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术”、“学”纷争背景下的西汉《春秋》学:以《谷梁传》与《公羊传》的升降为例

ISBN:978-7-5161-0144-5

出版日期:2011-09

页数:322

字数:324.0千字

点击量:9641次

定价:40.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专题:
基金信息: 本书的出版获得洛阳师范学院专门史重点学科资助 展开

图书简介

张宝明

在中国古代,经学曾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个作用是已经走出经学时代的我们很难理解的事情。而《春秋》在经学中更是居于核心的地位,它向来被看成孔子微言大义的寄托。中国文化自古就重视历史经验的记录和总结,生当春秋末世的孔子自觉承担起了这样的责任。但在过去,修史一直是政府的事,孔子以匹夫而修史实属僭越。所以孔子要说:“知我者以《春秋》,罪我者亦以《春秋》。”不过,孔子的修史却不同于前人,孔子在修史的过程中寄托了很多的深意。所谓:“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其义则丘窃之矣!”这两段话虽说出自孟子的记录,但却是历代儒生所深信不疑的。近代以来,学者纷纷有撰文论证《春秋》非孔子所作。其实,《春秋》是否为孔子所作并不重要,关键是历代儒生都相信那就是孔子所作。司马迁的话可以作为一个典型:“《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在儒生看起来,孔子所修的《春秋》并非记录了已然的历史,而是记录了应然的历史。

也正由于此,在儒生的眼中,《春秋》所发挥的作用也是其他任何经典所无法取代的。据孟子说在孔子修成《春秋》之后就立即收到了“乱臣贼子惧”的效果。以我们今天一个研究者的角度来看,《春秋》在中国历史上的确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仅以经学即将衰落的中国近代思想史为例,《春秋》无疑是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影响最为显著的一部儒家典籍。常州学派兴起以后,今文经学,尤其是《公羊》学开始复兴。至清末就发展到顶峰,成为康有为变法的理论依据。康有为的《春秋》学继承了汉代《春秋》学的基本精神,大张三世之说,认为孔子在修《春秋》时把242年划分为三个阶段:所见世、所闻世、所传闻世。而且于所传闻世见据乱,于所闻世见升平,于所见世见太平。康有为认为他所处的时代,还没有达到太平世,所以还不能施行共和,而只能进行立宪。为了张大《公羊》,他还极力攻击《左传》,说《左传》是西汉末年刘歆割裂《国语》而伪造的,刘歆作伪的目的在帮助王莽篡逆。他认为自己是发千古前人所未发。而章太炎力主革命,所以针对康有为的《春秋》学,章氏大力提倡《春秋》攘夷说提倡革命,并极力表彰《左传》而写出了《春秋左传读》一书。

在经学时代终结以后,《春秋》的影响依然不可小觑。近代史学史上影响巨大的疑古思潮就与《春秋》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康有为为首的今文经学对古文经典的否定,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而康有为托古改制之说,更是对顾颉刚形成了很大的启迪。顾颉刚终身坚信《左传》系伪书。顾颉刚的重要发现是他的层累说。他的这一说法无疑很有启发意义。他在《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与历史》、《汉代学术史略》、《秦汉的方士与儒生》、《春秋三传及国语之综合研究》等一系列著作中多次表达了对《左传》的看法,他认为刘歆的《世经》中所记载的古史系统是在为王莽的篡逆服务。由于《左传》中有可以证成刘歆《世经》的内容,所以他就进一步说《左传》是伪书,是刘歆割裂《国语》而成的。他认为刘歆通过伪造《世经》和《左传》,成功地将汉家之德由土改成了火,这样就可以使王莽顺利地以土代火。他就这样将自己的层累说与刘歆割裂《国语》伪造《左传》说捆绑了在一起,为了维护层累说他不得不坚持刘歆造伪说,直到他晚年也没有改变。于是关于《左传》的真伪,就成了现代学术史上的一段公案,很多重量级的学者都陷入其中未能自拔。甚至在抗战中,著名学者杨树达还曾写出过《春秋大义述》一书,充分发挥《春秋》尊王、攘夷、复仇、大一统等观点,来宣传抗战,鼓舞士气。

以上这些都说明了《春秋》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但是,在已经走出经学时代的今天,还有必要对它进行研究吗?答案是肯定的。史学就要承担起这样一个继往开来的作用。那么今人的研究和前人有何不同呢?不同于前人经学式的研究,今天我们所进行的研究是经学史的研究。经学的研究,是信仰者的研究,其目的是论证其中的微言大义。而经学史的研究,是批判者的研究,其目的是发现经学发生、发展的历史规律。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吴涛博士的《“术”、“学”纷争背景下的西汉〈春秋〉学》就是这样一部经学史的著作。

吴博士以其导师朱维铮教授“术”、“学”两分理论为指导,对西汉《春秋》学史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将西汉《春秋》学的进程与西汉的政治紧密结合起来,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就西汉《春秋》学的事实而言,前人所进行的研究已经很充分了。在汉武帝时期《春秋公羊传》被立于学官,而后汉宣帝时期试图扶持《春秋谷梁传》,汉哀帝时又在刘歆的倡导下试图扶持《春秋左氏传》。就这一史实,似乎争论不大。吴涛的问题意识在于“为什么”,在于该如何解释这样一个历史现象。他首先注意到了《公羊传》在汉武帝时期内外政策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对汉家政权合法性的论证。接着揭示出《公羊》学的王道立场和汉家王朝霸道政治之间的矛盾,于是“革命”与“不准革命”也就成了西汉中后期《春秋》学史的主旋律。通过这样的研究,使我们对西汉《春秋》学的认识豁然开朗。著名大学问家严复说过:“持果求因,是为科学。”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吴涛博士论文“为什么”背后的问题意识为当下学术研究提供的意义存照。

可以看出吴涛的研究跳出了既往经学纷争的臼窠,没有把自己陷入今古文经学之争的老路上去。把西汉《春秋》三传的升降沉浮还原到西汉具体的历史背景之中,做到了“论从史出”。帝制时代的中国,学术的发展从来都不是独立的。作为意识形态的经学,它的发展更是与具体时代的政治有着直接的关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所看到的经学史研究,几乎都写成了学术史。经学是特殊的学术,这就决定了经学史并不能等同于学术史。通过吴涛的研究,使我们发现推动西汉《春秋》学发展的主因就是政治对于学术的选择。政治影响学术,似乎是一句老生常谈的话。但是,吴涛的研究并非在空发议论,而是将他的结论建立在扎实的历史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据说当年孔子解释自己为何写《春秋》时曾经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显然,吴涛的研究也是当得起“深切著明”这一评语的。

吴涛师出名门。在当下学风日益骄嚣的时代,我看到这本博士论文尤为欣慰。我在和他不多的交谈中,常能感觉到他学术功底的扎实、经学知识积累的深厚。我常说:“名师出高徒,严师出高足。”吴涛就是这样一个幸运儿。在复旦“博学”、“切问”学风的熏陶下,在朱维铮教授的严格培训下,吴博士奠定了坚实的学术根基。2007年来到我校后,很快就成为教学和科研骨干。当然,吴涛博士论文的出版只是他在学术上崭露头角的开始,我相信,他在自己学术道路上一定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因为,从“为学术而学术”的简短交流中,我更多地感受到了他的纯粹、淳厚和执著。在抛开势利、功利这样沉重的包袱后,我们有理由相信,吴涛以“静水流深”的心态,学术一定能走得更远。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吴涛.“术”、“学”纷争背景下的西汉《春秋》学:以《谷梁传》与《公羊传》的升降为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吴涛.“术”、“学”纷争背景下的西汉《春秋》学:以《谷梁传》与《公羊传》的升降为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吴涛(2011).“术”、“学”纷争背景下的西汉《春秋》学:以《谷梁传》与《公羊传》的升降为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