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列宁和平共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ISBN:978-7-5203-1275-2

出版日期:2018-06

页数:241

字数:254.0千字

丛书名:《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列宁专题思想研究丛书》

点击量:9015次

定价:66.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专题:
基金信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展开

图书简介

本书侧重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列宁阶段思想史的研究。在进行了相应的前期工作和进一步阅读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我们选定“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这一切入点。毋庸置疑,列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列宁思想的研究,既可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发展与完善,又可在俄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之间建立某些连接,从而实现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创新。总体来说,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

一是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是列宁思想大厦的重要构成部分。通过对这一思想的研究,分析列宁思想有关组成部分的理论逻辑:帝国主义论—一国首先胜利论—均势论—和平共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探索,同时探讨其价值: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地位、对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巩固的意义、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意义、对“两制”关系的意义和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意义。

二是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对我们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并对于回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实际上,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所要面对的也就是列宁所论述的“问题域”。

我们认为,对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理论逻辑及其价值的研究将拓展在这一研究领域的理论视野,将列宁相关的思想连接起来,从整体进行分析,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者突破传统的研究视角和一般论述。同时,这一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面向21世纪的挑战,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世界的支柱角色及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发展的中坚力量,必须加强对和平共处及和平发展的多维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地分析我们所处的复杂环境,找到与世界合作的路径,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指导下,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独特贡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然,我们并不奢求对列宁和平共处思想逻辑构架的整体探究,不是其逻辑构架的全貌,只是想抓住几个主要的连接点进行分析,以期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一点有创新性的分析和解读,特别是立足于文本,尝试“回到”列宁的语境和思想逻辑构架,得出一些独到的见解,并结合现实对其价值做出判断。基于此,本书主体部分包括五章内容。

第一章分析列宁和平共处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准备。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各类矛盾不断激化,引发了全面的政治经济危机。列宁在汲取马克思、恩格斯及以后关于帝国主义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无可争辩的资产阶级统计的综合材料和各国资产阶级学者的自白”,说明20世纪初期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在其国际相互关系上的总的情况,从而形成了科学的帝国主义理论。列宁认为,帝国主义是寄生的、腐朽的和垂死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同时,本章还对帝国主义列强争霸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苏俄所处的现实国际国内境况进行了梳理,认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所面临的新问题、苏俄所面对的局面是列宁提出和平共处思想的基础。列宁对帝国主义问题的研究、其帝国主义理论的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帝国主义争霸的性质和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列宁和平共处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准备。

第二章解读列宁的“一国首先胜利”思想及其与和平共处思想的逻辑关系。首先,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论述进行了梳理,他们认为,“共产主义革命”将“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联合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其次,本章主要从文本的角度对列宁“一国首先胜利”思想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解读,并评析了列宁的思想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间的关系,认为不能将两者对立或割裂开来,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中包含了“一国首先胜利”的因子,列宁的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立足时代的变化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的新回答。最后,本章分析了列宁的“一国首先胜利”思想与其和平共处思想的逻辑联系,认为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理论延展,而苏俄政权存在下来既是“一国首先胜利”思想的胜利,又是和平共处思想提出的实践基础。

第三章分析列宁的“均势”理论及其与和平共处思想的逻辑联系。本章以较为开阔的思路对欧洲传统的“均势”思想与外交实践进行了分析,还专门对俄国的“均势”理念进行了探讨。本章的重点在于:从文本角度梳理列宁对“均势”的论述,探究列宁“均势”思想的内容,认为列宁从内涵、制度层面、策略原则和目的性价值四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了欧洲传统的“均势”理论与实践;探究列宁“均势”思想与和平共处思想间的逻辑联系,认为“两制”均势的出现是“共处”的前提和表现形式。在列宁看来,“两制”均势是极不稳定的、暂时的,与资本主义世界“共处”只是“一种策略”。本章还评析了列宁的“均势”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贡献。

第四章分析了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主要内容与实践探索。经过无比艰难的三年国内战争后,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单独一国同周围其他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共存局面形成,在列宁看来,一国首先取得胜利后的和平共处策略应坚持和平外交的总原则,强调社会主义国家应当极为重视对外关系的建立,特别是打开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要利用矛盾和争取动摇者,把和平共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变为现实;在共处过程中,要警惕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和颠覆活动;苏维埃国家自身要集聚各种力量,大力发展经济,缩小同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差距;同时积极发展对外经济联系,以此带动不同社会制度国家政治关系的缓和。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苏维埃国家的外交实践取得了重大成就,主要包括:发展了同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土耳其、阿富汗、中国等周边国家的睦邻关系;采取冷静的现实主义立场,发展了同一大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出现了同苏联的“建交热”,改变了苏联的国际生存环境,赢得了同资本主义国家和周边邻国较长时间和平共处的有利环境;积极实施对外开放,把对外贸易和国内经济建设统一起来,实现了利用资产阶级的资本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

第五章总结分析了列宁和平共处思想及实践的价值。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分析对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的价值;二是分析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三是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的价值;四是探讨“推动构建和谐世界”的理论与实践对和平共处思想的创新发展。笔者认为,在列宁和平共处思想指导下,苏维埃国家把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结合起来,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制定现实的政策目标,以经济为先导,带动政治关系的正常化,同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周边邻国建立了正常的国家间关系,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巩固和生存创造了最佳的环境。同时,列宁和平共处思想及实践对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他所提出的一系列国际关系的新原则、新做法,推进了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开创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关系的全新模式,对于当代“两制”关系的发展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对于我们在当代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以及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列宁和平共处 “一国首先胜利” “均势” 当代价值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刘从德,杨光.列宁和平共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刘从德,杨光.列宁和平共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刘从德和杨光(2018).列宁和平共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