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美中关系未来十年——美国大西洋理事会对华政策论文集(1983—1993)

ISBN:3190.046

出版日期:1984-05

页数:581

字数:434.0千字

点击量:10979次

定价:2.1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大西洋理事会是美国重要的思想库之一,成员多为美国的名流学者和曾经执行过美国外交政策的高级官员和大企业家(有退职国务卿、副国务卿、国防部长、商务部长和大使)。该会得到共和、民主两党的支持,经常向美国政府和有美国参加的国际组织提供政策建议。前两年该会成立了一个对华政策委员会,负责人是曾参加1955年8月召开的中美大使级会谈的美方代表、前副国务卿亚历克西斯·约翰逊。在理事会于1983年10月公开出版的《今后十年的对华政策》外封扉页上,对该会作了如下的介绍:

美国大西洋理事会成立已二十三年,是美国全国和两党就西欧、北美、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民主国家共同感兴趣的各种问题和机会进行研究并作出政策建议的中心。它的目的是促进对重要国际安全、政治和经济问题的了解;酝酿有识见的公开辩论,向美国政府的行政和立法部门、向各有关国际机构提出建议。

大西洋理事会是个非官方的学术机构,经费来自各公司、基金会、工会及个人的免税捐赠。理事都是在政府、财经、商业、工会、学术、法律和新闻部门工作多年已获得国际声誉的私人,他们志愿提供时间和专门知识,以帮助在发达的民主国家之间建立政策上的联系,并设法与不发达国家及共产党国家改善关系。

1982年4、5月间,约翰逊带领助手来华,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际问题研究所等研究中美关系的专家会晤,表示他们打算探讨八十年代的美中关系。他们计划先访问日本、台湾、香港和东盟国家,同那里研究美中关系与国际问题的专家会晤,然后回国组织美国国内的有关专家写出一系列专题论文。在此基础上,他们再综合写出一份关于八十年代的美国对华政策的论文,然后再到中国,征求中国专家的意见。一年以后,我们收到了他们寄来的论文。

1983年2月底,约翰逊又带了一个六人代表团再次来华。代表团成员有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欧洲盟军最高司令古德帕斯特、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学系系主任乔治·R·帕卡德、密执安大学政治学教授、前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国问题专家迈克尔·奥克森伯格、原美国陆军军事学院教授、中国问题专家阿尔弗雷德·威尔海尔姆、北大西洋议会(布鲁塞尔)秘书长菲利普·迪沙姆等。他们从2月28日到3月1日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宦乡、赵复三、李慎之、浦山、何方、徐达深、陈适五、张静怡以及国际问题研究所的胡征庆等九位专家,对美方的论文举行了两天讨论。本书就是他们交给中国方面的政策论文(即第一部分)和为准备此项政策论文所写的二十四篇专题论文(即第二至第六部分)的一个专辑。

美方声明,他们交给我方的政策论文并不是最后定稿。他们还要根据在同中国学者讨论以后获得的印象,根据随之再次访问日本、台湾、香港、东盟国家,征求那里的专家的意见后获得的印象,回到美国把这篇论文修改定稿。

1983年6月,他们在美国召开了对政策论文修改定稿的会议,最后将论文作为大西洋理事会的正式报告以《今后十年的对华政策》为题于1983年9月公开发表,10月出版单行本。论文发表后产生了很大影响,前总统尼克松特地写信给对华政策委员会主席亚历克西斯·约翰逊,称该论文是他“就这个问题所看到的最好论文”。尼克松的信全文如下:

亲爱的亚历克西斯:

你们大西洋理事会发表的关于《今后十年的对华政策》专题论文,是我就这个问题所看到的最好的论文。正如你可以想象的,由于我同中国的紧密关系,在过去十年中,我收到大量关于这个问题的书籍、手稿和讲演稿,在内容的全面、深入和明确方面都不能同你们的论文相比。它应该是美国国内外负责制订我们对华政策的人的必读材料。

我必须承认,我对它非常感兴趣的原因之一是,我同意你们的结论。我特别赞赏你们这一建议:我们的重点应该更多地放在经济合作方面,而不是军事援助方面;也赞赏你们这一警告:今天“友好的中国明天可能成为一个对手”。

顺带说一下,我希望理事会附上一份说明信把这个论文分发给欧洲、日本和受美中关系影响的其他国家的主要政府官员。

致以热烈的问候

诚挚的 理查德·尼克松

1983年9月19日

大西洋理事会对华政策委员会的政策论文及以后公开出版的正式文本比较完整地反映了美国朝野处理和研究对华关系的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中“主流派”的意见,有较大的代表性,值得翻译出来,供中国有兴趣研究中美关系的各方面人士参考。另外,美方为准备这篇政策论文而请人写的二十四篇专题论文也同样具有较大的代表性,值得加以研究。

应该说,美方在准备这篇政策论文上是花了很大功夫的。整个过程到今年三月止已用了一年的时间,两次出访外国,动员专家五十余人。他们大多是美国政界要人和研究有关问题的权威。所耗经费想必亦相当可观。他们的工作方法也比较有计划、有条理。他们首先分五个方面来探究八十年代的美中关系,即:

一、美中双方当前在双边关系上的政策;

二、中国的政策演变:1983一1993;

三、美国的政策演变:1983—1993;

四、关键角色的前景:1983—1993;

五、美国和盟国观点的相互作用。

然后是:

六、未来的目标和抉择;

七、结论:如何前进;

八、政策建议。

以上前五个方面,是美中关系问题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由后三个方面综合起来的一篇政策论文,这篇论文即是提交政府和国会的正式文稿,是由帕卡德执笔综合成文的。

以上各篇,除最后部分,亦即政策论文只有一篇外,其余各篇每个题目又都分成若干小题目。每篇论文除撰写人外,还另外请了评论员,提出评论意见(当然这些评论的内容是我们所无法知道的)。其整个研究过程见附表。

在编辑本书时,我们把本来处于研究过程末尾的政策论文列为第一部分,其他各部分一律按照附表的次序排列。按照附表所列论文缺了三篇,增加了《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贸易关系》、《贸易与技术转让》和《中国的核计划》三篇,分别列入有关部分;应当由奥克森伯格执笔的A部分1、2、3、三篇文章,奥本人提出以他发表在1982年《外交季刊》秋季号上的文章《美中关系十年》代替,因此,收入本书的也就是这篇文章,与美方原定的计划略有出入。

约翰逊及其代表团访华之时正值美国国务卿舒尔茨访华前夕,两者似乎不无关系。而就在这个时候,美国著名的研究国际关系的专家,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了《舒尔茨出访的关键》一文。文章概括地论述了美中关系,回顾过去,瞻望未来。该文主题与本书的旨趣相一致,内容也不无参考价值,因此我们把它收辑进来,作为附件一。

大西洋理事会对华政策委员会政策论文的正式文本《今后十年的对华政策》我们是在1983年底才收到的。我们认为,经过修改定稿的正式文本与政策论文的初稿出入之处,对我们研究美方如何制定对华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此也将它收辑进来,作为附件二。

本书所论问题都是站在美国人的立场上,也是以对美国有利为出发点的。其观点必定存在着不少错误,如有的地方仍把台湾作为一个“国家”来看。为了提供研究中美关系与美国外交政策方面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我们基本上原文照译,未加删改。

1983年10月 北京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美中关系未来十年——美国大西洋理事会对华政策论文集(1983—1993)[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美中关系未来十年——美国大西洋理事会对华政策论文集(1983—1993).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1984).美中关系未来十年——美国大西洋理事会对华政策论文集(1983—1993).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