学的严密表述的目的,是为了使马克思经济学得到正统经济学家们的认可,以便马克思经济学能够在所谓科学的经济学即正统经济学中取得一席之地。为了这一目的,森岛通夫又明确主张放弃马克思经济学的许多内容,甚至放弃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剥削理论(即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崩溃理论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精髓。3151364 森岛通夫放弃马克思经济学的这些基本原理的策略,是用数理形式消解这些基本原理所包含的理论内容,使马克思经济学以一种中立的、数理的形式作为数理经济学而被正统经济学所接受,并最终使之融入正统经济学,成为正统经济学的一员(即“获得完全的公民权”3151365)。例如,森岛通夫认为可以用最优价值来修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剥削理论。他强烈建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彻底改变对劳动价值论的态度,将马克思经济学同作为它的根基的劳动价值论相剥离,从而将马克思经济学与冯-诺伊曼的理论结合起来,用没有劳动价值论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代替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便消除马克思经济学与正统经济学之间的分歧。3151366 这解释了森岛通夫在本书中表现出的对马克思经济理论的矛盾态度,以及为什么森岛通夫将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看作是一般均衡模型。事实上,如果放弃了构成马克思经济学精髓的这些基本原理,马克思经济学就失去了任何存在的意义。

同时,森岛通夫对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对劳动价值论及其相关理论存在着明显的误读。例如,森岛通夫认为,在马克思经济学中,劳动价值论有解释商品均衡价格和提供加总工具以便用它将许多部门整合成少数部类这样两个职能。森岛通夫特别强调第二个职能更为重要。从本书可以看出,森岛通夫完全是将劳动价值论作为一种加总理论,将价值作为加总的权重来理解和运用的。他甚至认为马克思若有机会研究凯恩斯的《通论》,马克思一定会将他的价值理论作为总量理论来详加阐述。3151367 森岛通夫的这一见解从根本上曲解了劳动价值论,不理解劳动价值论在马克思经济学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没有看到劳动价值论是研究剩余价值的理论基础而不是为了解决加总问题,没有顾及马克思反复强调的商品价值是私人分工条件下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包含着一系列的内在矛盾,而不仅仅是对商品均衡价格及其波动提供理论解释。森岛通夫将价值看作是对实物产出进行加总的工具或权重表明,森岛通夫不理解马克思的商品二因素原理。按照这一原理,商品作为价值是同质的因而是可比较的,是具有可加性的,不存在加总的量纲问题或权重问题。这与拒绝劳动价值论的凯恩斯、特别是与否定劳动价值论的新古典经济学必然存在实物产出加总的量纲问题完全不同。

森岛通夫认为,马克思有两个见解不同的价值定义。一个是“这些物现在只是表示,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价值。”3151368另一个是“可见,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3151369森岛通夫认为,前者是用生产1单位商品所直接和间接耗费的劳动量来定义价值;后者是用生产1单位净产出需要投入的各类总产出所耗费的劳动总量来定义价值,即根据投入—产出关系来定义价值。因此,价值的这两个定义在数学表达式上是完全不同的。3151370森岛通夫根本误读了马克思的论述。马克思的第一段论述是关于价值实体即价值的质的规定,第二段论述是关于价值量的规定,从而说明价值是价值实体和价值量的统一。森岛通夫将马克思关于价值实体的规定误读为价值量的规定,表明森岛通夫混淆了价值的质和量,不理解价值是质和量的统一,所关心的只是价值的量。森岛通夫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建立的价值决定方程所表达的既不是马克思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规定,也不是马克思关于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社会条件的规定,而是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生产单位净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总量。尽管这个劳动总量对于生产单位净产品来说是必需的,但它不是由社会条件所决定的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因而不是马克思所规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森岛通夫混淆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总劳动耗费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应当指出,森岛通夫完全回避了马克思关于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社会条件的论述,正是这个条件而不是森岛通夫的投入—产出关系区别了在商品生产上的个别劳动耗费与社会必要劳动耗费,表明只有社会必要劳动耗费决定商品价值。3151371

森岛通夫一方面认为马克思的两个价值定义是对价值的不同见解,另一方面又用数理推导最终证明这两个定义是完全等价的,3151372从而表现出明显的逻辑矛盾。这种矛盾是由森岛通夫的价值模型造成:他的第一个价值方程就是投入—产出表的列向量。因此,这两个方程最终必然是等价的。既然森岛通夫证明价值的这两个定义是完全等价的,也就不存在所谓“价值的双重定义”。

由于森岛通夫缺乏对价值的正确认识,只是从量的方面理解价值,将价值仅仅看做是一个处理总量问题的加总工具,从而将劳动价值论理解成一个实用主义的加总理论,这是导致他最终主张放弃劳动价值论的重要原因之一。3151373

森岛通夫认为,马克思将不同的产业部门加总成两大部类的加总规则是资本价值构成相同,即把所有资本价值构成相同的产业看成是一个单一产业。森岛通夫证明,这个规则是非扭曲性加总的充分必要条件。3151374 他认为马克思就是根据这一规则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篇构建了一个价值构成完全相同的单一部类模型。单一部类模型所以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发展成两部类分析,是因为在价值构成相同的假定下,剥削对相对价格没有影响,所以这样的假定不能令人满意。3151375 森岛通夫的看法明显误读了马克思的相关理论。在部类的划分上,马克思不是根据资本的价值构成,而是根据产品的最终用途,将社会总产品分为两大类,进而将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马克思对此有明确的论述。3151376 因此,部类划分与资本的价值构成没有关系。同时,部类的资本价值构成只能是构成部类的各部门资本价值构成的平均构成。但森岛通夫却误以为这种平均价值构成就是资本的相同的价值构成,进而曲解了马克思部类划分的规则。

应当指出,生产同一类产品的企业、部门的资本价值构成不相等是一种普遍现象,相等是偶然的。如果森岛通夫的规则成立,那就意味着马克思的部类划分只有在偶然的情况下才成立。这等于否定了马克思的部类划分理论。还应当指出,森岛通夫的这个规则并不是马克思的。在做了论证以后,森岛通夫承认:“显然,马克思对这些非扭曲加总条件中的任何一个都不知道,但我们可以说,他差不多发现了这些条件。”3151377 他接下来引用马克思的话来支持他的这个判断。但是,他引用的马克思的话恰恰说明,部门资本构成与社会平均构成相同是偶然的,也只有在这种偶然的情况下,商品的生产价格才等于商品的价值。3151378 马克思的这段话不仅不支持,相反否定了森岛通夫的判断。

实际上,《资本论》第一卷是对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的分析,其中第七篇是把积累看作直接生产过程的一个要素来考察的,目的是揭示资本积累的本质和趋势。将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篇的分析看作是单一部类分析是没有根据的。事实上,与森岛通夫的看法相反,在第七篇马克思分析了积累在不同部门的作用和不同部门资本有机构成的不同变化。3151379 《资本论》第二卷研究的是资本的流通过程,分析的是剩余价值的实现条件问题。在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的分析中,马克思提出了著名的两大部类图式,其目的仍然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条件,而不是为了解决剥削率对相对价格的影响即转形问题。转形问题是《资本论》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分析的重要主题之一。认为第一卷的单一部类假定不能令人满意,马克思才发展出两大部类分析是没有根据的,不符合《资本论》的逻辑。这些情况表明森岛通夫不理解马克思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论,不理解《资本论》第一卷与第三卷的关系,曲解了《资本论》各卷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应当指出,尽管森岛通夫曲解了《资本论》各卷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但在这种曲解的背后,仍然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森岛通夫将《资本论》第一卷到第三卷看作是从单一部类分析到两部类或多部类分析的发展过程,这样,从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形就是一个有内在逻辑的发展过程。因此,《资本论》第一卷与第三卷之间不存在如萨缪尔森所说的矛盾。3151380 然而,森岛通夫又明确表示同意庞巴维克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批评。3151381 实际上,萨缪尔森的批评与庞巴维克是没有区别的。这表现出森岛通夫的矛盾。

森岛通夫认为,马克思经济学有价值和价格的双重计算体系,但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分析混淆了这两者。(见本书第五章、第六章)森岛通夫认为,剩余价值率从属于价值计算体系,而利润率从属于价格计算体系。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率公式、利润率公式和运用利润率方程得出的各种结论是在用货币度量的产业利润与用劳动时间度量的剩余价值成比例的条件下得到的。他进一步认为,只有当所有产业的资本价值构成相同时,才能使利润等于剩余价值、价格等于价值。3151382

森岛通夫明显误读了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与利润、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之间关系的相关理论。马克思明确指出: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这样一种观念上的产物,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3151383 剩余价值和利润实际上是一回事,在量上也相等。3151384显然,这两者相等并非如森岛通夫认为的那样,是用价格计算的利润与用劳动时间计算的剩余价值成比例的结果。正由于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是从资本家角度观察的同一事物的结果,因此,在转形的这个阶段,剩余价值与利润、价值与价格在量上必然相等,而不是成比例,这与森岛通夫给出的条件没有任何关系。

此外,本书还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例如,森岛通夫认为马克思是一位生存工资理论家,并将工资在资本主义生产周期起点支付的经济称为马克思—冯-诺依曼经济。3151385森岛通夫的这种看法不符合马克思的劳动力商品理论和工资理论。马克思不是根据工人的生存需要,而是根据劳动力正常再生产的需要来确定劳动力价值即工资的。工资不是在生产周期的开始,而是在生产周期结束后才支付的。3151386

森岛通夫基于马克思有关商品属性的论述认为,如果消费者需求的边际效用理论已经为马克思所了解,马克思会接受这个理论。3151387但是,按照森岛通夫对马克思论述的理解和给出的解释,必然会得出,从而得出ui=vpi,即边际效用等于商品价值的结论。显然,马克思不可能接受这种理论。

森岛通夫认为,由于马克思没有坚持他几乎提出了的、后来由冯-诺伊曼发展起来的处理资本品折旧的“黄金规则”,而采用折旧方法来解决固定资本更新问题,这导致了马克思在处理资本年龄结构即固定资本更新时的困难和失败。(见本书第十三章)森岛通夫的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马克思处理固定资本更新的方法是由固定资本的周转特点决定的,是与资本主义的实际情况相一致的。马克思给出的固定资本更新的平衡条件是固定资本更新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由于固定资本价值周转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和资本积累与竞争,导致固定资本的价值补偿与实物替换之间的不一致和不平衡,即对马克思的固定资本更新平衡条件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这不是数学计算问题,而是资本主义的客观矛盾,是一个无法用所谓“‘归算’问题来回避”3151388的实际困难。马克思给出的固定资本更新的平衡条件,实际上也是资本主义必然会破坏的再生产正常进行所应当遵循的客观条件之一。遵循“黄金规则”的冯-诺依曼采用复合产品来处理固定资本更新问题,虽然在计算上消除了固定资本年龄结构造成的更新困难,但这种方法不仅没有经验根据,而且完全回避了资本主义必然存在的固定资本更新的客观矛盾,因而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森岛通夫强调,由于马克思经济学有价值和价格这样的双重计算体系,而这两个体系在量纲上是不一致的,从而会导致人们在研究剩余价值和利润、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特别是研究转形这样的重大问题时,容易产生因忽视量纲而造成的错误。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统一这两个计算体系的量纲。森岛通夫的方法是用劳动来标准化价格,即用劳动也就是工资率来度量商品价格,使标准化的价格与价值在量纲上一致,从而能够与价值相比较。用劳动来度量商品i的价格记为p=pi/w,表示提供一单位商品i所能获得的劳动量,或者在交换中商品i所能支配的劳动量。这样,价格p和价值λ就都可以用劳动来度量。3151389 采用这种方法,森岛通夫研究了简单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中商品价值与按劳动计算的价格的关系。在简单商品生产中3151390

p=pa+wl

用劳动来计算,有

因而,即按劳动计算的价格等于其价值。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工人受资本家的剥削。当每个产业都有正利润时,必须存在

ppa+wl

结果,用劳动计算的价格将大于其价值

考虑生产价格

p=(1+π)(pa+wl

用劳动计算,得到

由于,从而,结果,用劳动计算的价格使商品的生产价格总和大于商品的价值总和;商品的成本价格大于它的价值;总利润大于总剩余价值。3151391 这样一来,用劳动标准化价格,使量纲统一,不仅没有解决生产价格对价值、平均利润对剩余价值的偏离问题,反而产生了如何解决价值、价格、生产价格和标准化价格之间的关系的新的更加复杂的问题。显然,用劳动标准化价格的意义是令人怀疑的。

用劳动标准化价格也就是用工资率作为计算单位,将价格换算成按工资率计算的工人的劳动时间。这实际上是用购买的劳动而不是用生产中耗费的劳动来决定价值,本质上是斯密的错误的价值理论。同时,用劳动标准化生产价格实际上是将偏离价值的生产价格逆转形为用工资率计算的劳动时间或斯密意义的价值。这种逆转形在研究马克思经济学的国际文献中十分流行。但是,这种逆转形从根本上回避了转形问题。3151392

由于上述结果,森岛通夫不能解决静态价值转形问题。面对困境,森岛通夫的策略是假定所有产业有相同的资本价值构成,或者各产业是线性相关的。(见本书第六章、第七章)这样做虽然可以得到马克思的结果,但却违背了马克思给出的转形条件,实际上等于取消了转形问题。森岛通夫为了回避由劳动即工资率计算商品价格产生的问题,提出用劳动计算的均衡价格即生产价格大于价值即p>λ是马克思想要建立的命题之一。3151393 但是,将价格转化成由工资率决定的劳动时间根本不是马克思所要做的,更不是马克思的理论,而是斯密的理论。3151394

森岛通夫认为,庞巴维克对马克思经济学的批评不仅适用于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形式,而且适用于经由森岛通夫修改过的形式。因为,一旦考虑到劳动的异质性,价值理论看起来是与马克思全社会剥削率均等的规律相冲突的,除非把不同种类的劳动转化为与他们的工资率成比例的同质的抽象人类劳动。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观点来看,这是一个严重的困境。因为,一方面,在工人的不同等级之间的不同的剥削率明显与马克思社会分成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两极分化的观点不一致;另一方面,如果不同种类的劳动转化成与他们的工资成比例的抽象人类劳动,那么,结果就是价值体系依赖于相对工资,因而马克思要得到一个完全不依赖于市场的内在的价值体系的意图就不能实现。森岛通夫认为,马克思经济学要摆脱这个困境是不容易的。森岛通夫的解决办法是将作为马克思经济学根基的劳动价值论与马克思经济学相剥离,建立一种没有劳动价值论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并将之嫁接到冯-诺依曼的株体上,即用冯-诺依曼系统来代替马克思体系。3151395

森岛通夫放弃劳动价值论的理由是不成立的。第一,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商品价值是由同质的抽象一般人类劳动创造的,劳动的异质性不改变作为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同质性劳动的作用。第二,不同种类劳动的同质化是由商品生产的性质决定的,作为劳动力的不同种类劳动的同质化取决于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过程,处于不同技术等级的劳动力的同质化是由简单劳动决定的,因此,与工资率无关。相反,工资率取决于按复杂程度计算的劳动力,是由劳动力再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森岛通夫颠倒了劳动力价值与工资率的关系。第三,工人的不同等级不影响工人阶级的统一性。因为,阶级的划分不是取决于技术等级关系,而是取决于社会成员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不同的剥削率不改变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的阶级划分,不改变资本主义的两极分化。

森岛通夫放弃劳动价值论的议论可以看作是他对全书的某种总结。可以看出,森岛通夫并不理解价值规定的本质,不理解与价值相关的一系列矛盾。他用工资率来决定劳动的价值表明,他不理解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遵循的是斯密的错误的价值理论。正由于森岛通夫仅从量的方面理解价值,将价值量的决定等同于投入—产出关系中的技术系数,将价值看成是一个实物产出的加总工具,最终导致他放弃作为马克思经济学基石的劳动价值论,而他所预言和期盼的“马克思—冯-诺伊曼理论”3151396并没有成为现实。

由于森岛通夫的这部重要著作是用数理方法来重述和研究马克思经济学的,为了便于理解,译者将书中个别省略的数学推导和证明过程,作为数学附录放在全书的最后供阅读者参考。

张衔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日)森岛通夫,张衔.马克思经济学:价值与增长的双重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日)森岛通夫,张衔.马克思经济学:价值与增长的双重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日)森岛通夫和张衔(2017).马克思经济学:价值与增长的双重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