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审思与重建:中小学学生学习行为研究

ISBN:978-7-5161-9038-8

出版日期:2017-03

页数:260

字数:238.0千字

丛书名:《教育研究新视野丛书》

点击量:9111次

定价:59.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的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作为未来十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基本蓝图的规划纲要,不仅勾画出这一宏伟愿景,还进一步拟定了有时间标志的战略——“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规划纲要》第23条又说:“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倡导全民阅读。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如此看来,《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建立“全民终身学习社会”这两个目标,尽管这两个目标显示出国家立场和个人立场两种不同的立场,表达的也是两种不同的视角,即“经济教育学视角”和“终身学习视角”,但二者之间又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内在关联性。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也将创建学习型社会作为未来50年我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三大战略之一,同时还强调“使教育与培训成为解决人民群众生存与发展问题的重要手段,成为社会弱势群体改变生活命运、增加家庭收入的重要手段,成为劳动者提高就业能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成为全体人民实现全面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概要》,《上海教育》2003年3B期。正是二者之间的这种内在关联性,使我们意识到,这两个目标不仅有空间上的互补关系,同时也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衡量社会发展的尺度,总是先强调其经济标准,而后渐渐转向教育的或者说文化的标准。这意味着,衡量社会进步要从经济尺度转向教育尺度,这种转换,不是用教育学视角替代经济学视角,而是既超越又包容,即承认经济是国家和民族繁荣富强的重要条件和基础,但经济又不等于社会的一切,教育学视角同时还要关注那些能产生巨大物质力量的精神性的素质。《教育规划纲要》还“鼓励和支持教育科研人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研究和回答教育改革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事实上,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众多教育学者都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寻教育发展的中国之路,同时也在探求教育学发展的中国之路。这里呈现给读者的《教育研究新视野丛书》就是研究者们在致力于这条中国之路探索过程中的思想积淀与智慧结晶。从这套丛书涉及的研究领域看,主要是教育学原理研究、基础教育研究和高等教育研究;从研究的主题看,主要集中于教育的本质论、价值论、知识论、教学论、教师专业发展及高等教育政策研究;从研究方法来讲,不仅有理性的思辨,也有实证性分析。总体上看,展现出较为广阔的学术视野和负责的研究态度和精神。《教育的情怀与修炼》一书,是作者近30年在高校从事教育学研究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作者在教育哲学、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基础教育改革、教师教育等领域都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研究心得。收入这本书的30余篇学术论文,大体分为8个部分,涵盖两个层面。一是教育理想层面。研究的重点问题包括:什么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人的素质的内涵、内容和结构是怎样的?在教育活动中如何认知、理解和达成人的知识、智慧和德性?对这些重要问题的阐述,分别从“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素质”“教育与人的智慧”“教育与人的德性”四个方面来呈现。二是教育实践层面。研究的重点问题包括:学校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教师该如何基于“以生为本”的理念,成长为智慧型、专家型、艺术型教师?学校教育活动的主阵地——课堂该如何顺应时代潮流产生积极而深刻地变革?在当今国际化、全球化、多元化的背景之下,中国教育如何保持与世界的交流与对话?中国教育学如何立足自身的学科立场、研究范式、知识样式与话语方式?对这些重要问题的阐述,体现在“教育之教师发展”“教育之教学变革”“教育之国际比较”“教育之学科建设”这四个部分之中。《知识的祛魅与人的回归——对中国当代知识教育的考察与反思》表达了作者对这一主题的批评与慎思。随着教育变革的推进和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知识”成为研究者思考教育的核心问题。然而,由于研究的偏好或思维的惯性,这一领域的研究尚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对知识的重新认识和解读,教育学理论的更新与重建也无法绕开知识这一核心问题。因此,详细考察教育中知识的本质及其变化,有助于改变人的思维方式,从一种新的视角认识、澄清和解决教育问题。这本书从历史的、哲学的和教育的视角,较为详细地阐述了知识的本质及其变化、知识的异化过程,特别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知识异化的演进以及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试图用复杂性思维方式研究知识异化的回归,从知识类型、知识价值、知识传授方式、知识功能、知识基础等五个方面,探索从唯知识教育返回到充满人性的知识教育的可能途径,为知识教育改革与发展探明一个新方向。《大学教学的多维透视》这本书从教育学、学习学、伦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视角审视大学教学,系统地探讨了大学教学的理念问题、课程与学习和教学问题、教学伦理及教学管理等问题。这些视野开阔、学理性强的探讨,是基于作者多年从事大学教学及其研究的亲历亲为,既是理论的自我指导,又是具体教学实践的理论提升,这无论是对高校教师的教学与研究,还是对在高等教育学领域中深造的研究生,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启示价值。《中国高校资助政策与学生行为选择研究》一书,是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作者首先梳理了高校资助政策与大学生行为选择关系的理论发展脉络,从新古典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到行为经济学,揭示了经济学的发展对该问题研究的进展,为建立本书的研究框架奠定了理论基础。然后,基于5000多份调查问卷,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了解具有不同社会经济地位背景的学生对高校资助政策的认知感差异,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和定序回归模型,深入探讨了高校资助政策对大学生的高等教育入学与学业发展的影响。最后,在分析中国高校学生贷款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比较了中美两国学生贷款的债务负担,并研究了校园地与生源地两种贷款项目不同的运行效率。针对高职高专学生资助政策和近五年美国高校资助政策变化的专题研究,为政府制订相关政策和大学生做出合理抉择提供了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支持。《知识·德性·审美:教师境界的反思与重建》一书,以“教师境界”作为论题,从知识、德性、审美三个维度分析教师境界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审视教师的境界,无论是对于教师自身发展还是教学改革深化,都是一个颇有裨益的课题。尤其在这个“转型”的时代,教师往往在物质需求和纷繁价值中异化,在喧嚣的生活中争夺计较,在媚俗的氛围中随波逐流。部分教师境界不高,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教师境界的现实困境引发我们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当前教师境界不高?教师境界和哪些因素相关?如何提升教师的境界?教师能够摆脱困境,追求崇高境界吗?崇高的教师境界,理应在这些问题的解决中孕育而生。针对上述问题,这本书依据“理论分析—现实审视—实践建构”的思路依次展开,不但对教师境界进行了有益的理论探讨,对当前每一位教师的生活实践也有重要借鉴。《基础教育课程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一书,是关于信息化教学的实践研究。本书立足于基础教育的信息化教学变革及长效发展机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探究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实践的课程信息化道路。主要从课程信息化的背景概述、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信息化理论基础分析、新课程目标下的课程信息化内涵阐释、新课程内容下的课程信息化现状与实践探究、新课程实施下的课程信息化应用模型构建、新课程结构下的课程信息化分层推进设想、课程信息化的研究结论与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论述。研究成果对于推进基础教育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变革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启示价值。《审思与重建:中小学学生学习行为研究》一书,展现了作者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审慎思考和实践探索。从教学论研究构成体系上看,学习行为研究归属于教学行为研究领域,但我国现行教学论,由于受到苏联教学论影响,呈现出严重的“重教轻学”倾向,以致现有的教学行为研究仍然缺少对学习行为的关注。这本书首先澄清了教学论视域下学习行为研究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并在参考国内外关涉学习行为分类的理论及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学习行为“对象—操作—结果”三维分类框架。然后,依托该框架对学生学习行为运用情况、学生生活状态与学生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在比照现实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我国学习行为知识立场的形成及其表现,厘清了学习行为生活立场重建的依据与内容,并通过解析学习行为与学生发展的相关性,提出了生活立场导向下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学习行为多样化的实现策略。最后,探讨了促进学习行为变革的教育改革策略和社会支持条件。这本书所提出的学习行为重建的理论构想和实践策略具有可行性,对当前课堂教学变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党的“十八大”之后,我国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其中,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等要求,对每一位研究者来说,都有自己的一份责任,也都有可能做出一份属于自己的贡献。教育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是值得去付出的事业,教育学研究作为一种学术生活,也是一种值得去过的生活,诚愿这套丛书的每一位读者,都能体味到作者们的精神追求与学术良知。杨小微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向葵花.审思与重建:中小学学生学习行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向葵花.审思与重建:中小学学生学习行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向葵花(2017).审思与重建:中小学学生学习行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