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逃离国际经济中的伦理风险

Escaping From The Ethical Risk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ISBN:978-7-5004-6482-2

出版日期:2008-01

页数:473

字数:367.0千字

点击量:7953次

定价:32.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专题:
基金信息: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3BZX053阶段性成果 展开

图书简介

本人的专业为伦理学,而自1987年参与管理国际经济合作项目和从事国际贸易工作开始,就有了把伦理学与国际经济学联系起来研究的想法。2000年到清华哲学系任教后开始具体构思本书,本书是本人多年的相关学术研究和实际工作经验的总结。

本项目的立项题目为《国际经济中的伦理风险》,在写作过程中本人感觉应该更清楚地点明主题,因此将题目具体化为《逃离国际经济中的伦理风险》。在研究过程中,项目组成员王新研究员、牛京辉副编审和刘威女士为项目负责人的写作提供了咨询和帮助收集了资料。本课题组共发表了四篇阶段性成果,其中《反经济全球化研究》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办的《世界经济导刊》(2005年第9期)全文转载;《跨国公司的全景研究》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办的《工业经济》(2005年第9期)全文转载,并被《新华文摘》列为推荐文章。

在研究方法上,全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指导思想,从中国崛起的角度,对西方国际经济学理论进行了系统的评析,在对中国和西方的伦理资源的精华兼收并蓄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逃离伦理风险的方法。本人主要尝试从伦理学的角度来解决国际经济学中的问题,研究以定性为主。本书没有采用定量研究的方式,但并不是认为量化研究不重要。只是量化研究标志着经济伦理研究的成熟程度,而定量研究是以定性研究为前提的。本人认为中国的国际经济伦理尚未完成定性研究,因此有必要先在定性研究达成基本共识的基础上再进行定量研究。

在资料处理上,本人引用的经济学方面的资料多以注释的方式注明,而伦理学方面的资料则以参考文献的方式注明,因为本人主要运用经济学方面的资料来说明经济学方面的理论史、事实史和热点,这些只能用资料来加以说明,因此以梳理的方式写作;而在伦理学方面,本人说明的道理,多是综合运用了自己伦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而产生的创新性思想,这是本人在掌握了那些系统知识后通过独立思考而得出的结论,所以以独白的方式写作。这些伦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与自己的思想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主要以参考文献的方式注明。为了避免重复,本人在注脚里注明的资料不再出现在参考文献部分。另外,本人选读了一些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著作,这些著作对本人思想的形成也起了间接的作用。

在本书的构思方面,全书分为理论坐标系和分领域研究两大部分。理论坐标系部分为分领域研究提供分析用的理论框架。如果不把具体问题放在一个理论坐标系里研究,对这些具体问题的分析就会因为缺乏根基而缺乏确定性,而且会因为没有理论基础而造成思想混乱。为此本人首先需要建立一个自己分析问题的理论框架。在理论坐标系部分,本人主要需要说明本课题要研究的两个主要概念,即伦理风险和国际经济,并说明与这两个概念相关的问题。为此,本部分以伦理风险的研究作为开篇。

此后,本人在构思上采取了倒推的方式,在写作上采取了正推的方式。从倒推的角度来看,本人要写作的是国际经济中的相关问题。由于目前中国的国际经济学受西方国际经济学的影响比较大,本人就把西方国际经济学作为自己评析的对象。而西方国际经济学是建立在西方微观经济学和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上的,西方宏观经济学又是建立在西方微观经济学之上的,而西方微观经济学又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为出发点的,因此本人从正推的角度,就应该从西方的经济人开始评析,然后评析西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最后落实到评析西方国际经济学上。因为本人不同意西方微观经济学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的假设,为了说明这种假设的局限性,本人在评析经济人之前,加写了情绪的非理性这一章,因为这些人不必然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任何经济人都是一个自然人和有情绪的人。

在分领域研究方面,本人主要研究了国际经济的三大分领域中的伦理风险问题,即国际金融领域里的伦理风险、国际贸易中的伦理风险和国际直接投资中的伦理风险。在这三大分领域的研究中,本人都是先说明西方的相关理论、西方的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和中国的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分别从西方的理论、西方的现实和中国的现实方面,以独白的方式分析其中的伦理风险,并提出逃离伦理风险的方法。

在全书的写作中,本人不仅运用了国际经济学和伦理学方面的知识,还采用了国际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方面的知识。而且社会性的伦理风险会体现在国际经济领域之中,因此一般的逃离伦理风险的方法,在国际经济领域中也是适用的。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本人总结出了一般的逃离伦理风险的方法,并以半文半白的方式写作,以附录的方式包括在本书之中。

在上面的说明中,本人已经同时说明了本项目的创新点、主要特点和主要建树。本书作为中国第一本系统研究国际经济中的伦理风险的专著,试图在国际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搭起桥梁。因为尚未有人进行过这方面的系统研究,因此可以说是比较新的研究成果。本书又试图用伦理学理论来解决国际经济领域中的问题,因此这又是一本应用研究作品,从而具有实用价值。而从目前中国学界的研究状况上看,几乎所有的交叉学科的研究都还处在尝试阶段,因为这种研究难度比较大,作者必须至少掌握两个学科的核心内容,本书的写作也不例外。这也就使本书的写作具有开拓性和探索性,因此尚待不断完善。

本书已经送交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评审,五名匿名评审专家进行了评审。他们对本书的内容、创新、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给予了肯定:本成果“在探索和开拓中有所创见”,“得出若干具有创新性质的结论”,“尤其对作为研究基础的经济人、人性、情绪等,都阐发了作者独立的见解”。“理论上具有一定的开拓性”,“联系实际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作出分析,提出讨论伦理风险的途径和方式,其中不乏针对性、实证性很强的分析和对策建议”。本成果“立题新颖,意义较大”;“资料翔实,分析全面”;“思路清晰,论证充分”;“成果丰富,特色鲜明”。这“是国内第一本专门研究国际经济中的伦理风险问题的专著”,“首次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国际经济中的伦理风险”。专家提出的意见主要集中在内容的组织形式、语言使用和目录的题目方面。有的专家提出了需进一步澄清伦理学与经济学之间的关系问题的建议。本人从专家们提出的建议中受益匪浅,在此特表衷心的感谢,并将根据专家们的建议对本课题进行修改:在结构上进行大幅调整,在语言上更术语化,在目录上更贴近内容,在相关理论上再尽可能补充一些内容。本书只是作为本课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3BZX053)的阶段性成果出版。

本人提供的最终研究成果的修改量达二分之一,因此本书只是作为本课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3BZX053)的阶段性成果出版,最终成果将在结项后再出版。

在此我首先要感谢所有在我处于困境的时候给予我帮助、鼓励和祝愿的人。非常感谢本课题组成员国务院政策研究室的王新研究员、《求是》杂志牛京辉副编审和我的开门硕士生、干女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组织部的刘威女士的大力支持。非常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冯春凤、陈彪和李炳青三位老师的大力支持。我们在学术交流中建立起了非常珍贵的友谊。他们的特点是为人厚道、对好的选题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在编辑过程中能够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和对稿件的审阅认真负责。

在我心目中,永远都有三位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的宋希仁教授对我进行了影响深远的全方位的指导。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王逸舟教授在国际政治学方面的指导对我影响深远。自从我入清华大学哲学系以来,万俊人老师既是我的领导,也是我的导师。我的所有研究课题都是在他的策划、构思、指导和支持下进行的,因此我的研究在不断扩展和深化。我的国际政治伦理研究已经扩展为国际关系伦理研究,其中包括国际经济伦理、国际政治伦理和国际道德三个层面,分别在我的《逃离国际经济中的伦理风险》、《软和平:国际政治中的强权与道德》和《国际政治的全球化与国际道德的危机:全球伦理的圆桌模式构想》这三本独著中得到了系统的研究,另外,我的独译作品《金融领域中的伦理冲突》为我的国际经济伦理层面的研究提供了支持。为了从更深的层次上解决在全球化条件下中西文明是否会发生冲突的问题,从而深化自己对于国际关系伦理的研究,本人正在研究《追寻幸福:中西伦理比较》这个总课题,目前正在写作的是其中的两个子课题《追寻幸福:中西源头神话伦理的区别》和《追寻幸福:〈红楼梦〉中的伦理冲突研究》。万俊人教授除了在学术研究方面对我具有深远的影响之外,在讲课风格和英文翻译方面对我的指导所产生的影响也同样深远,因此使我获得了不少参会、讲学和翻译的机会。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韦正翔.逃离国际经济中的伦理风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韦正翔.逃离国际经济中的伦理风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韦正翔(2008).逃离国际经济中的伦理风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