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基于科学发展观视角的分析

ISBN:978-7-5161-1424-7

出版日期:2012-09

页数:249

字数:242.0千字

点击量:10042次

定价:45.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基于科学发展观视角的分析》一书,是陈慧女以科学发展观为视角,对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进行修改完成的。本书客观分析了我国资源型城市和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发展现状,辩证评价了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效果和绩效,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及接续产业发展、再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以及城市功能的再造和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等重大问题,作出了多方面的、颇有价值的探讨。现在,这部学术著作即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付梓出版,陈慧女希望我能为将要正式出版的个人学术著作写几句话,我欣然接受:一是作为她的博士后合作导师,以此给予她两年博士后研究工作的高度认可;二是作为比她年长的同事,以此表示对后起之秀学术成果问世的热烈祝贺。此外,我还想借此机会谈谈自己在阅读这部学术著作时的一些感想和体会。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着现代矿业的开发及其所依托的资源型城市的创建,“矿竭人去”、“矿竭城衰”成为越来越多资源型城市的宿命。为了不再重蹈“矿竭人去”、“矿竭城衰”的覆辙,一些发达国家人口密集的核心区域,不得不对资源型城市实施产业转型。在巨大的财政支持下,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法国洛林、德国鲁尔特别是多特蒙德市等地被誉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成功范例。但从世界范围来看,多数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效果不甚理想,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逐渐成为一个国际性难题。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重要原材料和基础能源的主要供应地,其所提供的生产资料和巨额利税为促进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对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发展的观念,致使资源逐渐衰竭、产业结构失衡、生态环境恶化,城市发展面临诸多困难与问题,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能否实现产业转型,直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深刻影响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入,我国一批资源型城市因资源枯竭而发展艰难,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遇到尖锐的挑战,于是乎,具有战略眼光的政府官员和学者开始意识到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紧迫性,进而进行产业转型尝试,但大多数都以失败告终,可谓一波数折。国家发改委《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课题组统计表明,我国共有资源型城市118个,约占全国城市数量的18%,总人口1.54亿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又据统计,我国20世纪中期建设的国有矿山,其中的2/3已进入“老年期”——440座矿山即将闭坑、390座矿城中有50座城市资源衰竭,300万下岗职工、1000万职工家属的生活受到影响。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避免“矿竭城衰”?这一问题成为困扰我国政府和学者的重大课题。新中国60多年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实践证明,资源枯竭型城市选择的产业转型不同,其结局迥异。一类是“矿竭城衰”,一类是“矿竭城不衰”。前者如云南的东川,作为世界“东川式”铜矿的代表地,于1958年设立地级市,铜业的产值和税收一度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的2/3,但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铜资源的不断枯竭,东川矿务局下属的4个铜矿全部破产,并于1999年降格为昆明市的一个县级区,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矿竭城衰”的城市;后者像唐山和焦作等城市,在城市资源枯竭之前,俟城市经济有了一定规模和基础后,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加快产业转型,成为“矿竭城不衰”的城市。新世纪以来,国内一些开发较早的资源型城市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矿竭城衰”问题,其中,占全国1/4资源型城市的东北地区尤为突出,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自此,国家有关部门着手研究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2001年,国家“十五”规划纲要首次明确提出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支持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的政策。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战略方针。2006年,“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2007年底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对于资源已经或濒临枯竭的城市,要选择好产业转型方向,重点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因地制宜,尽快形成新的主导产业,从而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指明了清晰的发展方向。《若干意见》的出台和山西省获批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标志着我国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由局部省区一些城市试点向全国所有资源型城市推开。从2008年到2011年,我国分三批确定了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积极探索建立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增强公共保障能力等手段,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尽管如此,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问题至今依然是一个尚未破解的难题。可见,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到今天,虽然有其客观历史原因,但与非科学的发展理念不无关系,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困难与问题,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产业转型。毋庸置疑,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和经验肯定对我国有借鉴和启迪意义,但是我国所具有的独特制度环境、迥异于他国的工业化发展阶段等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我国若完全照搬国外的做法和经验是难以奏效的。事实证明,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既要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又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之路。诚然,任何重大理论都不可能是凭空出现的,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恩格斯将马克思的理论贡献归结为两大发现:一是“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二是“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所关注和解答的主要问题之一,普遍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主要涵盖两个基本观点,一个是强调生产力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最根本和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二是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主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主体地位。显然,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贯穿着极为丰富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重大战略思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既是对过去城市产业转型经验的高度总结和升华,又是对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提出的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的指导。伴随着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推进,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会逐渐显现出来。要解决矛盾和问题,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产业转型。近几年,有关科学发展观、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的论著颇丰,已成为学界研究的两个热点,但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并形成成果的并不多见。本书作者陈慧女,发挥自身理论经济学 (自本科起至博士研究生毕业,连续九年均于理论经济学领域从事学习和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0年至2012年的两年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期间,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研究)的双重学术背景和研究功底,充分利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有利时机,对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有关问题,运用政治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等跨学科研究、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一方面通过充分的理论研究,基于科学发展观视角对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能够为资源型和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可持续发展提供方向性指引;另一方面,作者采用现代经济学和统计学方法,对中国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的基本过程进行评价和分析,针对出现问题不断探索解决的方法,能够从实践角度进一步丰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实践方面的理论。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本书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选取我国44个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中17个地级城市1998—2007年十年间的综合数据,以当前相关研究文献典型观点中的高频指标为基础,以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为依据,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基本要求,选取了与资源枯竭型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联系较为紧密的34个指标变量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降维处理与19个非资源型城市的对比分析,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核算和分析,系统研究了我国资源型城市和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发展现状、产业发展现状,并对其1998—2007年间产业转型的效果和绩效进行综合评价。据此,最终得出以下结论:以17个城市为代表的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现还多处于产业转型的初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于综合型城市,产业发展过程中对资源型产业的依赖程度过高,实现科学发展任重而道远。然而,随着这些城市产业转型进程的推进,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获得改善,为实现科学发展创造了条件。这种系统的评价和分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能够为作者的理论观点提供重要支撑,使结论更具说服力。当然,作为一种有益的尝试,《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基于科学发展观视角的分析》一书尚有一些待改进之处。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和科学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不同城市的资源禀赋及其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其所面临的道路选择也是各异的,仅仅从这17个地级城市公布的统计数据进行研究,难免存在研究不够充分的问题。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基于科学发展观视角的分析》一书,依然是一部值得一读并广为推介的好书。李楠2012年8月于东湖之滨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推荐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陈慧女.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基于科学发展观视角的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陈慧女.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基于科学发展观视角的分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陈慧女(2012).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基于科学发展观视角的分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