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哲学思想研究

ISBN:2190·063

出版日期:1982-12

页数:558

字数:387.0千字

丛书名:《马克思主义史研究资料译丛》

点击量:13720次

定价:1.6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近二十年来,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哲学思想引起西方学者的极大兴趣,形成所谓“马克思学”的热潮,苏联东欧的哲学界也相应发表了大量论文、专著和小册子,作品和争论之多,用资产阶级学者的话来说,简直可以称得上是“马克思的复兴时代”。对国外的这种情况,我国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曾作过一些报导,积累过一些资料;但十年动乱开始后,在“四人帮”的极左思潮影响下,学术研究难以进行,外国报刊无人问津,这种工作也被迫中断。粉碎“四人帮”以后,在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情况已经大有好转,马克思哲学的研究有了新的生机。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外学术思想动态,促进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研究,我们特从近十五年来,尤其是近十年来苏联和东欧出版的大量书刊中,选择了三十余篇在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哲学思想研究方面较有代表性的文章,编译出版。这些文章由于运用了新发现的马克思、恩格斯的书信、手稿和笔记等第一手资料,对于早期马克思哲学有新的探索。一方面充实、完善了传统提法,另方面也对传统观点中的某些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为使读者明了全书内容,这里作一些简要的说明。

本书按问题分成四部分: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三、异化问题;四、青年恩格斯的哲学思想。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新的动向。第一,传统的看法都强调费尔巴哈在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形成中的作用,认为费尔巴哈对青年马克思影响最早、最大的是他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并用《路德是施特劳斯和费尔巴哈的仲裁人》一文来证明这种影响。但近年来东欧有些哲学家却认为,对费尔巴哈在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不应估计过高,《基督教的本质》对马克思的影响最小。其论据有:1)马克思早在博士论文中就对费尔巴哈持批判态度;2)马克思在1842年3月20日致卢格的信中也明白宣告:在宗教本质问题上他与费尔巴哈有某些冲突,而这封信与《路德是施特劳斯和费尔巴哈的仲裁人》一文差不多是同时写出的;3)东德哲学家W·苏芬豪威尔指出,当时没有一个青年黑格尔派成员承认《基督教的本质》是他们可奉为神圣的著作4938666,而马克思那时是毫无保留的青年黑格尔派成员;4)新发现的资料研究证明,《路德是施特劳斯和费尔巴哈的仲裁人》的作者不是马克思,而是费尔巴哈自己;5)费尔巴哈的《未来哲学原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著作中引用最多、受影响最大的作品;6)费尔巴哈关于主词与宾词颠倒过来的思想确曾受到马克思的高度评价,并在黑格尔批判中起了首要作用,但马克思是在《莱茵报》发表政论的基础上(当然包括直接的社会政治方面的实践)自己得出这个思想的。

苏联有些哲学家也认为费尔巴哈的著作在马克思的世界观向唯物主义的转变中不起决定作用,只起“催化剂的作用”。其理由是:1)早在费尔巴哈的著作出版以前,在马克思本人的著作中就已出现某些潜在的唯物主义倾向;2)接触费尔巴哈最初的唯物主义言论还没有使马克思直接走向唯物主义;1841—1843年这个时期的传记事实证明,促使他转向唯物主义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各种不同的理论影响,而是马克思任《莱茵报》编辑部工作期间的实际斗争;3)当马克思转向唯物主义的时候,他恰好是在费尔巴哈不是唯物主义者的那个领域,即历史观的领域成为唯物主义者的。

第二,按照过去传统的看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来源于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但近年来苏联学者认为,马克思对世界史、特别是法国大革命史的研究也是唯物史观的来源之一。这种看法的依据有三:1)马克思在1852年3月5日给魏德迈的信4938667中指出了在他自己的阶级斗争理论产生以前的两个理论来源或两个理论派别,一个是资产阶级历史学家所代表的派别;一个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代表的派别;2)从传记事实看,马克思还在波恩大学上学的时候,就开始研究历史,马克思的父亲在给他的一封信中曾委婉地指责他花费很多钱去买书,“特别是大部头的历史著作”4938668;3)1843年夏,在撰写《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同时,为了解决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专门研究了世界史,写了五本《克罗茨纳赫笔记》,笔记中关于财产和政治设施的相互关系的看法,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的后半部得到了反映:“政治国家对私有财产的支配权究竟是什么?是私有财产本身的权力,是私有财产的已经得到实现的本质。”4938669资产阶级革命有局限性,每次革命都由一定的阶级来担当革命领导者,研究世界史得出的这些结论,后来又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得到反映。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也有若干值得注意的观点。首先是关于哲学史分期方面的问题。奥伊则尔曼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马克思由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的阶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那些著名文章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创作,标志着这个转变的完成;第二个阶段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前一个时期与他们有关的哲学学说,从理论上论证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共产主义的根本论点的阶段,这个阶段从《神圣家族》开始,以《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告终。巴加图里亚提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有个前史,这个前史从1835年马克思的中学毕业证书开始,到1843年春出现重大的理论疑难为止,其中包括《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和《摩塞尔记者的辩护》等文章。他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1)克罗茨纳赫阶段。在这个阶段,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过程中得出了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结论;2)巴黎阶段。在这个阶段,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第一次表述了生产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思想;3)布鲁塞尔阶段。在这个阶段,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发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法,宣告了唯物史观的最终完成。

格列茨基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形成问题也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见解。按照较为流行的看法,唯心辩证法是概念的辩证法,而唯物辩证法则是物质现实本身的辩证法,由此得出的一个看法是,认为马克思由唯心辩证法转到唯物辩证法是他转而研究物质现实本身的结果,马克思正是从现实本身中发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但格列茨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对物质现实的研究对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转变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仅仅根据这点还不足以解释这种转变,因为对物质现实、对经济的研究,也像对其他现象的研究一样,可以作唯心主义的解释。例如蒲鲁东对经济作了唯心主义解释;黑格尔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的最高成就也很熟悉,但他也仍然是个唯心主义者。由此可见,物质现实本身,甚至像经济这样的现实领域,还不能决定某个思想家哲学观点的转变。那么,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格列茨基认为,马克思在对社会的研究中经历了从现实到本质,从政治上层建筑到经济基础的认识过程。不但有个认识过程,而且还有个立场转变过程。认识过程与立场转变过程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在认识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立场转变过程是主要的,决定性的。立场的转变,即从革命民主主义立场到无产阶级立场的转变所产生的新的实践任务,才促使他转向唯物主义,而且也只有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中,作为解释社会发展的理论的唯物辩证法才能形成,才能把唯心主义的理性辩证法排除出去。

研究异化的文章,既有一般阐述,也有一些意见分歧。一般阐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异化同私有制的关系,在这里,马克思关于个人的两种社会联系形式(即人的依赖关系与物的依赖关系)的分析4938670被认为对弄清异化的实质具有重要意义。异化主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现象,不能推广到私有制的一切社会结构上去。一般说来,异化与私有制有联系,只有随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生,它才首次以完整形式出现。另一个一般阐述的问题是异化的扬弃,这种扬弃的先决条件是:第一,取消分工;第二,全面发展人的能力,而要实现这种改造,归根到底,就是要消灭作为分工体系的劳动。

有意见分歧的问题也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异化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关系问题。对这个问题有两种意见,一种是“代替论”或“让位论”,另一种是“不可代替论”或“部分代替论”。持第一种观点的人认为,异化概念具有过渡性质,它在成熟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已为历史唯物主义各个概念的总和所代替”4938671,异化范畴“在进一步对社会发展规律的分析过程中必定要把主要地位让给更准确、更具体的社会学和经济学概念”4938672,“社会实践概念…作为中心概念日益排斥和代替了异化概念”4938673。持后一种观点的人认为:1)异化概念在马克思主义中具有独特地位,它既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作为生产过程的实践概念才是这种基本概念),也不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商品、剩余价值等概念才是这种基本概念),它首先是一个世界观的概念,价值论的概念,它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因此它不可代替。2)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后,对异化概念作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和经济分析都很必要,而这个任务后来终于在《资本论》中得到了实现。正是在19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经济学著作中,对实践、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的了解,使异化理论同历史唯物主义结合起来,同时借助于否定之否定规律,又与辩证唯物主义结合起来,还通过阐明共产主义的实质和建立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与科学共产主义结合起来。所以说,异化概念在成熟马克思主义体系中是在其他概念的基础上得到了说明和发展,而不是被代替了。3)部分地取代是必要的,因为仅仅孤立地借助于这个概念来阐述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会无意中曲解这些过程,赋予它们以片面否定的性质,好像它们除了给人带来痛苦,与社会进步就毫无关系;但用其他理论概念完全代替异化概念则是不可能的,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时非有这种描述不可。

第二个有分歧的问题是人的概念在马克思早期著作和晚期著作中的地位。一种观点认为,批判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观点,马克思就摆脱了“人的本性”这个非科学的概念,因此早期著作中的一些人道主义概念,如“人”、“个体”、“个性”、“人的本质”、“异化”等等以后就被科学的概念如“生产力”、“生产关系”、“历史过程”等所取代,人的解放的论题也被“社会结构的完善化”论题所取代,如果说早期著作中的辩证范畴以异化为主要内容,那么在晚期著作中就以阶级斗争为主要内容了。与此相反,另一种看法认为:1)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自然主义和抽象人道主义的批判,并不是一概否定任何关于人的问题的哲学思考,人道主义的论题与科学论证并不对立,研究人的社会方面与生物学本性方面并不对立,人道主义的目的与为实现这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即通过阶级斗争推翻资本主义统治)也并不对立。2)唯物主义哲学需要真正的“人的本性”这个概念,当马克思论证人类历史与自然界的真正联系首先在于生产的物质过程时,历史唯物主义就绝不能绕过人类本质的概念,因为这个概念划分出一切人类社会所共有的特征,使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群落;“人的本性”和“人类的本质”概念经过必要的、更准确的说明以后,可以包括在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系中。3)马克思在晚期著作中曾多次提到早期所阐发的关于异化的克服、人道主义、完整的人、和谐全面发展的个性、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时间和闲暇时间的辩证法等许多最重要的原理,他并没有在他的经济学研究和革命活动中抛弃人道主义的出发点。只有在成熟著作中马克思才赋予人道主义以充分科学的性质。

这种观点上的分歧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也反映出来。如:有一种意见认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后,异化观念已退居次要地位,它后来只用于经济异化这种十分狭窄的、有限的意义上,即指商品转化为货币和由商品派生出来的商品拜物教现象,因而在《资本论》中只起一种从属的作用,主要用来说明表现为支配人的物的关系,即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异化观点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后不是退居次要地位,而是继续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和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上得到说明和发展。《1857—1859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都广泛使用了“异化”术语,揭示了资本主义劳动异化最深刻的根源和前提,说明异化最初表现为抽象劳动从具体劳动那里分离出去,后来又表现为价值从使用价值那里异化出去,货币从商品那里异化出去。可以说,只有在成熟著作中马克思才赋予异化理论以充分科学的性质。

探讨青年恩格斯的思想发展的文章,着重研究了恩格斯早期的政论作品及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文章的作者很强调恩格斯在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中的独立作用,强调马克思、恩格斯是各自独立地实现由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由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的,不能把恩格斯的转变归结为同马克思相识的结果。例如,透过恩格斯在早期与黑格尔的关系,也可以看出这种独立性。还在《谢林与启示》一文里,恩格斯就已指出,黑格尔的政治观点及国家学说是在“英国机构的影响之下”形成的,认为它们带有“复辟时期的明显印记,这一点也表现在他不理解七月革命的世界历史必然性上”4938674。恩格斯对法、英国家机构的研究,促使他冲出黑格尔国家本质学说的框框,在理解国家的本质和社会根源,以及改造国家的必要性方面又前进了一步。如鲍威尔等人主张通过“批判”改造国家,恩格斯则认为批判不足以改造这个国家,必须有人民起来革命才行。他猛烈抨击七月君主制度,批判自由党人对“新七月”寄予的希望,主张消灭官僚制度的、伪自由主义的国家。黑格尔宣称国家是绝对精神发展的圆满结局,恩格斯则指出这个国家及其神学本质是同自由原则格格不入的。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恩格斯第一次应用黑格尔辩证法分析经济学范畴,但他已发现黑格尔运用辩证法是不彻底的,说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常常得出保守的、有时简直是反动的结论。恩格斯在这部《大纲》里第一次以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观点研究现存经济关系。列宁指出,恩格斯在这篇文章中“以社会主义的观点考察了现代经济制度的主要现象,认为那些现象是私有制统治的必然结果”4938675。这篇文章连同《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标志着恩格斯已处在彻底转向唯物主义与共产主义过程的前夜。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沈眞.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哲学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沈眞.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哲学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沈眞(1982).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哲学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