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雅俗之间:李渔的文化人格与文学思想研究

ISBN:7-5004-4999-2

出版日期:2004-12

页数:348

字数:232.0千字

点击量:7551次

定价:25.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陈洪

果泉大作即将付梓,嘱我为序,义不能辞,谈一些读后感以塞责吧。

在古代文学的学科领域,有关李渔的研究虽不是很热,但从来也不太冷。大家关注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是他的戏剧理论。“立主脑”、“密针线”之类命题,治批评史者人皆耳熟能详。由于当时的理论框架和批评标准所限,他的小说、戏剧作品则少有提及。“文革”中不论,至八九十年代,李渔的创作也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特别是从小说史、戏剧史的发展角度认识这些作品的意义,几乎成为一时之共识。可以说,在传统的作家作品论的层面上,关于李渔的话题,不能说已经穷尽,但剩义无多则是基本的事实。

在这种情况下,果泉提出把博士论文的题目定在李渔身上,我是为他捏了一把汗的。然而,当他提交初稿时,我只觉眼前一亮,当时自然想到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诗句。果泉论文的出发点是:李渔是中国古代两千余年间的唯一,这不仅仅是由于他在理论和创作上的成就或是特色,更重要的是他的生存方式,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其作品的特色反而是由此派生的。当然,这个“唯一”不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唯一,如果没有中晚明一百几十年的社会“转型”,如果没有在“转型”期间千百个佚出传统轨道的异端先行者,李渔的唯一也绝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

果泉凭着自己的睿视,对李渔在中国文化长河中的特殊意义有了更加透彻的认识,而他的论文把这种认识作了非常有说服力的证明。他的成功主要在于:1.视野开阔,超出了通常古代文学研究的范围,把李渔的商业活动和文学/文化活动的关系分说得清晰明白。2.对于李渔之所以选择这样一种异于传统士人生存方式的人生之路,其时代的原因、个人的原因,以及微妙的心态都作了独具只眼的剖析。3.把李渔的研究放到大的背景下进行,历史的传承与变异,时代在不同人群的不同投影,都是果泉关注的重点,于是文中的李渔既是凸显的唯一,又是历史序列中、时代群像中的一个。

果泉的为人,沉毅厚重,有时若不能言者,而实际上很有独立思辨的修养。现在他的教学与行政负担都比较重,希望将来能有调整的机会,则可望在学术上取得更令人瞩目的成绩。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黄果泉.雅俗之间:李渔的文化人格与文学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黄果泉.雅俗之间:李渔的文化人格与文学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黄果泉(2004).雅俗之间:李渔的文化人格与文学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