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社会需求与课程设置:基于工科院校的考察

ISBN:978-7-5004-9337-2

出版日期:2010-12

页数:301

字数:236.0千字

点击量:8985次

定价:25.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一 选题的背景

从1999年开始,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全国普通高校的招生规模,1998年是108万,1999年达到160万,2000年达到221万,2001年达到268万,2002年为321万,2003年上升到382万,2004年为447万人。2004年招生规模比1998年扩大了将近330万,是1998年的4.1倍。

扩大招生规模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从过去面向“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的改革实践,适应了学习型社会和知识经济提出的要求,是加快人才培养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国际经验也表明,大部分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过程中都经历过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阶段。例如,印度20世纪50年代初期高等教育在校生数仅有26.3万,到90年代初期已高达675.5万;韩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数量从1970年的14.64万猛增到1985年的93.19万。4021929

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使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持续上升。原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回顾说:“直到1999年,中国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毛入学率也只有8%。原计划到2011年毛入学率达到11%,可是2002年就已达到15%,2007年达到23%,本科生人数居世界第一,研究生居第二。”4021930

毛入学率的持续上升,带来了一个就业难的问题。据中国教育部统计,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5万,待业人数约为34万,占总人数的30%。2003年是自1999年我国大学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从2003年起至2007年,大学本科生毕业人数由213万上升至495万。4021931到2005年,待业人数增加到93万。比2001年增加了近两倍。而2007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比2006年的413万增加了82万。有媒体调查报道称,2007年可能有六成大学毕业生面临失业,2008年有550万。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4021932

2009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极大影响。据统计,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600万,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约有480万,2009年需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4021933虽然2010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比2009年增多,但2010年仅应届生就有630万4021934,在中国毕业生网发布的2008年和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中,使用了“就业寒流”来形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分析就业难的原因,固然大学生就业指导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影响比较大,社会这个大系统的宏观环境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一个固定的高校而言,对社会宏观环境的改善是无能为力的,高校能够做到的,是在现有的宏观环境下,在高校力所能及的条件下,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关于这一点,目前的研究基本上集中指向供需平衡问题。蒋旭平认为,大学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的增加速度,从2003年至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13万增加到495万,是扩招前的两倍多,而工作岗位的增加是有限的,每年岗位增长率在36%左右,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长率却保持在120%左右。4021935邓果认为,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下,每年新增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但由于新增高端就业岗位满足不了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昔日的大学生也就越来越平民化。4021936

在供给严重大于需求的情况下,如果想要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尽可能让大学生的培养与市场接轨。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学历供应层次就越来越高。但应考虑到,当前就业市场化,劳动者的价格是由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双方的供求关系决定的,而就业岗位的多少是由市场决定的。所以,当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以市场为导向,让市场供给就业岗位,让供需关系发生资源配置的作用时,高校管理与运行模式也应以市场为导向,让就业市场的供需关系对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发生作用,让市场需求决定招生规模与专业设置。4021937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仅仅由市场需求决定招生规模与专业设置还是不够的,要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课程设置是关键。否则,招生规模与专业设置是基于市场需求的,课程设置脱离市场需求,培养的学生还是不能满足企业需求,依然无法提高就业率。正是在这个理念下,本书选择研究基于社会需求的课程设置,力求采用反求工程方法和比较分析方法,用来自文献调研的结果,用来自问卷调查的结果,选定特定专业,选定特定样本,从社会需求的视角,分析如果要提高就业率,应该开设什么课程。

本书是山西省高等教育改革项目《构建“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也是山西省高等教育改革项目《工科院校创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作为省级教改项目的研究成果,我们不仅注重理论研究,更注重实践意义,把来自实践的数据上升到理论高度,然后再指导实践。本书的研究成果,首先是为太原工业学院服务的,是针对太原工业学院这个特定样本做的研究,因为本书作者吴俊清是太原工业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比较关注太原工业学院的高等教育改革。其次,本书的研究成果是为工科院校服务的,针对的是工科院校的工科专业,文中大量的样本是我国工科院校的工科专业,因此,可以供我国的工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决策依据。

三 研究内容

本书的研究内容,从研究思路到框架结构方面,都在力图体现“三三制”人才培养理念,特别是基于社会需求的“三一制”人才培养体系,也就是体现如何从社会需求角度,倒推创业、考研、就业的课程设置。

(一)研究思路

1.确定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理念是什么

(1)关于工科院校“三三制”人才培养理念

本书提出了基于产业链的工科院校三三制培养模式。三三制是由三个“三一制”共同构成的,这三个“三一制”分别是:基于市场需求或者社会需求视角的课程链、专业链和学科链;基于工程实践视角的实习、实训和实验;作为本书研究主体的,基于分销渠道视角的学业、创业和就业。

三个“三一制”的核心是本科生,核心与各个“三一制”的关联性即为三个视角:市场需求或者社会需求视角、工程实践视角和分销渠道视角。基于三个视角的“三一制”,在架构上形成了“品”字形的“三三制”。

提出“三三制”的依据是产业链,从供应商到生产商、分销商,再到企业用户,在产业链的这四个节点中,供应商是中学,供应的是即将步入高校的高中生。生产商是工科院校,生产的产品是本科生。分销商是人才市场、招研究生的院校,分销产品的渠道是学业、创业、就业。

(2)关于三个“实”彰显的工程实践应用特色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除了考察学校在创新教育和实践教育中的工作,还要通过调查和考核来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在这方面所获得的奖励和成果。可见水平评估已经开始重视本科院校对本科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业、学业、就业水平的提高。因此,创新和实践与本科教学是密切相关的,是本科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

太原工业学院是一所工科院校。以工科为主的院校具有典型的应用型特征,实践是工科院校教学的重要环节,工程特色就是通过实践来体现的。因此,突出工程特色,畅想工程师摇篮,成为太原工业学院“十二五”规划的理念之一。

实践应该是由实习、实训、实验这三个“实”字构成,实习、实践、实训、实验这四个“实”有什么差异?我们认为是这样的:实验是理论验证,在实验室做,验证理论,学习理论怎么在实践中运用。实践是与实验所说的理论相对应,是理论的应用。实习是到工厂中,相当于现场锻炼,分为金工、认识、生产、毕业实习四个阶段。而实训室实习是小范围的模拟,实验是重复,实训带有创新。可以说,实训是小范围的实践,实习是大范围的实践。针对实习、实践、实训、实验的区别,我们认为,工程特色应该贯彻到学科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当中。

(3)关于学科集群: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打造

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打造的基础条件,其一是必须有效配置大学各种资源,通过整合,实现有机组合。其二是能够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大学,才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学。

大学核心竞争力应该体现在什么地方?目前的研究提出了三种观点:学术核心论、学科建设核心论、文化核心论。无论是学术核心论、学科建设核心论还是文化核心论,都只是阐释了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核心,只是在阐释办一所大学的重要部分在什么地方,违背了管理学上关于核心竞争力“核心”二字所表征的独特性、难以模仿性。一所大学办得好坏,其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因素很多,如学科建设的各个方面、学术水平与学术成果、师资队伍等,但是重要部分不等于是核心部分,不等于是能够给高校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部分。例如,太原师范学院,学科建设、学术水平、学术成果在山西省高校里竞争优势处于较弱的地位,但是后勤集团却办得有声有色,在山西省高校里异军突起,成为标志性品牌,是该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对于某一所具体的高校而言,其核心竞争力只能打造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而不是面面俱到,也无法面面俱到。学科集群是有利于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具体原因如下:学科集群有利于高校创新。学科集群本质上是一种资源整合,资源整合有利于发挥竞争优势。学科集群直接导致大学科技园的产生,有利于产学研结合。学科集群有可能产生蚁团效应,有利于处于弱势的大学的发展。因此我们说,学科集群有利于打造大学核心竞争力。

(4)关于“订单式”培养的相关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其人才培养观必须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更加显现,并且不再只为某个行业、职业服务,而是必须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高校培养的人才不再是短缺资源,而是必须熟练掌握劳动技能、能够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的普通劳动者,高校就业情况成为衡量高校办学的重要指标;高校培养的内容不再是单纯的书本知识,而必须不断更新淘汰;高校的专业界限和专业设置应该更加灵活,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在这种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必然要结合用人单位,对人才规格、能力等方面的需求开展教学活动,培养符合单位要求的人才。这就提出了一个“订单式”培养的问题。

“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本质就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培养方式,顺应高校改革方向。这种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法,迎合了市场需求,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5)个性化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

教育个性化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强劲的教育思潮,也是当代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在教育个性化思潮的影响下,主要发达国家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体现出要求个性化的发展趋势。4021938

近10年来,中国高校的规模迅速扩大,规模化教育容易制造标准化产品——同一个专业的学生就像从一条生产线上出来的批量产品,知识结构雷同,缺乏个性与创新。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学生群体出现多样化,不同学生个体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需求的差异性日显突出。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偏重以专业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得教育缺乏特色化和个性化,造成“千校一面”、“千人一面”。如何适应不同学生群体的需要,不仅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突破口。高校只有根据学生的能力、个性、兴趣和爱好,对学生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设计多样化的课程体系,才能构建起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4021939

2.在人才培养理念的引导下,研究基于社会需求的课程设置

(1)工科院校课程设置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主要从历史、现实以及时代变革要求这几个角度对工科院校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2)基于社会需求的工科院校课程设置原则与要素

基于社会需求这个前提,工科院校课程需要遵循哪些原则,包含哪些要素?这是此部分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下一步研究的依据。

(3)工科院校课程设置的构想与框架

主要从核心、动力、保障和策略几方面构建工科院校课程设置的框架。

(4)信息时代与网络环境下的工科院校课程设计、开发与评价

信息时代与网络环境已成为人们工作、学习与生活的必然环境。在这个环境下,工科院校课程设计、开发与评价要体现时代特色。

3.分别研究基于社会需求的创业课程设置、考研课程设置、就业课程设置

(1)关于基于社会需求的创业课程设置

大学生创业者如何认识和理解创业和创业教育?对于同样问题创业型企业家如何回答?两个群体的创业认知有何差异?来自实践和市场需求的调查对于创业教育的开展更具有价值。经过对企业家的问卷调查,对比大学生创业者的访谈结论,我们发现,大学生创业者与创业型企业家在创业认识上既存在共同之处,也存在差异,创业型企业家的认知,对大学生创业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2)关于考研课程设置

我们选定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研究该专业研究生招生方向有哪些;从考研课程的情况来看,什么课程是大多数院校报考研究生必考的专业课程;如果要提高考研率,高校应该开设什么课程,选用什么教材,由什么人授课,才可以提高考研率。此外,还通过对在读研究生的调查,明确为了提高考研率,学生的需求是什么,高校能够采取什么措施提高考研率。

(3)关于就业课程设置

相对于创业与考研来说,就业的学生所占比例是比较大的,为了提高就业率,高校基于社会需求或者市场需求,应该开设什么课程,怎么开设,谁来授课,怎么授课,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选定自动化专业,研究该专业目前在高校开设的课程、实验室建设情况与就业率的关系,并通过问卷调查,提出一些可行性措施。

4.研究基于社会需求课程设置下的师资培养

(1)时代召唤下的师资类型有哪些

我们需要培养行业特色型、高层次双师型和综合型的师资队伍。

(2)国外师资培养模式以及对我们的启示

美国、德国和新加坡等国的师资培养模式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3)工科院校师资培养模式与策略

在借鉴国外的基础上,结合本土特色,构建我国工科院校师资培养的模式,提出基于本土需求的师资培养策略。

(4)以太原工业学院为案例,研究工科院校师资培养问题。

(二)本书的框架结构

本书共有六章内容,各个章节的结构是在一定研究思路引导下安排的。第一章,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理念。第二章,工科院校基于社会需求的课程设置。第三章,基于社会需求的创业课程设置。第四章,基于社会需求的考研课程设置。第五章,基于社会需求的就业课程设置。第六章,基于社会需求的工科院校师资培养。

第一章,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理念。

工科院校“三三制”人才培养理念;三个“实”彰显的工程实践应用特色;学科集群: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打造;“订单式”培养相关问题和个性化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这些理念,是目前已经得到理论界公认的,并且已经开始贯彻到各个高校的高等教育改革实践当中。在全书的写作过程中,我们一直注重这些理念,正是在这些理念的引导下,完成了全书的研究工作。

第二章,工科院校基于社会需求的课程设置。

工科院校课程设置存在什么问题?我们从历史、现实以及时代变革要求这几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工科院校课程设置的原则与要素,从核心、动力、保障和策略几个方面构建工科院校课程设置的框架。最后,研究信息时代与网络环境下的工科院校课程设计、开发与评价。

第三章,基于社会需求的创业课程设置。

本章在大学生及其创业概述基础上,提出了反求工程方法在创业教育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并对山西太原市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30名大学生创业者做了访谈,对山西太原市高新技术中心100名创新型企业做了问卷调查,通过比较访谈和问卷调查,提出了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并将之贯彻到太原工业学院的实践当中。

第四章,基于社会需求的考研课程设置。

本章从研究方向、课程设置、指定教材这几个方面对我国高校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研究生招生情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又从课程设置、师资力量两个方面,研究了我国高校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本科教学情况,最后,做了关于考研需求及其辅导的一次调查。

第五章,基于社会需求的就业课程设置。

本章首先从就业难的现象入手,指出我国高校缺乏就业竞争力。然后分析了我国高校自动化专业课程设置及就业情况,最后在分析课程设置、实验室建设与就业率关联性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指出了提高就业率必须采取的一些措施。

第六章,基于社会需求的工科院校师资培养。

首先明确时代召唤下的师资类型有哪些;然后在借鉴美国、德国和新加坡等国师资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本土需求的工科院校师资培养模式与策略;最后以太原工业学院为个案,展开案例研究。

四 研究方法

(一)反求工程方法

反求工程类似于反向推理或者反向归纳,属于逆向思维体系。反求工程通过对已有的产品进行解剖、分析、重构和再创造,挖掘未掌握的技术,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

反求工程近来被频频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如竞争情报领域,通过反求竞争对手可能会怎样去获取企业自身的情报,从而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反求工程的优势在于,采取了逆向思维,可以突破惯性思维,获取从正向思维难以获取的真实信息。在创业教育领域也可以使用反求工程来分析,摒弃目前创业教育采用的正向思维,采用逆向思维方式,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明确创业教育的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教育。

(二)调查分析方法

本书的写作,从三个地方使用了调查分析方法。

1.创业课程研究

对30个大学生创业者做了访谈,对100个创业型企业家做了问卷调查。用30个问题问30个大学生创业者,看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感知到的创业是什么,需要在学校解决什么问题,才能满足创业的市场需求。用30个问题问100个创业型企业家,看大学生创业者的认知与创业型企业家的认知是否存在差异,并研究为什么存在差异,怎样解决差异问题。

2.考研课程设置

对太原理工大学100名在读研究生做了考研的问卷调查。我们拟通过对工科院校已经入学的研究生的调查,获知研究生的需求是什么,怎样进行辅导能够让更多的本科生成为研究生。

3.就业课程设置

对太原工业学院自动化专业74名应届毕业生做了就业的问卷调查。

(三)文献调研方法

本书的写作,在两个地方使用了文献调研方法。

1.考研课程设置

对我国100多所高校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文献调研。本着什么学校招什么研究方向,入学考试考什么课程,指定什么考研教材的思路,我们分别从研究方向、考研课程、指定教材三个方面,分析该专业的研究生招生情况。

2.就业课程设置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高校自动化专业课程建设情况,我们选取了中西部地区的20所工科院校,获取了20所院校自动化及自动化相关专业的数据,通过对其课程设置、实验室建设情况的分析,获知课程设置、实验室建设对就业率提高的影响。

五 研究新意

(一)工科院校“三三制”人才培养体系的提出

“三三制”始于延安党风廉政建设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在我国党政、行政、医疗、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领域逐渐被应用,尤其是在教育领域,为了区别于国外的“三二二制”教育体制,受到大、中、小各级各类办学层次院校教育体制改革的追捧。本书的“三三制”人才培养体系是针对工科院校、借鉴产业链理论提出的,具有一定的新颖性。

从理论上提出“三三制”并论证、实践“三三制”是需要经历一个过程的。在理论上论证的时候,是从“三一制”开始的,逐渐成为三个“三一制”,构成了一个体系。在论证与实践的过程中,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是一种干中学的实践。经过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分析,不断地完善,最终提出了本书的“三三制”。

(二)反求工程方法在创业教育领域的应用

反求工程近来被频频应用在社会科学领域,但是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创业教育的领域,尚属一次新的尝试。特别是本书的写作,利用反求工程方法,对山西太原市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的30名大学生创业者做了访谈,对山西太原市高新技术中心100名创新型企业做了问卷调查,通过比较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提出了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并将其贯彻到太原工业学院的实践当中。

(三)课程设置、实验室建设与就业率关联性分析

本文选择研究课程设置、实验室建设与就业率关联性研究,拟通过实证分析,研究课程设置、实验室建设与就业率是否具有关联性,并通过问卷调查,从社会需求倒推课程设置,提高就业率。之前的文献都是在理论上阐释课程设置与就业的关系,本文的研究不但阐释了实验室建设与就业的关系,而且还通过实证分析,采用定量分析方法,验证了课程设置、实验室建设与就业率具有关联性,呈现正相关性。

由于时间、精力和知识结构的局限性,本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请专家、学者、管理人员和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帮助我们进一步完善理论研究,并应用到实践当中。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吴俊清.社会需求与课程设置:基于工科院校的考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吴俊清.社会需求与课程设置:基于工科院校的考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吴俊清(2010).社会需求与课程设置:基于工科院校的考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