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地方特色大学研究

ISBN:978-7-5203-1764-1

出版日期:2017-12

页数:339

字数:320.0千字

点击量:7726次

定价:85.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邱国锋

综观世界大学发展史,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诞生的大学,既有模仿中形成自身特色,更多大学自始就以创新为己任,致力于打造独具一格的品牌和特色。可以说,历经岁月洗礼的大学,无论历史长短,都是通过不断凸显特色,成为日益适应高等教育潮流和各国、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特色大学。

一 关于“创建国内知名特色大学”的构想

2006年,在教育部组织开展的本科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嘉应学院在办学实践中凝炼的“植根桥乡,服务山区,弘扬客家文化”的特色得到了教育部专家组的充分肯定,学校获评“良好”等级。此后,学校不断彰显办学特色,并在原有特色基础上,进一步凝炼成“植根侨乡,服务地方,弘扬客家文化”。2010年12月校二届四次工代会、教代会上,正式提出了“创建国内知名特色大学”的宏伟目标——“十二五”乃至未来十年,将“办好应用型优质本科教育,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办成国内知名特色大学”,全面提升办学整体水平、办学层次和综合效益。

2011年11月,全国“办学特色与地方院校发展”论坛在嘉应学院举行,与会的教育部高教司原巡视员刘凤泰、华中科技大学刘献君教授等与会专家都一致强调地方院校走特色强校道路的重要意义,并充分肯定了嘉应学院的办学思路。

2013年3月,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了把学校办成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突出的国内知名特色大学。2015年制定的《嘉应学院章程》再次明确办学目标:“学校办学的发展目标是办好应用型优秀本科教育,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建成国内知名特色大学”。

我们期望通过自身的艰苦努力,推动“世界客都”唯一本科大学能够迈向卓越之路,为中国高等教育开辟出一片试验田。这是我们的嘉园之梦,也是落实中国高等教育差异化、个性化、特色化发展的现实选择。诚如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教授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非常大,普及程度也很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非常重要,不能一刀切,不能同质化,包括培养应用型人才,也要强调多样化,没有唯一的模式。”3198949

为了更好地从理论到实践上进行探索,在我的策划和推动下,我校教育科学研究所先后承担了广东省哲学社科“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学科共建项目“客家文化视角下的地方特色大学研究——以嘉应学院为例(GD12XJY10)”和广东省教育厅创新强校项目“客家特色鲜明的国内知名特色大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两项课题,并以此作为重要平台,认真探索和研究。《地方特色大学研究》便是其中的主要成果。该著由我本人组织安排、充分调动和发挥相关研究人员之所长,并最终由学校教育科学研究所和教育科学学院部分骨干教师共同完成,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该著从大学发展历程和高等教育理论出发,结合地方大学的办学特点和我校“创建国内知名特色大学”等典型案例,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功能的角度进行了初步探索,在国内首次比较系统地开展了地方特色大学研究。不过,与高等教育领域的众多经典名作相比,该著还显得比较稚嫩,尤其是理论水平有待提高。然而,作为地方特色大学研究领域的拓荒之作,相信它一定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二 关于大学特色

不可否认,许多大学创办伊始,是通过借鉴本国或其他国家“前辈”大学的经验,甚至通过模仿而逐步发展的。早期的美国大学以模仿欧洲大学(尤其是英国的牛津、剑桥)为荣;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大学以德国大学为蓝本;中国早期的大学同样如此,北京大学便是在学习洪堡大学的基础上走向勃兴的。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模仿是有力的社会保守倾向,它使新一代不做丝毫变化地去采纳上一代的习俗和传统。”3198950

不过,大学的模仿具有阶段性,绝不可能恒久持续下去。如果大学仅囿于模仿并宴安耽乐,缺乏创新和突破,缺乏对自身特色的挖掘和彰显,那么,这样的大学便会刻鹄类骛,容易出现典型的“天花板效应”。

(一)特色是所有大学的应然追求。特色是应然而非或然,也并非某些大学的“天赋”,更不为名校独享,而是所有大学的自觉追求。软硬条件好、起点高的大学,特色更容易凸现,且具有非凡的影响力;而基础薄弱、起点较低的大学,并非毫无特色,而是对自身特色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对于任何大学而言,特色不仅是区别自身与他校的外在符号,更具有独特的基因密码。大学只有坚持自身特色,才能保持独有的风格,才能以此为着力点和坐标,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推动学校稳步、健康发展,并逐步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

反之,大学失去对自身特色的坚守,靠模仿去提高办学质量和美誉度,则常常事倍功半,甚至缘木求鱼。就习惯而言,模仿就是不切实际的求高过程。近年来,顶尖的北大、清华是中国诸多大学追形摹影的偶像。正是由于许多大学以邯郸学步的方式走上了一条与北大、清华相同的轨道,高等教育领域到处涌现出头戴北大帽、身穿清华服的大学,它们在两大顶尖名校身后鹅行鸭步,深以为荣,严重迟滞了中国大学追赶世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

所有大学都是唯一的。寄望于模仿顶尖大学来为自己添彩、增光,最多是形“象”,却很难做到神似。热衷于模仿的大学会丧失自己的本能和特长,导致办学水平日益下降。某种意义上,中国近年来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原因固然多种多样,其中同质化、“千校一貌”是公认的、饱受诟病的主要因素。

(二)特色是大学前瞻性的突出表征。特色本身天然地蕴藏着深厚的超前和创新元素;反之亦然。大学如果没有前瞻性和创造性,就不会主动挖掘特色、识别特色、重视特色、彰显特色。俗话说:“出头橼子先烂”。一所大学在努力追求特色的过程中,必然要打破传统思维和既有惯性,时常面临着各种误解、非议甚至强大的阻力。这在中外大学历史中屡见不鲜、从未间断。因为追求一种全新且并无绝对把握的办学风格潜伏着不可预知的各类险情,或来自于社会各界,或源于大学内部。总之,与创新的高风险相比,求稳即使无“高功”,也难有“大过”。上个世纪80年代,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在大学管理、引进人才、科学研究、学生培养、对外交流等诸多方面采取一系列独特措施时,引发了校内和整个高等教育界的重大震动,一些人认为“过急”、“冒进”,是大学中的“大跃进”现象。但刘道玉本着重振武大雄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顶住重重压力,坚持推行新政。经过七年的实践检验,这些举措极大地彰显了武大的办学特色,也进一步提升了武大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

在国外,这种情况也并不少见。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创办伊始,便创造性地提出“大学必须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理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威斯康星思想”。尤其是1901年范海斯执掌帅印后,更是提出了“威斯康星计划”,全面落实大学服务本州、为本州培养人才、提高本州公民素质的思想。不过,这一有悖于“象牙塔式”的大学模式和“平民特色”饱受各方批评和讽刺,一些保守的贵族甚至嘲笑它为“牧牛娃大学”。在古典主义大学思想占绝对统治地位的环境中,威斯康星大学走上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也是一条荆棘遍布、符合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代主义“新航道”,它从此发现了“新大陆”,并在这块坚实而广阔的天地中大展鸿图。

与欧美许多古老大学相比,威斯康星大学一百余年的历史,确实只能算“后学晚辈”,然而,它创造的辉煌成就丝毫不逊色于鼎鼎大名的先贤前辈和同侪。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它都已经成为美国和世界公认的顶尖大学。更重要的是,服务地方的思想种子已经和正在世界各国开花,且硕果累累。

所以,大学彰显办学特色既是做强的必由之路,也需要大学领导者做好承担巨大风险、敢于探路的思想准备。陈规和传统既是内部保守思维盘踞、陋习堆垒的体现,也是外部怀疑和反对力量进行干扰的“至理”。大学要在突出重重包围中创新、变革,以特色为主导,并逐步获得广泛认同,是一项需要反复博弈、历尽艰辛的过程,绝非如汤沃雪之举。

三 关于特色大学

大学特色与特色大学是不同的概念。后者包含前者。大学特色是特色大学的必要基础和前提,特色大学则是大学特色的必然趋势和发展方向。一所具有特色的大学要想最终成为公认的特色大学,既需要漫长的时间积淀,也需要始终不渝的执着与坚守。

其一,特色大学是大学发展的高级阶段。一般而言,大学发展要经过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初级阶段是大学奠定基础、探索特色的阶段;中级阶段是大学凝炼特色、彰显特色的阶段;高级阶段是大学特色业已成型、固化并全面体现在大学各个领域、影响全体师生价值观和行为的阶段。

与大学特色显著不同的是,特色大学从理念、意识、制度到功能都深深地印刻着鲜明的个性而且具有相当高的办学水平。更进一步说,特色大学已经形成了别具一格、积淀深厚的先进文化体系,并且通过不断创新和吸收其他优秀文化,确保高质量、高水准。

特色大学层次和类型多种多样,如美国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都属于名震世界的特色大学;有的特色大学在世界上并无显赫名声,却在国内享誉崇隆,其影响力与世界顶尖名校相比,同样无遑多让。印度理工学院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所在当下所有排名机构中均难以进入世界百强的特色大学,在印度却成了所有考生梦寐以求的学术圣殿,被印度学子尊称为“科学皇冠上的瑰宝”。这所大学最令人信服、最具特色的是IT人才培养,有人甚至将它喻为硅谷IT人才的“海外摇篮”。

当然,世界各地还有不可胜数的特色大学。无论它们的影响范围较大或较小,世界排名或高或低,都无法改变其特色大学的本质。

其二,特色大学将人才培养质量看作生命线。各类各型的特色大学,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无一例外地以人才培养当作学校竞争力、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关键。世界顶尖的特色大学更是始终不渝、乐此不疲。它们对学生的重视程度呈“哑铃型”,在本科、硕士和博士三大学历层次中,本科教育居于顶端,博士教育第二,再次是硕士教育。如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为了培养高质量的本科生,一批名一流教授时常与数百名本科生吃住在一起,共同探讨深奥的科学命题和人生理想。无独有偶,耶鲁大学自1701年创办之初,就坚持并逐步完善“住宿学院”制度,确保一流教授与本科生在课堂之余能够经常交流。被誉为全美最好的公立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也是一直将本科教学置于最高地位,而且越是低年级学生,越能够享受大牌教授的教学资源。其他顶尖大学无一不是将本科教学质量看作学校的生命线、是一切工作之首。大量顶尖教授都以站在本科教育第一线为荣。

这些顶尖的特色大学深知:本科教育质量是大学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本科教育是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最重要的阶段,是求异思维、扩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最发达的时期,因此,必须以最优秀的教授引导他们尽快进入研究型学习阶段,以最大的投入为他们拓展成长空间,以最严格的淘汰制度去约束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反之,不重视人才培养,绝不可能以高质量人才作为学校声誉的“背书”。这样的大学即使在其他方面投入再多、劳心费力,终因与办学宗旨背道而驰。它们将长期在低水平区间徘徊,永远不可能成为受到社会敬重、考生青睐的特色大学,只能在人们的同情苟延残喘,维持着最低水平的生存状态。

其三,特色大学应是任何大学的最高目标。既然特色大学是大学发展的高级阶段,因此,也是任何大学努力的方向和必须追求的高远目标。当然,世界各地的大学难以数计,能够真正成为特色大学者依然是少数,绝大多数大学还只是普通大学,即处于大学发展的初、中级阶段,尚未升华到高级阶段。

普通大学要想上升到特色大学,是一个远比彰显特色更为艰难的历程,也需要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这一过程是养精蓄锐、积累经验的历程,是一个不断屏除杂念、丢掉幻想、用心如一的历程,更是一个百折不挠、克服重重困难的历程。创建特色大学涉及观念和思想统一、办学行动步调一致、全校上下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等软件,还需要师资、生源、资金、设备、场所等硬件,是高水平软硬件的集合。它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曲线,是普通大学经历的凤凰涅槃。任何“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和做法,都将以失败而告终。在大学发展史上,曾经有过惨痛的教训。“一蹴而就”不但劳民伤财,也让大学元气大伤。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事物发展无止无境。即使是从普通大学最终上升到特色大学,也不可能一劳永逸。特色大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前进,便是倒退。

四 关于地方特色大学

地方特色大学是特色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地方大学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地方大学在国内和国际上的说法和称谓殊异。在我国,二十多年前,教育部以及各部委直属以外的大学称为地方大学;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985、211工程大学以及部分省部共建的重点大学以外的大学称为地方大学。在国外,大学同样有层级,但划分方式不一样。许多地方大学经过长期努力,已经成长为具有国内甚至国际影响力的名校。

(一)地方大学必须努力登上地方特色大学的高峰。在国内,一些人不辨菽麦、武断地认为:地方大学天然地与低层次、低水平为伍。这一谬断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得以强化,对地方大学的健康发展非常有害。

从欧美大学的发展进程看,地方大学正是为了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而创办的。在欧洲,19世纪英国的地方大学运动也被之为“新大学运动”,它带动了曼彻斯特大学等一大批新型大学的建立。在德国,自近代以来,许多大学就高瞻远瞩地为自己的“地方性”和“有限范围”进行精准定位:着力服务周边200公里以内的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这样的定位看似低调和内敛,却并非自甘平庸。作为高等教育后起之秀的美国,更是通过《莫雷尔法案》,在各州开办了一大批以服务本州为主的地方大学。如今,已有不少大学不但闻名全美,而且享誉全球。

与欧美现代大学的悠久历史和卓越声望相比,我国现代大学不过短短的一百余年,而且经历长期战乱,极大地影响了对中国大学的正常、持续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也历经波折,但中国大学一直坚强前行。作为地方大学,它们先天不足,起点较低,各方面条件无法与名校比肩,但并意味着它们笃定就是大学群体中的永恒弱者。

在高等教育既有的分层体系中,地方大学已经没有追兵、只有标兵,必须用百倍、千倍的努力改变自身积弱的形象。“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地方大学必须以自救的心态自立自强,舍此,恐无其他良策与捷径。

(二)地方大学应有建成地方特色大学的自信。自信是永远不可缺少的“精神之钙”。如果说名校的自信是基于长期积淀的雄厚办学实力和卓越的声望,那么,在诸多硬件远逊于名校的现实情境下,地方大学需要在严格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拼图中的重要版块,地方大学是高等教育的“地方队”和“方面军”,具有“国家队”所不具备的特殊区位优势,须臾不可或缺。其主要目的是为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地方大学越强劲,则高等教育有大厦越稳固。因此,地方大学必须在四大职能上全面服务于当地,成为当地能够倚重的智力库、人才库和思想库。

其中,培养适合当地发展和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地方大学的重中之重。其他三种职能都必须紧紧围绕这一中心职能展开。地方大学的人才培养必须具有鲜明的当地特色,需要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和长远需求,不断培养接地气、高水平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你为荣”,能够实现双向光荣的更多是名校,而地方大学则更多需要借毕业生之光,来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和影响力,即“母校以你为荣”。因此,从严管理、提高培养质量、体现母校之大爱,是地方大学赖以登堂入室的不二法门。

此外,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职能既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中心任务,同时要与地方社会经济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好这三大职能,才能为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动力,也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当地。

地方特色大学是地方大学的崇高理想和辽远目标。能够有卓尔不凡的理想和目标的地方大学,国内逐步增多。嘉应学院作为地处“世界客都”的唯一本科大学,一直是心动与行动并举。学校确定了“创建国内知名特色大学”这一宏伟目标,并列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和章程,殊为难得,与广东省创新强校、打造南方教育高地的目标高度一致。

客观地说,在短期内,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无法与名校,甚至无法与许多省市区的重点建设高校相匹,但是,学校上下齐心,拧成一股绳,既有“疾如风”的有效举措,也有“徐如林”的扎实稳健,以踏石留印的坚实步伐,努力向着这一目标迈进。

邱国锋

嘉应学院校长/教授/博士

2015年11月12日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推荐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胡解旺,陈明.地方特色大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胡解旺,陈明.地方特色大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胡解旺和陈明(2017).地方特色大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