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中国古代戏剧的传播与影响》是曹萌在其研究生课程讲义基础上,经拓展和增补而成的著作,仅从产生的原因看,这本书所持的学术标准是高的,所选择的研究角度是新的。
从研究的布局和撰著的内容看,这是一本与当代戏剧文化发展有密切联系,甚至是一本直接关系戏剧发展与建设的研究性著作。据曹萌向我介绍,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从大文化背景的角度对中国古代戏剧及其传播进行比较全面的考察和论析,以便发现其中与文化、文学发展与文学传播有关的规律,以及与传播学有关的理论因素,在学界业已形成传统和模式的戏剧研究背景上,力图给现代人们认识中国古代戏剧、戏剧传播,以及与戏剧有关的文化现象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和新的研究参考与示范,同时也与他前两年出版的《明清小说的文化批评》构成特定的研究系列。
一般说来,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是存在着距离的,为了达到这样的学术理想或期望,曹萌在这本书里确实做了很多努力,进行了许多创新研究的尝试。
从大文化背景上对中国古代戏剧及其传播进行研究或批评,并非完全的学术新创,但如果研究者对文化提出新的界定并作为主要的考察角度,则可导致其研究体现出特定的创新,而事实上,文化的内涵也确实是多义而丰富的。在这本书里,曹萌是这样界定文化的,即它主要指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受这一文化影响而发生的社会思潮,以及由此表现出的社会生活风貌、士人心态等现象的总和。从这样的表述看,本书所规定的文化含义更多地倾向于作为文学基础或背景的人文现象,这跟西方一些学者提出的“文学外部因素”有一定的相近之处。这样一来,本书对中国古代戏剧及其传播的文化批评,就主要是考察和描述导致中国古代戏剧产生与发展的外部文化因素,说明中国古代各阶段上的戏剧思想倾向、艺术机制、传播特征,以及戏剧艺术的发展和相关理论的产生原因,并力图揭示出其中所蕴涵的某些规律性现象或与戏剧、与戏剧理论发展、与戏剧艺术传播有关的规律及理论质素。
中国古代戏剧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20世纪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百多年来,经过王国维、吴梅、齐如山、郑振铎、冯沅君、周贻白、任中敏、孙楷第、钱南扬、赵景深、卢前、王季思、董每戡、郑房、张庚、陈多、叶长海等一大批学者卓有成效的研究,已经积累了十分丰硕的学术成果,开拓出了比较宽广的学术领域,形成了特定的研究传统和模式,这使得后来人想在这方面更前进一步或作出创新,都显得难能可贵,因此本书所表现的学术选择是带有特定勇气的。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个体学者的研究工作往往是对一个特定研究对象或领域采取比较独特角度的考察和描述说明。因为个人的精力、学养和学术视野的局限,很多的研究大都表现为从一个片面入手而展开。这样一来,研究者所选择的切入角度就显得特别重要,它往往是学术创新、学术工作成败的关键,也是决定学术研究成果价值高低的根本性因素。
《中国古代戏剧的传播与影响》以元代杂剧为重心,主要考察和研究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追溯中国古代戏剧的渊源和产生的背景;二是勾稽、归纳中国古代戏剧的基本特征;三是考察元代杂剧繁荣的基础,梳理其思想倾向,揭示其对戏剧发展的贡献;四是对元代杂剧在思想深度及结构艺术等方面所体现出的、超越其前代俗文学的现象进行探讨;五是对中国古代戏剧的某些传播现象作特定的考察和探索;最后是对中国古代主要戏剧理论家及其戏剧理论进行传播学视角下的描述和评价。可以说上述几方面的研究涉及了中国古代戏剧及戏剧理论的所有内容和层面及相应的深度,但就著作本身所体现的学术创新和学术价值、水平而言,其中更值得提出和强调的是下面所提出的几个章节。
第五章讨论元杂剧对传统文学的继承与超越。在具体的论述中,作者对元杂剧中自觉地进行人物设置与定位、大力开发相思之苦、创建大团圆结构模式、塑造市民阶层的典型形象、确立才子佳人婚爱理想模式等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戏剧艺术发展,以及戏剧接受等角度做了令人信服的描述和说明;在第六章里,作者又对元杂剧的社会政治精神实行了文化批评,将杂剧所蕴涵的揭露政治黑暗,向往世道公平清明,追念历史人物,抒发作者英雄情怀的精神质素与元代文人的命运境遇和社会地位联系起来加以论述,显得独出新意;在第七章,作者着重讨论了元杂剧的道家情怀,并深入到道家人生情怀与儒家情怀的相互救济、道家情怀的文学展现等层面,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元代神仙道化剧所表露的人生情怀;第八章主要考察元杂剧科举情节的作用,以具体的分析代替宏观的描述,对作为杂剧构成要素的科举情节描写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从而追溯到元杂剧热衷描写科举情节的原因及科举情节的杂剧功能——成全士女婚姻、促成夫妻重圆、为民伸冤报仇,并说明了元杂剧科举描写对明清文学的影响;在第九章,作者将探索的目光集中到元杂剧审美要素与市民欣赏趣味问题,指出演唱占据戏剧中心地位、诗化的唱词、大团圆式情节结局、舞台形象以才子佳人为主作为元杂剧审美要素,其根因在于:它们符合民族传统审美习惯、能迎合市民欣赏趣味。在我看来,本书的第十章,中国古代戏剧向案头文学嬗变具有特别的创新意义,在这里,曹萌认为南戏对元杂剧的改革、杂剧自身发展中的改革倾向,以及明传奇体制特征及其与案头文学关系都是古代戏剧嬗变为案头文学的内在动力,其中有些问题和现象则涉及到文学传播领域。
中国古代戏剧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和文学体裁,在其相对独立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渐表现出了自己的特征和独立性。从戏剧发展史角度看,中国古代戏剧的成熟形态是元代杂剧,本书作者鉴于元杂剧这种特殊的戏剧发展史地位,遂将考察研究的主要范围和重点锁定在元杂剧上,并从此或回溯,或前推地加以研究,这显然是一个很好的学术处理,它使得这部著作前后贯通,重点突出。另外,探讨中国古代戏剧及其传播,涉及到比较宽广的学术领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课题,非借助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哲学、美学、传播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知识不可,本书用文化批评来加以囊括,并将它确定为基本研究方法也是值得肯定的。
最后,值得特别提出的是本书作者的谨严治学态度。《中国古代戏剧的传播与影响》借鉴了大量文献资料及前人、今人的研究成果。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凡采用资料、引用成果,都非常明确具体地说明出处、声明致谢,以示不掠他人之美,而每当对特定问题下结论和判断时,又总是十分谨慎,不妄加断语,尤其是对一些暂时疑莫能明的情况,更是大多用“似是”或“或许”一类的词语表述,在面对自己还有待进一步思索的问题时,作者宁可更多地借鉴他人的观点和意见,并作出清楚的标注。我觉得这正表现了一个学者的认真和谨慎,也是当今学术研究所应提倡的态度和作风。
因为《中国古代戏剧的传播与影响》有上述可读之处,我便诚恳而热心地把它介绍给学界的朋友,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意见,更多的还是凭读者自己去判断。
朱一玄
2004年于南开大学北村 时年93岁
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相关推荐
-
图书 中国古代的食人
作者:(美)郑麒来
图书 中国古代的食人
-
2
图书 中国古代政治传播研究
作者:白文刚
图书 中国古代政治传播研究
-
3
图书 中国古代商法史稿
作者:李功国
图书 中国古代商法史稿
-
4
图书 中国古代奏议文研究
作者:仇海平
图书 中国古代奏议文研究
-
5
图书 中国古代女诗人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研究
作者:何嵩昱
图书 中国古代女诗人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研究
-
6
图书 中国古代墓志义例研究
作者:杨向奎
图书 中国古代墓志义例研究
-
7
图书 中国古代羁縻政策的演变
作者:彭建英
图书 中国古代羁縻政策的演变
-
8
图书 中国古代山水诗史
作者:陶文鹏 韦凤娟
图书 中国古代山水诗史
-
9
图书 中国古代乡村治理:下册
作者:胡宗山
图书 中国古代乡村治理:下册
-
10
图书 中国古代火药火器史研究
作者:钟少异
图书 中国古代火药火器史研究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