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洛克物性理论研究

ISBN:2190·042

出版日期:1982-02

页数:169

字数:106.0千字

点击量:10792次

定价:0.5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一 从古代希腊的素朴唯物主义到洛克的两种性质学说

①把以洛克的物性理论为代表的十七世纪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古代的素朴唯物主义对立起来,是对西方哲学史的曲解。

②从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自然哲学到原子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的发展过程中,贯串着一条“以量来说明质”的思想线索。

③中世纪经院哲学的“隐秘性质说”。此说实质上是“以质来说明质”,反对“以量来说明质”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④以伽里略、波义耳、牛顿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和以笛卡尔、伽桑狄、霍布斯为代表的机械唯物主义哲学,继承和发展古代的原子唯物主义世界观,在以机械力学为中心的自然科学的基础上,用物质微粒的空间排列、数量组合和运动形式来说明自然事物的一切外部特性,否定“隐秘性质说”,恢复“以量来说明质”的思想路线。

⑤洛克总结了从古代唯物主义到十七世纪机械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的自然观,提出了两种性质学说。

⑥两种性质学说的基本内容。第一性质是物体固有的性质,第二性质依赖于第一性质;第一性质与它在人心中产生的观念是相似的,第二性质则与它所产生的观念不相似。

二 “第二性质”的真义和批判者们的误解

①所谓洛克否认第二性质的客观存在的说法,是哲学史上一大误解。从理论和事实上证明洛克没有、也不可能否认第二性质的客观存在。

②洛克第二性质的真义不是色、声、香、味的感觉,而是物体中引起这些感觉的能力。

③驳所谓洛克取消了第二性质的独立性。

④驳所谓洛克认为“第二性质不是物体本身存在的东西”。

⑤驳所谓第二性感觉与客观能力只是“因果关系”、没有“内容上的一致性”。

三 自然科学的裁判

①近代自然科学证明了洛克第二性质学说的真正思想。

②如果颜色、声音直接就等同于电磁波、空气波本身的客观形态的话,那末人类就可以用天然感官直接感知电磁波、空气波之类,全部自然科学对于声、光、电、磁的研究,就是多此一举了。

③在电磁波中色与非色、在空气波中声与非声、在化学物质中味与非味的区别,只有相应于主体的感觉才有意义。色、声、味感觉的形成依赖于人类在自然选择中形成的生理构造。对电磁波、空气波可感部分的选择,根源在于它们使人类最便于感受那些对生活实践最有意义的信息。

④从同一对象在不同的感觉主体中的不同反映,证明色、声、味等依赖于不同主体的生理构造。

⑤近代自然科学对形成色、声之类感觉的生理构造的探索。托玛斯·扬和黑尔姆霍兹的“视觉三原说”。近年来视觉分子生理学对视觉三原说提供的新证据。黑林的“拮抗说”及其与视觉三原说的辩证统一。

⑥自然科学的结论,证明了两百年前的洛克的物性理论,而不利于洛克学说的现代批判家。

四 自然界的本来面貌及其他

①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特点就是按自然界的本来面貌去说明自然界。古代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一贯把色、声、味等排除于自然界本来面貌之外。

②古代的原子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的本来面目是无色、无声、无味的。

③十七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和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也认为自然界的本来面目是无色、无声、无味的。

④马克思把那种视颜色为物的客观特性的观点比作“拜物教”的宗教幻想;恩格斯肯定颜色依赖于感官构造。

⑤所谓“取消色、声、香、味的客观存在,就等于取消自然界的质的多样性”的说法,实质上是把人的主观感觉当作物的客观性质,与贝克莱哲学、马赫主义异曲同工。

⑥“质”的含义。从物与人的关系去规定“质”的局限性。“质”与“关系”的辩证法。从辩证唯物主义看“质的多样性”。

⑦“质”的内在根据。洛克对此问题的回答。

⑧为什么不能说机械唯物主义等于形而上学?机械力学是科学,其中有辩证法;机械运动是一切更高级运动的基础,它的规律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十七、十八世纪自然科学的大发展,证明它的理论基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必然包含辩证法,不可能是纯粹的形而上学。

⑨以洛克两种性质学说为代表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中的辩证法因素,其具体内容主要是用物质的量的变化来说明质的差异。

⑩洛克物性理论中的形而上学成分:机械论找不到运动的源泉;把物质微粒看成不变的、最终的实体;只看到量可以转变为质,不知道质也可以转变为量。

五 “反映”是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

①洛克的第二性质学说揭示的科学事实,给哲学带来了复杂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的任务是要对之作出科学的解释,驳斥唯心主义和不可知主义的歪曲。

②贝克莱哲学不是继承和发展了洛克第二性质学说的“主观唯心主义”,而是把洛克的唯物主义歪曲为主观唯心主义。两种歪曲手法:一是把洛克的第二性质与色、声、香、味混为一谈,从而把客观的属性说成是主观的感觉;二是利用物体在知觉映象中诸种属性的统一性,证明第一性质应与色、声、香、味一起存在于人心之中。

③康德和蔑勒等不可知主义对第二性质学说的歪曲和利用。感觉所及不是感觉自身,而是被感觉的客观对象。感觉是外物特性的反映,而不单是主体自身特性的表现。

④“反映”的辩证实质。黑格尔的启发。反映是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内因与外因的辩证统一。主观感觉与客观对象既有统一性,又有对立性。

⑤驳庸俗的反映论。感官不是照像机,感觉不是对象形态的简单再现;庸俗反映论违背科学事实;在理论上只见统一,不见对立,是一种形而上学。

⑥不可知主义把主体与客体的对立性绝对化,不承认二者的统一性。康德反对把因果范畴用于自在之物不能自圆其说。由于因果关系在内容上的一致性,保证我们可以通过感觉认识自在之物。

⑦拉美特里和霍尔巴赫的“半不可知主义”。普列汉诺夫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⑧单纯的感觉不能认识自在之物的本性,但感性认识可以上升到理性认识,超出感性表象的局限而认识物的本质。自然科学已经超出色、声感觉而认识了感性不能认识的电磁波和空气波,从而认识了自在之物的真相和本性,驳倒了不可知主义。

六 关于列宁的有关论述

①围绕评价洛克学说的争论,说明有必要对列宁的有关论述作认真深入的、而不是断章取义的研讨。

②列宁全部论述的中心是反映论。

③列宁认为色、声、味等感觉的对象是物质的运动,而不是色、声、味等的本身。

④列宁认为感觉是外物与我们身体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

⑤列宁认为感觉是外间世界的反映,通过感觉可以正确认识世界。

⑥列宁关于“相似”说的真义,不是形态上的相似,而是内容上的一致。列宁对符号论的批判,并不在于黑尔姆霍兹否认感觉与对象在形态上的相似性,而是因为他进一步否认内容上的一致性。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吕大吉.洛克物性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吕大吉.洛克物性理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吕大吉(1982).洛克物性理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