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跨文化交际:E-时代的范式与能力构建

Intercultual Communication

ISBN:7-5004-5117-2

出版日期:2005-05

页数:250

字数:230.0千字

点击量:7821次

定价:19.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在当今自然科学界,混沌理论、孤子理论与分形理论被公认并列为非线性科学的三大理论前沿;而在今日的人文科学界,“全球化”(globalization)与“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ism)已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到来的文化全球化使我们的世界成了一个多元文化并存、互渗和互补的格局。因此,跨文化的交际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外语教学与研究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非常重要的内容。

从20世纪上半叶,量子力学、波粒二相性、测不准定律的发现到下半叶的混沌理论、分形理论的出现无不令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我们正处在大转变的时代。学科间、门类间的壁垒已经被打开,一些不相关的现象有着统一的规律,完全不同的门类可以相互渗透,生物与数学、科学与艺术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20世纪70年代中期创立的分形(fractal)理论是80年代以来全球科学家议论最为热烈、最为兴奋的话题之一。分形理论旨在探索自然界中常见的、不特定的、变幻莫测的、很不规则的现象、过程和体系,试图找到介于无序——有序、局部——整体、无规则中的规则、不确定中的确定。分形理论告诉我们,那些外表极不规则和支离破碎的几何形体,有着自己内在的规律和特征:自相似性、层次性、递归性和仿射变换不变性。按照这一理论,分形体内任何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分形元),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整体的再现和缩影。这种现象,无论是在客观世界——自然界和社会领域,还是主观世界——思维领域,都是普遍存在的。在文化哲学中,分形理论也不无发展与研究的基础。在跨文化交际中,陌生人的任何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种思维模式莫不是他/她所属那种文化的特定部分的一种抽象和缩影。

经历了工业文明的理性主义洗礼的西方社会,以个人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和征服论为基本特征的西方文化,由于技术的异化作用,面临着人们精神空虚、生态环境危机等困境。西方有历史忧患意识的科学家们不由得将目光转向了东方。中国文化的重群体、重人性修养和精神追求、强调天人和谐的基本精神,成了医治西方后工业病的针石药剂。当然,这并非意味着,中国现代化以“内圣”就可以开出“外王”,靠传统文化就可以实现现代化。我们必须消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和弥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欠缺。东西方文化各有短长,相互依存,相辅相成。21世纪人类文化的基本走向将是东方的“德性”文化与西方的“智性”文化的融合。科学技术与工具理性、人文精神与道德理性应是地球人类文化紧密结合的两个方面。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到来,多种文化的相互碰撞,交流与融合,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趋势如何?中国文化的终极指向——“天人合一”观能否成为新儒学家们所预测的“全球伦理”?在如此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在全球正方兴未艾,如何达到深层次的沟通与理解?

世界正一日万里地向前发展,在新千年里,从全球的角度,立体式地全息大扫描世界跨文化交际,建立E-时代的跨文化交际范式,构建跨文化的研究体系,为祖国的腾飞,培养高素质的外向型复合人才,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根据现代心理学研究,每个人的人格结构都包含三个方面:内在自我、人际自我与社会自我。但在此三方面中,孰主孰次,即成不同的人格类型。西方人的人格构成以内在自我为核心,其成熟的人格体现为独立性与主体性,被称为自律人格;中国人的人格构成以人际自我为核心,其成熟的人格以他人意识与群体意识为特征,被成为他律人格。从上述对中国人与西方人的人格定义的不同,可以看出,交流的深度有着天壤之别。西方人是以自我为基地,从所有的社会角色与各种社会关系中跳出,个人的“存在”才开始显现,才算真正把握到自己的内在自我,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性与主体性的人。也就是说,在西方,无论怎样交流,就像色拉拼盘一样,萝卜是萝卜,生菜是生菜,虽然在一起,但个体分明。尤其是美国人把独立与自由看作是一个人生命的基石。从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可以看出他们确实甘愿为这份自由付出不菲的代价。中国人则从他人的要求出发进行自我设计,在两人或两人以上之间的关系中来建构自己的人格,如“推己及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在中国,最常见的人际关系有六种(五伦),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每个中国人都是首先在这五种关系中接受定义的,没有纯粹的所谓独立的人,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他人眼中的你,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而非在西方开花结果的原因。

当然,以上的论断难免有点简单化的文化定型。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美国人皆具独立性的个体化的人,所有中国人都是富有群体意识的人。如果说,20世纪的科学上的伟大发现——量子力学、波粒二相性、混沌理论等渐渐地让西方人意识到了整体思维的力量的话,那么,现代物理学中的原子、中子、光子的发现也不由得令擅长直觉整体思维的中国人开启了理性思维与解剖视点。因此,跨文化交流无处不在,并增富了彼此文化,从而让来自两种不同文化的人成长得更丰满、更完善。

胡超

2004年10月28日

于浙江宁波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胡超.跨文化交际:E-时代的范式与能力构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胡超.跨文化交际:E-时代的范式与能力构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胡超(2005).跨文化交际:E-时代的范式与能力构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