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颠覆的喜剧

ISBN:7-5004-4177-0

出版日期:2004-01

页数:248

字数:184.0千字

点击量:8035次

定价:19.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颠覆的喜剧》序言

丁帆

金文兵博士毕业已经两年了,说实话,我以为他对学业上的研究工作已经开始淡化,甚至停顿了,也就没有太在意他最近研究工作的动态。然而,当他将自己的毕业论文的反复修改稿寄给我的时候,我的确是惊讶了一回。

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就连一贯以清净为本的学术界也难逃其厄运,包括我在内的所谓一大群的“现代”知识分子,都不同程度地染上了这种新世纪的学术时髦病。如何克服做学问上的致命弊病,成为学术界“是生还是死”的大问题。然而,我在过去认为是“垮掉的一代”的金文兵们这里却看到一线希望,他执著的治学精神也就成为我对新一代学人刮目相看的新起点。

文兵在校攻博时,曾一度和同门的几个师兄弟痴迷于哲学问题的探讨,他们对黑格尔、尼采、叔本华、阿多诺、海德格尔、马克斯·舍勒、巴赫金、米兰·昆德拉等人提出的哲学与美学问题进行过深入的探讨与辩论,其中所涉及的许多与文学密切相关的问题讨论之深是令人惊叹的,乃至其中一位仁兄居然为了啃透黑格尔而去学习德文、而去购买了全套的德文版《黑格尔全集》。这就使我不得不佩服他们刻苦的思辨精神和坚韧的学术毅力。

比起最初的毕业论文,此稿的修订可以明显地看到文兵随着对此论域问题探讨的进一步深入,其论证的理路愈来愈清晰了,其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度也非同日而语了。体系化、理性化、逻辑化的特征亦愈来愈凸显。

从宏观的角度来考察此稿,我感觉到文兵是想将自己多年来的学术成果来一个体系化的重构。将80年代到90年代转型期的小说创作阈定在价值理念和审美诉求的八个方面,其本身就充满着理论的思辨色彩与挑战性,它是否真正抓住了其本质特征了呢?就我的目力所至,窃以为,起码在大部分的论证结穴上是切中要害的。“论文共由小说的历史与真实、价值颠覆的发生、女性话语的建立逻辑、身体的归属性问题、儿子时代的喜剧性父子伦理关系、人在驯顺命运中所剩下的最后可能性、家园丧失的现代意义以及1990年代小说的喜剧性精神品格这八个部分组成”。除了个别问题有内涵与外延的交叉外,这些问题的确是那一历史时段凸显出的带有哲学思辨意味的文学命题。

但是,作为一种整体性的价值判断,怎样才能完成体系性的理论构建呢?于是,文兵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人的三种界定方式”:“‘陌化之人’从‘奋求者’当中界划出来(第一种界划方式);身体的自我从精神的自我、女性话语从男性话语、儿子从父亲权威中界划出来(第二种界划方式);自我从家园、自我从规训中界划出来(第三种界划方式)。与此相呼应的是,还对审美认知方式上的两次革命进行了讨论:历史与真实认知的可能,以及严正与喜剧的风格变迁。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上述判断并非只建立在对1980—1990年代文学现象的孤立性考察上。如何把一些看上去很新的问题,融合进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背景中作出应有的追问与探询,也是本文努力的一个方面。这样做的目的,是期望能够获得认识上的与论述上的历史感和完整性。”我对于文兵的这种“人的三种界定方式”还不能全部认同,但是作为对一种问题的言说方式,我以为论者寻觅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以此来归类、剖析1980—1990年代的小说文本,就有了一番别出的新意。

在确定其三种界划模态方式后,最重要的就是论者的价值判断的文化批判精神的体现。因此,以人性为价值定位的坐标,就成为文兵探询问题的隐含价值理念标准。缘此,我以为此书在文化批判的指向上就有了清晰的逻辑理路,其文化哲学批判的锋芒便使其更具有思想的尖锐性。

我以为金文兵在这部专著里也绝非仅仅是迷恋在哲学的迷宫之中而不可自拔,他在大量的典型文本的细读当中,显示出了对文学作品与众不同的独特体悟,虽然它们还带有那种哲理意蕴的经验性痕迹,但是,这种独到的见解往往是一般平庸的评论家们所不能企及的,这种体验的获得是依靠作者长期对其哲学观照的美学对象——文学作品的理性穿透而生成的。

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觉到,文兵对出现在80年代后的作家作品有着一种近乎刻骨铭心的哲理性解剖,尤其是对像张洁、张辛欣、王安忆、陈染、林白等那样的女性作家们的文本;对像贾平凹、莫言、刘震云、张炜等那样的“还乡者”们的文本;对像王朔、余华、朱文等那样的“儿子时代的伦理喜剧”的制造者们的文本;对像王小波等那样的“突破规训命运”的特例者的文本,文兵都作出了精辟而别样的分析。我这里所说的精辟,就是指论者以其哲思的独特视角;所说的别样就是对文本中的许多现象进行了与一般评论者不同的,乃至相异的价值评判,其中许多惊人的价值理念就是通过对文本不同凡响的经验性解读而获得的。就此而言,我看到了另一种由理性到感性,再上升到理性的文本解读方式的可行性与实践价值。

我以为怀疑一切,小心求证的治学理念可能是推动人文学科永远前进的原动力,没有这种学术的精神与胆识,是难成气候的。而表面上文质彬彬的金文兵,骨子里却透着一股犀利的锐气,亦如他在本文最后的论述中而言:“文学在本质上是对被给定的规范与秩序的怀疑,严肃地讲述和讨论一个问题是基于对一种肯定判断之后所持的立场——真理的维护;但并不等于它就是惟一的终极的判断,而且它只构成传统的积累形成过程中的一个层面或阶段。”不断否定前人、否定传统、否定一切现成的理论和体系,甚至否定自己,才有可能在学术上有所长进,有所建树。否则,重复前人的东西,只能拿别人的理论当作自己的武器的所谓“学者”,是永远匍匐在别人阴影下的精神侏儒。从这里,我看到了希望,尽管金文兵有的观点还不够成熟,尽管他对前人大师的理论世界还有迷信与迷狂之处,但是,我看到的是一个“成长”着的青年智识者!他们才是学术的未来,他们才是思想的未来。

当然,我也十分欣赏作者在此书最后引用尼采在其《论道德的谱系》中的那段话:“我正是在这里看到了人类的巨大危险、人类最精致的迷惑和引诱——人类将被引向何处?走向虚无?我正是在这里看到了末世的来临,看到了停滞、回顾往事的疲倦、反抗生活的意志,看到了关于临终疾病的温柔而忧伤的兆示。这种越来越流行的同情道德甚至传染、弄病了哲学家,我把这种道德理解为我们业已变得可怕的欧洲文化的病兆,一种通向新佛教、通向欧洲人的佛教、通向虚无主义的弯路?”始于忧患,才有可能创新;只有怀疑,才有可能突破!紧迫感才能使学者置之死地而后生。在逶迤的学术道路上,我们应该看好这种学术姿态,看好那种勇于攀登悬崖峭壁的人!

我希望文兵能够永远保持这种旺盛的学术姿态,永不凋谢,永不枯萎。

是为序。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金文兵.颠覆的喜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金文兵.颠覆的喜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金文兵(2004).颠覆的喜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