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研究

ISBN:978-7-5004-8505-6

出版日期:2009-12

页数:269

字数:222.0千字

点击量:9832次

定价:26.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专题:
基金信息: 江苏省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国花卉题材文学与花卉审美文化研究”成果 展开

图书简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渠红岩女士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研究》出版在即,忝为导师,特别关心,也倍感高兴,谨就这一课题以及她的研究情况略作介绍。

这篇论文应该算是一个命题作文。近十多年来,我致力于中国文学和文化中的花卉题材与意象研究,计划把历史地位重要、文化积淀深厚的名花名木逐一专题探讨,在此基础上再就我们民族花卉植物欣赏文化的自然基础、民族特色和发展规律等作些理论总结。目前已经着手研究的有梅、荷、杏、桃、菊、竹、梨、梧桐、水仙、海棠、蓬蒿、槐、蘋等,其中梅由我操作,荷以下主要分派研究生作为学位论文。我们的基本研究方法是,打破时代、文体乃至于学科的界限,对植物题材和意象进行文学乃至于文化的主题学研究。每一植物的专题研究都力求基本完成以下两点任务:一是纵向厘清这一意象或题材在文学乃至于整个文化领域发生、发展,以及人类相应的审美认识发生、演进的历程,并总结其发展规律;二是全面、系统、深入地阐发这一植物意象的生物特质、美感特色、文化意蕴、符号作用和历史地位等。这样的研究角度在传统学科分类格局中是较难定位的,在我们所属的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中有着明显的边缘色彩,与正宗的文学研究是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我常对同行自谑为“旁门左道,拈花惹草”。但是这项工作又是不可或缺的。就传统的文学艺术史、文化史研究而言,这是一个咏物、花鸟或名物专题史、主题学的课题,而放到花卉学的领域,则又属历史学、人文学的理论任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尤其是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不断改善,旅游、花卉、休闲娱乐等产业突飞猛进,相应的文化兴趣、知识需求也不断高涨。目前,园林园艺界对花卉植物的研究较为热烈,其中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方面的,而人文方面的论述相对有些薄弱和粗浅。我们想通过严肃的文史专业操作,发挥人文学科的学术优势,着力发掘我们民族围绕这些自然资源所展开的丰富历史活动,解读和总结其深厚的思想经验,弥补人文研究的不足,促进这一领域的全面与深入发展。在我们的整个工作计划中,渠红岩分担的是桃的研究。

桃是一种原产我国的果树,无论自然分布还是栽培分布都极为广泛,在我国至少有三千年以上的栽培历史。在我国的栽培果树中,桃以易植、早熟、果实甜美、产量较高著称,经济价值比较突出。也许正是这个原因,相应的文献记载和文化反映也源远流长。《诗》、《礼》、《尔雅》、《山海经》等文化原典中就有不少关于桃的分布、栽培、应用等方面的记载,桃实、桃枝早被奉为神灵,激发了丰富神奇的想象,形成了深厚的宗教和民俗文化意蕴。桃花的观赏价值也极显著,花色以粉红为主,花期正值三春煦暖之时,青枝翠叶相为映衬,极尽明丽鲜嫩之致,而那大片盛开的桃花,云蒸霞蔚,炫人心目,分外壮观,更受人们关注与喜爱。《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一语脍炙人口,三千年前的先民对桃树少壮鲜盛之物色特征的把握已极其简明精切,反映了当时桃花欣赏认识的深入,至今令人啧啧称叹。桃花可以说是最早进入文学视野、有关审美欣赏最先明确的花卉,此后作为三春物华的亮点,一直受到普遍重视,诗咏歌赋,不计其数。也许正是时空悠久,人性多端,物情不居,人们对于桃花的感受与认识与时逶迤,起了一些变化。大致说来,唐以前是积极赞扬的,宋以后随着花卉资源格局的变化和格物比德意识的高涨,出现了不少鄙薄桃花的意见和说法。但正是这些矛盾复杂的感受与认识,拓展了桃花功能意义的历史空间,丰富了桃花意象的文化积淀。对这样一个开发历史跨度较大,经济和观赏价值显著,历史活动丰富,人文积淀深厚,足资解读中国文化基因符码和历史发展年轮的意象标本,是很值得专题研究的。

渠红岩硕士阶段就读于徐州师范大学,受教于孙映逵、胡可先、张仲谋等先生,打下了古代文学研究的坚实功底。2005年秋博士生入学即确定将桃花审美文化研究作为学位论文选题,考虑到三年学业,时间有限,于是先从文学研究入手。渠红岩为人谦谨,为学更然。三年中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大致完成了文学方面的论述,形成了目前这样一部桃花题材文学研究的专著。2008年5月提交学位论文答辩,程章灿教授主持的答辩委员会给予了较高的评价。综合各位专家的鉴定意见和我本人的指导体会,渠红岩的博士论文有这样两点值得关注。

首先,整体上实现了我们最初的设想和要求,较为全面、系统地揭示了古代文学中桃花题材及意象发生、发展的历史图景及其丰富的文学、文化意义。论文上编四章是纵向的“史”的梳理,分先秦、魏晋南北朝、唐五代、两宋四个阶段展开论述,对各阶段桃花题材与意象的吟咏与使用情况、桃花审美认识的具体内涵及其时代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与分析,从而厘清了先秦至两宋时期桃之意象、桃花题材创作发生、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了桃花相关审美认识不断演进、嬗变的历史进程。论文下编四章属于桃及桃花意象审美意蕴的专题论发,分别就桃花的形象特色、情感意蕴、仙桃的文化意蕴以及“桃花源”的题材特色、审美功能等剖析论列,从不同的方面深入地揭示了桃及桃花意象的形象特质、审美意蕴及文化功能。如此纵横交错,史论结合,相互补充,构成了一个有机、合理的框架,第一次对桃花题材与意象的文学创作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其次,各方面着力梳理挖掘,或拓展视野,别开生面,或条分缕析,深入细致,力求有所发现,有所推进,提出了不少新的思考、新的观念或新的论述。比如第一章从先秦时期桃之分布,果、木、花的应用和欣赏,论述桃文化发起之早、渊源之深;第二章由魏晋南北朝咏桃诗赋的具体描写透视由果木实用向花色欣赏转变的审美趋势;第三、四两章中提出唐代是桃花花色之美充分彰显的时代,而宋以来则出现了人格寄托的思想取向,这种取向奠定了我们民族桃花审美欣赏的基本心理;第六章详细阐发了桃花的情感比兴意蕴,认为在所有花卉意象中,桃花最具女性象征意味,而这一人格象征传统在宋元以来发生了较大变化,桃花越来越成了堕落女子和风尘场景的形象符号,“人面桃花”、“桃花流水”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习语凝结了桃花意象与审美心理的典型情景,定格成桃花审美观赏中的美妙意境和永恒情结;第八章认为桃花源题材在原创意义的基础上多有凝聚与衍生,形成了避世隐逸、神仙和情爱多元并举的主题与象征格局。这些观点和论述,或发人未发,或言人未深,都饶有新意,富于启发,进一步拓宽了我们的视野,深化了相关的认识。

总而言之,渠红岩博士的整个论述以严肃的学术态度和新颖的理论视角,将散布于各种文献、各类文体中有关桃的材料精心搜集,细致归纳,认真分析,清晰地呈现了桃花题材作品发生发展和衍变的历史过程,并将中国古代文学领域中的桃花题材和意象纳入深广的文化视野,把文学研究与美学、历史、宗教、生物、地理、园林等学科相结合,综合运用原型批评、意象批评、主题学、符号学和文化学等理论视角,多层次、多角度系统阐发桃花意象的深层文学意蕴和文化内涵。无论是放在古代文学还是桃文化研究领域,这都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都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成果。当然,论文尚有不少需要补充和拓展的空间,元明清时期的诗、词、戏曲、小说等文体中,有很多内容值得吸纳梳理。桃在宗教、民俗、绘画、工艺美术、园林风景等方面都有丰富的应用表现和深厚的价值意味,更是值得全面探究和深入思考。这种由文学而文化的思路,是我们这一课题最初的设想,也是像桃暨桃花这样富含文化色彩的植物之意象史、主题学研究的客观要求,我们期待作者进一步拓展视野,不断推进,争取更大的收获。是为序。

程杰

2009年11月14日于金陵淮水西边寓所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渠红岩.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渠红岩.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渠红岩(2009).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