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西方幸福经济学理论研究

ISBN:978-7-5004-8667-1

出版日期:2010-05

页数:259

字数:202.0千字

点击量:11422次

定价:22.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幸福和快乐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人类探讨的永恒主题。基于对人性的不同认识,人类思想史上对幸福的认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理性主义幸福观、感性主义幸福观和德性幸福观。经济学产生于道德情感主义盛行的时代背景之下,自诞生之始就肩负了追求个人以及社会最大化幸福的使命。趋乐避苦的自然天性一直是自斯密以来的主流经济学不言自明的前提,快乐主义的功利原则和追求幸福最大化的功利主义幸福原则一直是经济学的哲学前提和伦理基础。

古典经济学关于经济人假设以及在“看不见的手”指引下通过“利己而利他”的市场机制实现富国裕民的经济学思想,在经过边沁和穆勒的功利主义改造之后,经由边际学派和新古典主义的理性化武装和数理化革命,最终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市场经济理论体系:理性经济人在追逐个人私利最大化的理性指引下,参与市场,通过市场的均衡机制,可以自动地实现资源配置和分配的效率最大化,以帕累托最优的方式实现“最大多数人最大程度的幸福”。

自经济学遭遇了“幸福悖论”的尴尬之后,人们开始质疑主流经济学基本假设、效用理论和市场理论的正确性。西蒙提出的有限理性和期望理论,李普西和兰卡斯特提出的次优理论,阿罗提出的不可能定理,卡尼曼的心理偏差分析、非理性决策和预期理论,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提出的不对称信息和不完全市场,实验经济学对满意化而非最大化的验证,所有这一切都对传统经济学理论提出了挑战。

现代心理学、生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也证明,人既是自然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是自私利己与无私利他相结合的双重人性的统一体。人本主义层次需求理论也向我们揭示了幸福的真谛:幸福是一定人生阶段内,基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需要、尊重需要直到自我实现需要的整体满足水平,既有物质满足的内涵,又有精神满足的内涵,既有自然天性满足的内涵,也有社会性和关系性满足的内涵。

影响幸福的因素涵盖了物质、精神、社会性和关系性的全部内涵,包括性别、年龄、健康、民族、文化背景、教育程度、就业状况、社会制度、宗教、自由与选择权和参与权、期望和目标、社会比较等多个方面。心理学研究认为,这些幸福变量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明示偏好,而非传统经济学认为的显示性偏好。因此,幸福可以通过幸福指数体系来测量和计算,这突破了传统经济学效用不能计算的局限。

心理学、脑科学及遗传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对“幸福悖论”的解答以及经济学各分支学科对主流经济学的反思,直接导致了幸福经济学的产生。

幸福经济学认为,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应该是人类追求幸福的行为与稀缺资源的关系。基于人类的有限理性、不完全信息和不完全市场,人们在现实的市场活动中既秉持幸福最大化的理想原则,也坚持满意化的实践原则,这共同构成了幸福经济学的体验功利主义思想。人本主义幸福观和体验功利主义思想共同构成了幸福经济学的价值观。幸福经济学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人本主义发展观,这是我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肖仲华.西方幸福经济学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肖仲华.西方幸福经济学理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肖仲华(2010).西方幸福经济学理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