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研究: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阐释

ISBN:978-7-5161-1586-2

出版日期:2012-10

页数:276

字数:296.0千字

点击量:10748次

定价:49.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是当前理论界面临的重要问题。发展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寻找启示,也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总结经验,其目的是力求从不同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创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就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

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进步,概括说来就是研究范式实现了由辩证唯物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通过近年来的讨论,哲学界基本达成了一个共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讲,是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而马克思的历史理论,就是唯物史观。这一探讨的成果,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恰恰是深相契合的。纵观长达上百年的中国近代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其实质乃是一个中国人不断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历史过程,也是不断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历史观进行深入认识的过程。唯物史观的引进和在中国的传播不是一个外在的过程,不是一个形式主义地吸收外来东西的过程,而是一个通过民族形式和传统内在生成的过程,是中华民族主体长期探索的结果。清末史学革命为唯物史观的传入揭开了序幕。19世纪末由严复、梁启超掀起的史学革命是历史观的革命,它为唯物史观的中国化奠定了思想前提。此后,围绕历史观的两大基本问题(是思想观念还是现实利益,是人民大众还是英雄豪杰,两者之中究竟哪一方面更具有历史意义)的争论,影响长达近一个世纪。

从体系特征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历史唯物主义。从哲学上思考中国近百年发展的历程,唯物史观的中国化、民族化是一条根本线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来研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一条主线。但是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实践的不同需要,形成了不同的形态。毛泽东在革命时期形成的是以人民解放为本位的群众史观。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不忘人民利益,所形成的是以人民利益为本的生产力史观;改革开放新时期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唯物史观在不同历史阶段几种主要的具体历史形态。

按照恩格斯所说,历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但是这个历史观要应用于各个民族国家,必须借助于辩证法;而辩证法,按照列宁所说,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所以按照我的理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应该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论都是它的支持系统和保护系统。我认为应当从历史观角度来重新理解、思考这些问题,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如果我们把历史观作为实质性系统的话,后面几个方面就是它的形式系统。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在从事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应该从各个层面,根据自己的学科优势、知识结构来研究。无论是版本研究还是概念研究,原理研究或者马哲史研究,都不能忘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100年来所走过的道路给我们的启示。要使自己的成果有生命力,就要自觉地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当代的进程,参与我们党解决中国发展道路问题,为世界或者全球化提供新的理念的进程。

从我国当前理论界的研究来看,虽然看上去似乎也很繁荣,但是真正既具有理论的创新意义又具有时代和现实价值的成果却是凤毛麟角。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一方面拘泥于旧的思维范式和意识形态禁锢,不能自觉吸纳和接受外来思想,而满足于在自己的学术圈子内自说自话,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裹足不前;另一方面,一些中青年学者在立足学术拒斥意识形态的思想指导下,转向纯粹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尽管有不少的论文和专著问世,但却自觉不自觉地规避了现实问题,对中国当代现实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视而不见,也难有真正的理论建树。由此我想到中国近百年历史上的学术大家,无论是王国维、陈寅恪等,还是金岳霖、冯友兰等,他们在自己的学术研究中,始终贯穿着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为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寻找思想基础。只有这样,他们所做出的研究成果才能够既具有理论的意义,又具有现实价值。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应该学习这些学术前辈的精神,才能有所建树。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一个半世纪以来,时代状况和世界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变化。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的生命力究竟何在?我们应该如何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观点,来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我认为,不断回到马克思那里,不断反复阅读且深入理解马克思本人的著作,理解马克思真正的思想,仍然是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任务。客观地说,我们对马克思思想的理解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不是太深了,而是太浅了。如果不能深入阅读和体悟马克思的著作,就无法对当今世界国内外存在的种种现实问题和种种理论思潮作出具有深度的回应。在学术研究中,我们既不应该厚古薄今,也不应该厚今薄古,而应该把每一种思想、每一个人物都置于其历史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去理解和研究,并将其置于历史发展的时代维度中予以客观评价,尤其不能抛开马克思的思想资源,而仅仅热衷于对当代种种思潮流派作实证主义的、缺乏批判的理论研究。就此而言,我认为,李西祥的《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研究》这本专著,是重新解读和深入理解马克思哲学经典著作的重要理论成果,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西祥是我的博士生,他读书非常刻苦勤奋,对问题往往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博士论文基本思路是从辩证法的维度来重新阐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即试图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辩证法结合起来,把马克思哲学阐释为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辩证法为一体的哲学。我认为,对马克思哲学进行这种阐释,确实是立足于当代中国30余年改革开放之后对马克思哲学的探讨基础上,在对马克思哲学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所作的理论推进。这一阐释,既凸显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辩证法维度,使我们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从辩证法的维度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同时也是对马克思辩证法理论的一个深度推进,特别是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把辩证法置于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框架中予以理解的一个理论反拨。这一理解是切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的,也是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的。西祥从四个方面即理论和思想渊源、发展历程、基本内涵和基本维度对马克思历史辩证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提出了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见解,从一个重要的维度对马克思哲学进行了新的阐释和理解,对于突破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范式,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西祥留在哲学所工作后,对国外马克思主义、早期西方经典马克思主义思想都有所涉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也有进一步的研究。但是,他的思想的理论根基和学术旨趣仍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和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意图在于拓宽学术视野,以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一个新的生长点,也是当前学界的热点,从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吸收理论资源来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提供支撑,这一思路是正确的,但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希望他能够在这一道路上有所收获。

李景源

2012年9月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推荐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李西祥.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研究: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李西祥.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研究: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阐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李西祥(2012).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研究: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阐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