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短信文学论

Discussion on Short Message Literatue

ISBN:978-7-5004-9720-2

出版日期:2011-05

页数:266

字数:229.0千字

丛书名:《新媒体文学丛书》

点击量:9289次

定价:32.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专题:
基金信息: 本成果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0-0841);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中南大学人文社科杰出青年人才专项资助项目(2011RWSK00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研究重点项目(2010ZDB08)资助 展开

图书简介

传媒的力量席卷而来,裹挟着大众文化冲向文学滩头。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数字媒体一马当先,在这次文学“洗牌”中扮演了消解和启蒙的双重角色。于是,文坛进入传媒割据、文学裂变的转型期。传统的文学体制被打破,规范的艺术生产被解构,原有的作品形态在“变脸”,千百年来的文学存在方式“被”新媒体取代,昔日备受荣宠的“作家”形象在无名写手敲击的键盘声中只留下渐行渐远的背影……

是的,新媒体文学是以“另类”的姿态走进人们视野的,它在一开始便向本质主义文学范式亮起了叛逆的锋刀。不过,任何一种文学的历史认证,并不取决于其是否“另类”和“叛逆”,而取决于它能否走进人们的心灵世界,切入人类审美的殿堂,建立起自己的人文价值体系,而这种内质的涵养在新媒体时代并不会随风播散、和光同尘,而是需要在数字化技术霸权的铁壁合围中,以艺术的信念和坚挺的精神来疏瀹和铸就的。事实上,自诞生之日起,网络文学、新媒体艺术就面临科技与人文的宿命式追问:在它所依附的信息科技的大树上,结出的究竟是人文审美的丰硕果实,还是会使人类的艺术传统和精神赓续在技术的狂飙突进中花果飘零?在炙手可热的科学势力的边缘,走进网络的文学是否仍能够携手古老的传统与价值朝着人类审美精神的绿地驰骋,抑或在科学技术的强力场域中让文学本体的精神取向经历一次工具理性的“格式化”?

这十几年来,我们见证了新媒体带给文学的震荡、裂变和转型,深切感受到了文学经受的数字技术的“整容”与洗礼。作为文学研究者,我们需要从理论逻辑上厘清新媒体不断改变的文学“议程设置”,洞悉其对传统文学规制的技术改写。例如:在主体观念上,新媒体用平民化叙事促动文学向“新民间写作”转型,用技术方式为文学生产赢得了更大的艺术自由度,以“词思维”、“图思维”的符号表征和“自娱娱人”的新理念拉动文学深层观念的调整,为文学体制更新探索新的路径;从文学本体构成看,网络媒体在“文学与生活”关系的基础上增设了“文学与虚拟生活”的关系,添加了文学生产的“赛博时空”维度;从媒介要素看,网络写作从语言文字向数字化“比特”转变,文学文本由“硬载体”走向“软载体”存在,让作品的形态构成和传播方式出现本体论转向;在文学的生产要素和价值律成关联上,数字媒介创作以键盘鼠标替代“文房四宝”,用界面操作解构书写语言的诗性,使文学作品的“文学性”问题成为技术“祛魅”的对象,导致传统审美方式及其价值基点开始淡出文学的思维视界等等。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不仅要关注数字媒体推力施之于文学的知识和观念谱系转型,还需要追寻新文学“变中不变”和“引领其变”的那个东西,那便是文学的人文底色和审美承担。这是文学之“魂”,新媒体文学不能没有这个“魂”,并要警惕这一文学价值理性的“魂不附体”,呼吁技术传媒的“文学魂归”。这是因为,数字媒体对当今文学艺术的全方位覆盖不应该成为技术对人文的颠覆或传媒对审美的消解,新的传媒语境不是艺术韵味消解和主体承担弱化的借口,技术复制和艺术民主也不能成为消退文学信仰、漠视文学经典的理由。文论学术有责任从观念上把新媒体对文学的强势介入看做文学在涅槃中新生的历史机遇,为传媒引发的文学转型培植一个价值与意义建构的维度,在炫目的文学旗语上标识价值判断,在喧腾的文学版图上镀亮问题意识,让新媒体文学的“魂兮归来”成为人类文明河床上意味深远的文学史节点。原因很简单:当代文学的网络在线最终还是要靠人文审美和艺术创新的价值含量来表征它的历史存在、美学命意、艺术成色和深层文化积淀,只有这样才能成就新媒体文学的诗性命名。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媒体文学仍需秉持人文性的精神原点,自觉履行人类赋予文学的价值承诺,通过调控引导和主体自律来改善文学对技术的依赖,使数字媒介对传统的挑战变成文学创生的契机,让新媒体成为21世纪中国文学健康前行的强大动力和有效资源。T.H.赫胥黎曾经戏言:倘若给猴子提供足够多的打字机,总有一天猴子可以敲出《莎士比亚全集》。事实上猴子是不大可能在键盘上敲出《莎士比亚全集》的,真正让我们忧虑的是:如果因为媒体变革使得人类永远写不出《莎士比亚全集》式的作品,甚至人们再也没有耐心去阅读《莎士比亚全集》,那时,所谓的“文学”岂不成了无魂的躯壳!

切入文学现场,关注媒介变迁,呼唤文学魂归,秉持守正创新,这便是我们中南大学文学院网络文学研究团队一直坚守的学术立场。这套“新媒体文学丛书”就是基于这样的理论语境和学术心态设置和完成的。从200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网络文学论纲》,到2004年中国文联出版社的“网络文学教授论丛”(1套5本),再到这套“新媒体文学丛书”(1套6本),其间还在2005年出版了“文艺学前沿丛书”(1套5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了“网络文学新视野丛书”(1套6本,中国文史出版社);除了主编这四套丛书外,我个人先后出版了《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网络文学的学理形态》(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网络文学概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网络文学发展史》(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和《比特世界的诗学》(岳麓书社2009年版)等,这些成果皆出自我们团队成员之手,其中一以贯之的学术动机就在于:以建设性的学术立场和基础学理的致思维度,从价值理性上探寻新媒体文学的人文审美的必要与可能,让平理若衡的学术之思切入现实感应的历史脉动,以避免把“人文中的科技”弄成“科技化的人文”。

在这套丛书中,本人主笔的《数字媒介下的文艺转型》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结题评优成果,可以被视为丛书的总论。曾繁亭教授的《网络写手论》选择不同视角,深度发掘了网络写手的可能与限度,着力思考的是文化身份认同的主体哲学。禹建湘教授的《网络文学产业论》和欧阳文风教授的《短信文学论》均属所在领域的布白之作,前者揭橥了文化资本对网络文学的强劲推力以及带给文学的市场化生存空间,后者则辨析了网络文学向第五媒体延伸后的新特质与新范式,为我们认识手机短信文学提供了学理和知识的双重信息。苏晓芳博士的《网络与新世纪文学》和聂庆璞副教授的《网络小说名篇解读》,一个找到了网络与新世纪文学发展的诸种关联和张力,是新世纪文学的网络史,也是新世纪互联网的文学史;另一部从浩如烟海的网络小说中遴选名篇佳作予以点击品评,分门别类地探析作品的精妙之处,与前一部正好形成点线结合、纵横交织之态势。

我从1999年开始步入网络文学研究领域,2001年开始组建研究团队,这样说来,我们学科的这批学人之从事网络文学研究已走过了十年历程。江湖夜雨十年灯,十年辛苦不寻常。一路走来,最大的慰藉不在于有多少成果,而在于我们有一个携手同心、笔耕不辍的学术群体。这套丛书的面世,是这些“在路上”的学人心得的个性呈现,也是我们文学院团队学术的又一次集体检视。手捧书香,心有感喟,此之谓也!不是么?

欧阳友权

2010年隆冬于长沙中南大学文学院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欧阳文风.短信文学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欧阳文风.短信文学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欧阳文风(2011).短信文学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