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符号与文化创造

ISBN:978-7-5161-0234-3

出版日期:2011-11

页数:246

字数:239.0千字

丛书名:《中青文库》

点击量:8841次

定价:38.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专题:
基金信息: 本书得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出版基金资助 展开

图书简介

夏甄陶

万资姿的博士论文《符号与文化创造》要正式出版了,作为指导老师,我为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和欣慰,并想借此机会就这一主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是文化的人,人的世界是文化的世界。马克思曾经指出:“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人正是通过自由的有意识的劳动活动积极地改造无机界,创造对象世界,从而确证自己的存在与价值,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类社会也是由人自己有意识的活动所生产和创造的,因而具有扬弃自然状态的文化的性质和内涵。可以说,人所居住和生活的世界就是一个文化的世界,人无时无刻不生活在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世界之中。然而,这个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这个世界之所以成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个样子,那是经历了无数系列的自然创造和文化创造的结果,因而这是一个通过人的创造活动而生成和存在的文化世界。

人作为有意识、能思维的存在物,不仅有意识地进行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创造,而且有意识地在意识领域进行精神文化的创造。在精神文化创造中,符号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在我看来,符号本身既是文化创造的伟大成果,又是文化创造不可或缺的工具。符号具有可感知性,是人利用物的感性特征(如声、色、形,等等)进行组合而创造出来的。一旦被创造出来,符号就是作为信息的载体而存在的,因而总有其特定的意义。正因为如此,符号成为人的意识思维活动的重要工具。有了符号,人的意识思维“不用想象某种现实的东西就能现实地想象某种东西”。实际上,在文化创造中,符号是最具有普遍性的工具。在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创造中,人们可以运用符号预先在思维中进行模拟试验,用组合成符号结构的方式,为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创造实践提供观念模型(实践理念)。符号更是人类精神文化创造的工具。人们运用各种形式的符号,可以“摆脱”现实的东西、现实的世界,构建各种科学理论体系,创造神话、小说及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如戏剧、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等)。符号也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和传播、传承工具。因此,由文化创造的成果——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所组成和构建的文化世界,也是一个符号世界。

在这部著作中,万资姿博士敏锐地抓住了文化创造的关键词——符号,表明作者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万资姿博士以《符号与文化创造》为题组织篇章结构、展开理论论证,对与之紧密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讨论。作者认为,任何形式的文化创造,都有一个以物质为传达手段的客观化、对象化过程,而物质的、感性的因素与精神的、意义的因素的结合,离不开作为工具性存在的符号;每一种文化的表达,都表现一种具有特定意义的符号体系,因而符号创造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形式层面上的文化创造;与此同时,借助于符号化思维与实践,人类作为文化创造的主体在长期的文化实践中形成了自身所特有的符号能力,文化创造正是人类符号能力的实现与被规定。可见,作者不仅从符号视角来看待文化创造,反过来又从文化创造的角度来考察符号,从而使读者对符号与文化创造的深层关系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而且,作者尝试从马克思主义符号概念出发,对人类文化创造活动进行总体性的观念把握和理论建构。因而作者还对以下问题一一作出了解答:第一,马克思主义符号概念的本质是什么?当代文化研究为什么要以符号为出发点?第二,符号视野下的文化本质是什么?符号的不确定性与人类的创造本性有着怎样的内在契合?不同类型的文化创造活动与不同层次的符号创造形式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第三,从根本上讲,符号在文化创造中发挥怎样的作用以及如何发挥作用?第四,现存各种符号异化现象、当代文化符号批判理论的实质是什么?第五,自觉符号设计何以成为当代人类文化创造之必然选择?自觉符号设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与价值?当前,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和立场推动人类自觉文化创造的实现?实质上,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一个大问题,那就是符号与文化创造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关系、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客观地说,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分析和研究,万资姿博士的《符号与文化创造》不仅提出了一些富有创见和启发意义的观点和思路,而且在符号与文化创造这一问题研究上取得了新的进展,无论是在研究广度还是在研究深度方面,都是值得肯定的。

万资姿博士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哲学素养和很高的学术悟性,她天资聪慧、思路敏捷,具有很强的理论创新意识和学术研究能力,她是一个在事业上执著追求的人。对于这部著作的出版,我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祝贺。我相信,这本书对于帮助人们正确理解或进一步研究和符号与文化创造相关的诸多问题,都将是一本重要的参考文献。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实现自己的进步和发展,就必须不断进行创新性的文化创造,否则就会停滞不前,就会落后,就会缩小甚至丧失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同样也希望万资姿博士在她以后的学术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阔,不断取得新的收获。

2009年10月26日

写于中国人民大学林园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万资姿.符号与文化创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万资姿.符号与文化创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万资姿(2011).符号与文化创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