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今天的中国已然不是百年前的中国,今天的中国正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面貌活跃在世界舞台。可以说,今天的中国是一个现代的中国,而不是一个传统的中国。现代化是推动中国社会由传统到现代变迁的重要动力。但时至今日,中国依然没有基本实现现代化。构建中国现代性,推动中国现代化,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依然需要我们进行不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尤其需要从构建中国现代性的维度来深切关注和理性思考“中国问题”、“中国道路”、“中国理论”问题。
一般而言,所谓“中国问题”是指近代以来中国如何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问题。“中国问题”是在西方早发现代化国家不断的殖民扩张中逐渐引发的。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一系列历史性事件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下,西方社会逐步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变迁,逐渐开启了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美国著名政治学者萨缪尔·亨廷顿指出,“事实上,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
所谓“中国道路”是指近代以来中国到底该走怎样的道路以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问题。自1840年以来,在西方早发现代化国家的打压和诱使下,中国有识之士先后试图通过资本主义道路中的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的历史证明,在当时的时空背景下,以资本主义现代性为指导,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来构建中国现代性,推动中国现代化是行不通的。正如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所指出的那样,“自从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
所谓“中国理论”是指要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理论指导的问题。在实现中国现代化、构建中国现代性的过程中,曾经出现过种种的理论,比如说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君主立宪理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理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法西斯专制理论,等等。但历史和实践证明,这些理论并没有也不可能真正解决“中国问题”,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十月革命后,人类历史进入新的时代,即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渐传入中国,逐步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中逐步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基本解决,为解决“中国问题”之“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奠定了政治基础。此后,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又进行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为解决“中国问题”之“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创造经济条件。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1956年9月党的八大确定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此后我国进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构建中国现代性成为中国最重要最紧迫的问题。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构建中国现代性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甚至出现了像“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全局性严重错误。但是,这并不能否定毛泽东思想是解决“中国问题”,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理论。正如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指出的那样,“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毛泽东思想是解决“中国问题”,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科学理论,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开拓推动中国现代化、构建中国现代性的新局面,大大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形成了推动当代中国现代化的科学理论——邓小平理论。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紧紧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进一步提升推动中国现代化、构建中国现代性的新境界,形成了指导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抓住和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根本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代表的一系列指导中国现代化的重大战略思想。新时期以来形成的指导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没有也不可能有其他的理论能够真正成为解决“中国问题”的科学理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贯穿在“中国问题”、“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的逻辑主题和根本线索是构建中国现代性。可以说,构建中国现代性是蕴含在“中国问题”、“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的主动脉。近年来,笔者一直关注着构建中国现代性的问题,这里收集的是自己过去写的文章。这些文章绝大部分都已经公开发表,只有极少数没有公开发表。这些文章真实地记录了笔者近年来从构建中国现代性的活水源头、中国共产党执政与构建中国现代性、公平正义与构建中国现代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构建中国现代性四个方面对构建中国现代性的理论思考。
第一辑 构建中国现代性的活水源头。这部分主要是对构建中国现代性的理论资源和文化传统进行梳理。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并启示我们,构建中国现代性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思想为指导,舍此别无他途。为进一步更好更快地构建中国现代性,既需要我们系统梳理国内外学术界对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研究状况,也需要我们认真梳理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发展轨迹,还需要我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采取理性辩证的态度。这部分由《近年来我国哲学界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共产主义现代性思想的起点》、《现代化过程中的传统文化——以近代中国为例》等3篇文章组成。
第二辑 中国共产党执政与构建中国现代性。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只有把握历史规律、顺应时代要求、满足人民期待才是科学执政才能长久执政。历史的规律、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待,在今天中国的时空背景下的集中体现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下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是构建中国现代性。因此很有必要研究中国共产党执政与构建中国现代性。这部分由《国内外政府职能基本理论研究概览》、《邓小平论共产党执政之基探析》、《邓小平论提高党的执政效率》、《党政干部对政治文明与社会整体文明协调发展认知状况调查》、《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论现代执政价值合理性的历史嬗变》、《论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等7篇文章组成。
第三辑 公平正义与构建中国现代性。公正是制度的首要美德。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建设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公正和谐既为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推动中国现代化、构建中国现代性创造条件,又是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现代化、构建中国现代性的重要内容。在推动中国现代化、构建中国现代性的过程中建设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必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这部分由《社会公平问题研究的历史与未来》、《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的丰富与发展》、《论社会公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4篇文章组成。
第四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构建中国现代性。新时期以来,在构建中国现代性的过程中,我们不断深化对“中国问题”、“中国道路”、“中国理论”的认识,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但思考“中国问题”、探寻“中国道路”、形成“中国理论”,推动中国现代化、构建中国现代性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既有来自“左”的干扰,也有来自右的干扰。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推动中国现代化、构建中国现代性的新形势新任务,为了排除干扰,解疑释惑,澄清认识,凝聚共识,坚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信念、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尤其需要我们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构建中国现代性的不二选择。这部分由《邓小平错误观探析》、《邓小平论新时期反“左”防右》、《新世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四个坚定不移”》、《“四个坚定不移”的内在关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始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7篇文章组成。
古语云:“温故而知新。”整理自己过去写的文章,是对自己过去所思所想的回顾与总结,知往鉴来。温故旧文章而知新的不足,温过往人事而知新的使命,温逝去岁月而知今朝的弥足珍贵,须倍加珍惜、倍加努力。
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我要感谢曾经给予我帮助的人。感谢戴木才教授,他的谆谆教诲是我前行的动力。感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雷涯邻教授,感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副书记兼思想政治教育学院院长刘志方研究员,感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学院邹世享书记、申健副院长、张秀荣教授,感谢北京邮电大学任建东教授。总之,要感谢我所知道和不知道的所有曾经帮助过我的人!
由于智识欠佳,力所不逮,恳请各位方家批评指正!
刘武根
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年7月
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相关推荐
-
图书 中国现代性的文学叙事
作者:王金胜
图书 中国现代性的文学叙事
-
2
图书 中国现代性爱叙事论集
作者:徐仲佳
图书 中国现代性爱叙事论集
-
3
图书 社会工程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作者:王英伟
图书 社会工程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
4
图书 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
作者:陈国恩
图书 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
-
5
图书 现代性与中国宗教
作者:戴立勇
图书 现代性与中国宗教
-
6
图书 现代抒情与抒情的现代性:中国现代散文艺术及其传媒语境研究
作者:王金胜
图书 现代抒情与抒情的现代性:中国现代散文艺术及其传媒语境研究
-
7
图书 中国现代性建构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作者:刘国胜
图书 中国现代性建构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
8
图书 价值哲学与中国形态的现代性
作者:晏辉
图书 价值哲学与中国形态的现代性
-
9
图书 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想象
作者:蔡江珍
图书 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想象
-
10
图书 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探索
作者:袁富华 张平 刘霞辉
图书 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探索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