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国外企业管理的比较研究

ISBN:4190·116

出版日期:1982-08

页数:340

字数:272.0千字

点击量:11146次

定价:1.2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为什么要对国外企业管理进行比较研究

我国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奋斗。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企业管理现代化。因此,我们要在认真总结本国企业管理经验的同时,努力学习国外企业管理的好经验。

“四人帮”疯狂破坏我国的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反对学习国外管理的经验,给管理工作造成了极大的损失。粉碎“四人帮”以后,我们逐步恢复了过去行之有效的制度,并正在根据新的情况建立新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同时对国外管理也开展了调查研究。

为了学习国外企业管理,我们派出了大批管理考察团和研究人员出国研究考察,请了很多外国管理专家学者来华讲学,在国内举办了学习外国管理知识的学习班,翻译了很多书籍,写了大量介绍外国管理经验的文章。学习热情之高,规模之大,在我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这一切,为我们对国外企业管理进行比较研究提供了条件。

当然,严格来说,对国外企业管理进行比较研究的条件还是不够的。我们对国外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缺乏全面的系统的调查研究,一些重要的管理理论著作也还没有翻译过来。这样就给对他们经验进行比较研究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我们自己的经济管理、企业管理还比较落后,存在不少问题,这也是研究其他国家企业管理的不利条件。即便如此,我们认为开展对国外企业管理的比较研究还是必要的,应该积极开展起来。

为什么要对国外企业管理进行比较研究呢?

第一是为了进一步认识改进企业管理的重要性。我们当前企业管理水平还很低,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许多通过改进管理可以解决的问题,往往不能及时解决。特别是不少人对管理的意义还认识不足。由于“四人帮”长期诋毁管理工作,流毒深远,有些影响还待肃清。通过对国外企业管理的比较研究,将有利于提高我们对管理的认识。

从历史看,经济发达国家的管理都比较先进,这说明管理先进正是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条件。英国的管理人员在很长时期以来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但以后他们落后于美国了,并在某些方面落后于德国。这是英国经济由迅速发展到停滞的一个重要原因。美国原来管理比较落后,不利于经济迅速发展;以后管理科学和管理实践发展了,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美国和西欧国家之间的管理差距,是美国经济发展一度快于西欧国家的重要原因之一。日本的情况也是如此,人们称技术和管理是日本现代化的两个轮子,许多外国从事管理比较研究的学者都认为,日本管理先进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们说,日本企业的经营方式“揭开了‘奇迹般的生产率’的秘密。”

“四人帮”曾说管理就是“管卡压”,这是完全错误的。不仅社会主义社会的企业管理不是“管卡压”,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管理也并不都是“管卡压”。现在很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根据行为科学的理论,很注意用说服、诱导、物质刺激等办法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搞好管理工作。说管理是“管卡压”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这一点,通过比较研究,扩大了我们的视野,是看得很清楚的。

第二是为了防止和克服学习外国企业管理经验中的盲目性。我们学习外国企业管理经验取得了成绩,这是不能否认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除了有些人不重视学习、盲目排外以外,主要是存在着不顾条件照抄照搬的情况。例如,有些同志看到计算机在现代管理中的作用,因而片面强调必须使用计算机才能改进管理。如果有条件广泛使用计算机,这当然是好事,我们也要逐步创造使用计算机的条件,这是管理现代化的内容之一。问题在于,整个来说,我国当前改进管理的关键不在于使用计算机,过分强调使用计算机反而会忽视管理工作中的迫切任务。又如有些同志看到某些国家引进技术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因而照抄照搬,造成了损失。事实上,技术引进的成效得失,决定于多种情况,外国有引进最先进技术取得成功的,也有引进最先进技术结果失败的。日本引进先进技术比较成功,但这是有条件的,例如,日本教育水平比较高,这也是他们引进先进技术后能充分吸收消化使之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许多日本的经济学家、历史学家都指出过这一点,我们却往往忽视了这些条件。

我们学习国外企业管理还往往发生这种情况:谁考察过哪一个国家,就片面强调这个国家的经验;谁考察过哪一个问题,就片面强调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有些方面我国有很好的经验,甚至超过别的国家。而有的同志在研究这些问题也常常忽视我们自己的经验,甚至存在着盲目崇外的现象,有点“月亮也是外国的圆”的味道,这些盲目性,是不利于我们正确地理解和吸收国外企业管理的经验的。

过去我们在照搬照抄外国管理经验上吃过大亏。建国初期,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基本上是抄苏联的,这种经济管理体制存在着很多缺陷,而照搬进来形成固定的制度后,现在改革起来就遇到种种困难。全国解放时帝国主义在封锁我们,当时广泛地学习各国的先进经验也不可能。现在情况不同了,我们已经有条件对国外经验进行比较、分析,这就有可能在学习人家长处的同时,克服他们的短处和缺陷。

第三是为了掌握企业管理的规律性。搞好企业管理,最根本的是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其中包括按照企业管理的规律办事。而掌握规律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并不是任何成功的经验本身都是规律,有些做法在一定条件下是成功的,而在另一种条件下,却可能失败,这是由于没有真正掌握规律。有些事情我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是由于没有掌握规律。因此,不能把成功的经验和规律混为一谈,从总结经验到发现规律,还要经过艰苦的研究工作。

企业管理的规律,从比较研究的角度看,可以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第一种是各个社会都存在管理的规律。虽然企业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但管理在各个社会都是存在的。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较早时期,人们就开始运用正式组织,有意识地设计和指挥这样的组织去达到事先确定的目的。这就是说,管理早就存在了,因此,从管理的角度来说,各个社会是存在着共同的规律的,如管理必须讲求效率,讲求效果。第二种是几个社会共同存在的规律,如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共同存在的企业管理规律,即只存在于这两个社会而不存在于或基本不存在于以往社会的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企业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存在着高度的社会分工,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因此,它们也会存在一些共同的企业管理规律,如企业管理必须充分考虑专业化和协作,以及价值规律的作用。第三种是一个社会经济形态存在的规律,如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企业管理规律。社会主义社会有自己的固有特点,因此社会主义企业管理也必然存在特殊的规律,如企业管理必须由职工当家作主,必须实行按劳分配等。第四种是一个国家特有的规律,如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企业管理规律。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相比也有自己的特点,因而也会出现一些只存在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企业管理规律。我国企业管理有自己的好的经验,虽然不能等同于规律,但从中可以总结出中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特殊规律,如强调职工群众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我国企业的民主管理制度和合理化建议制度,以及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技术人员、管理干部一起解决企业中重大问题的所谓“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就受到日本企业家和管理学者的高度重视。

要掌握以上四种类型的规律,都要求对各国的企业管理进行比较研究。不进行比较研究,不可能发现各个社会共有的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有的规律,也不可能发现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规律和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规律。

不仅认识企业管理规律要进行比较研究,而且运用这些规律也要进行比较研究,因为规律即使认识了,运用起来还是大有学问的。例如雇佣制度,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制度,受剩余价值规律支配,而美国、日本对这种制度的运用就大不相同。日本的“终身”雇佣制度被认为是经济发展快的重要原因之一,这里就有如何根据本国情况运用规律的问题。运用规律的学问,也是我们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和需要学习的。

第四是为了建立一门企业管理比较研究的科学,各国企业管理比较研究本身就是一门科学,它研究各个国家企业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等方面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总结它们的经验教训,评价它们的优缺点,目的是要揭示企业管理的规律性和学会利用这些规律。

作为科学的企业管理比较研究和通常的企业管理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的任务都是揭示企业管理的规律性,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这是共同的。而企业管理比较研究着重于各个社会、各个国家企业管理的比较,企业管理学则不着重于这种比较(当然不是不进行比较)。企业管理比较研究要以企业管理学已揭示的原理原则作为指导,企业管理学也要及时吸取企业管理比较研究取得的成果。可以这样说,企业管理学在内容上也包含着对各国企业管理的比较研究,不过现在已有必要使这种比较研究成为一门专门的科学。

企业管理的比较研究是比较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比较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科学,很多国家的经济学界在注意研究。它包括对经济制度的比较研究,也包括对经济管理、企业管理的比较研究。人们研究这门科学的目的是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一些学者从事这种研究是为了证明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并吸取别国的长处为本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服务。我们从事这种研究则是为了深刻地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社会主义社会必然胜利的规律,同时认真吸取其他国家发展生产力和处理生产关系、上层建筑问题的经验教训,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这里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要研究其他国家中可供自己借鉴的东西。各个国家之间和各种社会制度之间总是有可以借鉴的地方的。在企业管理上,我们有许多地方要向经济发达的国家学习。而其他国家,比如日本,也很重视研究我国企业管理的经验。我们不应盲目自大,也不应妄自菲薄。通过比较研究,我们更坚信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

国外一些管理学者早就对各国企业管理进行了比较研究。例如德尔在《管理:理论和实践》一书中曾研究了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管理方面存在的差异。他说:英国为什么不能维持它长期的领先地位?这有许多原因。“部分地必须归因于它的经营管理人员”。他们很多人“采取贵族的姿态”对待企业管理,“同工业革命早期阶段英国管理人员的行为形成直接对照的,是革新的缺乏”。英国刊物《经济学家》把这描述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英国毛病,表现为对利用新发展的断然拒绝,以及对正常财政刺激没有反应。”该书还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开始了一次新的工业革命,大大增加了工业生产和出口,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法国政府的“计划”管理。德国管理人员的特点是严格的权威主义、勤勉、彻底性。战后德国经济的成绩“在很大部分上仍然是由于管理方面突出地显示出了活力”。勒·约翰逊和维·大内在一篇文章中曾对日本和美国的经营方式作了比较。他们指出,日本的经营方式有以下五个特点:(一)下情上达;(二)管理人员的职责不是下命令或机械地下命令,而是向下级和有关部门调查研究,统一思想;(三)统一思想的方法主要是中层管理人员对各种建议进行调整统一;(四)在作出决策过程中反复调整协商,虽然耗费些时间,但作出决策后实行起来却较快,而且错误较少;(五)上下级之间关系比较融洽。这里,主要不在于介绍他们研究的内容,而是指出他们的研究是有成效的。我们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来对国外企业管理进行比较研究,应该取得比他们更大的成绩。

总的来说,我们进行国外企业管理比较研究,是为了建立我国的科学管理体系,这是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我们当前经济工作中存在的种种困难,也可以说主要是一个管理问题,例如经济结构问题、管理体制问题,都是要靠改进管理工作来解决的。

列宁早说过,要学习外国管理经验,尤其要学习托拉斯的管理经验。他还说要派人去英国、德国考察管理,尤其强调学习美国和德国的管理经验。可见,列宁早就提出了对各国管理进行比较研究的任务。毛泽东同志也说要学习其他国家管理中的好东西,这也要求我们对各国管理进行比较研究。粉碎“四人帮”以后,党中央制定了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决策,真正把改进管理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为我们着手进行这项工作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必须联系整个国民经济来研究企业管理

本书主要是对国外企业管理进行比较研究。正如研究本国企业管理不能脱离本国的社会经济情况一样,研究外国企业管理也不能脱离外国的社会经济情况。因此,必须联系宏观经济来研究微观经济,必须联系整个国民经济来进行国外企业管理的比较研究。

现在存在一种脱离宏观经济孤立研究微观经济的现象。有些同志研究国外企业管理时,有时脱离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整个国民经济状况。这样做,既难以深刻理解这些国家的企业管理,因而也难以从中吸取应该吸取的东西。

比较国外企业管理时,必须重视社会制度,特别是生产关系对企业管理的影响。马克思曾深刻地阐明了管理的两重性,即管理的内容和性质既受生产力制约,也受生产关系制约。生产关系的不同,会给企业管理带来性质上的区别。马克思的这些分析,对我们的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和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相比,就有以下一些重要差别:

第一,管理的目的不同。列宁曾说资本主义是为掠夺而管理。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目的是为资本家攫取最大限度的利润,这是由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性质所决定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目的则是为了满足整个社会和全体成员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这也是由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的。不这样做,企业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企业了。

当然,对管理的目的也不能机械地理解。例如,不能否认,资本主义企业管理也要考虑满足社会的需要,而社会主义企业管理也要增加利润。资本主义企业如果不通过改进管理努力满足社会需要(通过市场需要反映出来的社会需要),也就难以达到增加利润的目的。社会主义企业如果不通过改进管理,努力增加盈利,也就难以达到满足社会及其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目的。因此,对管理的目的必须有辩证的理解。

但是,辩证地理解管理的目的,决不能混淆两种制度下企业管理的目的有根本的不同。有一种说法认为,现代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目的变了,例如,有人说资本主义企业采用目标管理后不再以利润为唯一目的了,这种说法值得商榷。马克思曾说,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绝对规律,因此通常说增加利润是资本主义管理的唯一目的。这当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企业管理没有其他目标(如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扩大市场等等),但又不能把其他目标和增加利润等量齐观;归根结底,这些目标是为完成增加利润这一目的服务的。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的科学分析,对现代资本主义企业也是完全有效的,实行目标管理并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管理的目的,就象不能改变资本主义生产的本性一样。国外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早就鼓吹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变了的理论,企图抹煞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区别。我们应该看到这种理论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性质。

第二,计划化的性质和程度不同。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单个企业是有计划的而整个社会是无计划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了社会主义单个企业和整个社会都可以是有计划的。这一点,也是对比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和资本主义企业管理必须注意的。

整个社会能不能有计划,对单个企业的计划管理有决定性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整个社会能够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企业才有可能把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企业不仅有近期的打算,制订近期计划,而且有长远的打算,制订出有科学根据的长期计划。企业的活动、企业的管理不仅考虑本身的利益,而且要使本身的利益服从社会的利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企业受市场支配,由价值规律自发调节,企业内部计划管理无论怎样好,也摆脱不了跟着市场转的命运。现在,有些资本主义国家也制订社会经济发展计划,我们不能完全否认这种宏观经济计划的作用,但由于受资本家所有制的限制,资本主义国民经济是难以真正做到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的,因此现代资本主义企业仍摆脱不了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困境。这就使资本主义的企业首先考虑的是眼前利益,很难认真考虑甚至根本不能考虑长远利益。有的管理学者说,现在美国企业考虑近期利益多而考虑远期利益少,认为这是美国经营管理新出现的危机。其实,这种状况对资本主义企业管理是必然的,很难说是“新出现的危机”。

亚当·斯密曾经说过资本主义生产是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的。他指的是市场的自发调节。现在有人说,由于管理的发达,市场调节已被管理调节代替了,看不见的手因而也被看得见的手代替了。这种说法也不符合实际情况。它混淆了资本主义社会企业内部的管理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管理之间的界限,前者是受管理调节的,后者则不可能完全由管理调节,不可能完全摆脱市场的自发调节。这不仅是由于资本家和各资本集团之间为了更多地攫取利润,存在着你死我活的竞争,而且它们为了各自的利益完全可以不顾以至牺牲社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这是资本主义国家生产无政府状态和周期经济危机产生的客观必然性。它充分表明资本主义国民经济还是由看不见的手支配的。不根本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不废除资本主义所有制,社会经济不可能由看得见的手代替看不见的手进行调节。

应该指出,我们现在的计划工作也搞得不好。但这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而是工作中的缺点、错误造成的。我们不能由于当前计划管理不好而否认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以及它和资本主义经济相比的巨大的优越性。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优越性,不仅已经为马克思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所证明,而且已经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所证明。例如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国民经济的计划管理和企业的计划管理都是比较好的,是取得了显著成效的。

第三,对经济效果的要求不同。各个社会都关心提高经济效果,但不同的生产关系对经济效果又有不同的要求。资本主义企业最关心的是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社会主义企业最关心的则应该是人民需要满足的程度。

这当然不是说资本主义企业不关心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本家是非常关心劳动生产率问题的。资本主义企业甚至也不能不关心工人的生活福利,但这归根到底还是为了保证资本家的利润。

这当然也不是说社会主义企业不要关心利润率,利润率对社会主义企业和社会主义社会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每个劳动者创造的利润首先是对社会的贡献。企业的成本利润率、资金利润率反映着经营管理的好坏、对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利用的效率、对社会贡献的大小。

有的同志认为,经济效果仅仅是生产力范畴,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经济效果包含着极为复杂的内容,不同的内容由不同的指标反映出来。有些经济效果指标反映生产力的状况,属于生产力范畴;有些经济效果指标反映生产关系的状况,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有些经济效果指标既反映生产力的状况又反映生产关系的状况,既属于生产力的范畴又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因此,不能否认经济效果有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的方面。否则,就会忽视生产关系在经济效果方面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第四,工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属于资本家所有。因此企业经营管理也由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属于整个社会或劳动者集体所有,劳动者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因而也成了企业管理的主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就是有些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吸收工人参加管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它有什么意义?有什么可供我们借鉴的地方?这些问题是应该认真研究的。应该看到,这种情况是工人阶级进行斗争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国家革命和建设的影响的表现。但是,出现这种情况也决没有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和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实质。资本主义企业吸收工人参加管理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益,只是在有利于或最少是无害于资本主义制度时,资本家才会愿意这样做。

有的同志根据我国社会主义企业中还存在着的某些不民主现象,便认为在管理方面社会主义企业还不如资本主义企业民主,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我们一定要设法根除企业管理中的不民主现象。现在我们也正在加强企业的民主管理。但是,即使和西方最民主国家的企业相比,我国社会主义企业在民主管理方面也远远超过它们。因为在我国社会主义企业中工人是主人,理所当然地应该参加管理活动,而资本主义企业即使吸收工人参加管理,也没有改变工人的受雇佣的地位。有的同志过分夸大资本主义企业吸收工人参加管理的意义,忽视了社会主义企业民主管理和资本主义企业民主管理的根本区别,这也是离开生产关系孤立考察企业管理导致的片面性。

生产关系对企业管理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处理生产关系问题上,而且表现在处理生产力问题上。例如,泰罗研究劳动动作,揭示了节约劳动时间的规律,这是有关生产力的规律。但是,当利用这些规律组织生产劳动时,生产关系就发生作用了。在资本主义企业里,资本家要尽量榨取工人的劳动,泰罗制正是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在社会主义企业里,既要考虑节约劳动时间,又要考虑劳动者健康、休息和全面发展,因此我们既要学习泰罗制,又不能照搬照抄。可见,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管理也是有影响的,这是我们进行国外企业管理比较研究时也要注意的。

战后日本企业管理的改进,就是同一系列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分不开的。战后初期,日本实行了农地改革,废除了旧财阀的“家族康采恩”形式,允许建立公司工会。尽管这些改革是极不彻底的,并以美国占领当局的利益和需要为转移的,但是,由于这种改革在比较大的程度上克服了日本经济中封建、小生产的落后因素,确立了战后日本经济民主化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竞争的原则,从而为经济体制改革、发挥经营管理专家的作用,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和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与发展扫清了障碍。日本在废除旧财阀统治体系的同时,还从美国引进了董事会制度、事业部制度,在经济管理体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些改革对企业管理影响很大。日本不改革旧的带有封建落后成份的经济体制,企业的主动性和民主化就不能实现,经营管理专家的作用就不能发挥,从而现代化的经营管理制度则无从建立起来4932285。日本进行的只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改革,而且很不彻底,但对企业管理起了重大的作用。

我们从很多经济落后国家都能看到,他们企业管理落后常常是同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缺陷、弊端以及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失误紧密联系着的。

历史文化传统包括经营管理方面的传统,也对企业管理有重要影响,这是我们进行比较研究时也要注意的。许多管理学者指出,美国、日本企业经营管理上的差异,根源之一是文化上的差异。问题在于如何利用历史传统,使之有利于经济发展。这里有很深的学问,需要很高的领导艺术。因为历史文化传统的发展趋向和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经济制度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所制约的。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管理体制不同,对企业管理的影响也不同。例如,斯大林时期的苏联,由于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企业是行政机关的附属物,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受到各种人为的限制,企业内部缺少动力,外部缺少压力,因而企业缺少改善经营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企业管理不被重视,这方面的科学研究也受到影响。这是一种情况。另一种情况如南斯拉夫,它早就不照搬斯大林的经济管理体制模式,根据本国的情况进行了经济改革,建立了自治经济制度,发挥了联合劳动组织的主动性,企业管理也有了进步和发展。罗马尼亚的企业管理在实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前后发生的变化,也说明了经济管理体制对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巨大影响。

通过两种社会制度下企业管理的对比,可以看到,社会主义制度就其客观方面来说,在改进企业管理方面比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着无比的优越性。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消灭了剥削,国民经济能够有计划按比例发展。但是,要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出来,还必须做好工作,包括改善经济管理体制。否则,即使客观上具备有利条件,社会主义企业管理也是搞不好的。

还要指出,研究微观经济固然不能离开宏观经济,而研究宏观经济同样不能离开微观经济。宏观经济决策要通过微观经济才能全部贯彻,因此研究宏观经济也要关心微观经济。过去政治经济学不把企业管理作为研究内容,理由是企业管理不是生产关系问题,这种看法也是片面的。企业管理中有很多生产关系问题需要研究,政治经济学在这里大有用武之地。把宏观经济管理和微观经济管理结合起来研究,分工而不分家,各有侧重而又兼顾,这将有利于整个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科学的发展。

把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结合起来研究

对国外企业管理进行比较研究,还应该把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结合起来,并对各种管理理论进行科学的评价。本书在这方面作了一点尝试,但是做得很不够,有的还没有做。下面仅就有关的几个问题,谈一些初步看法。

(一)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形成发展起来的。

本书考察的近代和现代企业管理都是在一定的企业管理理论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是它区别于以往企业管理的重要特点。不研究近代和现代的企业管理理论,也就难以深刻理解近代和现代的企业管理。因此,在对国外企业管理进行比较研究时,既要考察企业管理实践,又要研究企业管理理论,要把两者结合起来研究。

企业管理是伴随着企业同时产生的。早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一些规模较大的手工作坊和商业企业就存在管理问题,不过当时的管理是凭经验进行的,我们可以把这种管理方法称之为经验的管理方法。资本主义初期企业管理也是采用的这种管理方法。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出现了管理方法的程序化,即按照一定的程序或程式进行管理,这种方法可以称之为程序的管理方法。它不再依赖于管理者直接经验的积累,但基本上也还是一种经验的管理方法,没有把管理经验上升为理论,在理论指导下进行企业管理。

近代科学的企业管理是和美国人泰罗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联系不是没有根据的。泰罗利用科学方法对企业管理的许多问题,如劳动动作问题、劳动时间问题、工资问题、计划工作问题等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通常称之为“科学管理”的古典管理理论,使企业管理不再单凭经验而越来越依靠理论的指导。美国管理学家威拉曾把泰罗的管理理论概括为以下六个原理:(1)时间研究原理。进行时间研究,对所有作业规定标准时间。(2)按件计酬原理。实行差别计件的工资制度。(3)计划与作业分离原理。管理者担当计划职能,劳动者担当作业职能。(4)作业的科学方法原理。管理者要研究作业方法,训练劳动者。(5)经营控制原理。高级管理阶层将某一部分权力交给较低管理阶层,只处理例外事项的管理问题。(6)职能管理原理。管理者实行管理职能的分工和专业化。泰罗这些原理的很多内容,至今仍是现代化企业管理的重要依据。

泰罗的研究着重于车间管理和作业管理,而对整个企业的管理研究不够,同时期的法国人法约尔弥补了泰罗的不足。法约尔把企业的管理职能与技术职能、营业职能、财务职能、安全职能、会计职能等并例,并把管理分为五个部分:(1)计划,(2)组织,(3)指挥,(4)协调,(5)控制。他对管理下了一个有名的定义:“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法约尔把计划看成是最重要而又最难办的管理职能,把组织工作看成是关于人力和物力的组织问题,着重研究了人力的组织问题。他认为,对于一个成功的企业来说,指挥、协调和控制都是必不可少的。法约尔总结了实践经验,提出了十四项管理原则,其中包括分工原则,命令统一原则,指挥统一原则,保持安定原则等等。法约尔的这些理论和原则也是近代科学企业管理的理论基础,在各国企业管理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各国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对实践有着重要影响。二十世纪以来美国企业管理所以比较先进,是同美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工作比较发达分不开的。为什么英国工业化最早而后来企业管理却不如美国呢?原因之一在于英国不象美国那样重视企业管理理论的研究。日本企业管理所以比较好,也同重视企业管理理论有关系。明治维新后,日本就从国外引进企业管理理论,战后又积极研究国外企业管理理论,并同本国传统相结合,形成了富有民族色彩的管理理论。

在很多国家,接受国外资产阶级企业管理理论的任务,一般是由本国资产阶级来完成的。在旧中国,官僚资产阶级没有接受也不可能接受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民族资产阶级也没有力量完成这个任务。解放前翻译的国外企业管理著作寥寥可数。这个任务,只能在解放后由我国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来完成。但解放以来,我们这方面的工作一直做得不够,特别是十年动乱中,更对西方企业管理理论采取了全盘否定、一概打倒的态度,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后果。列宁早就指出:“应该在俄国研究与传授泰罗制,有系统地试行这种制度,并且使它适应下来。”4932286根据我国情况,在对国外企业管理进行比较研究时,显然应该十分重视对企业管理理论的研究。

(二)半个世纪以来西方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对实践发生了重要的影响。

泰罗建立科学管理以来,企业管理理论的变化是很快的。西方有些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不论对资本主义企业管理而言,还是对社会主义企业管理而言,都是不容忽视的。

例如,行为科学。西方行为科学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现以来,对资本主义企业管理有多方面的影响。行为科学开始是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为代表的一批管理学者,在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经过多年实验提出来的与传统理论不同的新理论。它的要点有:(1)传统管理把人假说为“经济人”,认为金钱是刺激积极性的唯一动力;行为科学则提出“社会人”的假说,认为除了物质条件外,还有社会的和心理的因素影响人的生产积极性。(2)传统管理认为生产效率简单地受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所制约;行为科学则认为生产率的升降主要决定于“士气”,而士气决定于个人家庭、社会生活以及企业中人与人的关系。(3)传统管理只注意到“正式组织”问题;行为科学还提出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依据行为科学理论,资本主义企业管理也有了变化和发展。明显的如吸收工人参加管理。三十年代末,美国有的工厂就制订了工会和资方合作管理生产的制度,其中包括职工建议制度和建立有职工参加的生产委员会,以此来共同寻求节约方案,进行改革,帮助工厂克服困难。再如实行工作扩大化和丰富化的制度,从此来提高工人的“士气”。工作扩大化是让职工承担多样化的工作,使每个人做周期更长的工作。工作丰富化除了个人的工作多样化外,还要求把工人的工作内容提高到包括产品设计、计划、工艺、组织和控制等管理职能。这些办法都取得了一定成效。这些理论和实践不仅使资本主义企业管理有所变化,而且使资本主义企业内部的关系有所变化。当然,由此否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性和压迫性,是完全错误的,但这里的变化却值得重视和需要认真研究。

又如,决策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竞争的加剧和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决策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很多管理学者认为决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中心课题。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西蒙更认为“管理就是决策”。传统的观点把决策看成是最后作出决定的瞬间行动,现代决策论认为这是一种误解,因为决策是包括情报的收集、审查与分析和制定各种可选择的方案等等的长过程。一些管理学者认为,决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收集情报,(2)制定各种方案,(3)在各种方案中选择一种最优方案。他们还把决策分为定型化决策与非定型化定策。前者属于程式化的决策,决策时有定规可循,不必进行新的决策;后者是指没有定规可循的决策,遇到这类问题必须进行新的决策。现代决策理论还与企业分权的倾向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美国从四、五十年代开始,企业管理有着分权的倾向,这和决策理论受到重视有关,因为在企业规模愈来愈大的情况下,决策权集中在最高管理阶层是不利于正确决策的,分权则有利于决策。欧美、日本很多大企业实行的事业部制,就是这种分权趋向的产物。有的学者把事业部说成既是分权化的单位,又是利益责任单位,又是产品责任单位。可见,事业部首先有利于进行决策。现代决策论还认为,企业中所有的经营管理者,包括最高管理阶层、中级管理阶层以及基层管理阶层,都是决策者。应该指出,西方现代企业管理决策理论,以及与此相联系的集权分权理论,对于处理社会主义企业的决策问题和企业管理体制问题,是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的。

再如,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企业在组织生产、分配、流通的技术和方法上也有不少值得重视的科研成果。诸如全面质量管理、价值工程、系统工程、投入产出法等等,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可以从中学到应有的东西。

人们曾经思考,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后生产力为什么还能迅速发展?我们认为,原因之一在于资本主义企业不断改进管理。虽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早就存在尖锐的矛盾,但由于采取种种措施尽量缓和这种矛盾,合理地组织生产力,因而仍有可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改善,又是同管理科学研究、管理理论的发展分不开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不仅对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我们改进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有参考意义,这是我们必须重视研究企业管理理论的又一个原因。

(三)对资产阶级企业管理理论应该有正确的评价。

我们应该正确评价各种资产阶级管理理论。曾经有过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资产阶级管理理论是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工具,否认它有科学性。我们认为,在阶级社会里,企业管理理论和企业管理一样,涉及到阶级关系和阶级利益问题,确实是有阶级性的。资产阶级企业管理理论确实也是为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但是,马克思主义从来没有把社会科学理论的阶级性和科学性截然对立起来,从来没有否认一些资产阶级社会科学理论的科学性。马克思曾深刻而又具体地分析了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著作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资产阶级企业管理理论还和政治经济学理论有所不同,后者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前者则不仅研究生产关系,而且研究生产力。有的资产阶级企业管理理论还以生产力的组织问题为主要内容,它所揭示的生产力规律带有自然科学规律的性质。因此,即使到了帝国主义时期,资产阶级企业管理理论仍有可能揭示管理中的规律性,更不用说它会反映资本主义组织生产的经验。由此可见,我们固然不能否认资产阶级管理理论的阶级性,但是也不能否认资产阶级企业管理理论的科学性,而应该对各种理论进行具体的科学的分析。

首先要用实践来检验这些理论。资产阶级企业管理理论五花八门,有人形象地比喻为热带的丛林。上面说资产阶级企业管理理论有科学性,当然不是说所有的理论都具有科学性,有很多理论并没有科学性。管理理论和管理经验有所不同,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概括和提高,同时又是人的思维的产物,因此,一定的理论总是受一定的思维者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作用,即使理论是从实际出发的,也并不一定正确反映实际,更不一定揭示实际中的内在联系即规律性。理论有没有科学性,归根到底要由实践来检验。泰罗的管理理论之所以有科学性,就是由于它的很多内容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例如,他通过铁锹铲物的试验,提出铲重物时用小锹,铲轻物时用大锹,使每一锹的重量都接近21镑。实行他的建议,使每人日产量提高二倍多。我们把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结合起来考察,将有利于用实践来检验理论。

其次,要给各种理论以应有的历史地位。我们对一种理论进行评价,不仅要用实践来检验它,而且要给它以应有的历史地位。这就是要考察,这种理论和已有的理论比较提出了什么新的问题、新的观点和新的方法,这些问题、观点和方法具有什么意义。例如,行为科学关于“社会人”的假说,打破了古典管理理论把人仅仅看成是“经济人”的传统观点,对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和新观点,因而在企业管理理论发展上占有重要地位。有些理论提出的问题和观点仅仅是过去理论的复述或改头换面,有些理论是一些空泛的议论而缺乏实际意义,这些理论就说不上有什么贡献。有些理论宣扬或搬弄历史上的反动的东西,例如,鼓吹封建的管理办法等等,这些理论本身也就是反动的了。以上各种情况(还有其它情况),都是我们研究国外企业管理理论会碰到的。

评价资产阶级企业管理理论,还有一个坚持无产阶级立场的问题。资产阶级企业管理理论既然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承认它的一定的科学性的同时,当然不能无条件地赞同它所反映的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压迫和欺骗。当评价一种理论在资本主义社会起什么作用时,我们既要看到它可能包含的科学真理,又要看到它起着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作用。对前者,我们是肯定的;对后者,我们则持批判态度。在考虑这些理论可否运用于社会主义企业管理,以及如何运用于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时,则还有一个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既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又要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这当然不是说,我们只能吸取资本主义企业管理中组织生产力的经验,而不能吸取其处理生产关系的经验。组织生产力的经验固然可以吸取,处理生产关系的经验同样可以吸取。因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不仅仅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关系,还有资产阶级之间的关系,无产阶级之间的关系,还有企业与国家的关系,企业与企业的关系,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关系等等。资本主义企业在处理后面这些关系时,某些对我们有用的经验,社会主义企业也是可以借鉴的。即使资本主义企业处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关系的经验(如西欧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吸收工人参加管理的经验等等),社会主义企业也是可以从中吸取有利于自己的东西的。这里的关键是在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时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在这方面,列宁也为我们作出了榜样。他指出泰罗制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另一方面是一系列的最丰富的科学成就。”4932287我们在评价资产阶级企业管理理论时分清这两个方面,就能够做到坚持无产阶级立场和社会主义道路。

(四)重视研究和努力发展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理论。

我们所以强调要对国外企业管理理论进行研究,还由于我们面临着发展我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理论的迫切任务。

我国社会主义企业从开始出现那天起,是一直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管理的。虽然马克思早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前就去世了,但是,他的经济理论为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提供了指导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大生产必须管理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目的性的理论,关于管理必须有权威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簿记更加重要的理论,关于按劳分配的理论,关于节约的理论等等,是我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遵循的准则。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领导俄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曾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理论,例如,关于管理重要性的理论,关于向资产阶级学习管理的理论,关于民主管理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纪律的理论,关于经济核算的理论,关于培养管理人才的理论等等,也在我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中得到了贯彻。

毛泽东同志对于如何办好社会主义工业企业,也提出过一系列重要的指导思想。他强调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工人是企业的主人,要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和技术人员、工人、干部“三结合”,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强调产品好、成本低、推销快是企业行政、基层党组织、工会三方面三位一体的共同任务;他强调国家经营和合作社经营的事业,都要有相当精密的计划;他强调价值规律是一个大学校,要勤俭办工厂,建立经济核算制,使一切工厂实行企业化;他强调要遵守按劳分配的原则,反对平均主义,强调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要结合起来;他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坚持做到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又红又专等等。毛泽东同志这些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工业企业管理的理论是经验的科学总结,已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是我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特点和优点,保证了我们在管理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不能否认,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还比较短,经营管理经验也不够丰富。我国认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管理的时间,也不过十几年,当然不可能积累起丰富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的经验,理论基础还比较薄弱。首先,我国企业管理理论原来的底子差。前面说过,旧中国的资产阶级没有在企业管理理论上做起码的工作,这样差的基础当然不利于以后理论的发展。其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虽然是我们企业管理的指导思想,但不能代替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理论。而我们却长期没有很好地认识建立我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理论的必要性,满足于原有的一些理论观点。再次,我国从苏联搬来的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使企业失去了应有的独立性,企业经营决策问题,在实践上和理论上被忽视甚至被取消了,这就不能不严重限制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又次,不重视研究国外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那种否认资产阶级企业管理理论具有科学性的观点,是长时期地相当普遍地存在的。由于这种观点的影响,不仅不努力吸取国外对我们有用的东西,甚至不去了解国外的情况,造成闭目塞听。特别在十年动乱中,林彪、“四人帮”否定一切,打倒一切,破坏了企业管理,导致企业管理理论的严重倒退,这期间对企业管理理论的研究工作(包括研究国外企业管理理论)完全中断了。

由上可知,发展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理论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工作,其中包括对国外企业管理理论进行认真的研究。应当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理论也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由于社会主义国家着手改革经济管理体制,使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有明显的前进。很多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学家在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理论上都有新的贡献,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理论的科学体系正在形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结合企业管理实践,对国外企业管理理论进行比较研究,将有利于建立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理论这门重要的学科。

学习外国企业管理经验必须与本国具体情况相结合

我们从事国外企业管理比较研究,归根到底是为了学习外国企业管理的先进经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完成。学习外国企业管理经验和学习其他方面经验一样,都要注意和本国具体情况相结合。所谓本国具体情况,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经营管理现状、文化教育水平、历史传统、风俗习惯、伦理道德观念等等。学习外国先进经验,要重视和发扬还适用的本国的传统经验,防止和克服不顾本国条件的生搬硬套。日本在这些方面是做得比较好的。

战后初期,日本企业管理很落后,当时在对待国外管理经验上,日本有两种片面观点:一种主张全盘接受,认为凡是美欧的都是先进的,不加分析,不考虑国情,主张拿来就用;一种主张一概排斥,认为一切外国的东西都与日本传统习惯相矛盾,不能接受。但是,占主导的意见则主张把美国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与日本传统经验结合起来,对引进的东西认真消化,对本国的东西认真总结,使两者取长补短,形成具有日本特点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如何把国外经验和日本传统结合起来呢?当时存在着三种可能:(1)不分重点,把两者统一起来;(2)以保持日本的传统经验为主,用引进的现代化经营方法补充其不足;(3)以引进的现代化经营方式为原则,结合日本国情和传统经验,逐步实现日本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日本基本上采取了第三种方式,建立起适合本国情况的企业管理制度。日本企业管理制度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从管理理论上来说,日本的企业管理注意吸收“技术组织学派”和“行为科学学派”的优点,并且同日本的民族传统和民族习惯结合起来应用,形成了一种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管理体系。日本在处理企业和工人的关系上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比较,有很大的不同。

“技术组织学派”强调在技术上、组织上、制度上下功夫,通过建立科学的组织和严格的规章制度来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行为科学学派”则强调人的能动作用,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管理,注意调动人的内在动力来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有些国家的管理学家把两种理论对立起来,或者只强调一面而忽视另一面。日本的企业管理则注意集各家之长,吸收两大学派的优点,既强调组织制度,又重视研究人的心理,发挥人的主动性,结合它们民族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管理方法。

(二)日本民族传统和民族习惯在企业管理上的突出表现,是“家族主义”,即把企业的整体看作一个“家族”,经理就是家族的“长者”,企业的职工就是这个家族的“成员”。企业内部各级组织也就成为一个个的小“家族”,各级负责人都是“长者”,都有相当的权威,形成一级对一级的有效控制。

“家族主义”的观念,牢固地树立在人们的头脑中,渗透在管理制度、管理办法、管理习惯当中。这种观念和从这种观念出发建立起来的一套经营管理办法,使企业全体人员结成所谓“命运共同体”,拧成一股劲,形成一种集体力,使企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三)从“家族主义”出发,建立起三项传统的制度,日本人自称是企业管理的“三大支柱”。这三项制度是:

(1)“终身”雇佣制。不是由社会、国家保证工人就业,而是企业内部的“终身”雇佣制。这种制度的根源就在于“家族主义”。把企业看成一个家族,只要企业不倒闭,一般不轻易解雇职工。当然这种所谓“终身”雇佣制,是相对来说的,企业倒闭了,工人照样失业。

(2)年功序列工资制。这是指工资的一部分按工龄长短计算,而这种工龄仅仅是指在本企业的工龄,如果跳厂,工龄要从头另算。这样做也是因为把一个企业看成是一个家族,按每个人对本家族贡献时间的长短来计算工资。

这就是说,实行“年功序列工资制”时,工资的一部分是死的,另一部分是活的,活的部分是按职务、成绩以及特殊作业而定的。活的部分也不是由群众评定,而是由各级主管人员决定后报告上级批准的,他们把这个叫做“第一次人事权”。

(3)按企业组织工会,不是按产业组织工会。各企业有自己的工会,但各企业工会之间没有联系。劳资双方的冲突和交涉限制在企业内部,实际上是利用家族主义来分裂阶级,把劳资关系歪曲为家族内部的关系,鼓吹“家里的事情在家里解决”。

这套制度使工人在职业上有一定的稳定感,把每个职工的利益同企业的命运紧扣在一起,结成所谓“命运共同体”。

(四)在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方面,也有一套比较有效的办法。

(1)注意思想教育

每个企业都有“社训”(日本的企业统称株式会社),作为企业全体职工共同遵守的准则。

许多企业设有厂史展览馆,新工人入厂第一课就是到这里来接受“爱厂如家”的教育。

有的企业设有进行思想健康教育的“健康管理室”,专门来调解领导和被领导之间以及工人之间发生的冲突,用形象化的方法来启发双方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别人,消除对立,共同搞好生产。

普遍举行“忘年会”,这是传统的做法,每到年终,以生产班组或行政科室为单位聚餐,通过这种活动,使大家把一年来相互间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忘掉”,达到相互谅解,在新的一年里达到新的团结。

祝贺生日。各级主管人员对每个部下的生日都记得很清楚,按时祝贺,赠些小礼品,讲些鼓励的话。

(2)注意奖励的效果

日本的管理中有一个信条:不要为了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而伤害一片人的积极性。因此,日本的企业里不评奖,他们认为评奖得不偿失。日本企业的奖金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根据企业经营好坏,按每人的工资等级,每年普遍增发相当于本人3个月到6个月工资的奖金。

另一种是根据每个人贡献的大小,每年年终由各单位的主管人员分别发给每人一份数额相差悬殊的奖金。这种奖金个别授与,职工之间互不通气。每人得到多少不评议,由主管人员根据平时考核成绩决定。

(3)注意开展群众活动

日本企业管理中,群众活动搞得相当广泛。最有名的是群众性的质量管理,各企业普遍建立群众质量管理小组,定期评比,每年还要开展一次全国质量月活动,广泛交流质量管理经验。

日本的企业管理当然不是没有缺陷的。例如,终身雇佣制主要是在大企业实行,而大企业往往是用牺牲中小企业的利益来维持这种制度的。这种终身雇佣制每每成为企业灵活经营的障碍,在大企业中是用把这种不灵活性转嫁到中小企业以至子公司的办法来接济的。在景气的时候大企业把若干定货包给中小企业以满足他们的需要,一到萧条的时候需要减少就停止定货,由中小企业承受着牺牲。小企业倒闭频繁,这些企业的职工也就频繁地失业,“终身”雇佣制对这些企业来说,只是徒有其名。就实行这种雇佣制的企业来说,它包含着封建制度残余,使职工就业后无选择企业的自由,雇主可以借此压低工资,同时不利于工人思想觉悟的提高。现在由于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工人思想状况的变化等等原因,终身雇佣制也越来越难以维持了。尽管日本企业管理制度存在着种种缺陷,尤其是不可能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但它把国外经验和本国情况结合起来的指导思想和一些具体做法,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学习外国企业管理的经验,要取得成功,必须与本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不仅日本如此,世界其他很多国家也是这样。我们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西欧经济破坏极大。西欧在经济复兴过程中,美国曾经发生过相当大的影响。美国企业管理的经验,对西欧也曾发生过很大的影响。但是,经过西欧各国人民的努力,都重建并且大大地发展了自己的民族经济,并没有美国化,而是保持了自己仍然起积极作用的好传统。奥地利的安德利兹公司总经理舍里奥在谈到他们经营企业成功的经验时曾说:“我们的秘诀是传统加进步”。

欧洲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教授曾向我们介绍了西德、瑞士、奥地利等国家流行的管理哲学。他说:在欧洲,企业是被看作社会的一个小系统,同社会的其它小系统保持着经常的联系。企业领导的任务就是用尽可能好的方式为整个社会服务,具体来说就是为它的顾客、股东、雇员、政府、债权人和供应厂商服务。首先,企业必须为顾客服务,必须满足顾客的需要并给他们最好的产品或劳务。其次,企业必须为投资者服务,使投资者的投资回收率高于向政府放款的利率。再次,企业必须为雇员服务,必须提供雇佣的连续性、实际收入的增长以及工作的人道待遇。最后,企业必须为社会服务。它必须对后代的物质利益负责,必须最好地使用知识与资源,必须不断把管理与技术方面的知识推向前进,必须向社会交纳适当的税款。企业为了完成这些任务,保证自己能够长期存在下去是必要的。社会的成员对企业有一个共同的基本愿望,就是企业的连续性的繁荣。这一总的目标可以用四个具体目标来衡量:(1)利润。它表明资源是否有效地得到了利用。(2)发展。它表明用以主宰当前和未来的活力。(3)安全保障。它表明企业处理预见不到的问题和对付威胁的能力。(4)社会责任。它表明企业对社会承担的义务,如防止污染等等。企业的顾客、股东、雇员以及政府、工会等,对这些目标的优先考虑方面存在着矛盾,企业领导人必须找出办法来妥善地解决这些矛盾。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管理哲学力图掩盖资本主义企业的剥削性质,但这种哲学确实对欧洲国家的企业管理起了重要的影响。

西德、瑞士、奥地利在企业经营管理上也有着自己的特点。例如:

(一)企业的所有制形式比较复杂。虽然都是资本主义企业,但具体形式却有:(1)由一个或几个家族所有,对外不出售股票。(2)由一个或几个资本家和银行家掌握主要股份,其余的股份分散在较多的股票持有者手中。(3)政府和私人合资经营,有的政府占主要股份,有的私人占主要股份,出售股票。(4)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合营,不售股票。(5)资金国营,不出售股票。

西德的国营经济,在11个主要工交行业中,邮政、电信、铁路、航空全为国营,电力国营部分约占四分之三,煤气和煤炭约占二分之一,石油产品、汽车和造船约占四分之一。

(二)国营企业都按私人资本主义经营原则进行管理。国营企业在组织上、经营管理的原则上和方法上都和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一样,除了铁路、高速公路等由政府垄断外,其余的都和私人企业在市场上竞争。

(三)职工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起较大的作用。西德法律对企业的监督委员会、管理委员会和工人委员会的组织和职责,都有明确的规定。监督委员会类似美国、日本的董事会,但它的一半是股东代表,另一半是职工代表。凡两千人以上的企业,必须成立监督委员会。凡雇佣五人以上的企业都必须成立工人委员会,工人委员会由全厂职工选举产生,主要任务是维护工人的工资、福利、安全等权益,每两年改选一次。工人委员会和企业中的工会是两回事,非会员也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工人委员会对管理委员会涉及工人权利的某些决定,如解雇工人、调整工资等有否决权,但不能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四)管理机构的设置灵活多样。在管理机构的设置上,美国和日本都大体有一个格式,而西德各企业的管理机构却差别很大,企业都根据自己的需要,设置相应的机构,而不彼此模仿。他们按照企业的特点设置管理机构的作法,可以避免机构臃肿,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

(五)在技术改造中充分利用旧设备,重视传统的手工技巧。他们在对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过程中,比美国更加重视旧厂房、旧设备的利用,还特别注意发挥传统手工技巧的优势。

(六)实行能力工资制度。西欧三国都实行能力工资制度,即按技术和实际工作成果拿工资。西欧工人和美国工人一样,实行小时工资制和集体计件或超额计件工资制,职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实行月工资制,而美国的职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则实行年薪制。德国人认为,能力工资制度更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便于发现人才,使能干的年轻人有充分的用武之地。西德在福利方面也有自己的特点,例如每年除法定假日外,还有六星期的假期,这六周假期除工资照发外,还要按工资加发一定比例的休假津贴,以资助职工旅游,这在美国、日本也是没有的。

西德等国企业经营管理上的特点是和它们的特殊历史条件相适应的。例如,西德工人在企业中权利较大就有其历史原因。战后,原国营企业被占领军控制,要依靠职工恢复生产,因此给职工代表以较大的经营管理权。私人企业的资本家因与战争有牵连,许多人逃往国外,职工为了生活,组织起来护厂,恢复生产,进行经营活动。后来这些资本家陆续返回,也不能不考虑已经形成的现实。欧洲一些国家工人在企业中权利较大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也有密切关系,同时也同受本国社会民主党的影响较深有关。

总之,把外国企业管理的经验和本国具体情况相结合,是一个好经验,一个成功的经验。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当然要向已经现代化的西方和东方国家学习,学习他们对我国现代化有益的那些东西。但绝不能照搬,也绝不是西方化或日本化。有的人有这种耽心,有的人有这种希望,这都是不切实际的。我们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是社会主义的。正如党中央的负责同志所说,我国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我国当前学习外国企业管理经验应该注意那些国情呢?这是一个需要专门研究的问题。我们考虑,以下一些情况是要特别注意的。首先,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象前面所说,学习外国企业管理应该既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又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其次,我国科学技术水平还比较低,运用管理手段应该考虑到这种情况,不宜脱离客观可能性过份强调利用先进的管理技术。而现有的先进管理技术(如电子计算机)则应设法充分利用。再次,我国管理人员数量少,水平低。因此要把培养管理人员放在重要地位。培养管理人员要考虑他们现有的文化水平,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不宜要求过高过急。例如,对数学水平低的人不要过多地讲数学公式,讲的时候也要做到明白易懂,否则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达不到应有的目的。又次,各个企业情况不同,改善管理的要求也不同,学习国外经验要注意因地因时制宜,防止一刀切。事实上,外国各种不同企业的管理办法也不相同,例如,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管理制度就大不一样,即使同是大企业,也根据本身特点而各有不同。最后,现在不少企业还没有把过去行之有效而且适合目前条件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恢复起来,例如,管理的基础工作很不健全。应该重视这种情况,花大气力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而不要形式主义地学习外国经验而放松该做的基础工作。

我们在学习外国企业管理经验时必须注意发扬我国企业管理的优点,尤其要注意发扬我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优良传统,通过对国外企业管理的比较研究,也可以看到我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是有很多好经验的。我国社会主义企业从全国解放以来,已经有三十多年历史,从革命根据地算起,则已经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在企业管理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形成了自己的优良传统。例如,我国社会主义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就在管理中重视思想工作,贯彻群众路线,实行民主管理。我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一直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发展的。这些都是我们的好传统,在历史上起过巨大的积极作用。虽然这些好传统在十年动乱中受到林彪、“四人帮”的严重破坏,但那些坚持这些好传统的企业,管理工作显著地表现出自己的优越性,说明这些传统是有生命力的。例如,第一汽车制造厂回顾了建厂二十年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形成的一些好做法,总结了如下经验:(1)下达任务时,要搞好思想动员,讲清形势、任务、目的、要求;(2)对各类人员进行思想排队,分清主流与支流,有针对的进行思想工作;(3)抓住带普遍性的思想倾向,进行系统集中教育;(4)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办厂、敢想敢干、严肃认真、谦虚谨慎、团结互助的革命精神和作风,教育职工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听党的话;(5)党员应该如实向党汇报情况;(6)全党做思想工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人一事地做工作;(7)讲新旧社会对比,讲革命传统,激励职工为国争光;(8)开展各种形式的立功运动;(9)开展家访、谈心活动;(10)开展学雷锋、学先进、树新风活动;(11)开展各种适合青年、妇女、知识分子不同特点的有教育意义的活动;(12)举办各式各样的读书会、报告会、展览会、纪念会和参观访问活动,提高职工的文化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13)一手抓思想教育,一手抓解决实际问题,关心职工生活,注意劳逸结合;(14)开展评先进、树典型、比贡献活动;(15)开展有教育意义和有益于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职工的精神生活;等等。该厂的领导同志说:“这些经验,是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产物,是有生命力的。只要我们注意把‘左’的东西去掉,正确地加以应用,对改善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有益。我们要重视运用这些经验,并要在新的形势下很好研究新的方法和经验,逐步形成适合我厂特点的科学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我们认为他们的意见是有科学根据的。

我们现在常说的企业管理落后,这确实是事实,但这决不是说我们的企业管理没有好的经验,更不是否认我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有自己的优良传统。我们要通过认真调查研究和艰苦的工作,把国外企业管理的好经验和我国企业管理的好传统结合起来,早日建立起适合我国具体情况的科学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体系。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马洪.国外企业管理的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马洪.国外企业管理的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马洪(1982).国外企业管理的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