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中日现代化·21世纪展望

ISBN:7-5004-0783-1

出版日期:1990-06

页数:242

字数:192.0千字

丛书名:《中日青年学者论坛》

点击量:9683次

定价:4.25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张香山

1987年6月,中日两国青年学者在东京举行“中国与日本——现代化与21世纪展望”研讨会。这本论文集,就是会上提出的论文的结集。

举行这样的研讨会是很有意义的。

首先,这个研讨会反映出时代的脉搏,体现着中国开放政策的成果。很明显,在中日两国恢复邦交之前,甚至在1979年以前,举行这样的研讨会是根本不可能的。中国是在1978年底以后,才真正把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建设,作为其全部工作的中心;大量的留学生到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负芨留学,始于80年代初;而近年来中日两国友好关系的稳定发展和各方面的广泛交流,更为这次研讨会的举行提供了条件。“万事开头难”。中日青年学者研讨会已迈出了第一步,顺应改革开放的需要,这种交流活动,还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其次,这个研讨会对于促进中日两国青年学者的相互理解,藉以加强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是有益的。两国青年学者通过研讨会,或者对中国,或者对日本,或者对中日两国相互有关的问题,特别是一些还未解决的问题,根据平时的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看法既有相同的,也有相异的。由于两国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价值观念不同,两国青年学者对若干问题具有不同的看法,这是正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交换意见,可以使双方了解彼此的观点之所以相异,这样有些原本属于误解的问题就可以得到消除,有些问题经过相互补充和修正而能求得一致或较为一致;有的可以求同存异各持己见,而不强加于人。做到这样的相互理解,而且也见之于两国其他方面的交流上来,无疑,这将会有助于促进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再次,这个研讨会对于提高青年学者的研究能力,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因为通过这种研究讨论,可以使我国的青年学者学习和领会如何正确地评价别国——例如日本的经验,尤其是那些类似于我国的,而且可以运用于我国的经验;同时又要做到不是照抄、照搬外国经验,而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和需要批判地对待它,独立地检查它。

既然这个研讨会具有以上所说的意义,因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把研讨会的成果编译成册,提供给广大的读者阅读,应该说是一件有益的工作。

当然,读者在通读了这本论文集以后,可能会感到尚有某些不足之处。在这里,我想着重举出两点:第一,研讨会论文的范围涉及到政治、法律、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等各个领域,但是并非每篇论文都是紧扣着这次研讨会的总题目——现代化和21世纪展望,因而显得多少有些芜杂,并使人有文不切题之感。特别是有几篇论文,泛论到“现代化”这个概念,出现有不同的见解时,讨论会没有及时地抓住这个最重要问题进行讨论,不能不说是一个失着。第二,在中国青年学者的个别论文中,可以看到一种迹象,他们没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来研究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不便也不能随意进行揣测。但是,我想指出的一点是: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绝没有过时。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年青学者要想通过对社会科学的研究,对中国的现代化作出真正的贡献,那就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这个武器,否则是不可能取得大的成就的。这话听起来似是老生常谈,但无疑是正确的,而正确的道理是不嫌重复的。

我衷心期望,由新中国培养出来的青年学者,在探索科学的长途上,应该留下比前人更坚实的脚印,创造出更大的业绩。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推荐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李廷江,国分良成.中日现代化·21世纪展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李廷江,国分良成.中日现代化·21世纪展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李廷江和国分良成(1990).中日现代化·21世纪展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