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电视文化形态论

ISBN:978-7-5004-6328-3

出版日期:2007-08

页数:272

字数:202.0千字

点击量:9573次

定价:22.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本书紧紧围绕消费社会和电视文化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从不同层面和维度阐述了电视文化的内在逻辑——内涵、性质、地位、作用及变化发展的内在机理和不可避免的负面隐忧,并初步探讨了电视文化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问题。

本书首先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从考察由于当代科技革命和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带来的社会形态的深刻变革入手,揭示了技术社会形态(含信息社会、网络社会)、消费社会形态和全球社会形态与作为视觉文化为主要形态的电视文化的崛起的内在联系以及当代文化发生重要转向的历史必然性;阐述了消费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符号的消费、身体的消费,消费成为再生产的动力;分析了视觉文化崛起的原因在于生活的休闲化、社会发展的都市化倾向、消费社会的到来以及大众传媒的崛起和虚拟技术的发展;总结了视觉文化的特点——视觉文化与印刷文化的区别(“看”与“看”的不同),日常生活的视听化和审美化,真实与现实并存:亦真亦幻的世界,文化成为可机械复制和批量生产的“文化工业”;论证了包括电视文化在内的视觉文化的崛起,表明了一个以书刊为主要载体的印刷文化时代的结束,开启了一个以图像为主要载体的视觉文化或影像文化时代的来临,并认为这是文化传播史上的新阶段。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书力图深入、系统地论述电视文化的内涵、性质及其在当代文化转向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根据当代社会形态变革的三个方面,相应提出电视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也是最为主要的视觉文化形式;是一种以高新技术为基础、可不断机械复制的影像文化;从电视传播的日益全球化、“时空同步”的实现论证了电视文化是一种最具影响力的大众文化;从体验的快感、窥视的快感、宣泄的快感和梦幻的快感等方面,论证电视文化是一种满足精神需求的快感体验文化,是一种精神消费型文化。进而指出,电视文化在消费社会中,通过引领时尚、制造时尚,推动大众文化的流行;通过电视节目和广告引导生活方式,加速消费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总之,电视文化是以一系列电视技术为手段和载体进行传播的精神观念文化形态和接受(消费)这种精神观念文化的生活方式。

本书还着眼于电视文化的最新变化,阐述了消费社会的发展是如何促使电视文化的不断“变法”,电视文化又如何去反映、迎合和推动消费社会的“繁荣发展”,概括了电视文化在消费社会中的新形态和新走向。消费社会的形成,使得电视的消费功能特别是娱乐功能得到凸显和强化,电视文化也渐渐由宣教文化转向娱乐文化:新闻节目出现娱乐化倾向,各种各样的娱乐节目充斥荧屏,通过收看娱乐节目使观众获得人性的舒张和生活的自我调节;“历史”成为抢手的文化商品,成为电视剧创作的主要题材,戏说历史的电视剧蔚然成风,历史成了“娱乐化的历史”;以参与和体验为吸引点的“真实电视”流行于屏幕,等等。

本书的重点在于分别从理论和实践的维度深入地揭示了电视文化的消费属性和产业属性,深入细致地分析了电视文化是如何为消费社会推波助澜,成为“消费社会的文化”的内在机理,进一步拓展了电视文化与消费社会的内在必然联系。

其中提出并论证了以下几点:在消费社会,电视受众是消费者,传播者以“受众主导”理念不断创新电视节目形式;电视传播只有承认受众的中心地位,围绕受众,贴近关怀受众,才能在节目制播上获得成功;对受众的重视导致受众调查业的发展和成果的应用,受众需求的多样化和类型的多元化受到关注。同时指出,在消费社会,受众也是商品,电视台不仅经营电视节目,也经营电视受众,因而出现了循环售卖。根据电视节目循环售卖的运作方式,提出了电视产业运作的逻辑:“眼球——注意力——收视率——广告收入。”指出在消费社会中,注意力已经成为稀缺资源,因而作为衡量注意力大小的收视率,成为电视市场的通用货币,具体表现为:(1)收视率用于购买节目;(2)收视率用于节目编排和播出;(3)收视率指导节目或频道进行调整和改版;(4)利用收视率提高节目质量;(5)收视率用于广告投放策略。

本书还论述了电视文化的巨大市场潜力和产业运作的实践逻辑。认为作为获得暴利的最后一块儿沃土,电视文化的产业化必将出现购并扩张和经营的多元化,电视节目生产制作以及经营的产业化,将成为电视机构新的利润增长点。数字电视的运用将带动内容产业的兴起,出现付费电视和点播电视等内容服务。

在肯定电视文化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进步意义和历史价值的同时,本书进一步指出了电视文化的消极和负面因素。对电视文化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观众不断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服务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局等,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战略高度的几点思考和建议。如提出电视文化作为一种技术文化和视觉文化,有可能造成对人文精神的侵蚀和挤压,电视具有唯利主义倾向和庸俗化倾向,电视文化具有霸权性。提出消费社会下电视文化建设应始终保持清醒的责任意识:电视传播应始终贯穿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人文精神应作为电视文化的本质内涵;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电视文化应担当起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维护民族文化独特性、自主性,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的重大责任;电视文化应该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全面、和谐和健康发展,着力提高观众的文化素养和审美品位。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徐瑞青.电视文化形态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徐瑞青.电视文化形态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徐瑞青(2007).电视文化形态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