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ISBN:7-5004-1560-5

出版日期:1994-11

页数:489

字数:387.0千字

丛书名:《西方文艺思潮论丛》

点击量:12237次

定价:14.4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柳鸣九

这是“西方文艺思潮论丛”继《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自然主义》、《20世纪现实主义》之后的第五个论文集,以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20世纪小说新观念新技巧”为题。

20世纪已经只剩下最后的几年,回顾这个世纪的文学发展,很容易就可以发现惊人的变化,其中小说的变化无疑是较为显著的:

以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文学的真实观而言,传统小说所追求的往往是类的真实、概括的真实、典型的真实、必然的真实,是符合这种或那种理性秩序的真实,是一种被赋与某种真理性质的真实,而20世纪现代小说,则往往满足于个别的真实、偶然的真实、浮动不定、变化无定型的真实、分解的局部的真实、多角度的、相对性的真实。

以对现实的表现与描写而言,传统小说中那种描述者无所不知、无所不见的上帝全能式的方法愈来愈被搁置、否定,小说家的描述往往带有这样或那样的限定性,如果不是限定于一个人称的感知范围之内,就是固定在一个观察点上、一个视角之内,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也就带有确切的见证性、直接的目睹性、感知性、体验性。不仅如此,有的小说家还力图在对客观现实的描述中,滤除人的任何色彩,剥去人的任何意义,而追求一种比自然主义更客观、更纯粹、更精细、更繁详的“物主义”的描绘,以求展现出物客观地存在于时空之中、不以人的任何意念、愿望为转移的实际状态。

以小说表现的内容与对象而言,传统小说往往较多地表现现实生活的事件;完整的、有始有终的、严密的、没有疏漏与破绽的故事情节,是它所重视与追求的一个目标。而20世纪的新小说,则往往较多地表现内心中的事件,在这里,对故事情节的精心设计与编排,已完全被抛在一旁,完整的故事、合乎逻辑的事件发展过程已不复存在,而内心中的事件,则仅仅表现为零星的碎片、断续的段落。实际时间、客观时序已让位给心理时间与主观意识活动的列次。以往,人的心理是客观事件过程的派生物,而今,人的心理是事件的包含体,事件倒成为了心理活动的挟带物,小说的结构依据已从客观时序转换到了主观的空间。

再以小说表现的内容与对象而言,传统小说中空间场景一般都具有异时性,不同的空间场景总是与不同的事件时序不可分的,即使是同一时间的不同场景,在作品中的描述也是异时的,有先后次序之分,因而,不论是不同时的不同场景还是同时的不同场景,在传统小说里都是具有各自明确的内涵与清晰的周边界线。在20世纪的现代小说里,空间场景同时序事件一样,不是以物质现实存在的具体形式出现的,而是作为主观意识活动的内容与派生物出现的,其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共时性,不论在现实中是同时的还是不同时的场景空间,在这里往往是一涌而现,往往有所重叠、有所交错,因而,每个空间场景的内涵与周边界线往往也就模糊不清,特别当不同的空间场景的某些成份与内容被主观意识分解、难析出来而重新组合的时候,则更是混淆难辨。

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而言,在传统小说中,人物明显地是作者从外部进行塑造、描绘,一般总具有身份、历史、经历、出身、社会关系、外貌举止、衣着打扮、思想倾向、性格素质、心理情感等等条件,有些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体现者,有些则是作者思想意图的形象载体。在20世纪新出现的小说里,人物似乎已不是由作者从外部加以塑造,而似乎是自我生发而出,自在地存在着,他们往往只是一双双观察着周围的眼睛,一堆堆对环境的种种反应与神经末梢感觉,即使现代小说中的人物具有某种社会条件与个性素质,也远远不是完整的、齐备的、充分的。

以体裁形式而言,古典的关于“诗与画”之间的界线已开始淡化,并逐渐消失,各种体裁形式之间开始出现了位移与转化。特别重要的是,传统的关于不同体裁形式中有不同的美学原则、艺术规律与技巧方法的条律已被打破,空间艺术的造型方法被引进了小说这种时间艺术的部类,在现代小说中出现了绘画化与影视化的艺术现象。

以小说的语言而言,20世纪小说中已多次出现了反传统的语言实验与“文字冒险”,语言不仅只担负着小说内容所要求的描绘叙述的任务,而且,它的形式本身还要体现作者对现实丰富性、复杂性的理解以及对文学创作的特定观点。这是文字语言功能扩大的一面。但另一方面,小说中的文字语言功能又有相对的缩小,它由在传统小说里作为唯一的“符号”而到这里成为了其中一种“符号”,虽然仍是最主要的“符号”。现代小说里,除了文字语言以外,还愈来愈经常地出现象形、图画、标志等视觉符号,甚至在文字的排版印刷上还采用了字体变化、字母拼图等等形式的花样。

以小说与读者的关系而言,新型的小说一般都不企图担负思想教化、道德宣传的职责,也不企图对现实、对社会作出阐释与评判,有时甚至也不企图确证它所表现的内容,小说家对读者是否理解自己的原意、是否读懂了作品的本文并不在意,而寄希望于每个读者“创造性的理解”,纯主观的感受与随意性的解释。这种“接受美学”的立场,使小说家不仅把对作品的理解权、说明权,而且把取舍权、组合权与某种程度的再创作权都交给了读者,由此出现了扑克牌式的小说结构。

以作品的形象表现而言,20世纪小说中更多地运用了象征、荒诞、魔幻的手法,尽管这些形象表现并非在以往的文学中前所未见,但在20世纪文学中如此更多地大量地出现,则是与这个时代对现实、对现实关系以及对社会人生的各种特定的思潮与哲学有关,也可以说是20世纪小说新观念与新技巧的一个组成部分。

以上仅仅是对20世纪小说创作领域里的一些新变化的例举,显然是不够全面,还应该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20世纪小说是指发生了变化的这一部分,事实上新观念新变化仅仅体现在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小说创作中,在这个世纪的小说领域里仍按传统的观念与技巧创作出来的小说,事实上数量要比新小说大得多。但是,这些变化既然是20世纪文学中的新现象、新问题,在研究工作中就理所当然应该被置于优先的地位,且不论这些新观念新变化是否有现代生活的必然根由、且不论它们是否有言之成理、言之有据的哲理与学说作为其根据,更不论它们是否是哲学意义上的“新生事物”、它们是否有生命力、是否代表着未来小说发展的趋势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可以代表着。因此,不能像霸尔多洛诅骂刚发明不久的金鸡纳霜与种牛痘那样4930532,对待这些新观念新变化。

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组织20世纪小说新观念新技巧这个课题研究的必要性,这个课题对于总结20世纪文学的发展走向是必不可少的,而科学的总结20世纪文学,已经是我们这个学界面临的一个急迫而重要的任务。

我们组织这个论文集的具体目的有两个,一是对20世纪小说新观念新技巧进行一些切实的分析与初步的梳理,一是对这些新观念新技巧的价值与意义作一些理论上的探讨与总结。鉴于客观课题本身内容的丰富复杂,又由于我们在这个领域里的研究与总结毕竟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以上两个目的中,又以前一个目的为主,如果在现阶段能对20世纪小说新观念新技巧方面一些典型的重要的现象与有代表性、有影响的作家作品实例,作出较深入的剖析,作出一番梳理,我们也就感到满足了,因为,在我们看来,具体切实的剖析与符合实际的梳理,才正是宏观的理论概括与美学价值体系不可或缺的基础,如果缺乏这种基础,宏观的理论概括就会成为空谈与概念的演绎。

在宏观的理论概括中,我们尊重目前已有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这一概括,尽管对这一概括我们并非没有保留。在我们看来,“后现代”的概念不是对理论本质的概括,而只是对时间发展的概括,而时间发展正好是相对的,对于处在不同时期的人来说,有着不同的“近代”与“现代”,因而,仅标志着时间发展的概括,正有由于时间的演进而将陷入过时的尴尬处境的危险。而且,20世纪小说中已开始出现的新观念新技巧是否就已经到了划句号的时候,是否就不会再有重大的发展与突破以及将会有什么样的发展与突破,这都是谁也无法准确预言的问题。但不论我们有多少保留,这个概括毕竟已经成为了一种为大家所关注、所感兴趣,甚至已甚为流行的概括,因此,在现阶段,以这样一个概括来涵括到目前为止的一些引人注目的文学新态,仍然是可行的。

1991年12月31日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柳鸣九.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柳鸣九.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柳鸣九(1994).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