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艺术本体论

ISBN:7-5004-5275-6

出版日期:2005-02

页数:415

字数:310.0千字

丛书名:《文艺学前沿丛书》

点击量:9461次

定价:29.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王岳川

中国当代文论的前沿话语是同整个世界前沿话语相连的,其重要语境是全球化和多元化构成的一种特殊的张力场。

在全球化浪潮中,科技经济一体化和热核战争的威胁使整个人类休戚相关,荣辱与共。不同的价值立场使得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文化宗教层面的反全球化的多元文化主义潮流。多元文化伴随着人类历史而发展:中国文化传统、希腊文化传统、希伯莱文化传统、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统、非洲文化传统等多种文化不断消长、此起彼伏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今日世界种族间的冲突层出不穷,黑人民权运动、新左派运动、同性恋运动、女权运动、反文化运动等此起彼伏,整体性现代社会正在发生大分裂,世界正在走向新的多样化。

本土化和全球化从来都彼此依存,作为文明载体的民族自身发展不仅在冲突中融合而成,而且在融合中产生新的冲突并进而达到更高的融合。“文化对话论”既不是抹杀各民族自身的特性,也不走向所谓的“本土化”和冲突论,而是坚持通过对话求同存异,从而在本土化和全球化之间达到微妙的谐调,在冲突论与融合论之间获得一种良性的互动。

多元文化主义强调尊重差异性文化。多元文化主义与特定时代的社会、家庭、婚姻、宗教、教育和种族变革紧密相关。多元文化理论和实践的健康发展,取决于一种健康的文化心态,即既不以一种冷战式的二元对立思维去看走向多元的世界,也不以多元即无元的心态对所有价值加以解构而走向绝对的个体差异,而是在全球文化转型的语境中,重视民族文化中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的同时,又超越这一层面而透视到人类某方面所具有的普适性和共通性,重新阐释被歪曲了的民族寓言,重新确立被西方中心话语压抑的国家文化形象。中国的现代性应该向人类体现出“东方智慧”,使得东方智慧在整个世界文化发展中成为新世纪社会文化的有效资源,由此展开东西方文化的真正对话。

全球化格局下的文学理论将建构多元多样性诗学为己任,这种多元文化观将使汉语学界突破西方文论的单一知识框架,重新审视东方文学传统中的文化理念和文学观念,关注中国文学在新的世界格局中的现代性诗学特征,并通过对差异性文化精神的体认,获得更为宽松多元的文化差异性结论。

人类的生成是同人类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对象化紧密相关,“人类文化”其实是文明发展中不断升华生成的“文化人类”。人类经历了手写文明时期、印刷文明时期和无纸工业文明时期。这三个文明时期呈现出人类精神文明演进的历史,也是人各种素质的伸张史。但在转基因时代,人的精神生命不断发生变异,文明载体与人的精神生命处于一种紧张关系中。如何在新世纪网络人、股票人、投机人、经纪人充斥世界之时,在图文时代虚拟的全球化时代,以新的理论视野强调人的身体和精神和谐的全面发展,似乎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在网络传播时代,文化从经典进入非经典和反经典,使得口语写作超过了书面语写作的价值,日常生活感成为这个时代的合法性标志。从“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到文字的速朽,文字的魅力不再是惊天地而泣鬼神,而是不断生产又不断被覆盖。从珍惜语言到滥用语言,语言成为随波逐流的无思平台;从人的神话到神死了,大写的人死了,知识精英死了,剩下的是小写的人和自足的人;从乌托邦到日常生活的合理化,世俗生活成为幸福的别名;从理性中心主义到感觉中心主义,整个世界和文学知识分子心态发生了整体倾斜,艺术肉身化挤压精神性成为时代的标识。

当代中国文化艺术中的世俗化倾向越来越占主导地位,而精英文化却在日常理性中日渐衰颓。如何在经济全球化中为中国文化艺术和人的精神发展定位,成为知识分子的迫切工作。人们已经从前现代的线性时间观中走出来,进入现代性的当下时间,更进一步进入后现代的时间的空间化--无时间。于是文化远离了高层化和垄断化,远离了权威性和启蒙性,进入到肉身化、独白化、自恋化、欲望化、比矮化、自贬化、消费化。如何使文化和人的精神绿色生态化,使人在“红色写作”之后不坠入“白色写作”的怪圈,而是进入“绿色写作”的良性氛围,需要文学知识分子认真地思考。因为知识分子是问题的提出者,他需要对时代不断提出问题、反省问题,把怀疑和追问放到优先地位。

研究文艺学离不开中国传统文论和西方现代文论,这是塑造新世纪中国文化形象的重要工作。在一个相互交织并消解冷战思维模式的共存时代,如果没有西方“他者”的“镜像”,我们就无法清晰地审视中国文化的“自我”。通过文化镜像深度的自我审视,将有助于把东西方文化的对抗转化为不同文化体制的创造性互动。我们只有在东西方有效对话的前提下,进行现代性反思和价值重建,才有可能使本土性真正与全球性获得整合,从而冷静清醒坚实地进行自身的现代化建设。在这个意义上,传统中国文化与当代“中国问题”研究,对新世纪“中国形象”的呈现有着重要意义:把握当代中国文化转型对当代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清醒地认识新世纪中国文化和政治的基本走向,在社会转轨中建立有效的公共话语空间。这已经不是一般的文化阐释问题,而是跨国语境中的“中国形象”定位和呈现问题,同时也是中国自身形象不断完善、丰富、发展和创新的前提。

中国形象的重新书写当会整合华夏文化精神,展示文化哲人群体精神人格风貌。历史和文化的真正价值,集中体现在那些伟大而独特的、不可取代的思想家身上。他们以创造思想更新观念为己任,关注苦难的人类命运和未来前景,在精神人格和独立思想中从事历史文化精神的遗产的新阐释。然而,真正的思想者又是孤独的,社会文化或知识增长往往是靠少数真正独立不倚的思想者的坚韧推进,而大多数人却在享受思想成果的同时,又使思想的革命性消解成习惯的残余物,或以世俗化的形态表现出来。如何透过文化历史的幔帐,去寻绎民族精神的时代更迭演变的“思想型”问题,在传统与现代的复杂论域中,以生命体验穿过每个思想者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的硬壳,对其前提和问题的解决提出新的质疑,从中追踪中国文化学术增长中那真正获得延伸的“思想本身”。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这套由中南大学文学院策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文艺学前沿丛书》,旨在分批出版当代学人的有研究深度的著作,以推进当代中国文艺学学科建设,展示中国文学理论的不同思维向度,使中国文艺学在译介西方文论之后,能够有效地开始自身文论话语的重建,并不断地获得中国文论身份和文化创新意识。

2005年2月28日于北京大学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王岳川.艺术本体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王岳川.艺术本体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王岳川(2005).艺术本体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