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本书以食物结构为框架,结合人口学、营养学、渔业资源科学、承载力理论、可持续理论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以立体的视角、丰富的数据、科学的方法、客观的经验,详细地研究了我国新东部海洋渔业资源对于我国人口的营养量供给能力。人地关系(实际是人与粮食关系)自古以来都是各类问题的核心,受到历朝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居民生活跨越贫穷与温饱线,逐步实现小康水平。人口发展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温饱、富裕等要求上升至节能、生态、环保、民主、健康等领域。在新的历史时期,人们讲究的膳食结构整体上也需要达到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程度。就食物结构的健康度而言,膳食营养的摄取不仅关乎个人健康,也涉及群体健康,甚至与国民经济正常运转、财政负担以及国家战略等密切相关。事实证明,人们曾经历过的营养过剩、营养缺乏,都导致人们健康的受损或资源浪费,而现在营养均衡占据了全世界多元化文化膳食结构发展的主流和核心地位。膳食营养均衡和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成为新时期个人和公共营养健康的共同目标。大量医学营养研究成果证明,营养均衡的膳食结构是降低我国居民健康风险的必然路径之一;以食物为基础的膳食模式干预更是促进营养健康的主导途径。渔业资源以其营养上乘、丰富而闻名天下,尤其是海洋鱼类脂肪中含有的DHA和EPA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是很重要的营养保健物质和维持、加强大脑功能不可缺少的益智物质,故在膳食均衡中占有重要地位。日本、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科学家证实:海洋渔业资源是营养中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近年来,我国蓝色农业的崛起不仅成为我国人口食物供给安全的重要来源之一,赢得了“第二粮仓”的美誉;而且也是世界渔业资源供给的重要角色。我国还是最主要的海洋渔业资源出口国之一,一定程度上为曾经感叹“谁来养活中国”的布朗先生消解了对中国粮食安全的部分“担忧”。海洋渔业资源的安全开发和利用对我国人口发展、粮食安全、粮食结构相对稳定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受气候变暖、自然灾害、人工技术、人口发展需求改变等多种因素的干扰,工业文明的历程说明,人类所实现的经济增长与发展是以环境、资源、生态的牺牲为代价的,大量事实说明如此发展的不可持续性:从《寂静的春天》(卡逊,1997)、《生存之路》(威廉·福格特,1981)、《封闭的循环》(巴里·康芒纳,1997)、《大自然的权利》(纳什,1999)到《不论科学的极限还是极限的科学》(约翰·巴罗,2005)等经典著作,无不呼吁遵循“只有一个地球”、“善待自然”、“平等发展权利”、“共建共享”等原则,可持续伦理观强调“不以破坏子孙后代资源为代价的发展”。人们通过自然现象的解读明白了文明发展需要回归质朴,敬畏自然。我国新东部渔业资源在大规模开发之初,同样历经了掠夺性开发与大量的海域环境污染,使得海洋资源与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日趋下降,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加速丧失,在许多方面已超出其承载能力,明显制约了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此类不可持续的做法给人类的教训是:人类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把自己当做自然界中的一员,并与之和谐相处。所谓的“人类中心论”、现世代主义、利益和效益至上等短视、庸俗、自毁的发展道路必将向世代伦理、公平、合理转变,树立对待资源、环境、生态的公平观念是一项人类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它涉及地球上每个国家、每个家庭、每个人。我国蓝色农业的生产基地——新东部海域仍面临多种隐患。自古以来,我国就知道海域与食物的历史依存关系,“海之不存,鱼之焉在”的道理不断地激励着人们努力协调与资源能力的关系。加强人口发展与资源能力匹配关系的研究,有利于在符合世代伦理发展原则上讨论资源的产出效率、正确对待人类需求与资源供给关系失衡等问题。这对社会和政策都具有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随着人们经济、生活、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及世界人口对中国海洋渔业资源的食物与保健消费需求总量不断增加,巨大的需求压力形成了相应资源环境的矛盾,甚至影响了它的可持续发展,我国300万平方公里的新东部海域能否为国民食物供给提供安全保障,已成为一个现实难题。然而学术研究中不乏空谈,甚至吹捧我国海洋渔业资源丰富程度的论调,模糊了世人对其本来面目的认识,本书试图矫正这种认识。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书以新东部渔业资源为食物的重要来源之一,将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置于非局限于陆域疆土,而是具有缓解人口与陆域食物矛盾、富国强民、拓宽生存空间等方面的蓝色农业。其研究目标是通过多学科知识的并用,以营养转换与替代法等多种方法来估计基于营养角度的新东部海洋渔业资源的人口承载力大小,以求真正认识现实问题,并展开讨论。本书深入梳理了海洋渔业资源与人口承载力、与膳食营养等有关的研究状况,结合纵向线索、横向比较,以广义的、新型的“人地关系”(含海域)和新时期人口发展内涵为背景,研究了可持续发展意义下的人海关系,一方面要揭示海渔资源对人口的承载力,从学术研究的意义而言,可以填补人口与海洋渔业资源关系研究的空缺;另一方面,以此探索新人海关系下的新东部渔类资源,其营养量到底能供给多少人口利用?这是继“中国的土地到底能养活多少人口?”之后的一个全新而现实的问题。关注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性是对人口食物来源的认真思索。通过对新时期人口健康膳食结构对海洋渔业资源营养需求量的客观分析与估计,探讨了我国人口膳食结构中对海洋渔业资源营养的消费状况;并据相关统计数据,分析了海洋渔业资源的发展潜力;按照小康生活标准下营养均衡目标,以营养转换和替代方法完成了海渔资源人口承载力估计,还对未来海渔资源对食物供给总量的贡献(即比重)进行衡量。研究过程注重“四个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局部与系统相结合、实证与比较相结合、国外经验与国情相结合;所适用的理论、原理、内涵界定等均使用了文献查阅和梳理法;针对海渔资源人口承载力的主体分析包括系统分析法、层次分析法、营养转换法、替代法、时间序列分析、经验法、多元回归、C—D产量模型及组合预测等方法。研究结论明确了我国海渔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区间范围,说明了我国“第二粮仓”并没有已有研究判断所强调的如此安全。因而,要满足人口发展、生活质量日益提高的需求,需要确保海渔资源的可持续性。本书的创新性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选题新。以新东部海域为研究范畴,将陆域的人地关系延伸至新“国土”视野下人口与海渔资源的关系。二是角度新。使营养角度、承载力角度的相关研究延伸更开阔、更深入。三是方法新。本书系统地将营养转换分析法与以粮食量为参照的替代分析法统一在食物分析框架之内,依据小康生活标准、健康膳食营养均衡的目标,从不同计量角度诠释了海渔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大小。四是将营养视角和承载力理论相结合,对海洋渔业资源人口承载力做了新的估算。研究展望呼吁国人要完整、清楚地认识食物供给系统,并珍爱海渔资源,共同行动起来,参与养护海洋生态环境。对于营养均衡和健康的复杂关系,人们要正确对待海渔资源供给的优质蛋白在膳食结构中的合理性和重要性,充分肯定海洋渔类资源对人类膳食的重要价值,同时,更需要人们对资源发展持负责任的态度,摒弃落后、低效、浪费的资源使用方式,在满足生活需求、提高生活质量、维持体面的生活方式的同时,强调对海渔资源的养护,这是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所在,是追求长远的可持续互利的要害。毕竟,新东部海洋渔业资源作为人口的食物资源的出路之一,是有前提和路径依赖的。它具有的可持续产出能力,是以人们有意识地保障人口发展的食物来源、重视科学、合理开发海渔资源、科学养护环境为条件的。改变人类对待海渔资源的不端行为,改善不良生活方式,倡导膳食营养均衡,反对浪费,将有助于实现从伦理意义上对海渔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养护,促进人类迈向更高层次的先进文明。文明与伦理应成为新时期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哲学思想先导,和谐共存,才能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永续。本书的出版受到江苏大学专著出版基金的资助。在此,深表感谢。本书尚存不足、不当之处,希望专家学者不吝指教和改正!蔡莉2012年12月于江苏大学
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相关推荐
-
图书 自然资源约束下资源型地区经济增长研究
作者:斯日吉模楞
图书 自然资源约束下资源型地区经济增长研究
-
2
图书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体系研究
作者:黄新建
图书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体系研究
-
3
图书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城镇化质量:资源环境倒逼机制分析
作者:李少林
图书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城镇化质量:资源环境倒逼机制分析
-
4
图书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进程测度及政策创新研究
作者:许光
图书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进程测度及政策创新研究
-
5
图书 湘江流域绿色发展研究
作者:李平 刘建武 张友国 方向新
图书 湘江流域绿色发展研究
-
6
图书 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绿色发展研究
作者:卢宁
图书 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绿色发展研究
-
7
图书 文化圈的场域与视角:1929~2009年青海藏文化变迁与互动研究
作者:鲁顺元
图书 文化圈的场域与视角:1929~2009年青海藏文化变迁与互动研究
-
8
图书 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理论与实践
作者:中共北京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
图书 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理论与实践
-
9
图书 县域海岛:综合承载力与经济发展
作者:张然 孙婧 范辉
图书 县域海岛:综合承载力与经济发展
-
10
图书 长白山北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作者:刘明菊 王士君
图书 长白山北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