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形态

ISBN:11190·151

出版日期:1985-05

页数:529

字数:404.0千字

点击量:11823次

定价:3.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彝族是我国西南各兄弟民族中一个人口达五百四十五万多的民族。在四川省南部的大小凉山,一九五二年十月一日建立凉山彝族自治区,一九五五年改自治州,是彝族最大的一个聚居区。据一九五六年统计:全区各族人口共一百零三万八千多人,其中彝族有六十九万四千多人,占全州各族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一九七八年底与西昌地区合并,扩大了自治州的范围。在云南省北部的小凉山,一九五六年九月十九日建立宁蒗彝族自治县,据同一时期统计:全县各族人口共八万四千三百多人,其中彝族有五万四千多人,占全县各族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四。解放以前,上述两个彝族地区社会经济制度最显著的特征是仍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

彝族是古羌人继续南下在长时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成的民族。古羌人亦称氐羌或西羌。约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古羌人是一个活动于我国西部地区从陕、甘、青一带经四川西部至云南北部的游牧部落。羌人早期南下的支系与当地土著部落融合为僰(濮),僰系“羌之别种”,〔1〕因其所据平坝地区自然条件优厚早已发展了农耕。西汉时期及其以前活动于今西昌地区的邛僰和滇池地区的滇僰,〔2〕便是其中的代表。

在长时期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羌人南下留下了不断的记录。《后汉书》卷八七《西羌传》在记载了古羌人分布于今甘肃、青海东南“绵地千里”、“南接蜀汉徼外蛮夷”的广大地区之后,又具体记载了公元前四世纪初秦献公时羌人无弋爰剑的后裔,自甘、青一带河、湟地区南下,到岷山以南至金沙江畔的广大地区,成为武都、广汉、越巂诸羌。这与司马迁所记载的公元前二世纪西汉武帝时尚保留着游牧生活特点的巂、昆明应是一个支系,他们“皆氐类也”,亦即氏羌,散布在“西自同师(今龙陵)以东,北至楪榆(今元江上游)”、“地方可数千里”的辽阔地区。〔3〕凉山彝文经典《勒俄特衣》记载古代彝族先民头目兹敏(后为兹莫)带人到西昌、凉山找地,并至滋滋蒲武(今昭通)居住。从传说追述的时期和活动的地区来看,和上面的记载基本上是一致的。

在古羌人与西南土著部落融合为僰(濮)的基础上,昆明人与僰进一步融合是彝族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融合往往是相互进行的。例如,西汉时期居住于滇池外围地区的昆明人,就有不少融合于滇僰即滇人之中,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青铜器“贮贝器”所铸滇人掳掠昆明人的场面,便可证明这一点。与之相反,在同一时期的战斗行动中,也必定有滇僰被掳入昆明人之中。贵州彝文巨著《西南彝志》在不少地方,既有传说中的古代“六祖”部落(主要应为昆明人)中的恒“顺了濮人”,又有恒不断打败濮人,并与濮联盟的记载。〔4〕

近年以来,西昌凉山地区发掘了一些大石墓与石板墓,时代约自战国至东汉。从其出土文物与葬俗来看,显然与彝族有别。彝族称这种墓葬是濮苏乌乌住过的石头房子,濮苏乌乌当即濮人。

魏晋以后,昆明人与僰(濮)的融合发展为对僚人的融合,部分僚人发展为现在的仡佬族。

从东汉到晋,人们还习惯于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一带的主要居民称为叟人。《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将其与昆明人并列,称“夷人大种日昆,小种曰叟”。这里“昆”即昆明。并把原有的一些僰人改称为叟,有时则以叟濮并列。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又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出于东爨,系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出于西爨,系以叟、濮为主体,与境内汉族及其他民族融合而成。乌蛮与白蛮的长期融合是彝族形成过程中的又一重要方面。

在历史上彝族长时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活动范围曾广泛涉足于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的腹心地带,大理、昆明、成都、贵阳、安顺等地都有彝族自己的专名。〔5〕但是,彝族发展与形成过程中的核心地区,应是今云南会泽、昭通一带,以及由此辐射发展的今云南、贵州、四川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尽管彝族先民的古羌人源流包括史前与历史时期南下的不同支系,至公元前二世纪末叶巂、昆明的广泛分布,已将西南地区的羌人源流统一起来,出现了共同出自仲牟由的传说。

仲牟由一作仲由蒙,首见于《元史》卷六一《地理志》。据清初贵州彝族土司水西安氏世传的父子连名谱系,自仲牟由至一六六四年(康熙三年)时的安坤,历传已有八十五代人之久。〔6〕如以平均每代二十五年计,仲牟由(彝称:四川凉山为居木武吾,云南为笃木西,贵州为笃慕俄或祝明,都系一名的方音异读)应为公元前五世纪中期至末年的战国前期人。〔7〕彝族神话传说仲牟由时代曾经暴发十分凶猛的大洪水,仲牟由得到天神启示,乘坐了一只独木船,避水于今会泽的洛宜山而得救,其后娶了三个妻子,共生了六个儿子,发展为六个氏族、部落,这就是前述的“六祖”部落。虽各地传说细节有出入,从流传的普遍性及其中包含的某些合理成份,应该反映一定的历史事实。

彝族旧称倮㑩,人们多追溯于唐樊绰《蛮书》卷一所载的卢鹿。《元史·地理志》载元代彝族已普遍称为罗罗、罗落、落兰或德鹿。一二七五年(至元十二年)于今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区建立罗罗宣慰司,当为近代彝族开始形成的重要标志。

现代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及广西的隆林、睦边等地,分为许多不同的支系。各地彝族多自称为诺苏、纳苏或聂苏。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六个方言。四川凉山系北部方言,其中北部次方言又分圣乍、义诺、田坝三个土语,南部次方言即所地语,又分东部、西部两个土语。彝族原有一种古老的、超方言的音节文字,一个字形代表一个意义。史志曾称之为爨文、韪书。各地彝文总数在万字左右,但通用的只一千多字。彝文在千多年前已初具规模,后世继续有增补,但很不统一。现凉山彝族自治州实行规范化彝文已有成绩。

注释:

〔1〕《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列传》:“会唐蒙使略通夜郎西僰中”;《集解》:“徐广曰:‘羌之别种也’。”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九册,第3044页。

〔2〕《史记》卷三十,《平准书》:“散币于邛僰以集之。”第四册,第1421页;《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南御滇僰、僰僮。”第十册,第3261页。

〔3〕《史记》卷一一六,《西南夷列传》,第九册,第2991页。

〔4〕《西南彝志选》,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95、121页。

〔5〕大理——扭古久各,昆明——吐鲁胆洛,成都——能沽,贵阳——姑糯,安顺——播勒大革。

〔6〕综合道光《大定府志》与《西南彝志选》第二章所录《安氏谱》,并参证《爨文丛刻》(甲编)所载《帝王世纪》相互补足。《大定府志·安氏谱》载自慕齐齐(仲牟由第六子)至安坤为八十四代,即在第五十七代陇杓主载之后,佚去主载阿宗一代,原列第五十八代主载额归,应为第五十九代阿宗额归。《西南彝志选》第二章亦同,即在老勺笃仁之后佚去一代,原题笃仁额果,应相当于阿宗额归,经查《爨文丛刻·帝王世纪》补足,译作老勺渎在——渎在阿宗——阿宗一衢。但《爨文丛刻》在第四十二代榻阿期之后,佚去期鲁迭一代;在第四十八代阿更阿委之后,佚去阿委阿是一代,经查《大定府志》及《西南彝志选》补足。

〔7〕如按安氏谱八十五代平均每代二十五年计算,仲牟由应为前四六一年前后时人;如按彝汉文史籍均有记载的蜀汉建兴三年(公元二二五年)的第二十五世孙妥阿哲计算,仲牟由应为前四〇〇年前后时人。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胡庆钧.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形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胡庆钧.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形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胡庆钧(1985).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形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