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庞晓光的博士论文《科学与价值关系的历史演变》经过将近两年的修改,即将付梓。她早就期盼我能为她的专著写篇序言,以壮行色。从她的希冀中,我深切地感到,她对书稿的怜爱之心溢于言表——这毕竟是她的处女作,也是她多年心血的结晶。
尽管我一向认为,人之患在好为人序,但是我无论如何不能使她失望。因为晓光是我的学生,我有继续尽责的义务,尽管她已经毕业离校。更何况,我是眼看着她的博士论文怎样一字一句写出来的。我想,了解一些在书稿中不可能涉及的写作背景和跋涉历程,对于读者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文思和旨趣也许不无裨益。
晓光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级博士研究生。记得在2004年下半年,她决定投考我名下时,曾修书一封。从那工整、娟秀的柳体小楷中,我一眼就察觉出她是一位才女。果不其然,她在当年18名考生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有趣的是,在科学技术哲学科目的考试中,面对最后一道作文题目(两题任选其一),她未仔细打量,一口气写了两篇短论,用足三个小时。走出考场与其他应试者交流时,她才知道自己白费一半气力。大概因为两篇短文都写得思想飞扬、文采斐然,加之书写又隽秀、清逸,她最终得到该科目的最高分(88分)。此歪打正着之事,一时竟传为美谈。
晓光荣登榜首自然毫无悬念。记得在正式录取通知书发出后,我约她晤谈,把手头现存的多部著作和译著送给她,供她进一步了解我的学术思想、研究兴趣和价值取向。2005年秋甫一入学,我就提前给她定下博士论文的题目——“科学与价值关系的历史演变”。
我的学术研究领域是科学哲学、科学思想史和科学文化,我的已毕业或未毕业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全部处于这个范围。二三十年的学术研究实践,使我对这几个学科了解得相当透彻,选择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时也得心应手、胸中有数。我的选择有四个原则:
一是选题要有恒久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不选那些跟风赶潮、就事论事、没有学术生命力的题目。二是选择国内外学术界没有涉及过的论题,起码是没有系统研究过的,自主创新余地大。学生在完成论文后,就能够站在一个学术制高点上,在该论题及其相关问题上具有足够的发言权。三是能够通过撰写博士论文,熟稔问题语境,洞达思想理念,把握研究方法,扩大学术视野,为后续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四是我本人先期做过某些研究或有所涉猎,知道题目的深浅和大致理路。
在我有“资格”招收博士研究生(本人所在单位2004年才拥有所谓的“博士点”)之前,手头就有十多个这样的现成题目。我也拟下工夫加以探索,或限于时间和精力不济(如“西方科学主义思潮的历史轨迹”、“批判学派与现代和后现代科学哲学”等),或苦于心余力绌(如“莱伊思想研究”、“奥斯特瓦尔德思想研究”等),一直未能如愿。现在,身边有自己的门生,他们完全可以分担我感兴趣的研究题目,完成我的未竟之志。
晓光的博士论文选题,即属于这种景况。远在20世纪80年代末,我率先就“科学价值”(science-values)问题进行过一番探讨,接着在90年代初接连发表数篇有影响的论文
这一拖就是十多年。直到21世纪伊始,我在研究科学文化和科学论(science studies)时,才再次涉足科学价值问题。2005年2月,我动笔撰写《科学的文化意蕴》,在第2章“科学价值”的第2节中,我以“科学与价值关系的历史素描”为题加以叙说。由于此节只是该书(710千字)的一个小节,加之我翻阅的资料有限,只写了5000余字,远未给出完整而细致的历史画面。但是,历史图景的格局已经清晰可见:
科学与价值关系的历史呈现出“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态势:古希腊和中世纪以价值为主导的科学与价值不言而喻的“合二而一”→近代科学诞生时期二者在理念和建制上的“逐渐分离”→启蒙运动时期二者在休谟和康德哲学中的“自觉分离”→19世纪中期和20世纪初期在实证论中的“激进割裂”→20世纪中期在新与境中的“重新结合”→20世纪后期后现代主义人为的“价值掌控”并由之引发的“强烈反拨”。
由于晓光的博士论文题目早已确定,她在上英语等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同时,就开始调研和收集资料。我把自己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复印的相关外文材料,一并交给她参考。2006年春,她正式转入以论文为中心的研究阶段。此时我告诉她,紧紧围绕上述主线搜集材料,并以此为架构,最后形成全面而严整的历史图像。我强调,“科学与价值关系的历史演变”这个论题和科学的价值(values of science)关系较小,与科学中的价值(values in science)密切相关,与科学与社会价值观念的互动有一定的联系。该论题哲学色彩较强,注意厘清概念,明达思想,可穿插议论或设专章条分缕析、概括综合。
此后,我陆续给晓光介绍了一些参考书目,也不时就一些模糊认识或困惑之处交换看法,探求奥义。我还在一些细节上提示: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是充满价值的,牛顿力学已经从定律和理论中消除价值,只给上帝保留了第一推动;知识与价值或科学与价值的纠缠,在近代科学的开创者哥白尼、开普勒、牛顿(不知伽利略如何?)等人身上还有积习或残留;16世纪围绕哥白尼的日心说、19世纪和20世纪围绕达尔文的进化论引起的争论,其中涉及科学与价值的关系问题;批判学派(尤其是彭加勒、迪昂、皮尔逊)、爱因斯坦、罗素、怀特海等就科学与宗教、科学与价值发表了诸多看法;也要注意顺便搜集历史上的“科学的价值”的资料,如古希腊轻视实用知识和技艺,英国皇家学会曾经强调科学的功利主义,以便为科学赢得地盘……我再次阐明:
关于《科学与价值关系的历史演变》的写作,要首先界定本文中赋予“科学与价值关系”所涉及的外延范围。一是要明白:科学与价值关系主要涉及科学中的价值,而科学的价值、科学与价值的社会互动是次要的和辅助的。二是要清楚:科学与价值的关系,主要是指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中的价值,也就是科学理论中体现或隐含的价值,特别是对科学理论的证明、论证、辩护、说明、解释、诠释等包含的价值因素,而作为研究活动的科学和社会建制的科学中的价值是次要的和辅助的。
费耶阿本德有言:“我们必须要做的是,通过对科学史中一手资料的详细研究,来取代那些华而不实的空中楼阁。这就是我们要分析的资料,这就是产生哲学问题的资料。”
在指明积累历史资料重要性的同时,我也不忘申明,不要忽视对哲学或分析性资料的关注。因为后者有助于明晰和厘清概念,建立健全的纲目框架,以铺排资料和方便叙述。更重要的是,它们对于评点和议论,提高论文的思想性和哲学水准特别有用。在历史资料比较匮乏时,也可起一些弥补作用,以维持必要的篇幅,使得全文各个部分不至于过分失衡。
在相互切磋和彼此琢磨的过程中,我还向晓光揭橥了两条思想线索:科学与价值关系的历史演变呈现出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价值是联结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一条重要纽带。关于后者,我向她说明:
价值之所以能够作为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主要纽带,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科学自身固有价值(科学中的价值、科学的价值、科学与社会价值观念的互动),二是把科学的目标定位于探究和实现对人的生活最有价值的东西。这样一来,新的科学的目标把“为科学而科学”和“为功利而科学”都包括在内,但是又高于二者。
我进而指出:“关于价值是联结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一条重要纽带的命题,您可参阅有关知识哲学和智慧哲学的论述。不知道您先前看我的资料时是否注意到这一点?”我还建议,甚至论文的“结语”也可以以此为标题——“价值:联结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纽带”。
在学生提交博士论文初稿之前,我一般让他们交付一篇自认为较好的样章。晓光也不例外。在审阅她的万把字的文稿时,我除从标题、概念、框架、论述逻辑、材料组织等大的视角着眼外,也很注意分段是否合适、行文是否流畅、词汇是否恰当、书写是否有误、标点是否正确等细节。在她递交的样章中,我大大小小改动了百余处。晓光原先以为自己写文章还顺当,不大注意枝节问题。看到我密密麻麻的批改后,她如醉方醒,有醍醐灌顶、甘露洒心之感。她知无不为:“我拟把您批改的论文系统整理一下,建立一个名为‘写文章要注意细节’的文档,贴在桌前,有空就看。我反省的结果是,频繁出错的根本原因,是在思想上不够重视,自以为只要文章思路对头,其他都是小事。”晓光这种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的态度,使我深信她必将作出高质量的论文。
就在这样的切磋琢磨中,晓光的博士论文日渐成章。当然,她有时不免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茫然,但是经过深思和颖悟,旋即又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
背负西山依古墩,隐身著述黄叶村。
瓦灶绳床难果腹,茅椽蓬牖无余温。
十载披阅伴青灯,五次增删和泪痕。
傲骨嶙峋不入时,乃留传世满乾坤。
我希求他们学习曹雪芹的精神,尽其所能追求完美,打造精品博士论文。事实上,我的硕士论文《彭加勒与物理学危机》
晓光是2008年4月把论文初稿交给我的。我用一周时间逐字逐句加以批改,觉得还需补充材料,深化思想,修饰文字。我估计,她在一个多月之内不可能完成这些任务,难以达到我要求的学术水准。就建议她延期半年,以便把论文作得像模像样。我还说,我们不必效仿他人,怀揣急就章,在导师和熟人的庇护下贸然行事、悍然闯关,养成投机取巧的心理和敷衍了事的毛病。我们应该练就硬功夫,作出好论文,靠自己的本领和人格走天下,而非攀龙附凤、仰人鼻息。
晓光极有悟性,一下子彻悟我的良苦用心。她就论文尚欠充实的部分继续收集相关资料,孜孜研读,并在提高论文的逻辑性和思想性上狠下工夫。不用说,她也十分注意细节,在行文和遣词用语上颇费心思。最终,她在规定的期限交出让我基本满意的答卷。2008年12月4日,我对她的博士论文作出如下书面评价:
科学价值问题,特别是科学与价值的关系问题,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科学哲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的议题,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哲学意义。但是,学术界以往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大都从静态的哲学或逻辑分析层面展开。然而,科学与价值的关系并非仅仅是抽象的概念问题或逻辑问题,它随着历史的演进不断嬗变和发展,只有透过历史的维度才能充分展现二者关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遗憾的是,国外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尚缺少历史向度,更没有细致的历史图像描绘,个别零散的论述也是不连贯的和片段的。国内学术界对这个问题本来就关注不多,尤其是历史的透视,除李醒民做过粗略的勾勒外,还无人涉及。迄今为止,学术界缺乏比较完整、比较详尽的关于科学与价值关系演变的历史图像。从这个背景上看,庞晓光的博士学位论文《科学与价值关系的历史演变》,可以说正好填补了这方面的学术空白。
由于前人没有关于这个课题的专门的、系统的研究论著,作者只能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淘金”,在字里行间仔细搜寻和查找。好在作者有这样的韧劲儿和毅力,也有较强的研读英文文献的能力,终于运用较为丰富的科学思想史和社会史资料,描绘出比较完整、比较系统、比较贴切的科学与价值关系演变的历史画面:从前科学时期不言而喻的合而为一,到近代科学诞生时期在理念和建制上的逐渐分离,再到启蒙运动时期在休谟和康德哲学中的自觉分离,进而在19世纪中期和20世纪上半叶达到实证论和逻辑经验论的激进割裂,直至20世纪中期开始在新与境中的重新结合(以及后现代主义人为地、极端地使科学沦为价值的附庸)。在这条历史线索中,科学与价值的关系似乎呈现出否定之否定的演变态势。在此基础上,作者力图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二者关系变化的脉络和根源进行历史的、哲学的和社会学的剖析,得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结论。作者认为,不能简单作出科学价值中性的或科学价值负荷的结论,而要进入当时具体的时代与境、结合时代的思想潮流和社会文化氛围,来理解二者关系变化的历史性和合理性。当研究的视角从静态的学理分析转到动态的历史考察,许多争论也就不难迎刃而解。科学与价值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从根本上看是科学自身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与科学的社会文化与境的变迁相关。它似乎向我们昭示出现时代的大趋势: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已经开始步入汇流和整合之道,当代的科学观正在从知识科学观迈向智慧科学观——这是融合理性与情感、事实与价值、逻辑与诗意的生机勃勃的科学观,是对人类未来命运充满终极关怀的、富有人性的、具有自我意识和反思的能力的科学观。
这篇博士学位论文整体框架合理,概念准确,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性强。此外,论证严谨,叙述流畅,语句通顺。我觉得,这是一篇比较好的博士论文。
由于论文质量过硬,事先准备充分,晓光在2008年12月26日的答辩会上成竹在胸,镇定自若。面对质疑问难,她侃侃而论,最后顺利过关。回顾三年有半的学术交往历程,面对晚宴上师生欢聚的激越场景,我颇有感触,随即以“平安夜晓光博士论文答辩通过欢宴”为题,赋诗一首:“家酒三杯意正酣,今宵聚首器宇轩。千里之行足下始,乐在学海风满帆。”我在诗中充满希望和期待:博士论文的完成,只是为今后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起锚点;学术的海洋虽然渺无际涯,深不可测,但是要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对于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我向来自有一套主见:使研究生掌握从事学术研究的功力和方法,尤其是培养他们严谨之学风、自由之思想和独立之人格。
我是栖居在自己精神家园的自由思想者,时而在学术竞技场纵情驰骋,时而在心灵休憩园惬意徜徉。我的所作所为遵循自然的节律,听命个人的意志,与外界纠缠不休的纷繁人事和变幻莫测的时髦潮流没有什么瓜葛。可以说,我的生活是“由心调”
好心的朋友看我埋头一干就是多年,总以为我压力很大,工作很累。其实,压力一点也没有,感觉一点也不累。因为我的命运、我的时间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想快就快,想慢就慢,想干就干,想歇就歇,全由我一人调节。我奉行的“处世哲学”是:“车到山前必有路,哪里天黑哪里歇。”当写作遇到一些思想障碍,一时理不出头绪时,我总是自信“车到山前必有路”。果不其然,走到那一步,头脑豁然开朗,疑虑涣然冰释,通幽之曲径赫然展现在眼前。在不想写时,我随时可以干与之无关的事情,以便换换脑筋,或者干脆搁笔睡大觉。我从来没有什么时候必须完成什么的硬性计划,更没有人给我下这样的指令,我是“哪里天黑哪里歇”。说起来,我每天写作的时间至多也就四五个小时,向来不起早贪黑开夜车的。学术研究和写作是我的生活方式,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每天平平常常过日子,过平平常常的日子一样。试问:压力何在?何累之有?况且,每当恍然会意、翩然顿悟、斐然成章之时,身心仿佛飞升到思想的天国,纵情在无垠的太空自由翱翔——“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习惯于“由心调”的我,早就憬悟其中妙不可言的真谛和天趣,自然不愿意给研究生施加压力,尽管我知道惰性也是人的本性之一。我总是希望,研究生也能像我一样,逐渐意识到学术研究不是苦、不是累,而是甜、而是乐,从而自觉地“寻孔颜乐处”——这是宋明理学家周敦颐根据《论语》下述两段话语提出的一个命题:“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精神进入到这种化境,往往是情感迸发、思想喷涌、灵感突降的时刻——最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时刻。正是在这种出神入化的佳境下,晓光开始涉笔,从而能够一举达到较高的学术水平。从博士论文煞笔至今,她在多家学术刊物发表的近十篇文章——她的博士论文每一章都可独立成文——就是明证。其实,这一切只是水到渠成之事,晓光不过顺其自然而已。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也是神秘莫测的。她能触动人的激情,启迪人的灵感,陶冶人的韵致,赋予人以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因此,我特别教养研究生热爱自然,走进自然,融入自然,感悟自然。为此,我把我们的小学术共同体称为“逍遥学派”,并带领他们在学术的桃花源中尽情徜徉,流连忘返。据记载,孔子有一次问学生有何志向。子路、冉有想治理国家,公孙赤希望做礼仪官。曾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2008年4月16日,我向研究生发出邀请:“您见过成片成片的郁金香竞相怒放吗?您见过硕大的海棠花开花落飞满天吗?您见过一排排丁香尽态极妍吗?您近距离观察过含苞待放的牡丹吗?您享受过香气扑鼻春满园吗?您与筒子河亲密接触过吗?您感受过河边杨柳婆娑,‘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它长’
紫藤架下论鸿儒,古今中外无不及。
花香时伴翠鸟语,直引奇思九天驰。
翌年4月9日,我再次向研究生发出春游邀请:“一年一度春风暖,紫藤花香又袭人。时过境迁天未老,‘前度刘郎今又来’
人在画中出没,香笼十里月河。
纵使飞红飘零,依依如诗如歌。
晓光和我的一些研究生一样,对大自然的律动和召唤极为机敏。他们深深感受到:只有对自然充满感情,研究才有灵感,生活才有情趣,才会接近“诗意地栖居”的境地。
在学术上,我对晓光寄予厚望。但是,长期以来,这一企望仅仅隐匿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不愿意讲在明处,怕给她造成有形或无形的压力。我觉得,写学术论文犹如作诗,只有达到“我不觅诗诗觅我,始知天籁本天然”
弃案绝丝一身轻,心灵自由人之精。
究际通变吾最爱,泛舟学海任西东。
素来卓立不同流,兴至戏与强权牛。
独善其身分内事,兼济天下岂敢丢。
李醒民
2010年4月25日于北京西山之畔“寒江雪屋”
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相关推荐
-
图书 价值的历程: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历史演变
作者:赵馥洁
图书 价值的历程: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历史演变
-
2
图书 科学与价值:作为实践理性的法律推理导论
作者:罗仕国
图书 科学与价值:作为实践理性的法律推理导论
-
3
图书 莎乐美形象的历史演变及文化解读
作者:关涛
图书 莎乐美形象的历史演变及文化解读
-
4
图书 清末乡村管理思想历史演变研究
作者:王亚民
图书 清末乡村管理思想历史演变研究
-
5
图书 南亚地缘政治历史演变研究
作者:杨焰婵
图书 南亚地缘政治历史演变研究
-
6
图书 《醒世姻缘传》方言词历史演变研究
作者:晁瑞
图书 《醒世姻缘传》方言词历史演变研究
-
7
图书 天津方言历史演变及相关问题研究
作者:王临惠
图书 天津方言历史演变及相关问题研究
-
8
图书 范畴化视角下的汉语否定结构历史演变
作者:梁吉平
图书 范畴化视角下的汉语否定结构历史演变
-
9
图书 赵馥洁文集.第二卷,价值的历程: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历史演变
作者:赵馥洁
图书 赵馥洁文集.第二卷,价值的历程: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历史演变
-
10
图书 公共行政与代议民主: 西方公共行政的历史演变及其启迪
作者:陈刚
图书 公共行政与代议民主: 西方公共行政的历史演变及其启迪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