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良序的公共生活何以可能:基于唯物史观视域的考察

How Can a Well-ordered Public Life Be Possible An Investig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BN:978-7-5161-9626-7

出版日期:2019-03

页数:253

字数:216.0千字

点击量:8079次

定价:68.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在唯物史观视域下,“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历史过程中,在日益丰富的交往实践方式下,公共生活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主要生活样态。公共生活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公开性是其突出的标志,而这种公开性也是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最根本的区别。“公共生活处于公共领域中,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具有鲜明的多主体性、开放性、互利性和透明性。

自20世纪末以来,随着后工业化进程的到来,出现了领域融合的趋势。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尤其是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出现了广阔的中间地带,呈现出公共生活私人化和私人生活公共化的现实图景。当代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型,原有规范和调节“熟人社会”的道德机制受到削弱,而规制和调节“陌生人社会”的道德机制尚在建构和完善之中。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大潮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渐频繁、多维、多元,公共领域的场域随之不断扩大。而当下中国正处于社会深度转型期、发展加速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公共生活领域的结构性分化以及由此伴生的普遍性规则的解体,为个体寻求自我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与空间。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社会公共生活由于既有结构秩序被打破,新的合理完备的公共生活秩序尚处于孕育和建构中,既有的社会公共生活必定会出现某种失序。与此相应,必然会有一种由无序向有序过渡的内在压力,同时,一种合理、良好的社会公共生活也要有一个生长、发育和完善的过程。

建构公序良俗的社会公共生活秩序是大势所趋。然而,在这个“世界图像时代”,处于社会碎片化的过程中,置身公共生活领域,我们成为无所依托、无家可归的“异乡人”。在现实中,这些问题以各种“社会病态”的面相呈现着公共生活异化的状况。如何重构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道德行为,来规范良序的公共生活秩序,在道德的有效性与正当性中寻求平衡的张力,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在这一现实际遇下,如何重构现代“公共生活”的“规范基础”,寻求并构建适应多元化社会格局的“身份认同”和“共同体价值”,已成为重要的理论课题。于是,在唯物史观视域中,理解“公共生活”并探寻社会主体应该追求什么样的公共生活,什么样的公共生活才是好的公共生活,这是我们当下必须面对并且回答的问题。

针对这一时代问题,崔丽娜经过长时间研究,完成了博士论文——《良序的公共生活何以可能——基于唯物史观视域的考察》,后来又经过认真反复的修改完成此书。该书在唯物史观视域下,深入地探讨了良序的公共生活何以可能,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全书主要探究了以下五个层面的问题。

其一,通过对“公域”与“私域”、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分,提炼出公共生活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尝试梳理了西方历史上公共生活学理发展脉络,理清从古希腊城邦到中世纪时公共生活的变迁,明确近代资产阶级到现代公共生活的历史演进过程,着重阐述了洛克、卢梭、马克思、哈贝马斯、阿伦特、罗尔斯关于公共生活的主要观点。相应地,作者还从价值性的、领域性的“公”、超越性的“公”三个维度,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公”的论说。

其二,对社会秩序的内涵进行较为系统的科学的厘清与界定,阐明了社会秩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立足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秩序出现的问题,阐释了社会秩序是社会存在的规范性要件。提出了公序良俗的公共生活是维持正常社会秩序、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同时也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凸显了社会秩序是社会的本质与社会有序化需求的价值向度。

其三,通过对中国传统公共生活缺失的背景透视、近代中国公共生活的历史嬗变和当代中国社会公共生活之隐忧的学理分析,将公共生活的变化置于当代中国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背景下予以考量,指出,伴随体制改革加速和社会转型加剧的步伐,中国公共生活实现了从总体性社会向个体化社会的过渡,与此同时也潜藏着与之相对应的矛盾性的隐忧:公共生活的形式化、私密化与公共化并存,公共权力滥用和腐败的危险。由此,作者对中国公共生活予以全景式剖析,在学理层面推进了对这一问题的探赜。

其四,在现代中国社会个体的崛起语境中,对中国公共生活中的“总体性社会”整合机制的失灵、市场规则对公共生活秩序的作用、工具主义与差序格局的再生产和公共生活中的犬儒主义盛行进行多维阐释,网格化、立体式、全镜头地揭示了中国公共生活危机的生成机理,重构了实现社会个体的人生目标和社会价值,进而形成社会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相得益彰的良好格局的学术机理。

其五,观照当前我国公共生活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困惑。作者试图从制度规范的建构和完善、道德体系的形成和培育、公共精神的培植与建构、共同体的建构与完善、非政府组织的化育和扶持等方面,对当代中国社会公共生活进行合理化的设计,以期对中国未来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为达致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些许理论上的前导,以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理论对现实的观照情怀。

总之,本书以较强的问题意识透视当代我国公共生活中的突出问题,从唯物史观出发,借鉴西方学者有价值的观点,对“公共生活”“秩序”的内涵以及如何构建“良序”等问题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观点。书中观点鲜明,逻辑严谨,结构合理,文字流畅,体现了强烈的现实关怀和深厚的理论功底。

最后,作为崔丽娜的导师,我由衷地祝贺她的这本著作出版,并期望她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展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的深入探讨,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一个理论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郭湛

2019年2月16日

于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崔丽娜.良序的公共生活何以可能:基于唯物史观视域的考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崔丽娜.良序的公共生活何以可能:基于唯物史观视域的考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崔丽娜(2019).良序的公共生活何以可能:基于唯物史观视域的考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