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描绘和总结过去一百年城市的发展已经很难,要预测未来一百年的前景则更难。但是,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存在历史发展的轨迹,这使我们在研究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总趋势的基础上,能对城市的未来发展做出大胆地探索,并使我们能够适时地提出城市革命(或第三次城市革命)的论断。城市革命意味着,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城市所发生的变化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变化,或量的变化,而是划时代的质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对中国尤为重要。也许是由于研究思路和方法的一致,对世界观察的角度的相同,以及对发展的趋势存在共同的认识,中国科学院的一些专家提出的第二次现代化的概念,与我们提出城市革命的概念在时间上和性质上不谋而合。由于第三次城市革命与第二次现代化相对应,第三次城市革命的概念便不难理解。基于第三次城市革命的提出,我们积极地探索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城市经济学新理论与新观点,所以我们把本书的名称定为《中国城市经济创新透视》。
在近13亿人口的大国搞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建设,无论从哪方面说都是一种创造。中国城市的发展也是一种创造,因为中国城市发展的基础和空间与其他国家是不同的。如果说,从新中国成立开始,中国进行的现代化建设主要是工业化的现代化,那么城市化伴随的工业化是工业化的城市化。这种发展模式是一种工业化时代的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可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任务,开始了后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到了21世纪之初,由于信息产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后工业化所产生的影响,城市是首当其冲的。在这种形势影响之下,中国城市发展将具有以下时代特征:
1.工业化与信息化同时推进。中国广大城市正处于工业化阶段,工业化仍然是城市的主要任务。同时,中国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和高科技城市又处于信息化的启动和起步时代,必须大力推进信息化。因此,它们面临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双重任务。一些城市,特别是处于先进地位的大城市和科技城市,把发展信息产业放在重要的、突出的地位,使其成为城市发展的增长点,成为优先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城市现代化不光取决于传统工业发展到什么程度,而同时要看信息产业发展到什么程度。
2.集中型城市化与分散型城市化同时推进。工业化时期的城市化经常表现为集中型的城市化,而信息化时期的城市化却表现为分散型的城市化,或者说城市化与逆城市化同时发展,特别是一些先进的大城市和国际化城市,居民向郊区和附近小城镇迁移。因为信息时代,由于通讯技术和交通事业的发展,居民的工作地点和居住地点可以远距离地分离。
3.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同时推进。一方面,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崛起,农村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加速,城乡之间的差别不断缩小。农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生活方式基本实现城市化,这在经济发达地区表现十分明显。另一方面,在中国的广大落后地区,仍需要加速城市化,使大批农民离开农村而进入城市。
所有这些决定了中国的城市现代化既具有工业化时期的主要表现,又具有信息化时期的因素。在设计城市现代化的指标体系中,既要有反映工业化现代化的指标,又要有反映信息化现代化的指标。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城市的发展极不平衡。沿海先进的城市由于对外开放早,与国际先进城市有着广泛接触和交往,已经朝着世界先进城市行列前进,它们不仅继续完成工业化,工业化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所要求的现代化,而且要适应信息化和知识化的城市化和城市二次现代化。所以,要对全国的城市经济用同一标准去衡量和总结是很困难的。我们只能从50年的发展中针对一些主要问题进行一些叙述。再说,作为城市经济学,不是去描绘和分析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和成就,这是城市经济史学家的任务。正因为如此,我们虽然提出了一些观点,对某些观点也作了论述,但是论述是很不充分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只能是抛砖引玉,引起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在研究工作中开拓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我们虽然对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作了描绘和分析,但是这种分析是不全面和不系统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能是就一些重要的问题发表我们的一部分看法。
本书是集体的研究成果,而且是逐步推进的成果。城市发展很快,我们的研究目的并不是最后在项目结束时要出版一本书,尽管这是很重要的,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推进城市的发展,推进城市理论的发展。进行大胆的理论创新,有利于城市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因此,我们在研究中一旦捕捉到一种有利于实践的发展的观点和理论,我们就写成文章或报告,或公开发表或在一定的会议上演讲,以期引起有关方面,特别是城市的关注。所以,我们这部著作也可以说是过去一些论文和报告的汇集,在编纂成书时,并没有作全面的调整。因此,原来所用的某些资料,并未更新,这一点请读者理解。
参加本书写作的有杨重光、梁本凡、廖康玉、宋迎昌、袁晓勐、孟雨岩、单菁菁、何丽、李菂、杨燕(湖南师范大学)等同志,最后由杨重光研究员和梁本凡副研究员编纂、统稿和定稿。
由于是探索新问题,错误在所难免,请读者批评指正。
杨重光
2002年4月16日于中关村
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相关推荐
-
图书 中国城市经济创新发展研究
作者:姜玮
图书 中国城市经济创新发展研究
-
2
图书 中国城市技术转移的空间演化研究
作者:段德忠
图书 中国城市技术转移的空间演化研究
-
3
图书 中国城市住房可支付指数研究
作者:况伟大
图书 中国城市住房可支付指数研究
-
4
图书 中国城市基层治理:路径、方式与转型
作者:李慧凤
图书 中国城市基层治理:路径、方式与转型
-
5
图书 中国特大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研究
作者:黄南
图书 中国特大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研究
-
6
图书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域下中国城市化进程透视
作者:周金华
图书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域下中国城市化进程透视
-
7
图书 市政、城市治理与近代中国城市社会发展
作者:方秋梅
图书 市政、城市治理与近代中国城市社会发展
-
8
图书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20,中国城市统一发展经济学
作者:倪鹏飞 徐海东 曹清峰 郭靖
图书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20,中国城市统一发展经济学
-
9
图书 中国城市智慧低碳发展报告
作者:潘家华 王汉青 梁本凡 周跃云
图书 中国城市智慧低碳发展报告
-
10
图书 关于中国城市雕塑的调研与思考
作者:王鹤
图书 关于中国城市雕塑的调研与思考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